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张紘说完了之后,就退下了。元勋老臣和文臣之首都发声了,接下来,孙策的铁杆班底,周瑜也开始表态:“诚如子纲所言,吾江东有地理山川之险,又兼兵马足用。刘备远道而来,除徐州兵马之外,汉军多为北人,不习水战,吾等又有何惧哉?便是曹操不援,吾江东亦是无忧也。”

阶下文武心中又再吃了一颗定心丸。一群大佬们都发言表了态,余下的哪怕就是有异议,此时也不敢说出来了。一是声音太轻,分量不足,说出的话没人听。二是在各大派系的首领都要说打的情况下,自己跳出来说要投降,搞不好就会被用来祭旗。于是殿中竟然是一片祥和,无一异声。

孙策就看了孙权一眼,眼中满是笑意。便起身道:“既然诸卿皆言可战,而我江东又府库丰盈,士气可用。那就战吧。让北方人见识下我江东男儿的血性与勇武!”

孙权此时还稚嫩得很,自以为一心想着家国天下,就会有人站在他这边为他撑腰,却不知道,这世间,真理从来就只掌握在拳头大的人手里。所以当年赵高才能够指鹿为马。现在孙权终于清醒了过来,明白了这世间最残酷的道理后,就不再想着要与兄长对着干了。做为孙氏的一分子,既然兄长做了决定,大臣们也表了态,那他就不能再继续闹下去了,再闹下去,就是不懂事的胡闹了。到时只怕母亲也保不住他。

诸臣散去之后,顾雍回到家中。夫人迎住,见顾雍眉头打结,不似往日畅快,便问道:“郎君今日为何而愁?”

顾雍以为自己把小情绪掩饰得很好了,却想不到还是被夫人给看了出来。稍一想旋又释然,这枕边人日夜相对,如何能瞒过得夫人。于是就苦笑道:“江北有信来,是故而忧。”

战争,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刘备自然不可能只着眼于军事之上。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各方面一齐出击。

顾雍就收到了刘备的亲笔信。当年蔡邕遭受宦官迫害,东躲西藏,有段时间就避到了江东,那会顾雍就拜在蔡邕门下,学学琴书。因聪明好学而受到蔡邕的赞叹。因雍与邕同音,又经常被蔡邕夸奖赞叹,遂取字元叹。

所以说顾雍与蔡邕的关系还是非常亲密的。现在刘备取了蔡邕之女蔡昭姬,自然而然也继承了蔡邕的人脉关系。所以刘备立马就打蛇随棍上,给顾雍写了封亲笔信。

刘备在信中,掏心掏肺的。跟顾雍讲到天下大势,讲到他的志向,讲到他这一路行来多么的不容易,讲到统一对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讲到战争对百姓带来的伤害是有多大……

最后刘备诚挚的邀请顾雍:“今北方已然一统,孙氏若降朝廷,全天下一统之望,自有万户之封,子孙世代尊荣,与国同休。若要举兵以抗,妄图偏安。则有身死族灭之虞,且万世之后,青史自有褒贬。”

“元叹乃吾外舅弟子,吴郡俊杰。自幼秉先王之学,弱冠即治政一方。当知吾往昔曾在太学论儒,有为天下开太平之语。今元叹观我之所行,便可知吾素未忘当年之志也。北方已定,群雄俯首,独有南方,尚未来归。元叹可愿随我一开太平呼?”

这会的读书人,真的有很多人是满腔热血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自幼受儒家之学,对先王所描述的大同之世念念不忘。或许在这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历史进程中,起了名利之心。但他们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扶明主,治太平!

顾雍之所以仕吴,那只是因为孙氏下手得快,把整个江东给占了。而且孙氏也没有打出自立分裂的旗号出来。名义上还是以汉朝为尊。

所以顾雍不像程普等这样的老将,对孙氏忠心耿耿。也不像周瑜这样的孙策铁杆,全因着孙策的个人魅力与两人的意气相投就死心塌地的追随到底。

所以刘备这一封信来,顾雍的心就乱了。不得不说,刘备的信很有蛊惑性。他讲的话,非常朴素,也非常真实。也没有说半句假话来欺骗顾雍。恰恰就因为如此,顾雍更是感觉到了刘备的诚意与那颗火热之心。

顾雍之前也是认为,这汉家天下,估计是要凉了。谁曾想刘备横空出世,横扫诸侯,在北方竟然又做出了偌大的一番事业来。不去说那些虚的,就按刘备分析的,现在北方已经一统了。只剩下南方孙策与曹操。那么大家来想一想,是北方统一南方的机会大,还是南方统一北方的机会大?

