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丰子恺:杀身成仁

丰子恺:杀身成仁

丰子恺(1898—1975),原名丰润,又名仁、仍,号子觊,浙江嘉兴人,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翻译家。其师从李叔同和夏丏尊,在文字、绘画和音乐方面皆有显著成就,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著有《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辞缘缘堂》、《随笔二十篇》等。

合小我以全大我,轻身体而重精神,不独志士仁人如此,一般人都有如此的倾向。

贪生恶死,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是动物之一,当然也有这种本能,但人贪生恶死,与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有点不同: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是无条件的。人的贪生恶死则为有条件的。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可说就在于此。

何谓无条件的?只要吃得着东西就吃,只要逃得脱性命就逃,而不顾其他一切道理,叫做无条件的。人以外的动物都如此,狗争食肉骨头,猫争食鱼骨头,母鸡被掳,小鸡管自逃走,母猪被杀,小猪管自吃食,不是人所常见的吗?

何谓有条件?照道理可以吃,方才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这叫做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道理。故人可说是讲道理的动物。除了白痴及法西斯暴徒以外,世间一切人都是讲道理的动物。

许多动物中,何以只有人讲道理呢?是为了人具有别的动物所没有的一件宝贝,这宝贝名叫“同情”。

同情就是用自己的心来推谅别人的心。人间一切道德,一切文明,皆从这点出发。

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又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说:自己所不愿有的事,不要使别人有。自己要立身,希望别人都立身。自己要发达,希望别人都发达。故韩诗外传曰:“己恶饥寒焉,则知天下之欲衣食也。己恶劳苦焉,则知天下之欲安佚也。己恶衰乏焉,则知天下之欲富足也。”这便是孔子所谓“忠恕”。忠恕就是同情的扩充。我国古代的圣人,普遍爱护一切同类。故孟子说:“禹思天下有溺者,犹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犹己饥之也。”伊尹也是如此,孟子说他“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他们为什么能如此?就为了富有同情。同情极度扩张,能把全人类看作一个身体。左手受伤,右手岂能独乐?一颗牙齿痛,全身为之不安。这样,“一己”和“大群”就不可分离。我就有“小我”和“大我”。小我就是一身,大我就是全群。

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求生害仁,就是贪小我而不顾大我。杀身成仁,就是除小我以保全大我。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就是做人的道理。倘去信而

保全食,就同不讲道理的禽兽一样。人是讲道理的动物,故最后必然去食而保住信。去食虽杀身,但人道可以保全。即虽失小我,而大我无恙。人总有一死。失了身体还是小事,倘失了人道,则万人万世沦为禽兽,损失甚大。志士仁人,因富有同情,故能为全体着想,故能杀身成仁。

合小我以全大我,轻身体而重精神,不独志士仁人如此,一般人都有如此的倾向。孟子说得很详细:“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合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他又加以反证:“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然后加以结论:“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他又举一个实例:“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勿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这就是前面所谓照道理可以吃,方才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除了疯狂者及法西斯暴徒以外,凡人皆有此心,即凡人皆有杀身成仁之心,不过强弱厚薄有等差耳。

(丰子恺著《人间情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本章完)

第八篇 问学篇_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吴晗:谈骨气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五篇 齐家篇_胡适:我的儿子第七篇 艺文篇_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八篇 问学篇_马一浮:横渠四句教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韩:国学与世界学术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济:道家的退隐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九篇 宗教篇_汤一介:禅师话禅宗(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济:道家的退隐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一篇 概览篇_李大钊:今与古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节操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一篇 概览篇_许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三篇 资政篇_任继愈:墨子尚贤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八篇 问学篇_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六篇 史鉴篇_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五篇 齐家篇_胡适:我的儿子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李大钊:今与古第八篇 问学篇_马一浮:横渠四句教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六篇 史鉴篇_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七篇 艺文篇_沈尹默:书法散论(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三篇 资政篇_任继愈:墨子尚贤第六篇 史鉴篇_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韩:国学与世界学术第二篇 明德篇_吴晗:谈骨气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节操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八篇 问学篇_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第五篇 齐家篇_胡适:我的儿子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