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殿下须马上成亲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为何从前没有这些事?

周士相的回答是话语权。.更新最快他很明确的告诉郭之奇,正因为把持了话语权,这些士绅才敢肆无忌惮的胡作非为。

“什么是话语权?就是舆论,就是说话的权力,或者说控制别人说话的权力。只要掌握了话语权,就能决定谁能说话,谁不能说话,谁的说话能被人听到,谁的说话又不被人听到。有了话语权,哪怕为非作歹,民怨滔天,以致人神共愤,可只要能管他的人听不见下面的话,那他自然就能继续胡作非为。”

周士相起身将湿了的袍子解下,“这些恶绅为何之前一直得不到惩治?便是因为他们在地方有话语权,他们能够决定朝堂上的大人们听到的和下面说的绝对不一样,如此一来,他们自然能够继续渔肉乡里。甭管是明还是清,只要谁承认他的地位,承认他的话语权,他便认谁。连带着,剃发易服甘做满州走狗,为虎作伥,自也顺理成章了。”

“所谓民不举,官不究。试问阁老,那些受害者一无地位,二无财力,三无语话权,如何和恶绅抗争?从上至下,官既是绅,绅亦是官,官绅一体,互相包庇,这等世道,是出几个清官就能整顿得了,就能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的吗?”

“殿下说的,我是听明白了。但我以为,殿下有些偏颇了,毕竟这些劣绅只是少数,大多数士绅还是好的,否则,大明只怕早就亡了。”

郭之奇承认周士相说的不错,地方的士绅地主们是有着极大的权力,他们能够左右地方吏治,甚至还能影响朝堂决策。正是有了地主阶层的支持,太祖皇帝才能在江南立足,最终北伐大都,鼎立大明天下。及至现在,若非江南士绅早期对太平军的拥护和支持,太平军又哪里会迅速安定江南,稳定局面,迎立定武还都。所以周士相在江南局势稳定后,立即翻脸,颇是有过河拆桥之嫌,也难怪那些士人会将太平军视作当年的闯贼流寇。

郭之奇不是连城壁那等事到临头只会烧香拜菩萨的官员,也不是那些清兵来了吓得躲在山里做“遗民”的大儒,更不是平日贪赃枉法,城破之时一死报君王的所谓“忠臣”。对天启以来的朝政积弊,对时局,他有着自己的认知。他更是一个懂得变通的官员,否则也不会主动站出来支持周士相拥立唐王,为天下抗清军民再竖王旗。

士绅不纳粮、不交赋这一大明律并无明文,只是百年下来的“约定俗成”,郭之奇对其危害看得很透。满清能让江南的士绅交粮交税,为何大明不能?没有钱粮税收,军队拿什么打仗,朝廷拿什么发俸,又拿什么维持。若是士绅们仍如从前分文不出,国家事与他们无干,谁来降谁,那么恢复南都又有什么意义,难道只是为了等下一个甲申之变不成。所以,在周士相明言国库空虚,要在江南发起清欠,郭之奇是支持的。

只是郭之奇没有想到,周士相清欠的力度会那么大,打击的对象会那么广,从原先的征收欠赋演变成了打击江南士绅阶层,最后一发不可收拾,以致于人心尽失,连太傅钱谦益都辞官归乡,不肯再为定武朝廷效力。次辅连城壁也因强烈反对清欠而被迫督师安徽,病死任上。

之后的三案和现在的镇反,都完全超出了郭之奇对于“改革”的认知和底线,更让他生出对周士相的警惕之心,所以他这次亲自前来镇江,就是想问问周士相究竟想干什么,何时才能收手。

周士相却将一堆各地报上来的劣绅事迹拿来给他看,郭之奇不糊涂,他清楚周士相此举的目的,这位齐王显然是想拿这些劣绅来指代全部士绅,从而证明他是对的,堵住那些反对官员的口。

郭之奇肯定不能答应,也断不会就这么被周士相糊弄住,更不能容忍他再继续下去。镇反现在已经扩大到南都,各部官员天天都有人被抓进南镇,要是他真的认同周士相的说法,地主士绅都是坏的,都要加以镇压清洗,那从此以后,这朝廷只怕再也不信朱,而是信周了。

周士相是在动摇大明的国本!

再开明,再有除旧立新、蓄意改革一扫弊端,重振大明之念,郭之奇总是这个时代的文官,所以他不可能赞同周士相的说法。

地主士绅在大明存在了两百多年,在整个华夏存在了两千年,怎么能说扫清就扫清了。哪朝哪代不是君主和士大夫共治天下,何人是士大夫,不就是地主士绅吗!

