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390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计划

关于大明未来几年的税制改革议题,在江宁会议上足足讨论了好几天。

虽然还有很多细节没有敲定,尤其是一些具体数额、门槛的设定,还需要兼顾民情。但这些工作并不影响大局,还可以由户部的专业人员继续细化,反正距离最终试点还有两个月的时间。

但朱树人最后也会以强力姿态过目拍板,以防大地主大工场主阶级的利益代言人帮着蒙混过关。

而参加江宁会议的主要阁臣们,在税制变法议题后,还有很多国家大事要讨论。

好在朱树人倒是很懂饭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步子迈大了,容易扯着澹。

所以剩下的议题,没有一个是涉及制度和变法建设的,全都是具体的事务性问题。如此张弛结合,才能把反抗压制到最低。

五月中旬开始,江宁会议的第二、第三阶段讨论日程,也逐步提上了前台。

第二阶段的议题,是关于未来的七年计划中,大明的产业政策、和科技研发扶持方向。这个议题没什么冲突和矛盾,讨论的氛围也就相对轻松。

史可法因为年事已高,不懂这些,也不会参与讨论。所以主要是朱树人和张煌言,加上工部尚书、同样入阁了的方以智来讨论。甚至朱树人的侧妃,大明科学院的方子翎,也会参与一些议题。

第三阶段的议题,则是关于未来七年、对此前新占领领土的建设规划,加上一些国营工程项目,还有大明内务府的投资规划——

历史上的清朝虽然有很多弊政,但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想法,朱树人对于满清做得可取的地方,还是愿意借鉴的。

清朝的皇室开支其实一点都不比明朝小,还有那么多皇帝南巡等劳民伤财的事儿,但清朝之所以把财政局面稳住了,除了经常勒索织造府和两淮盐商之外,一个重要倚仗就是内务府。

内务府的存在,虽然有盘剥、垄断种种弊端,算是“与民争利”,不过这些肥缺行业,也征不到赤贫百姓的利,无非是跟民间富商士绅争利。

而朱树人上位之前,沉家本就是大明首富了,有那么多王室财产(王室不是皇室,是鄂王府的财产)和沉家私产。如今更需要一个内务府来统筹经营。再加上大明原本的皇庄皇商之类的小鱼小虾,合并到一起经营,大致能起到后世国资管理部门的作用。

有了内务府之后,还能便于在普通民间商人还不屑于投资的偏远新占领土上,搞长回报周期的投资。发现了这一妙用后,朱树人当然要借鉴清人的内务府,并且更加做大做强,为自己所用。

……

“税制变法的事儿,已经暂定,今日我等就先商讨一下,未来七年内,我大明的科技攻坚方向,以及产业技术发展,朝廷该如何引导。

最终的目的,一是要继续富国强兵,但同时也必须为将来可能对缅、越的用兵敲打服务。看看如今还有什么短板需要补足。”

第二阶段议题拉开后,朱树人率先为会议定了调子,让众人畅所欲言。

众人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考虑到这次的议题,最终还是要为军事服务的,所以最终还是兵部尚书张煌言先发言。

张煌言对科技并没有什么展望想象力,他就中规中矩按照目前的军事短板,提了两条:

“按照李将军此前上报的边境冲突损失情况来看,要跟缅、越交战,如今军械技术最大的问题,还是枪械的防水、防潮做得不好。

武昌造虽然已经改良了数代,渐渐精益求精,可燧发步枪在湿热环境下打不着火的问题,始终没法根治。

如今我大明新一代边军,都是用着武昌造成长起来的,能擅长使用多种兵器的老兵,已经越来越少了,只能指望那些至少四十来岁、原本在南方改土归流和川南湘西历次作战中有经验的老兵,才能在跟那些南蛮的交战中,熟练切换武器,确保战斗力不衰弱。

但这种士卒,战死病死老死越来越多,逐渐凋零,如果再过三五年才对缅、越动手,怕是能指望上的人数就更少了。说到底,还是要强化兵器的防暑热潮湿,或者就得专门精炼将士,操练各种器械,不能只会刺刀和火枪。”

