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问学篇_马一浮:横渠四句教

马一浮:横渠四句教

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曾执教于浙江大学,在古代哲学、文学、佛学、书法等方面有很高造诣,被丰子恺推崇为“中国书法界之泰斗”。其大部分作品收录于《马一浮集》中。

今举横渠此言,欲为青年更进一解,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须信实有是理,非是姑为鼓舞之言也。

昔张横渠先生有四句话,今教诸生立志,特为拈出。希望竖起脊梁,猛著精采,依此立志,方能堂堂的做一个人。须知人人有此责任,人人具此力量。切莫自己诿卸,自己菲薄。此便是仁以为己任的榜样,亦即是今日讲学的宗旨,慎勿以为空言而忽视之。

为天地立心

《易大传》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剥》、《复》是反对卦。《剥》穷于上,是君子道消。《复》反于下,是君子道长。《伊川易传》以为“动而后见天地之心”。天地之心于何见之?于人心一念之善见之。故《礼运》曰:“人者,天地之心也。”《程氏遗书》云:“一日之运,即一岁之运。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盖人心之善端,即是天地之正理。善端既复,则刚浸而长。可止于至善,以立人极,便与天地合德。故仁民爱物,便是为天地立心。天地以生物为心,人心以恻隐为本。孟子言四端,首举恻隐。若无恻隐,便是麻木不仁,漫无感觉,以下羞恶、辞让、是非,俱无从发出来。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心之全德曰仁。学者之事,莫要于识仁、求仁、好仁、恶不仁,能如此,乃是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儒者立志,须是令天下无一物不得其所,方为圆成。孟子称:“伊尹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横渠《西铭》云:“凡天下之疲癃

、残疾、惸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此皆明万物一体之义。圣人吉凶,与民同患。未有众人皆忧而己能独乐,众人皆危而己能独安者。万物一体,即是万物同一生命。若人自扼其吭,自残其肢,自剜其腹,而曰吾将以求生,决无是理。孟子曰:“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朱子注云:“立命,谓全其天之所赋,不以人为害之。”又曰:“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今人心陷溺,以人为害天赋,不得全其正命者,有甚于桎梏者矣。仁人视此,若疮痏之在身,疾痛之切肤,不可一日安也。故必思所以出水火而登衽席之道,使得全其正命。孔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学者立志,合下便当有如此气象。此乃是为生民立命也。

为往圣继绝学

此理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因人为气习所拘蔽,不肯理会,便成衰绝。其实,人皆可以为尧舜。颜子曰:“舜何人哉!予何人哉!有为者,亦若是。”学者只是狃于习俗,不知圣贤分上事,即吾性分内事,不肯承当。故有终身读书,只为见闻所囿。滞在知识边,便谓已足,不知更有向上事。汨没自性,空过一生。孔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苟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吾未见力不足者。”圣人之言剀切如此,道之不明不行,只由于人之自暴自弃。故学者立志,必当确信圣人可学而至。吾人所禀之性,与圣人元无两般。孟子曰:“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者耳。”心之所同然者,何也?曰理也,义也。濂、洛、关、闽诸儒,深明义理之学,真是直接孔孟,远过汉唐。为往圣继绝学,在横渠绝非夸词。今当人心晦盲否塞,人欲横流之时,必须研究义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致戕贼其天性。学者当知,圣学者即是义理之学。切勿以心性为空谈,而自安于卑陋也。

为万世开太

太平不是幻想的乌托邦,乃是实有是理。如尧之“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文王之“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都是事实。干羽格有苗之顽,不劳兵革。礼让息虞芮之讼,安用制裁。是故不赏而劝,不怒而威,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中庸》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圣人至德渊微,自然之效,斯乃政治之极轨。自帝降而王,王降而霸,霸降而夷狄,天下治日少而乱日多。秦并六国,二世而亡。晋失其驭,五胡交乱。力其可恃乎?中外历史,诸生闻之熟矣。非无一时强大之国,只如飘风骤雨,不可久长。程子曰“:王者以道治天下,后世只是以法把持天下。”又曰“:三代而下,只是架漏牵补,过了时日。”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从来辨王霸,莫如此言之深切著明。学者须知,孔孟之言政治,其要只在贵德而不贵力。然孔孟有德无位,其道不行于当时,而其言则可垂法于万世。故横渠不曰“致”,而曰“开”者。“致”是实现之称,“开”则期待之谓。苟非其人,道不虚行。果能率由斯道,亦必有实现之一日也。从前论治,犹知以汉唐为卑。今日论治,乃惟以欧美为极。从前犹以管商申韩为浅陋,今日乃以孟梭里尼、希特勒为豪杰。以马格斯列宁为圣人,今亦不暇加以评判。诸生但取六经所陈之治道,与今之政论比而观之,则知碔䂥不可以为玉,蝘蜓不可以为龙,其相去何啻霄壤也。中国今方遭夷狄侵陵,举国之人,动心忍性,乃是多难兴邦之会。若曰图存之道,期跤及于现代国家而止,则亦是己菲薄。今举横渠此言,欲为青年更进一解,养成刚大之资,乃可以济蹇难。须信实有是理,非是姑为鼓舞之言也。