重用武夫,以武人治国,这不滑天下之大稽么!

周士相现在就是走在悬崖边,稍不留神就会粉身碎骨!和士大夫为敌,古今从无好下场者!

三大案、清欠以及所谓的镇反给朝堂带来的冲击可是有明一代从未有过的,江南各地的士人对于太平军俨然是失望透顶,否则,哪里来那么多士绅参与暴乱,勾结满清呢。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在首辅看来,他比周士相看得更明白。

如果周士相不乱来,江南士绅如何会顺而复叛?

当然,首辅承认周士相的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大明,为了恢复北方,但手段却是大大的欠妥。至少,他不应该将士绅阶层全部打成朝廷的对立面。拉一派,打一派,从古至今的位高权重者玩熟了的把戏,这位齐王殿下难道就不会?

是不会,还是不屑去为,或是刻意为之!

若真不会,那是操之过急,好心办坏事,郭之奇能够原谅,并且愿意帮助周士相补救。

若是不屑去为,本意并非现在这种局面,郭之奇也可以苦口婆心加以劝说,亡羊补牢,犹时未晚矣。

但若是刻意为之,郭之奇无话可说,但看他起高楼,看他宴宾客,看他何时楼塌客散了。

郭之奇不会做马吉翔,他希望周士相能够迷途知返,收起他的野心,做一个真正的大明忠臣。他日收复北京,大明的千秋史册上还有谁能比他更光彩,更耀人的呢!

周士相知道郭之奇不可能被自己说服,转而全力支持自己,所以口干舌燥之后,他抛出了自己蓄谋已久的决定。

“阁老便是不来,我也准备去南都。”周士相轻笑一声。

郭之奇目中精光一闪,沉吟片刻,注视周士相,缓缓说道:“殿下终于想到回京了,外面纷传殿下有自立之心,莫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哈哈”周士相笑了起来,摆了摆手道:“谣言止于智者,阁老以为士相是那种人吗?”

“不为此,又为何?”

郭之奇脸有讥讽,周士相知他不信自己,便坦言相告:“这次去南都,我意颁修《大明宪令》,更改旧制,从此君臣上下,各有职分,俱依《宪令》而行。”

“《宪令》?何为宪令?”郭之奇诧异。

周士相挥手朝外吩咐:“将《大明宪令》取来供首辅参阅。”

很快,外面伺立的徐应元便将《大明宪令》取来,郭之奇打开一看,只见其首目曰:皇帝,代天统理兆民,乃万世不易之君。君以咨政之权委枢密院、以施政之权委内阁,以征伐之权委大都督府。其下又有大小九卿衙门改制,或裁撤,或合并,或分立。种种事务,罗立近百条。

其中最重要的改制就是设枢密院,武臣伯侯以上、文臣三孤以上,功著德芳者公议任之。入枢密院者120人,俱称枢臣。其首曰摄政,副为辅政。凡易法、宣战、款议(条约)、征赋诸大事,俱以枢密院公议而后奏闻天子。而内阁、大都督府、诸部司得失,枢密院俱可问之。君上有留中之权。

内阁增学部,掌学校、会试诸事;分户部为户、库两部,户部掌民事,库部掌理财诸事;废刑部裁判之权,改理巡捕之事;礼部合鸿胪寺职分,理诸外国入贡、会盟事。工部、吏部职事不变,兵部裁撤,归隶大都督府。如此总共七部,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库部、刑部、学部、工部。各部由内阁首辅总理其事,或称总理大臣,而次辅称协理大臣。

原朝廷政务以都察院察之。然周士相认为御史风闻奏事,未免流于轻浮。或以政自阁出,而以刑名、赋税托之,有相掩之弊。故裁撤都察院,于枢密院下设审计院担负监察朝廷之职,又设裁判院管审案之责。原大理寺审案职责裁撤,专疏解律令之责。

原通政使司归入枢密院管辖,职事由原向内廷递进奏疏改为接收民间告状文书,梳理分类后送呈内阁、裁判院、大理寺各部办理,并行督促察明之责。

原内廷二十四衙门全部裁撤,设宫务院。原太常寺(祭祀)、太仆寺(车驾)、光禄寺(宴寿)、翰林院(词臣)、鸿胪寺(典礼)五个衙门一律并入宫务院,并设尚宝司(印玺)共六衙门。宫务院由枢密院管辖,专司内廷差遣职事。

