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然而当周士相满心欢喜的将自己这一又能稳定物价,又能聚敛财富的计划跟宋襄公说了后,却遭到对方的激烈反对。n∈n∈,

“这军票不过一张薄纸,以薄纸当钱用,百姓哪个认得?大帅想法是好,可咱大明开国之初时也曾用过这薄纸当钱用,称之为宝钞。然而这宝钞用了后,军民百姓却是谁也不认它,年年贬值,洪武时宝钞一贯能买米一石,宣德年连五文钱都不值,所以正德时干脆就废了钞法全用银两铜钱我知现在银钱花的太多,大帅又要准备西征,处处用钱,说是流水也不为过,然便是再缺钱用,大帅也不能想出这用纸当钱使的法子,军士百姓们虽然不识字,但这一张纸如何收得?大帅真要强推此法,恐军心民心都要动摇啊!”

宋襄公这番话让周士相不亚被兜头浇了一分冷水,细细思量,推行军票的确是有些想当然,可是若不发行军票,如何解决银钱短缺的问题呢。

宋襄公道:“古代聚钱之法除了大征赋税,盘剥百姓外便是铸钱。”

周士相问:“如何铸钱?”

宋襄公道:“当然是铸银钱和铜钱了。民间流通的银子,铜钱成色、重量不一,大帅不妨将这些银两和铜钱回收,新开铸钱厂,将收上来的银子和铜钱改铸成制式统一的新钱。铸钱有钱息,银七锡三,甚至银六锡四都可以。只要咱们铸的新钱成色足,样式新,百姓必然接受,新钱一旦流通开来,便等于什么都没做,就能从每枚新铸钱中赚三成钱息。”

周士相听后,脑海中立时闪过“袁大头”及前世所用的一元硬币、五角硬币。仔细寻思,立时便接受了这铸钱法,不过这钱怎么个铸法却是又为难起来,永历马上就要完蛋,难道自己还要铸“永历通宝”不成?

“铸大明通宝!”

宋襄公看出周士相担心,一语掷地,又告诉周士相,当年绍武政权在广州成立时,大学士苏观生便有心要铸新钱好发军饷,于是叫几个从南京工部逃出来的官员组织了批工匠准备铸新钱,岂料绍武政权太过短命,四十几天就叫清军灭了,故这新钱连模子都没弄出来。那几个工部的官员和工匠也叫尚可喜抓了去,太平军破广州后,这帮人就落在了太平军手中。先前一直没用得上这帮人,眼下既要决定铸新钱,这帮现成的人手自然就能派上用场。

周士相大喜,有了现成的铸钱工匠,铸新钱自然不是难事,只要保证份量足,样式新便可。不过另有一个问题,那便是如何才能将百姓手中的银钱和铜子回收上来。

这个宋襄公倒是一时也没什么好主意,周士相想了想后告诉宋襄公,他还是要发纸票,不过这纸票叫粮票,上面并不注明值多少钱,而是规定能买多少粮食。从前宝钞信用太差,且拿纸当钱用在百姓看来太过异想天开,可若这粮票能够实实在在的买到粮食,那就是变相成为一种可兑换的货币了。

太平军现在推行的是建村设乡、集体耕种,保证粮食产出的一系列制度,所以百姓除了应向官府缴纳的田赋外,剩下的粮食也要优先卖给太平军,因此各地的公库除了负有保管太平军缴获的战利品外,还负有储存粮食的职责。换言之,公库实际就是粮库和银库的结合体。而这个世道,粮食才是真正的硬通货,银子再多,你买不到粮食,花不出去也是无用的一堆金属而矣。

周士相要发行粮票,以避免直接发行可当钱使的纸币不被百姓认可,从而让太平军政府的信用受到打击,而要让百姓认可接受粮票,首要便是能确保持有粮票者随时随地能在就近公库买到粮食,且足斤足两,毫无克扣。这一点事关粮票能否成为变相货币存在,故周士相必须要严格把控,同时在各地兴建大小粮库,以方便百姓纳粮、买粮,减少当中的消耗。同时,持粮票购买粮票要比拿银钱买粮便宜一成,人都是贪便宜的,只要粮票能多买到粮,便能让绝大多数人选择粮票,信任粮票。

