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

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四川乐山县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由于在甲骨文领域的成就,他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他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收录于《郭沫若全集》。

我们要跳出了“国学”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

清算中国的社会,这是前人所未做到的工夫。

清算中国的社会,这也不是外人的能力所容易办到。

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去向。

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是红黄黑白,大抵相同。

由人所组织成的社会也正是一样。

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

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要求就是要用人的观点来观察中国的社会,但这必要的条件是须要我们跳出一切成见的圈子。

中国的社会固定在封建制度之下已经二千多年,所有中国的社会史料,特别是封建制度以前的古代,大抵为历来御用学者所湮没,改造,曲解。

在封建思想之下训练抟垸了二千多年的我们,我们的眼睛每人都成了近视。有的甚至是害了白内障,成了明盲。

已经盲了,自然无法挽回,还在近视的程度中,我们应该用近代的科学方法来及早疗治。

已经在科学发明了的时代,你难道得了眼病,还是要去找寻穷乡僻境的巫觋?

已经是科学发明了的时代,你为甚么还锢蔽在封建社会的思想的囚牢?

巫觋已经不是我们再去拜求的时候,就是在近代资本制度下新起的骗钱的医生,我们也应该要联结成一个拒疗同盟。

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的新学界上也支配了几

年,但那对于中国古代的实际情形,几曾摸着了一些儿边际?社会的来源既未认清,思想的发生自无从说起。所以我们对于他所“整理”过的一些过程,全部都有从新“批判”的必要。

我们的“批判”有异于他们的“整理”。

“整理”的究极目标是在“实事求是”,我们的“批判”精神是要在“实事之中求其所以是”。

“整理”的方法所能做到的是“知其然”,我们的“批判”精神是要“知其所以然”。

“整理”自是“批判”过程所必经的一步,然而它不能成为我们所应该局限的一步。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实际做了一番整理工夫的要算是以清代遗臣自任的罗振玉,特别是在前两年跳水死了的王国维。

王国维一生的学业结晶在他的《观堂集林》和最近所出的名目实远不及《观堂集林》四字冠冕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

那遗书的外观虽然穿的是一件旧式的花衣补褂,然而所包含的却多是近代的科学内容。

这儿正是一个矛盾。

这个矛盾正是使王国维不能不跳水而死的一个原因。

王国维,研究学问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两个时代在他身上激起了一个剧烈的阶级斗争,结果是封建社会把他的身体夺去了。

然而他遗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品,那好像一座崔巍的楼阁,在几千年来的旧学的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罗振玉的功劳即在为我们提供出了无数的真实史料。他的殷代甲骨的搜集、保藏、流传、考释,实是中国近三十年来文化史上所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件。还有他关于金石器物、古籍佚书之搜罗颁布,其内容之丰富,甄别之谨严,成绩之浩瀚,方法之崭新,在他的智力之外,我想怕也要有莫大的财力才能办到的。

大抵在目前欲论中国的古学,欲清算中国的古代社会,我们是不能以罗、王二家之业绩为其出发点了。

我们所要的是材料,不要别人已经穿旧了的衣裳;我们所要的是飞机,再不仰仗别人所依据的城垒。

我们要跳出了“国学

”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

清算中国的社会,这是前人所未做到的工夫。

清算中国的社会,这也不是外人的能力所容易办到。

不是说研究中国的学问应该要由中国人一手包办。事实是中国的史料,中国的文字,中国的传统生活,只有中国人自身才能更贴切的接近。

世界文化史的关于中国方面的记载,正还是一片白纸。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上,没有一句说到中国社会的范围。

外国学者对于东方情形不甚明隙,那是情理中事。中国的鼓睛暴眼的文字实在是比穿山甲、比蝟毛还要难于接近的逆鳞。外国学者的不谈,那是他们的矜慎;谈者只是依据旧有的史料、旧有的解释,所以结果便可能与实际全不相符。

在这时中国人是应该自己起来,写满这半部世界文化史上的白页。

外国学者已经替我们把路径开辟了,我们接手过来,正好是事半功倍。

本书的性质可以说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续篇。

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为向导,而于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红种人、欧洲的古代希腊、罗马之外,提供出来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国的古代。

恩格斯的著作,中国近来已有翻译,这于本书的了解上,乃至在“国故”的了解上,都是有莫大的帮助。

谈“国故”的夫子们哟!你们除饱读戴东原、王念孙、章学诚之外,也应该知道还有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没有辩证唯物论的观念,连“国故”都不好让你们轻谈。

然而现在却是需要我们“谈谈国故”的时候。

我们把中国实际的社会清算出来,把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思想,加以严密的批判,让你们看看中国的国情,中国的传统,究竟是否两样!

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目前虽然是“风雨如晦”之时,然而也正是我们“鸡鸣不已”的时候。

一九二九年九月二十日夜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本章完)

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韦政通:以力服人与以德化人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六篇 史鉴篇_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七篇 艺文篇_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八篇 问学篇_唐君毅:说读书之重要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七篇 艺文篇_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七篇 艺文篇_朱光潜:文学的趣味(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吴调公:古典诗词与风景欣赏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严北溟:今天还应不应该谈“孝”?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八篇 问学篇_梁启超:治国学杂话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二篇 明德篇_吴晗:谈骨气第六篇 史鉴篇_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二篇 明德篇_丰子恺:杀身成仁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十篇 交流篇_严复:论世变之亟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十篇 交流篇_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第十篇 交流篇_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四篇 修身篇_辜鸿铭:何谓文化教养(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一篇 概览篇_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第四篇 修身篇_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八篇 问学篇_夏丏尊:中国的实用主义第三篇 资政篇_徐复观:德治的积极内容第二篇 明德篇_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袁行霈:国学究竟有什么用?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一篇 概览篇_许嘉璐等:甲申文化宣言第十篇 交流篇_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九篇 宗教篇_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五篇 齐家篇_陈鹤琴:怎样做父母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六篇 史鉴篇_白寿彝:《史记》所揭露的危机(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四篇 修身篇_老舍:充实我们的学识第十篇 交流篇_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陈独秀:寸铁·国学第二篇 明德篇_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六篇 史鉴篇_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五篇 齐家篇_胡适:我的儿子第六篇 史鉴篇_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十篇 交流篇_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第九篇 宗教篇_梁漱溟:佛法大意第九篇 宗教篇_胡适:儒教第三篇 资政篇_任继愈:墨子尚贤第四篇 修身篇_南怀瑾:做仁民爱物的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