第377章 师出有名

随着这战后第一个五年恢复期结束。东北问题基本算是稳住了,各地粮食、油料也很是充裕。朝廷军粮库和各地常平仓也都有了足够的结余,哪怕再开始一场战争也没问题。

历史上这段时间大致对应顺治末年,天气和自然环境本来就处在好转的过程中,小冰期的烈度是逐渐减弱的,如今总算是让大明来吃满这一波天时红利了。

另外,提到顺治不得不说一句题外话,福临在投降大明后的第五年,二十一岁那年,还是寿终正寝了,比他大哥豪格多活了五年。

没人怀疑福临是否有被害,都觉得他是自然死亡——而且,这种事情是有先例的,当初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时候,对周恭帝柴宗训貌似那么礼遇,周恭帝一个八岁小孩儿,最后不也是又活了十三年,到二十一岁时“因病自然死亡”了。

周恭帝之死,可是天下都没人怀疑过。既然如此,福临二十一岁因病老死,也是妥妥的没问题,过程中并没有任何满蒙刺头冒出来。

萌芽之中的蠢蠢欲动,也都被大明雷霆干掉,反正现在东北汉人规模已经是满蒙的五倍。曹变蛟和黄得功在边疆地区搞军屯建设也不是吃素的,正好把人心不稳的部分再收割一茬。

局面彻底稳定住之后,隆武十五年底的一次年终会议上,朱树人终于打算部署一些新的动作。

休养生息够了,偶尔也该小规模维持一下行动强度,活动活动筋骨。

大规模的战争他是不会去乱来的,但是作为对满蒙征服战争的后续延伸,追究一些此前与伪清不清不楚的裙带势力的牵连责任,不把问题扩大化,那还是可以做到的。

而朱树人想到的第一个需要惩处的对象,就是扶桑地区一些十年前据说违反大明禁令、也违反了扶桑幕府禁令,擅自跟伪清贸易、为伪清提供战略支持的小势力。

这里必须澄清一句——并不是因为朱树人作为穿越者、对扶桑人有什么特别的仇恨和歧视,才去没事找事。而是在明清之际这个当口,这个时代的扶桑人确实本身做得有问题,因为种种蝴蝶效应,被大明抓住了把柄。

为此,朱树人在这年年底的地方实权督抚述职过程中,招来了在辽东半岛和大员岛分别经营了五到十年的小弟郑成功,把自己的诉求告诉了郑成功,

想利用郑成功跟扶桑人比较熟的关系,给对方带个话,让对方严肃处理那些“前些年破坏大明对伪清的贸易禁运、给伪清提供战略物资对付大明”的奸贼。

郑成功乍一听这个要求时,还很是懵逼:“扶桑人当年什么时候支持过伪清?他们都不挨着,大明沿海的贸易都是王爷您和咱两家把持的,扶桑人四面环海,不可能陆路跟伪清贸易吧?”

朱树人却早已拿到了证据:“怎么没支持过?伪清末帝豪格当初之所以在辽东失守后,还能回到吉林将军的辖区死守拖延,害得咱大明又多花了好几年的工夫才彻底扫除干净,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扶桑的虾夷蛮子给伪清提供了虾夷稻的种子!

另外,听说虾夷人不仅在虾夷岛上居住,连带着虾夷岛北面的枯叶岛的南部!当年豪格得到的黑麦种子来源,根据本王的调查,似乎也跟虾夷人有关!

别看这些虾夷蛮子一开始提供的粮食不多,但新物种的种子的价值何等巨大!这些东西是会几何级数繁殖,最终对国运和天下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的!

要不是虾夷蛮夷违反大明对周边各国的涉清贸易禁运,导致伪清在原本无法大规模种出粮食的土地上、重新建立起聚居区站稳脚跟,大明会花那么大代价才拿下伪清最后的残部?

所以,这笔账要清算,至少要让虾夷人付出相当于我大明对豪格最后决战损失的代价!大明对清最后一战的伤亡,都需要他们买单!否则豪格早在沉阳就死透没处跑了!”