只要太平军能有足够的粮食储备供官兵和百姓兑换,百姓便不会把粮食放在家里。粮食这东西存久了会坏,卖给太平军的公库换成钱或是换成可以随时兑换出来的粮票当然是好的。对周士相而言,发粮票是为谋利,可在百姓看来,周大帅发的这粮票却是大大的德政,既能让他们赚到实际好处,又能让他们减少屯粮风险,毕竟没有任何一个百姓的抗风险能力能高过拥兵数万的周大帅。

很少有百姓知道现在广为宣传的岳爷爷转世、兴平伯周大帅实际是抢劫起家,若他头上的风险大了,周大帅会立马将风险转嫁出去。清廷那边可是称呼周大帅是贼秀才的。

只要可以实实在在兑换,粮票信用就会建立,和粮食同等物价的货物自然可以通用。时日一久,百姓就会放弃手中的银钱和铜钱,转而用粮票来购买各种生活物资。而在这个环节上,大量的银子和铜钱就会流入到太平军手中。太平军再通过铸新钱的方式谋利,铸成的新钱还可去清占区购买物资,甚至贿赂满清官员,从而达到经济蚕食的目的。另外,太平军还可拿新钱到澳门买枪买炮、聘请西洋技师,开展海外贸易谋取暴利。这样一来,银子就能发挥比在百姓手中更大的价值,也能让太平军的财政变得宽裕,有了宽裕的财政便意味有了可持续的战争动员能力。

和清军几仗打下来,太平军不是赢在战斗力超出清军多少上面,而是赢在了比清军高出不知多少倍的组织和动员能力上。比烂的话,太平军肯定没有清军烂。

当然,直接将粮票发给百姓肯定是不行的,任何新生事物都会遭到怀疑,周士相决定先将粮票用来支付官兵的军饷,尔后由士兵和家眷拿着粮票再到各地公库兑换粮食。初期发军饷时也不能通通都发粮票,而是任由官兵自己选择,是要粮票还是要钱,等到他们实际买粮之后,尝到粮票的好处,以后自然就会选择直接拿粮票而不是要钱了。

至于日后有可能的粮价波动,却暂时不需要考虑。官兵百姓们大多不识字,哪里能考虑那么长远。真要到了粮价大幅下跌,那便意味天下太平。只有太平时节粮食产量高,才会出现粮价低,反之,便价高。

粮贱伤农,可周士相却愿意看到粮贱伤农,那代表他成功了。粮贱固然伤农,可怎么也比被饿死,被奴役要好吧。

和宋襄公反复商议具体细节后,周士相决意将各地公库一分为二,成立粮务所和银庄两个机构。前者专门发行标注多少斤的粮票,后者则在负责铸钱的同时承担民间钱庄的作用。

银庄和粮库一样,都能实现随存随取,可付给存票,也可付给粮票。而当百姓尝到了粮票的好处,存票自然便会减少。这样一来,便能回收大量金银,使铸钱厂有足够的原料改铸新钱。只要粮票一直能够在粮务所兑换出粮食,粮票的信用便会一直坚挺。

发粮票和新钱最大的敌人就是私铸和伪造者,故周士相在成立粮库和银庄同时,颁下严令,凡有私铸银币、伪造粮票者,皆为清寇之奸细,本人凌迟、家中成年男丁一律处死,余者皆流放琼州,遇赦不回。并鼓励民间揭发举报,若查证属实,则揭发者可获举报者一半家产为奖励。

此等严令及村、乡、县、府、省联查联办机制下,敢于伪造太平军粮票和私铸者只能是清廷那一边,而如何有效避免被伪造,则是铸钱厂那帮有几十年铸币经验的官员和工匠的事了。周士相尽可能的将前世所知道的一些防伪知识结合这个时代的现实灌输给他们,并让布政使司衙门组织各县官吏轮期培训,培训的内容便是如何鉴别真假粮票。

周士相希望能将自己的头像刻在新发行的大明通宝银币上,结果却被宋襄公大大的白眼了一回,说你想造反不成!

