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六一章 宿将之哀

徐俌兵困青阳县城,看起来暂时无忧,但随着宁王主力逼近,徐俌不得不为城防之事而担忧。

青阳到底不是什么大县,根本无法跟安庆府城这样的要塞型城市相比,城墙有很多地方年久失修,危机四伏。

江南已有一百多年未经历战乱,青阳县军民没料到自己居然会跟一场争夺皇位的战争扯上关系。

“公爷,您的奏请已送去安庆府城,不过现在陛下没有回复,看来陛下暂时不会计较您之前一战得失,很可能会在战后一起结算……”

城门楼上,徐俌站在二楼的露台查看城外敌情,徐程在旁念叨,每句话都不那么中听。

徐程到底是魏国公府旁支出身,说话没有那种下属对上司的毕恭毕敬和唯唯诺诺,基上本都是大实话,正所谓忠言逆耳,徐俌越听越烦躁。

没过多久徐俌便黑着脸问道:“那你的意思是说……老夫现在就等着挨宰咯?”

徐程赶忙解释:“公爷误解小人的意思了,小人的本意是说,一时胜败与得失不算什么,一切要以最终战果来定,现在将功赎罪还来得及。”

徐俌面带愠色:“这还用得着你来说?看看城外数万宁王兵马,老夫怎么取胜?难道带着城内兵马出去跟他们死磕到底吗?”

徐程无奈摇头:“宁王兵临城下一天一夜,但一直没有发起攻城,料想是在等候什么有利时机……”

“不过以目前的形势看,宁王未必有胆量在安庆府城和青阳县城之间做出选择,只要他发起攻城,我们能坚守两到三天,陛下派出的援军便会抵达,那宁王的攻城计划不仅会落空,还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很有可能全军覆没。”

“唉!”

徐俌叹了口气,“话是这么说,但若是宁王现在发起攻城的话,你觉得陛下有多大的概率会派兵前来援救?”

“怕是两天后陛下才能得知消息,至于兵马来援,则非要等五天后。而陛下是否会派出援军另当别论!”

“若陛下和他统领的将领真的英明神武的话,也不会在过江作战后眼睁睁看着我们在九华谷地吃败仗。”

徐程想了想,最后苦笑着摇头,道:“小人不过是就事论事,至于实际如何,可能真如公爷所言,全都是无用功……现在最关键的是要跟安庆府城保持通讯通畅,有消息要第一时间传达。”

徐俌手按在城垛上,哀叹道:“倒还不如赶紧把沈之厚调来,只有他才能让这场仗顺利结束,老夫不想一世英名葬送于斯……”

……

……

朱厚照调兵圣旨很快送到南京。

张永第一时间得知消息,赶紧将王倬叫来,要求王倬安排兵马和粮草补给之事。

王倬道:“陛下要调沈国公上战场?”

因为消息的不确定性,王倬对此并不敢太确定,所以他见到张永后第一时间求证。

张永摇头:“本是如此,但不知为何,陛下随即又下了让沈大人就地准备的手谕,暂时不能带兵西进……至于几时启程要等陛下御旨。”

王倬松了口气:“如此一来,就没那么为难了。”

张永皱眉:“王大人,咱家怎么听不懂你的意思?你是希望沈大人力挽狂澜,还是不希望他出兵?”

王倬始终觉得张永跟沈溪的关系不一般,但这种时候他只能坦诚相告:“以在下看来,沈国公出兵暂缓一下为宜……陛下不在南京,如今局势尚在控制中,你说沈国公带兵进驻南京城,天下局势岂非为一人所定?”

“这……”

张永略一沉吟,终于明白王倬的意思,惊讶地问道,“你是担心沈大人造反?”

王倬道:“陛下和魏国公此战虽有折损,却也将战局稳定下来,宁王准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全歼朝廷一路兵马的企图落空,江淮大势其实已定下来……如今魏国公和陛下都不会轻易犯险,只要拖个几个月就能把宁王耗死,不是吗?”