(《马一浮集》第1册,浙江古籍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本章完)

第八篇 问学篇_梁启超:治国学杂话第二篇 明德篇_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六篇 史鉴篇_吕思勉:读旧史入手的方法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七篇 艺文篇_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傅斯年:多言的政府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七篇 艺文篇_陈子庄:中国绘画与哲学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节操第一篇 概览篇_任继愈等:21世纪的中国:国学和我们在一起第十篇 交流篇_梁启超:在中国公学之演说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六篇 史鉴篇_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五篇 齐家篇_林语堂:中国人的家族理想(节选)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七篇 艺文篇_王国维:人间词话(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黄炎培:怎样教我中学时期的儿女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六篇 史鉴篇_钱穆:中国史学名著·史记(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章太炎:今日青年之弱点第八篇 问学篇_张伯苓:学行合一第五篇 齐家篇_胡适:我的儿子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一篇 概览篇_蔡尚思:国学二字之解释第三篇 资政篇_朱自清:不做自家人的好官第七篇 艺文篇_吴调公:古典诗词与风景欣赏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一篇 概览篇_曹聚仁:春雷初动中之国故学(节选)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二篇 明德篇_朱自清:论诚意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四篇 修身篇_钱逊:俭以养德第三篇 资政篇_贺麟:人心与风俗第九篇 宗教篇_许地山:我们要什么样的宗教?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八篇 问学篇_毛子水:怎样读中国古书?第十篇 交流篇_曹伯韩:国学与世界学术第八篇 问学篇_马一浮:横渠四句教第一篇 概览篇_张岱年:说“国学”第二篇 明德篇_吴晗:谈骨气第十篇 交流篇_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第六篇 史鉴篇_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第八篇 问学篇_章衣萍:“不通曰通”解第十篇 交流篇_李大钊: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八篇 问学篇_杜维明:儒家对于学的理解(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张岱年:人的社会责任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周汝昌:诗的存在(节选)第三篇 资政篇_叶圣陶:独善与兼善第九篇 宗教篇_林同济:道家的退隐第一篇 概览篇_邓实:古学复兴论第九篇 宗教篇_赵朴初:佛教和中国文化第六篇 史鉴篇_周谷城:历史与现实第十篇 交流篇_张东荪:现代的中国怎样要孔子(节选)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梁启超:孔子之人格第六篇 史鉴篇_胡绳:以史为鉴 爱我中华第七篇 艺文篇_夏丏尊:文学的力量第三篇 资政篇_吴晗:海瑞骂皇帝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一篇 概览篇_闻一多:论振兴国学第八篇 问学篇_梁启超:治国学杂话第一篇 概览篇_成仿吾:国学运动之我见第六篇 史鉴篇_梁启超:史的目的(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倪羲抱:爱国为研究国学之本第二篇 明德篇_贺麟:经济与道德(节选)第二篇 明德篇_梁漱溟:道德为人生艺术第七篇 艺文篇_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节选)第四篇 修身篇_蔡元培:自制·修德第六篇 史鉴篇_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第六篇 史鉴篇_张舜徽:漫谈读史(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第一篇 概览篇_陈独秀:寸铁·国学第二篇 明德篇_梁启超:私德之必要(节选)第九篇 宗教篇_任继愈:中国的宗教与传统文化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二篇 明德篇_辜鸿铭:中国人的精神(节选)第五篇 齐家篇_南怀瑾:孝与爱第四篇 修身篇_曹聚仁:节操第十篇 交流篇_蔡元培:东西文化结合第三篇 资政篇_冯友兰:为政者要赏罚必信第八篇 问学篇_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