除大小衙门改制外,宪令又涉科举事。规定自经史科外,增设算术、格致、兵备、理财、律令五学。会试易三年为二年。独善经史而不善五科者,止授翰林词臣之阶,不授职事。中试者依五学评语,或授其官,或入官学。

军队的改制周士相已经在进行,这份宪令便是他对朝堂改制的具体办法。

这份宪令涉及的衙门之多,职事改进之多,让郭之奇看后,久久没有说话。只反复翻看宪令涉及各事,不时皱眉凝思。

见状,周士相以为这位首辅大人不同意改制,便要开口叙说缘何改制,改制之后于朝堂、地方好处,不想,未待他开口,郭之奇却突然合上宪令,说了一句:“殿下若想我赞成这份宪令所说,需做一事。”

周士相道:“何事?”

“殿下须马上和长公主成亲。”

友情推荐作品《三国之召唤水浒》,大家务必抽空收藏一下,因为骨头早前答应人家章推,结果却给忘记了,实在是有些对不住这位作者朋友。

第281章 攻打增城第九百八十三章 魏蜀吴第八章 逃人第四十九章 先手第一千章 总动员第三百六十二章 救我!第七百六十九章 江北大营第一千四十八章 兄终弟及第九百七十一章 我不是英雄第三百八十五章 三天新郎官第六百九十章 漕粮一断,京师必乱第五百三十二章 说杀你全家就杀你全家第九百三十章 该抓就抓 该杀就杀第一百七十二章 攻守 十一第三百九十五章 兵进三江口第一百四十章 伤亡第七百五十三章 金陵 一第九百八十八章 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第九百七十三章 暂罢朝会第一千一百七十五章 此人留不得第七章 知县第619章 总督大喜!第六十五章 公文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清翻不了天第一千四十九章 掷杯为号第九百三十五章 大清得变法了第九百零七章 探花郎执骑第一百零三章 总督第一千九十五章 江南平乱第四百零一章 钱不是问题第八百九十章 贼秀才阵亡第一百一十章 俘虏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君主,为天下公仆第九百三十章 该抓就抓 该杀就杀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田川归国第八百四十五章 取明自代?第637章 游射 僵持 全军第十一章 朝廷第三百六十章 陷井第二百七十一章 让他们告去第三百九十八章 全军进攻第六百六十四章 我还像个秀才吗?第三百九十四章 滚雪球第二百四十一章 决战 十一第三百五十八章 没有退路第302章 银子和粮食第五百五十二章 满州衣冠满州帽第五百七十章 天时 地利 人和第一千一百六十二章 北上建功立业第一千一百三十七章 殿下须马上成亲第七百六十七章 永历归国 下第一千七十八章 先平朝鲜可否?第一百七十四章 攻守 十三第一千一百三十一章 造反了第一千七十三章 天下本来是咱闯营的!第四百三十九章 自古亡汉者皆汉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世子第九百章 从龙功臣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五大主力第四百五十七章 来降者不纳第八十九章 措施第九百二十一章 公主也是穿越来的?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明出不了诸葛亮第五百一十四章 擒贼先擒王 下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篡明自立第五百二十章 天子逃了第五百四十一章 敢于亮剑的汉人英雄第638章 怎么会是他第五百八十九章 死多少人都得给我顶住第九百三十六章 思明者未必不忠第一千八十二章 边外李晋王第二百章 水师第293章 满大爷跑了第一百五十九章 役使第四百五十六章 为何抛弃我!第一百二十章 坚城第九百四十四章 治家不严 何以治国第六百七十三章 保家卫国第四十七章 练兵第八百三十四章 藩主,我的罪过赎了么!第一千四十五章 国不可一日无君第八百七十章 鳌拜很欣慰第六十四章 清鬼第一千二十五章 陛下可曾想过退位?第二百七十章 读书人第五百九十五章 老婆?齐王?安南?第五百四十一章 敢于亮剑的汉人英雄第一百八十六章 局面 下第五十二章 赏格第八百二十六章 孔四贞第三百零五章 汉人得勤快第五百五十章 靖寇策第一百零六章 逃跑第七百八十二章 大破滚江龙第七百四十一章 空城第615章 满州铁骑第四百六十五章 人口 遣散 备战第五百零八章 阵斩马雄第六百七十七章 赎城费第八百三十三章 砍马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