这番话看似强词夺理,但逻辑上还真就讲得通。

郑成功花了好长时间理解大哥的说辞,一开始他下意识想辩解说:虾夷人根本跟大明没有接触过,也没有约定,又何来违约?

但他很快想到:虾夷人是没有跟大明约定,但扶桑的幕府是跟大明有约的,虽然不是严密的纸质条约,至少也是君子协定。

扶桑本就闭关锁国,这几十年以来,对外贸易有很多限制,只给明朝和部分朝鲜、还有荷兰人发放了贸易勘合,不在勘合上的贸易本来就是违法。

而大明既然跟扶桑幕府曾经达成了默契,就是基于“扶桑幕府肯定能对外完成他对内的管理承诺,管住手下人别乱来,不能唯利是图什么钱都赚”。所以大明才没必要专门事无巨细交代!这是大明基于信任才没多说!

现在,既然扶桑幕府管不住虾夷人,大明就要来帮忙管一管了!

何况,扶桑的幕府将军,历来正式名字都叫“征夷大将军”,这个夷就是虾夷的意思。说明扶桑自古连天皇都知道,他们统治的地区是当地的“文明地区”,不包括那些“蛮夷”,所以幕府将军才要去“征夷”,而且这个“夷”始终不算是彻底被征服的状态,所以不是扶桑天皇的臣民。

因此,17世纪的北海道,确实可以说,法理上跟扶桑是两个国家!类似于明清之间的关系!一个相对文明一个相对蛮夷。

既然扶桑管不好自己列岛北段的蛮夷,导致那个蛮夷跟华夏东北地区的蛮夷相勾结、还危害到了大明的平贼进程,那大明就要帮扶桑人管一管,把虾夷剿灭了!

更何况,当时的虾夷人,从民族构成上来说,反而跟更北面的枯叶岛原住民血缘更近,而跟扶桑本岛的主体民族血缘相去更远。

郑成功觉得王爷的要求很有理有据,并不是盲目地穷兵黩武。他便虚心领受了这个任务,只是出于谨慎又问了一句:

“那如果扶桑的幕府不接受这种警告,还想自行解决虾夷人管束不住的问题呢?”

朱树人:“那就没得说了,咱大明只好以理服人——而且本王会让扶桑幕府知道,越是咱大明以礼相请时它不服,那就有更多账可以算!

据本王所知,扶桑人的萨摩藩,早在三十多年前,就逼迫了我大明的属国琉球、改为向它朝贡吧!这三四十年下来,听说琉球都渐渐被萨摩藩蚕食,事实上逐步形同亡国了!

如果扶桑幕府不答应我大明自行解决虾夷通逆势力,那咱就连琉球和萨摩藩的问题一起清算!要是还反抗,那就再找找别的由头!相信德川家会识时务的!越反抗他们的罪名就会越多!最后丢掉的利益也会越多!只有乖乖认错,才能及时止损!”

朱树人也知道,随着时间来到17世纪后半夜,扶桑国的乱世已经终结了。

而扶桑内部人口膨胀、武士人浮于事的情况又还没有出现,估计至少要再过百年,武士们才会因为繁殖得越来越卷,而对江户幕府不满。现在扶桑人内部的民族认同正是比较强烈的时期。

所以,如果是大明初年,或者后世清朝中期19世纪,想对扶桑动手胜算也还大一些。唯独现在十七世纪中,对扶桑动手是极有可能把大明也拖入泥潭的。

大明现在彻底和平建设也才五年,不该贸然卷入那么大的泥潭。

暂时只在大明绝对占理的方面,稍微切割一点利益,才是成本最小、收益最大的做法。这样虽然无法攻上本州岛,拿不到扶桑主体的战略资源(其实扶桑也没什么战略资源,无非是火山列岛都有的金银铜矿产资源,别的是没有的)

而且现在左渡金山和石见银山,都已经被发现开采了,这两处的产量巅峰,大约都在17世纪初,也就是三四十年前、江户幕府刚刚统一扶桑的时候,现在已经微微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种现金牛扶桑人肯定会血拼了老命去保护的,要拿下代价太大。而收益却远不如这些矿山刚刚被发现、潜力还没充分暴露时去捡漏。