张永摆摆手:“陛下坐拥数十万雄兵,难道要跟宁王打持久战,成何体统啊?”

王倬苦笑道:“张公公,咱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南京局势由咱们来控制最好,您希望沈国公出面快速了结战事,没什么问题,但对于江南官场来说,其实更希望把这场战事放缓了打,最好完结后皆大欢喜,陛下返回京城,沈国公也随驾回京。”

张永皱眉,开始认真琢磨王倬话中之意。

王倬苦口婆心地道:“江南官绅也是如此想法,若将战事扩大,那就会劳民伤财,沈国公一旦出马,可能会给江南地界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官场也可能会被清洗一番,所以不如安于现状。”

张永眉头紧皱:“你这是替江南官场中人跟咱家说项,希望阻止沈大人出兵?”

王倬叹息:“算是如此吧……只要江南官场能顺利渡过这次劫难,就算损耗一些钱粮和兵马也不在话下……就怕沈国公带兵进南京,逆转乾坤,咱们这班人就成大明的罪人。”

……

……

王倬走后,张永才彻底想明白对方话,不由嘀咕起来。

“看来沈之厚的确功高盖主了,不但陛下猜忌,连大臣们对他也不信任,如此年轻便身居高位,还在于谁都知道只要他出马便能力挽狂澜,再困难的局面在他面前都不是事儿,就跟当初建立宋朝的赵匡胤一模一样……当官到这地步真不容易。”

“张公公,徐老公爷派人来传信,信使已在外,您是否接见?”就在张永琢磨如何应对皇帝调遣沈溪出兵之事时,下人进来通禀。

张永不由哑然失笑:“真是怪事,现在前线开战,咱家这个后方不相干之人倒成了众矢之的。”

随即张永道:“信使就不见了,着人把信送进来,咱家看过便可。”

下人领命后出去,不多时便将徐俌亲笔信函交到张永手上。

张永详细看过,眉头慢慢皱了起来。

“还让调兵,除了沈之厚江南之地还能调别人的兵马?真是给咱家出难题!”张永非常气愤。

徐俌在青阳县城感觉孤立无援,赶紧派人来张永这里求援。

之前皇帝在安庆府城感觉危急重重时,便下旨让江南各处筹备兵马,现在徐俌战败后更是加紧催促。

但现在的张永根本不想趟浑水,马上拿起笔来,将南京如今的“困难”详细陈述一番,而后将下人叫来,一摆手道:“交给那信使,让他回去报魏国公知晓。别说现在南京暂时没有闲余兵员,就算有,也要先给安庆府城那边送去,他还是自求多福吧。”

……

……

青阳县城、安庆府城和南京形成了一个怪异的三角形。

三方间虽然联系不断,但没有战略上的安排和协同,更像是在互相推诿,各自为战。

正德皇帝的圣旨以最快速度传到新城,两份圣旨几乎是同一时间送到了沈溪手上。

云柳亲自将圣旨送来,没有传旨的人,更像是朱厚照口头上对沈溪的传达,沈溪拿着两份圣旨,神色似笑非笑,心中五味杂陈。

云柳道:“大人,两份圣旨显然不是同时下达,可能是陛下先调您出兵,又考虑到出兵可能会带来江南政局的变化,因而让您只是抓紧时间准备好兵马,而不用即时出兵。”

沈溪脸色冷淡:“你以为有那么简单?以我估量,陛下下第一份圣旨的时候,连魏国公是生是死都不清楚,感觉自身非常危险,便调我出兵,浑然不顾面子有损;”

“但后来他知道徐老头残存部分兵马在青阳县城,宁王也因战线拉得太长陷入战略被动,在不能收回成命的情况下,只能改变命令,让我先做准备。”

云柳问道:“那大人到底是遵守哪一道圣旨,是否需要即刻出兵?”