朱树人听了这个反馈后,下意识看向今天才第一次被特许参会的李定国,稍微问了几句。

也从李定国那儿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表示云南的大明边军确实有这方面的困难,如今李定国也都是靠着原本诏安的西军旧部老兵死撑,包括孙可望当初在贵州山区挣扎游击那些部队,如今都被彻底用起来了。

不过这些人年纪也都大了,毕竟距离崇祯之死都过去十九年了,这些原农民军降兵,至少是十九年前投降的,怎么也有二十多年当兵资历了。

朱树人确认后,不由有些头疼,这个问题确实不好解决。因为火器的湿热环境可靠性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在火枪时代要彻底解决,基本是不可能的。

历史上,西方世界对热带内陆雨林的殖民占领,之所以到19世纪后半叶才全面发力,也跟这是有关系的。

火枪在美洲,当时只能帮助殖民者严密控制到墨西哥一带的内陆,再往南的中美洲内陆热带雨林,欧洲殖民者的控制力就弱不少(沿海港口还是控制得住的)

在非洲,中部雨林黑非洲也是1850年之后开始殖民的,比如着名的比利时利奥波德圈地刚果。法国人在东南亚对中南半岛的进度也差不多。

谁让直到1841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为止,燧发枪依然没彻底解决暴雨天作战的问题呢。一鸦时英军在三元里,不就是遇到了暴雨导致相当一部分燧发步枪无法使用。

朱树人虽然知道历史,也知道科技演进路线,不过他终究没法直接下场指点研发,他肚里那些实打实的干货,早就用完了。

于是他只能是提纲挈领地说了几句:“此事不是一朝一夕可解决的,要彻底根治,数十年都未必能行。所以我大明对缅、越将来也不能往死里逼,敲打敲打让他们知道进退即可。

要解决火枪的可靠性,一方面让科学院继续在火枪点火机构上外加防水结构,一方面就是设想新的激发方式。

不过防水机构只能增加防雨的概率,解决不了空气过于潮湿的环境,最后根治还是得从化工角度出手。

咱前些年不是就造出硝化棉、给线膛狙击枪弹用了么,让化工研究所的人多多琢磨制硫酸、硝酸的法子能不能进一步降本增效,提高产量,

给更多的精锐部队装备无烟火药的枪械,再结合无烟火药彻底革新激发机构,估计得把燧发原理彻底换了,才能根治。”

朱树人的吩咐,自然有科学院的人一一记下,回去后当然要按照摄政王的指示安排。

在原本的历史上,西方其实在1815年,倒也发明出了最初代的火帽击发枪,替换掉了燧发原理,是英国人先搞出来的。

早期火帽枪跟燧发枪还比较近似,用的还是撞击式火帽,到了后来无烟火药出现后,才有更高效可靠的击针式火帽,才算是跟现代枪的刺针扎底火模式彻底接轨。

只不过,历史上的1815款原型火帽枪折折腾腾磨合了几年,等到能量产时,拿破仑战争早已结束了。

欧洲大陆仗着梅特涅首相缔造的维也纳体系,保持了近百年的总体和平,直到一战前都没有爆发欧洲全面战争,所以英国人也懒得花钱把拿破仑战争时的燧发枪换了。

一鸦的时候英国人还在用燧发枪,说到底就是舍不得银子,觉得全面换装火帽没必要。直到又过了十几年,英法联军帮奥斯曼人攻克里米亚打罗刹人,才算在战前全面紧急换装好火帽枪。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树人吩咐军工部门研发早期型防水火帽技术,提升火枪可靠性,倒也不存在太逆天的技术壁垒和代差。

大冶兵工厂在灭清时生产的“武昌造”,水平大致相当于西方的沙勒维尔1763型,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再要进步到英国的曼顿1815型,中间理论上也就五十年的代差,而事实上当时在西方,从1760年代七年战争结束后,到1780年代法国内战、米国独立爆发前,各国都没什么危机意识,军工研发也一度停摆。