但就算不拿扶桑的主岛,如果能拿下虾夷、收回琉球,甚至惩罚性拿下九州,对于未来大明的战略局势也是非常有利的。

因为朱树人既然开发了东北,而且好好经营,未来肯定要好好利用东北的出海口。图们江松花江各自的出海口一定要利用起来,图们江口附近的海参崴肯定也要发展。

这就导致大明需要东北港口在突破日本海时,不被第一岛链封锁。拿下枯叶岛再拿下虾夷,那么虾夷和枯叶岛、千叶群岛之间的航道,就完全成了大明的内海。

将来发展到现代文明时代,大明也可以从自己的绝对领海,突破日本海方向的第一岛链。

同时,如果按照原本的发展惯性,大明要是只拿住一个大员岛的话,对于在东海、黄海方向彻底绝对突破第一岛链,也是不够保险的,因为大员岛两侧的海域上,大明的存在还不够强。

但如果把几十年前刚刚被扶桑灭掉的琉球拿回来,顺带着如果惩罚性再拿到九州,情况就截然不同了。到时候从大员岛到九州之间的海域,都是大明舰队自由进出第一岛链的自家后院。

相比之下反而是其他国家的舰船,在进入文明时代后,就没法从什么宫古海峡之类的地方,进入东海或者黄海了,整个东海会被包裹起来,成为大明的绝对内海。

朱树人看上的这三个地方,在陆权时代价值并不大,但是随着世界发展的逻辑,进入海权时代,这些战略安全保障点,重要性就会越来越突出。

正好趁着对面的扶桑人还没觉醒、被割了也还不太疼的时候,把这个切除手术做完了,将来就是“自古以来”的事情了。

至于以后对扶桑如何处理,那完全可以交给后人、相信后人的智慧。要是扶桑人继续勾结其他势力对抗大明,那当然要进一步惩罚。

但现在还没理由,大明就可以秉承“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到此为止,也是防止大明自己变得下克上尝到甜头,过扩踩不住刹车。

九州琉球虾夷枯叶握在手中后,大明即使再要对付扶桑,也不用横渡上千里的大海去远征了,后勤难度也会降低无数倍。

虾夷和本岛、九州和本岛之间,都只隔了一个短短十几里到几十里的海峡。真要动手,大明完全可以在九州和虾夷提前囤积够兵力粮草,然后再下手,都不用战时再渡海了。

要是这样都打不赢,那朱树人只能怀疑后人的智商和执行力是不是太差了,祖宗给他们抓了这么好的一把牌,应该不至于。

……

朱树人吩咐完之后,具体执行当然就交给郑成功和张名振了。

这俩人基本上也处在大明军功侯爵的顶层了,而且郑成功才三十来岁,张名振也就四十几不到五十,他们还都是朱树人的早期心腹,所以谁不想搏一把、争取有生之年封到国公呢。

谁让朱树人是在南方起家,所以早期心腹里海军将领比较多,这俩人是海军势力的代表,为了大明将来的海权发展,也为了鼓励未来的大明有志青年往大海进军,弄一点海军将领封国公,也能起到激励后人的效果。

在朱树人心目中,这辈子有希望在大明统一后,继续建功立业封公的,除了这俩人,也就只剩一个李定国了。

郑成功谋划了一下行动节奏,做好了武力解决的准备工作后,随后就按朱树人的要求,派出了他留在扶桑的弟弟、田川七左卫门,

作为大明与扶桑初次接洽的中间人,给江户幕府的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带了话。

田川七左卫门虽然姓的是母亲田川氏的姓,但毕竟还是把自己当汉人的,他更以父系郑芝龙的血统为荣。所以给德川家纲开条件时,也不觉得有卖国。

郑家跟江户幕府原本的关系也不算差,毕竟垄断承接了多年扶桑的对华贸易,这次提出的交涉,也算是事出有因。

德川家纲闻讯后,果然是大惊失色,但也没敢为难田川七左卫门。

“什么?大明居然指控虾夷蛮子此前跟伪清保持了多年交易、违背了大明的禁运?”