沈溪摇头:“陛下已改变主意,不想我出兵,让我继续等待……这个时候我如果表现得太过急切,匆匆领兵到南京,恐怕会天下侧目,人心惶惶,所以这两道御旨……我就当没见到吧。”

云柳有些担心:“但陛下对江南形势预估不足,万一宁王那边再有变化,只怕那时就算御旨到来,大人再想救驾时间也来不及了。”

沈溪摇头道:“不能因为怕未来战局的发展对陛下、对朝廷不力,便冒天下之大不韪出兵……开弓没有回头箭,本来我跟陛下的关系便有些僵,若再不谨言慎行,很可能会让君臣间的关系越发恶化。”

云柳理解沈溪当前的处境,也知他的心态,低头不语。

沈溪脸色随即显得轻松起来:“不管了,总归现在一切都在可控范围内,其实我最好的选择,是在不用自己出马的情况下,采用一些方法帮助陛下取胜……这才是化解君臣间隔阂的最好方法。”

云柳抱拳行礼:“不知卑职该如何效命?”

沈溪再次微微摇头:“你能做的,就是把前线情报调查好,这次战事不同以往,这是皇家内部纷争,很多大臣和将领其实都在隔岸观火,错不该陛下在江南,若陛下留滞京城的话,这一战应该很容易解决……还有就是一个关键人物没在江南……”

云柳一怔,不知沈溪指的是谁。

沈溪没有出言解惑,他此时想的便是历史上帮助朱厚照解决宁王之乱的王守仁。

此时王守仁正在京城当兵部侍郎,比起历史上的地位可高多了。

大明不知不觉已走向岔路口。

……

……

进入十一月后,江南气温陡降,大江南北居然下起了大雪。

安庆府城和青阳县城驻扎的朝廷兵马基本来自于南方,当初朱厚照备战时想的是一鼓作气拿下南昌府,并没有准备过冬的衣服,如今遭受冰雪袭击,一时间措手不及,将士们冷得瑟瑟发抖,士气低迷。

徐俌于九华山谷地战败时,依然不惜一切代价护送粮草回县城,但过冬物资终归还是有所短缺,而南京又无法凑足安庆府和青阳县城所需的物资,使得两处大明主战兵马开始进入到冬天最难熬的日子。

时值小冰河期,江南大地冰封,低温期超过历史记录。

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雪,让青阳县城和安庆府城周边成了冰封世界。

徐俌忧心忡忡,下雪天没法登上城头,查知宁王兵马没有趁着冰天雪地攻城时,他才稍微松了口气,不过在之后举行的军事会议上下边的将领纷纷诉苦,跟他讨要过冬的衣物,他才知道情况不妙。

不过徐俌并未妥协,会议上当众骂了几个将领。

“公爷,情况危急,宁王兵马不攻城,只是跟我们干耗,这几天也没听说宁王主力往安庆府城方向调拨,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军事会议结束后,等将领们散去,徐程在徐俌面前表示了自己的疑惑。

徐俌则漫不经心:“他不来攻城,这不是好事吗?”

徐程道:“公爷,宁王在九华山之战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不低,这会儿他不着急,以小人想来可能是要酝酿一场大战,很有可能是想找机会偷袭南京城。”

“呵呵。”

徐俌脸上带着鄙夷的笑容,“宁王以为自己是谁,八竿子打不着的皇室宗亲,奢望能赢得人心,攻克南京城,进而窃取大明半壁江山?沈之厚坐镇新城,岂能视而不见?”

徐程试探都道:“关键是沈之厚……”

徐俌脸上的笑容淡去,仔细思索后,摇头道:“暂且不可能,沈之厚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跳出来造反,倒是安庆府城最近没动静让人意外。宁王选择不撤兵,其实陛下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派出一路偏师进入江西地界,把宁王的后路给端了。”

“嗯。”

徐程点了点头,没多言。

徐俌道:“最近没听说湖广、闽粤那边有何动向,照理说湖广和闽粤地方征调兵马,该动身往江西讨逆才是……宁王难道真不顾后路?还是说湖广以及闽粤兵马已为其挟制?”

