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八章 中南半岛(二)

随着道路的打通,以及中南半岛上攻打掸国的顺利。曹操地盘上的人口大迁移也彻底开始执行了。

尤其是在荆州,除了有数的几个大城要塞没有动,仍作为战略节点和缓冲地带保持之外。其他地方,无论是前线一带还是后方郡县。百姓们或被引诱或被强迫,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

汉朝几百年来,朝廷也经常进行人口迁徙。从历史社会背景来看,人口迁徙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为战乱、天灾所迫,比如边地人口不够,就要迁徙人口充实边塞。或者是有些地方因旱、涝、蝗等灾害原因不适宜居住了而迁徙;二是因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胀的压力,政府有组织的移民。比如秦时,几十万中原人口迁徙到南越。汉初时迁徙天下富户和六国贵族到长安。又迁丰沛人民或其他地方的人充实帝陵来给皇帝守墓;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而主动进行的迁徙。为了做官的,为了做生意的,为了子孙教育的等等,比如著名的孟母三迁。总而言之,迁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故土难离有,怀念乡土也有。正所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如果在这块土地上能活得下去,那么百姓大抵是不太愿意背井离乡的。因为祖坟在,家产在。这一走,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回来了。

但曹操进行大迁徙,时间节点选得非常好。荆州百姓早就厌烦战争了,又听得新去的地方,能够获得比现在更多的土地,又是以整村、整族来进行集体迁移的。所以抵制的心理也是被降到了最低。在无数煽动的语言下,有许多人就收拾了细软,带上了家谱,捧起了祖先的灵位。跟着曹军一路向着西南而去。

曹操给出的条件是真的很丰厚。因为新占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他真的是不缺土地。那里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和被抓获的奴隶。现在中南半岛那里,什么都不缺,就缺人。所以只要愿意去的,要地给地,要奴仆给奴仆。免费大赠送了。

一路上,无数百姓怨气冲天。他们以为是迁徙到益州,这好歹也是中国之土。可谁曾想,到了益州之后,他们被告知,目的地还没到,还要继续走。从益州到中南半岛是有道路,但这一路上也不是那么好走。山高林密,虫兽横行,气候怪异。许多体质差的老人和妇孺,因此便永远倒在了路上。

到了这个时候,百姓们想反抗也没力气了。他们只好收拾好亲人的遗骨,在大军的押送下,一路默默前行。但等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心中的怨气就消散得干干净净。因为曹操所承诺的,确实是真的。

每家每户都分到了以前不敢想象的土地,还被曹军半卖半送了许多奴隶。虽然语言有些不通,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果说这地球上,哪一个民族最能够适应环境然后生存下来。汉民族自认第二,其他民族谁敢认第一?只要给汉人足够的田地,他们就能够繁衍一个庞大的族群出来。中南半岛这里的田地何止是多?简直是太多。

这里本来就地广人稀,再被曹军横扫四方,更是千里无人烟。曹操也乐意慷他人之慨来赏赐自己的臣民。百姓都获得了如此多的土地,忠于曹操的将士、谋臣自然不会少。他们一个个都摇身一变,成了中南半岛的庄园主。

许多人,从一开始的反对到抵触,再到接受,再到全身心的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时间用的并不多。他们在庞大、实际的利益面前,迅速转化,纷纷成了曹操政策的铁杆拥护者。

第一批移民抵达之后,他们站稳脚跟之后,便去信荆州,呼朋唤友,这下好了。原本还在观望、死撑着不走的人得了信,哪里还顾得上许多,也匆匆的沿着前行者的足迹,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道路。

曹操境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刘备自然也不会是一无所知。甚至有细作乔装成了移民,一路跟着到了中南半岛那里去了。

几经辗转,消息传来之后,刘备却是笑了。历史居然变成了这样么?孟德这是宁愿去开拓新土,也不愿意向自己臣服了?

有人进言刘备,道:“荆、益之地,人口流失甚重,若不阻止,将来王师南下,天下复归一统。荆、益将成空地耳。”

为什么要阻止?要是有可能,刘备都巴不得把自己的百姓都送给曹操让他带到中南半岛去。曹操去开发中南半岛,那里多年之后,着汉服,讲雅言,习儒家典籍,学汉家风俗。有何不好?

到时自己再派兵南下去摘果子,彻底把中南半岛纳入汉朝的版图。岂不是好?老曹提前帮自己把许多事情给干了,自己感谢他还来不及。为什么要阻止呢?

退一万步讲,有生之年自己没法南下,但在自己的子孙手里,应该是有机会的吧。曹操南下之后,不能再从中原获得俊杰之士,后备人才已经断层了。而自己子孙手里,还有孙策、周瑜、陆议、魏延、甘宁、鲁肃等一大批正当壮年的人才。等老一辈的都先后离世,曹操的子孙拿什么来抵挡自己子孙派出去的兵马?