“虾夷稻算什么战略物资!这只不过是一种可以在寒冷地带种的水稻品种。物种扩散这种事情,怎么能怪到当地掌权者头上!

再说如今伪清不是已经被大明打得覆灭了么!何必还翻这种旧账!虾夷稻虽然一开始是被豪格的伪清所种植,但现在也便宜了你们大明,大明不也在东北关外大量种虾夷稻么?这样算来,我扶桑的虾夷人对大明还有恩德呢!”

对于扶桑人这种说法,大明使者当然不能接受。

大明方面立刻义正词严地表示,哪怕按照对等的原则,扶桑方面的萨摩藩,三十年前敢于夺取大明的藩属国琉球、逼迫琉球改为向萨摩朝贡、甚至渐渐吞并琉球。

而虾夷如今的状态,也不能算扶桑幕府的实控,最多就是一个名义上屈服的藩属!而既然幕府管不住这个藩属、导致其跟大明的敌人勾结,那大明就要管一管!完全合情合理合法!

撂下这句话之后,张名振带领大明的北方舰队,就准备自行对虾夷动手了。

而郑成功带领的大明南方舰队,则在大员岛整军备战,时刻盯防琉球和萨摩方向,

一旦江户幕府敢对北方支援、反击,那郑成功就要在南方进行报复!

第268章 李自成自裁卧龙岗第228章 陛下之壮烈,臣素来佩服第199章 接手烂尾货,当然要先算清楚账第66章 无能狂怒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272章 杀鞑初战第232章 陛下还没死呢,你们就蠢蠢欲动了第80章 能把现有的知识充分用好就不错了第383章 一个不留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97章 挖新坑填旧坑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322章 和平也不等于完全不打仗第114章 听到沈抚台的名号,就能士气值拉满第56章 风水宝地第33章 皇帝的道德洁癖第64章 这梁子结大了,不死不休第5章 双线操作第232章 陛下还没死呢,你们就蠢蠢欲动了第90章 全胜而归第242章 吴三桂玩不过多尔衮,但是国姓爷可以第362章 收回拳头是为了打出去更疼第42章 尘埃落定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218章 危如累卵第87章 小宛纺纱机第254章 监国手腕第77章 沈道台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200章 以文会友第269章 左有阿济格,右有多铎第257章 秒杀两广叛乱第198章 领旨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343章 中央突破,两翼齐飞第92章 功劳全部归活人,罪责全部归死人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316章 光复二府(六千字大章)第213章 入川做得好大事第380章 先杀一个幕府将军的叔叔立威第202章 逆练张献忠裹挟术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327章 再临江宁第62章 就凭你有什么资格学戚少保第190章 四川巡抚之位和令嫒的婚事之间,只能选一个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343章 中央突破,两翼齐飞第24章 彻底盘活存量资源第63章 不找个队友上去卖一下,敌人怎么肯接团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155章 自以为又找到了破绽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第380章 先杀一个幕府将军的叔叔立威第19章 站着把官买了第275章 南阳围城第24章 彻底盘活存量资源第188章 功高难赏第39章 百万漕民衣食所系第38章 福王被杀,洛阳也就不用救了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225章 打太极国姓爷是专业的第74章 一鸣惊人,再鸣又惊人第224章 抠抠搜搜一点都不像皇帝第150章 纲举目张第176章 背水一战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343章 中央突破,两翼齐飞第155章 自以为又找到了破绽第77章 沈道台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36章 天下泰斗第78章 借点关宁铁骑当死士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敌84章 伟大的撤退第85章 各取所需,岂不美哉第283章 看似完美的渡江计划第259章 继承大统第198章 领旨第172章 要走也要挖开黄河第167章 潞王殿下在此第317章 多尔衮的应对之策第80章 能把现有的知识充分用好就不错了第94章 一波又起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迁海令”第5章 见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124章 张献忠:老子屠尽崇祯的亲叔叔!第73章 斩杀刘贼,光复黄冈第14章 绝知此坑要躬踩第99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罗马便化龙第277章 南阳炮战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152章 李自成之谋敌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计划第195章 你的半成品,也是人类的一大步第40章 李自成归左良玉,张献忠归沈树人第126章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