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

朱自清:论诚意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浙江绍兴人,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著有《背影》、《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等。

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

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诚实,诚笃,至诚,都是君子之德;不诚便是诈伪的小人。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账。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虽然说气质可以变化,盖了棺才能论定人,那只是些特例。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诈伪的时候。这也是出于自然。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这就是态度。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态度的变化多,在现代多变的社会里也许更会使人感兴趣些。我们嘴里常说的,笔下常写的“诚恳”“诚意”和“虚伪”等词,大概都是就态度说的。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年轻人也如此,却又加上了“天真”“纯洁”种种幻想。诚实品性

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哪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我们恐怕只能宽大些,卑之无甚高论,从态度上着眼。不然无谓的烦恼和纠纷就太多了。至于天真纯洁,似乎只是儿童的本分——老气横秋的儿童实在不顺眼。可是一个人若总是那么天真纯洁下去,他自己也许还没有什么,给别人的麻烦却就太多。有人赞美“童心”“孩子气”,那也只限于无关大体的小节目,取其可以调剂调剂平板的氛围气。若是重要关头也如此,那时天真恐怕只是任性,纯洁恐怕只是无知罢了。幸而不诚恳,无诚意,虚伪等等已经成了口头禅,一般人只是跟着大家信口说着,至多皱皱眉,冷笑笑,表示无可奈何的样子就过去了。自然也短不了认真的,那却苦了自己,甚至于苦了别人。年轻人容易认真,容易不满意,他们的不满意往往是社会改革的动力。可是他们也得留心,若是在诚伪的分别上认真得过了分,也许会成为虚无主义者。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有人说礼是生活的艺术,礼的本意应该如此。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客气要大方,合身分,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总得心里有这个人,才会去看他,请他,送他礼,这就有诚意了。至于看望

的次数,时间的长短,请作主客或陪客,送礼的情形,只是诚意多少的分别,不是有无的分别。看人又有回看,请客有回请,送礼有回礼,也只是回答诚意。古语说得好,“来而不往非礼也。”无论古今,人情总是一样的。有一个人送年礼,转来转去,自己送出去的礼物,有一件竟又回到自己手里。他觉得虚伪无聊,当作笑谈。笑谈确乎是的,但是诚意还是有的。又一个人路上遇见一个本不大熟的朋友向他说,“我要来看你。”这个人告诉别人说,“他用不着来看我,我也知道他不会来看我,你瞧这句话才没意思哪!”那个朋友的诚意似乎是太多了。凌叔华女士写过一个短篇小说,叫做《外国规矩》,说一位青年留学生陪着一位旧家小姐上公园,尽招呼她这样那样的。她以为让他爱上了,哪里知道他行的只是“外国规矩”!这喜剧由于那位旧家小姐不明白新礼数,新过场,多估量了那位留学生的诚意。可见诚意确是有分量的。

人为自己活着,也为别人活着。在不伤害自己身份的条件下顾全别人的情感,都得算是诚恳,有诚意。这样宽大的看法也许可以使一些人活得更有兴趣些。西方有句话,“人生是做戏。”做戏也无妨,只要有心往好里做就成。客气等等一定有人觉得是做戏,可是只要为了大家好,这种戏也值得做的。另一方面,诚恳,诚意也未必不是戏。现在人常说,“我很诚恳的告诉你”,“我是很有诚意的”,自己标榜自己的诚恳,诚意,大有卖瓜的说瓜甜的神气,诚实的君子大概不会如此。不过一般人也已习惯自然,知道这只是为了增加诚意的分量,强调自己的态度,跟买卖人的吆喝到底不是一回事儿。常人到底是常人,得跟着局势斟酌加减他们的诚意,变化他们的态度;这就不免沾上了些戏味。西方还有句话,“诚实是最好的政策”,“诚实”也只是态度;这似乎也是一句戏词儿。

(《朱自清散文》,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本章完)

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实我们的学识第八篇 问学篇_夏丏尊:中国的实用主义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鲁迅:看镜有感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鲁迅:看镜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二篇 明德篇_丰子恺:杀身成仁第八篇 问学篇_马一浮:横渠四句教第二篇 明德篇_吴晗:谈骨气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五篇 齐家篇_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九篇 宗教篇_章太炎:佛法应务,即同老、庄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二篇 明德篇_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三篇 资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七篇 艺文篇_夏丏尊:文学的力量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二篇 明德篇_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二篇 明德篇_丰子恺:杀身成仁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四篇 修身篇_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二篇 明德篇_任继愈:中国传统道德的继承问题第九篇 宗教篇_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六篇 史鉴篇_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十篇 交流篇_鲁迅:看镜有感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实我们的学识第三篇 资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四篇 修身篇_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九篇 宗教篇_汤一介:禅师话禅宗(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一篇 概览篇_李大钊:今与古第六篇 史鉴篇_柳诒徵:讲国学宜先讲史学(节选)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十篇 交流篇_鲁迅:看镜有感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梁启超:治国学杂话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十篇 交流篇_鲁迅:看镜有感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一篇 概览篇_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第七篇 艺文篇_施蛰存:漫谈古典散文(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马瀛:国学名称之由来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三篇 资政篇_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人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十篇 交流篇_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人第七篇 艺文篇_夏丏尊: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