所以实际上,放到战争年代,这也就是三十年的技术代差而已。如今有了朱树人的指导思想和路线点拨,想弥合三十年的技术代差,努努力还是够得到的。

……

把冶金、机械、加工领域可以补的技术短板大致规划了一番后。

朱树人觉得直接军事层面的攀科技,基本上也就够了。

未来几年剩下的科技工作重点,都该往那些军民两用的领域挖潜。毕竟如今还是和平建设为主,科技树不能太往穷兵黩武的方面偏。

某些技术目标,如果可以用军民两用的科技、来缓缓实现,就没必要专注于纯靠军事科技来急于求成。

比如,在此前讨论“热带潮湿环境步枪可靠性”问题时,朱树人就发现了,如果能从民用化工领域把无烟火药的量产成本和生产规模打下来,那就比给火枪本身设计一大堆复杂防水结构,要划算得多。

因为那些复杂的火枪机械结构设计,挪到民用领域就是废的。将来火药材料上来之后,这些历史的弯路、修修补补,也就没必要存在了。

而实打实把化工搞好,那收益是一直能吃下去的,百姓也能得到好处。大明将来搞水利工程建设、大兴土木,只要火药、炸药科技树一直往后点,是百利无害的。

基于这样的共同认知,科技规划会议的后续议程,也就走得更加流畅。大伙儿自然而然达成了一个共识:

未来这个七年计划,大明在科技领域,最需要朝廷规划加强的,便是化工领域。

无烟火药和其他爆破药的配方、制取、生产效率、量产性优化,固然是第一优先级。

其他化合制造的热带疾病防治药物、热带驱虫药物、杀虫剂,也是值得努力的一个子方向。因为缅、越地区的内陆热带雨林实在是太恐怖了。

虽然大明此前也对这些偏远地区发动过征服,但至今为止还没有全年稳定驻扎、维持统治的纪录。明军原先就算杀到越南,也只是冬季能站稳脚跟,到了夏天还是得走,否则会成批成批完蛋。

包括十五年前,朱树人让郑芝龙郑成功收复大员时,按说大员比越南还凉快一些,只是在热带和亚热带的交界线上。但最后依然付出了郑芝龙病死在大员岛的代价,郑成功也是全靠当时年少体壮才没事。当时的一切军事行动,也都是冬天进行,拖到夏天必须收兵。

可见热带的夏季驻扎问题,是大明始终没有攻克的难点。这七年里,就要着重解决这一点,通过医药化学的进步,彻底实现全天候全季节对热带国家的威慑力。

从此让他们知道:大明只要想,随时都能收拾他们。

而除了爆破药和热带病药、杀虫剂以外,朱树人本人还钦定加了一项化学领域未来七年的努力方向,那就是对橡胶的开发利用、改良橡胶制品的性状。

之所以选橡胶,也是因为朱树人知道,历史上在工业歌命的早期,橡胶这类新材料对于防水、气密的重要性。

早期蒸汽机漏气严重,需要各种气缸嵌套接缝环节的密封圈,有了橡胶之后,说不定将来就可以用较低的工业加工精度要求,来提前进入工业时代。

朱树人很清楚,早期化工工业的很多生产,都是只要有配方,做实验试出反应方式、生产方法,哪怕没有蒸汽机,没有进入工业时代,也是可以量产的。有没有蒸汽机,最多只是影响反应炉的动力来源、反应生产的规模。

后世那么多土法化工生产,印度阿三和巴铁甚至可以在家庭小作坊里没有任何机器制造电池材料、或者回收重金属化合物,可见化学工业对动力源的依赖是很低的。

所以,哪怕大明没有蒸汽机,朱树人也有把握把化工科技树先点上去,把一堆1830年代甚至1850年代的化工产品弄出来。只要反应方程式、反应环境这些“配方”能总结出来,其他科技短板瘸一点也不影响。