徐程分析道:“宁王新近没发起什么大的战事,很可能就是在对付湖广和闽粤兵马,可惜江西地界情报很难传到此处……咱西边道路都已宁王兵马封锁,这才是当前最棘手的问题。”

徐俌摆摆手:“不用紧张,就算宁王正跟湖广和闽粤兵马交锋,也跟咱关系不大,别威胁到我军便可。”

徐程道:“公爷,别忘了咱还要戴罪立功。”

徐俌神色不善:“老夫不用你来提醒,只要稳住,最后宁王伏诛,老夫便是大功臣……老夫可不想在这个时候轻敌冒进,为了戴罪立功而遭遇更大的挫折,那是老夫给自己挖坑……接下来咱们只需稳固青阳县城城防,拖住叛军主力便可。”

第二五七章 回乡探亲第三二九章 连环计(中)第一二二四章 死也不得安宁第六二八章 专门坑人(第三更,谢书友)第八六一章 矛盾结合体第一三七二章 协议第四三〇章 三元及第(第一更)第一三八六章 出兵还是招抚第一一一七章 太子的锋芒(第三更,求月票)第九六九章 练兵第一〇四〇章 半夜不速客(求保底月票)第一一八二章 天经地义第一四七三章 僵持第二五四三章 漏洞百出第一四二七章 伯乐第二八五章 学艺不精(第四更)第一〇七二章 进兵余波第一二〇三章 步兵方阵第四一〇章 营救(第八更,送所有书友)第二三九五章 杀手锏第一九一一章 时间差第二四四一章 功与过第一七八八章 铲除异己?第六十七章 团圆饭第八二九章 不平静的珠江第一四五三章 回光返照第一五二章 病中见真情(求订阅和月票)第一一五七章 沙盘演兵第一七二三章 千里送信第五一七章 翻脸不认人(第五更)第一〇三四章 一唱一和(求保底月票)第六九四章 老爷和夫人(第三更)第一一九六章 昨日炮灰,明日救世主第二二〇一章 群狼第一五三七章 刁妇第一六八五章 先下手为强第一七〇二章 疑虑第四十九章 微服私访第二六〇章 相亲和武举(第四更)第三〇九章 女大当嫁(求赞)第一五三一章 内宅相安第一六四五章 宫市第一一六八章 枕戈待旦第八五四章 真正的目的(第三更)第二三九四章 探监第二一五〇章 别有用心第一八二〇章 失策第二二八三章 遇到对手了第一九三四章 张懋的支持第六二一章 海盗归来第一三〇章开门不见喜第二四七七章 你方唱罢我登场第二四五八章 有情无情第一九二三章 分权领兵第二六七九章 时局不留人第一三四七章 突然袭击第二二一三章 劝降第二四三〇章 妻管严第一四九〇章 强行留人第六六六章 逆转(第一更)第二六三七章 废后?第九九九章 奉调第一〇九三章 狭路相逢第二一七〇章 对策第五九八章 地理课(第一更)第一七〇一章 潦草选后第一八四八章 言而无信第一八二四章 让你来试试第二六七〇章 棋局不在棋面上第一八二五章 绝不客气第八五一章 陷阱?第一四一〇章 没了脾气第二六二三章 谢幕第一二二四章 死也不得安宁第一〇二六章 偷听(第二更)第一八六五章 蛇鼠一窝第一〇一九章 老而弥坚第一四八四章 外戚出手第一五〇八章 无法掌控第一四一九章 纷争第九六一章 大人真乃神人第一二九三章 献首级第七五三章 活受罪(第四更)第八六五章 网开一面(第二更)第一七〇三章 先礼后兵第一一三五章 何乐而不为(求月票)第六六二章 牛车阵第一〇三四章 一唱一和(求保底月票)第一九一八章 该信谁?第三五四章 逆子第八二五章 分道扬镳(第一更)第一二六〇章 最后的战斗第六五三章 小丫头不懂事第一〇八一章 铭记历史的土木堡第二一七三章 没那么简单第一五三五章 强势第五八九章 一年两升官(第二更)第二五七章 回乡探亲第一八三四章 丁点儿大的功劳第一八二一章 小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