刘备遂道:“无妨,孟德南迁百姓,虽虚荆、益,然我南下,亦可轻易取之。待天下一统之后,朝廷当奖赏、鼓励生育。一二十年后,何愁荆、益无人乎?且孟德拓土,此时虽易,而后继无力。其新得之土,最后还不是得归汉所有?”

众人一想,觉得还真是这样。而且北方这几年因为内乱平息,社会稳定,物资充足。刘备又在北方大力提倡、鼓励生育。所以百姓们都在卯足了劲在生娃。谁不愿意自己家多子多福,子孙成群?以前不想生那是怕养不起。现在自己养不起,朝廷帮着养。那还怕个甚?

是以这几年,北方的人口,整体来讲,是呈急剧上升的形势的。等过了十几年,这一批婴儿成长起来之后,又要分田分地。到时荆、益两州那里广袤的土地,刚好用来安置百姓。缓解土地紧张而引起的社会矛盾。

至于再远的将来,大家觉得自己不一定能看到,所以也就没有去细想了。只是纷纷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对刘备的拜服。随着刘备的威权日重,大家拍起马屁起来,也就越来越自然了。这是人潜意识里对强者的一种天性崇拜,任谁也不能避免。当然,只要刘备保持清醒,别被拍晕就可以了。

第四百二十章 求同存异第九十一章 黄巾乱起(五)第六百九十七章第三百零四章 袁术称帝(二)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觐天子第八百二十四章第五百七十四章 关中攻略第四百二十八章 竟然是他第七百零三章 攻打萧县第三百二十九章 山陵又崩(二)第三百七十三章 袁刘大战(三)第四百一十二章 袁绍败绩第七百八十六章 兵围邓县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围马邑第六百三十一章 战争序幕(二)第六百四十七章 围点打援第一百八十二章 传国玺出第五百五十八章 关中攻略(十)第七百零七章 夏侯兵败第七百二十五章 华容城下较高低第二百二十三章 跨海东征(五)第四百九十三章 冀州攻略(三十五)第七百九十五章 博望之战(二)第八百二十一章 江东归附第六十七章 路遇黄忠第五百六十七章 关中攻略(十九)第二百五十七章 徐州之乱(三)第二百五十四章 和解关东(三)第六百五十章 马超中伏第四百九十四章 冀州攻略(三十六)第五百四十四章 郭图之谋(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中吕布第三百六十四章 朝觐天子第二百九十八章 幽冀大战(三)第七十一章 蛮王之位第六百八十二章第七百六十二章第四百三十六章 兵围马邑第十二章 为民除害(二)第五百三十八章 准备出兵第二百三十一章 跨海东征(三)第五百五十一章 关中攻略(三)第六百十六章 济北王求助张飞第六百三十四章 兖州攻防(三)第七百六十六章第四百三十五章 再战平城(三)第一百九十章 青州攻略(六)第四百五十三章 风雨并州(九)第六百七十一章第一百六十七章 袁董大战第三百一十四章 下邳之战(二)第四百六十七章 冀州攻略(九)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五百二十二章 政策调整第二百九十二章 张济之死第三十章 退婚之事(3)第一百零九章 筑城巴丘第四百四十七章 风雨并州(三)第五百零一章 两家南图第一百八十七章 青州攻略(三)第一百二十六章 冀州之事第十六章 平定庐江(完)第七百二十六章 黄射临阵弃袍泽第十三章 平定庐江(一)第四百八十三章 冀州攻略(二十五)第五百七十七 西州战略第二百零四章 青州教育第八百二十九章 定风波第七百四十八章第二章 县城风波(一)第二百零五章 青州教育(二)第二百七十五章 跨海东征(二)第六百七十五章第五百零一章 两家南图第六百四十九章 曹仁兵至第三百六十七章 南阳大战第一百八十五章 青州攻略第四百七十七章 冀州攻略(十九)第四百五十五章 风雨并州(十一)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第四百三十九章 兵屯界桥(二)三十三章 茶肆论蝗第三百七十四章 袁刘大战(四)第四百一十七章 刘备应对第三百五十四章 荆州之战(二)第八十一章 陈年旧事第一百一十八章 凉州之战(三)第三百五十七章 荆州之战(五)第六百十五章 曹孟德兵围绵竹第五百七十二章 关中攻略第八百二十五章第三百五十三章 荆州之战第一百七十一章 阳城之战第五百五十八章 关中攻略(十)第八百二十六章 草原开发(二合一章节)第四十三章 酷吏阳球第一百六十三章 荥阳之战(三)二十九 退婚之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