而历史上西方由固特异在1830年代先后弄出来了硝化橡胶和硫化橡胶,解决了橡胶高温溶解、以及温差变化快速老化的问题。

在朱树人看来,既然大明现在的土法制硫酸土法制硝酸已经起步了,都能用这种土法硝酸造硝化纤维无烟火药了,那再拓展一下硫酸硝酸的用法,把橡胶的硫化硝化也研究透了,完全只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已。

英国人历史上需要到1780年代才能由瓦特改良蒸汽机,而瓦特搞蒸汽机时,是没有加工橡胶来确保蒸汽管路密封的。如果大明先把橡胶密封的技术弄好一点,那说不定只需要达到西方1750~1760的机加工设计水平,就能造出瓦特款蒸汽机了。

这也算是曲线迂回补足短板。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未来七年计划中,大明的国家科研力量,几乎全部往化学领域倾斜。至于其他一般民用科技,有民间自行投资、国家鼓励,也就够用了。

朱树人拍板的会议指导精神,很快下发到大明科学院,也下发到工部户部。

该工部筹集资源的,方以智绝不含湖,立刻就拨给他小妹。该户部给钱加预算的,户部也丝毫不敢拖延。

第218章 危如累卵第113章 巴陵围城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4章 大家都是老狐狸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221章 张献忠死于此山下第58章 杀了沈狗官,抢光蕲州城第20章 鲜廉寡耻第133章 忽悠瘸了第144章 留待圣裁第140章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30章 贺一龙的死法,竟能与刘希尧如此相似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33章 孙武再世第43章 何必当面装逼打脸呢,闷声发大财就好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29章 简在帝心第128章 逼得张献忠做个了断第1章 大局为重第236章 千里救驾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10章 私闯民宅,当场击毙第370章 清堡宗顺治第342章 光复中都(六千字大章)第262章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第94章 一波又起第24章 一石三鸟第146章 阁老之明鉴,过于张苍。陛下之仁德,不亚汉文帝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299章 前仆后继第69章 降者不杀,朝廷优待俘虏第316章 光复二府(六千字大章)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35章 加佥都御史第313章 多铎:终于从既生又死的叠加态,坍缩回纯死态第170章 转移计划第35章 加佥都御史第99章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罗马便化龙第41章 拔出萝卜带出泥第235章 不是国姓爷不给力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272章 杀鞑初战第367章 满人种田也是帮大明种的第181章 初会二藩第51章 敢立帖为证神预言,就要做好被杠的准备第13章 每一步计策至少同时骗到两家对手第247章 尘埃落定第82章 新年计划第372章 豪格:任你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98章 虚实相济第146章 阁老之明鉴,过于张苍。陛下之仁德,不亚汉文帝第32章 帮过乡试的神秘力量第241章 没有退路可言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132章 打流贼就该了解流贼的心态第387章 借着外敌的压力,搞大明自己的变法第258章 完成备战第110章 转战湖南张献忠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324章 改土归流第34章 儿子立功爹先升官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331章 光复大员-下(郑芝龙之死)第1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90章 逛摇子也是官场斗争的一部分第344章 白门楼:古有吕奉先,今有孔有德第366章 蝴蝶效应下的新“迁海令”第63章 不找个队友上去卖一下,敌人怎么肯接团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84章 惹火烧身第246章 李自成的真正实力第70章 周延儒:贤侄,你这事难办呐,你和马士英都看上了史可法的位置第375章 从根本上不存在当皇帝的欲望第4章 你想丢女人还是丢脸第357章 大清存亡,在此一战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贼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79章 这半辈子仗白打了第14章 去合肥都能遇到流贼第177章 孤注一掷李自成第49章 封疆大吏个个都开始捞钱养兵第234章 气运是天定的第142章 抽丝剥茧,真相大白第26章 前有刘国能,后有沈树人第77章 沈道台手下,只有文武平等第70章 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第11章 花香自有蜜蜂来,地肥肯定招苍蝇第309章 陛下的底气都是国姓爷给的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9章 入吾彀中(第二更,五千字大章)第47章 新官上任三把火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73章 首辅也不过是临时工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217章 亲征收尾(五千五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