周士相讪笑一声,大明通宝上刻他周大帅的头像,的确有些过份。退而求其次,他要求在新发行的粮票上印上自己的头像。这个要求并不过份,粮票只是太平军自己发行的可供士兵百姓买粮的凭证,所以粮票上印他周大帅的头像不犯忌讳,然而宋襄公却是好心的劝周士相莫要干这事,因为活人的头像印在纸上可是件很不吉利的事情。苦口婆心相劝,周士相却是执意要印,宋襄公无奈同意,叫画师过来替周大帅画了头像,然后叫铸钱的工匠们好生描绘,争取印出最好的效果出来。

瞎子李也嚷嚷大帅头像不能瞎印,这是要折阳寿的,结果却是轮到周士相白他一眼,继而冷哼一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未完待续。)

第五百七十二章 重赏 药子短缺第四百二十四章 出兵东征第八百五十章 大幕拉开第三百八十五章 三天新郎官第五百一十三章 擒贼先擒王 上第五百三十四章 威胁第288章 贼秀才设伏第七百九十七章 请叫我库恩布大人第八百八十八章 我们不讲理第六百六十三章 内阁 六部 小九卿第一百九十章 遭遇第七百七十一章 管效忠 梁化凤第七百一十三章 我之长刀比满州更利第七百二十六章 这世道,为官不易第六百七十二章 避战保船第三百八十四章 曾杀过汉人否?第六十二章 许诺第七百四十二章 本王亲自去抓张煌言!第三百八十七章 你的人太不懂事第九百八十九章 诛尽方绝后患第七百二十二章 拿出你们的威风来!第四百零六章 广东怎么办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明出不了诸葛亮第九百二十五章 人为财亡 请君入瓮第一百一十六章 军法第五百零六章 敌人凶恶就要退缩吗!第八百一十二章 官兵进府了!第四百二十五章 明朝忠臣何其多第七百三十五章 下武昌,夺安庆,功可封侯第四百三十七章 攻城受挫第二百六十七章 米行第七百九十八章 强渡第五百四十二章 我们去湖南永历番外言 可不订第289章 秀才的担心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锦衣卫上门第九百五十九章 亲军办案第六百零八章 野战军团第六百五十九章 天降祥瑞 添啥乱第四百五十二章 分崩离析第一百六十五章 攻守 4第六百八十九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第五百八十五章 探马第一百一十六章 军法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们还能不能干第三百四十九章 三路进军第八十五章 出售第六百零五章 平西王的卖命钱第二百四十七章 入城第四百零七章 汉人的东西学不得第二百四十五章 追杀第一百五十一章 立足第七百四十三章 秣陵关第二百五十五章 生死第四百七十一章 黄毛小儿第一千一百一十四章 若能活下去,照顾我爹娘第一百零一章 旗兵第四百八十二章 钱不够用了第六百九十五章 得寸进尺第四百二十三章 求大学士助我第五十四章 阵亡第二百五十二章 移驾第一千一百九十章 日月昭昭 唯吾大明第九十四章 去留第八百四十八章 保真龙天子第八百二十六章 孔四贞第九百五十七章 牢房却是许多第七百三十一章 胡无人 汉道昌第七十五章 爆破第五百五十五章 不是阴谋是阳谋第三百零五章 伐清如伐树第五十章 出征第一百五十章 破城第一百零八章 投降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钟山风雨起苍黄第八百八十三章 费扬古,我们回老家吧第七百零五章 打满州易,打唐三水难第八百零六章 生死两茫茫第九百零四章 大哥,你告诉朕怎么办第一千八十一章 郑夫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攻守 5第六百八十九章 家祭无忘告乃翁第九百七十四章 哪还顾得了你们!第二百零三章 炸营第七百八十七章 这天下是汉人的天下第六百零三章 马宝降清第一百三十八章 战死第一千一百零九章 孤身勤王第一千五十五章 勿谓言之不预第六百二十五章 你们忘了隆武帝吗!第七百六十七章 永历归国 下第二百章 水师第六百九十六章 孔曰成仁 孟曰取义第八百六十九章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第四百四十四章 大力将军第九十七章 降了第四百七十三章 挟天子第一千一百七十八章全军集合 大帅来了第一百九十七章 抛弃第一千四十八章 兄终弟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