不用刘备说,顾雍也知道,当然是北方统一南方的机会更大。因为北方人口更多,耕地更广。而北方不但政出一门,汉朝的天子还在那里,哪怕天子只是做个泥菩萨,那也代表着天下正朔,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南方呢?还同时存在着曹操与孙策两个势力。又怎么可能与北方相抗?如果说南方也已经一统由孙策说了算了。那么顾雍就不会如此纠结了。

强弱对比大家心知肚明,就算现在刘备无功而返,但将来的局势,除非北方自己作死,不然肯定也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统一是迟早的事。就像刘备说的,坚持反抗到底,未来的下场,自有史书秉笔直书。顺应人心投降,尊荣富贵加诸于身。该怎么选?

刘备也是儒者,他师从大儒卢植,当年在太学论儒,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声音。这声音振聋发聩,传遍了大江南北。顾雍当年听了也是热血沸腾,对刘备仰慕不已。现在刘备来信了,邀他一起开太平。他是该接受,还是该拒绝?

儒家的教育,让顾雍陷入了迷茫之中。社会伦理与三观告诉他,他不应该背弃他的主君孙策,尤其是在这江东危难,风雨飘摇的时刻。这样做叛徒的话,他的良心过不去。会受一辈子的煎熬。

但现实和切身利益又告诉他,只有去了刘备那里,他才能够得以荫护家族子孙,得以与刘备一道共襄盛世,这样的伟业要是错过了,他也必将抱憾终身。

所以今天的殿中大会,顾雍一言不发就回家了。

第四十二章 高歌正气第三百三十四章 张飞抢亲第三百六十九章 兵临兖州第五百九十九章 受降城外第六百五十二章 兖州决战第六百八十四章第二百二十四章 反攻长安第五百二十八章 撤离荆州(三)第二十七章 东莱故事(这应该是第几了)第四百四十五章 风雨并州第六百七十九章第七百五十九章第五百零二章 博望攻防第二百五十四章 和解关东(三)第五百四十八章 美人之计(二)第四百九十一章 冀州攻略(三十三)第四百六十八章 冀州攻略(十)第七百零五章 夏侯举动第七百零四章 萧县陷落第七百八十九章 伏击破敌第四百七十三章 冀州攻略(十五)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五百九十二章 大战开始第三百一十七章 许禇投曹第六百四十七章 围点打援第六百九十一章第一百六十三章 荥阳之战(三)第四百四十四章 马邑城破(二)第二百八十七章 郭嘉出山第二百七十八章 跨海东征(五)第六章 简家之约第五百六十二章 关中攻略(十四)第三百三十六章 委托终身第二百六十四章 老将出山第七百二十章 安陆之战(二)第三百六十二章 长安天子(二)第一百五十六章 分取二城第四百七十六章 冀州攻略(十八)第四百一十九章 麴义应对第一百四十五章 废立之事第四百四十八章 风雨并州(四)第五百四十六章 封王之论(二)第二百六十九章 青州新政第七十五章 尘埃落定三十三章 茶肆论蝗第二百三十五章 跨海东征(七)第四十六章 阳球之死第四百零三章 高柳城下第四百三十三章 再战平城第一百八十六章 青州攻略(二)第六百六十七章 虎将许褚(二)第三百章 监造水排(二)第二百二十六章 吕布穷途(二)第三百三十章 南征袁术第六百六十九章 刘璋请降第三百九十五章 常山关下逢敌军第六百二十七章 夜袭奉高第六章 简家之约第四百七十一章 冀州攻略(十三)第三百九十七章 张燕出山第一百七十三章 大谷关内第八十四章 风雨前夜第七百四十七章 曹洪中计第四百八十九章 冀州攻略(三十一)第一百六十一章 荥阳之战第六百零三章 草原大战(三)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四百七十章 冀州攻略(十二)第七百二十九章 汉大臣奏议还都第二百九十九章 监造水排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谋第一百三十一章 天下乱象(三)第四百八十八章 冀州攻略(三十)第五百一十二章 形势危急第七百九十八章第二百零七章 左伯之纸第五百九十八章 野外战场第五百零三章 四方云动第三十九章 蔡邕之难第五百四十三章 郭图之谋第五百九十章 战争序幕第二百五十一章第六百十六章 济北王求助张飞第一百一十四章 初逢敌军第八百二十九章 定风波第七十九章 水晶制镜第六百三十七章 西域见闻第七百八十八章 援兵抵达第三百四十八章 荆扬水战(二)第一百章 襄阳城破(25号第一更)第七百九十七章 曹纯退兵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柔踪迹第八十八章 黄巾乱起(二)第七百六十六章第一百一十六章 凉州之战第七百四十一章 袭破罗县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败第二百七十一章 徐州之乱(二)第七百零八章 臧霸南下第一百八十六章 青州攻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