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可以讨论出降了

凄冷的冬风,带着江水的潮气,通过门窗瓦檐的缝隙疯狂地钻入澄心堂内,给聚在此处的江南主臣提神醒脑。然而,冬风的湿冷,终究不如心中寒凉,尤其在徐铉带回汉帝严厉而决绝的答复之后。

时局滑落到如今这个局面,哪怕一直主战的陈乔,一时之间,都不知该说些什么,来继续鼓动李煜,激励他继续坚持下去了。

在场的这些金陵朝臣,说到底,也只是一个文人,勉强称得上是政客,根本没有一个政治家。让他们治国,尚需谨慎,而况于这等危亡之际,让他们挽救,那确实是为难他们了。

“国主,汉帝统一之志,坚不可折,臣无能,难挽其意!”徐铉再度开口,打破了沉闷,做出东京一行的总结。

闻之,李煜倒也表现出他的大度,说道:“遣徐公北上,本是无奈之举,权作尝试,今汉军围城,又岂有罢兵可能?”

停顿了一下,李煜看着徐铉,问:“徐公,以你之见,当何去何从?”

闻问,徐铉先是默然,而后抬首,郑重地对李煜道:“臣,誓死追随国主,拥护国主决议!”

嗯,徐公这话,就说得比较聪明了,在李煜面前,反倒没有对话刘皇帝与李谷时那般强硬,针锋相对,志不可夺。徐铉的意思,也很明显,是战是降,他都追随李煜。

文人呐,有的时候就是矫情。

又是一阵沉默,李煜叹了口气,拿起案上的那份李谷手书,对群臣道:“今汉军主帅修书一封,让我投降,诸卿以为如何?”

众人互相看了看,表情眼神都很丰富,不过就是没人主动发表意见,似乎都等着其他人接茬。过了好一会儿,在李煜年轻的面庞间越显苦涩之时,钟谟主动站了出来,并且言辞肯定,毫不废话:“国主,臣以为,当降!”

此言落,其他人瞧向钟谟,都露出相似的神情:果然是你,钟谟!

当汉军兵临城下之后,钟谟的声音也开始高了起来,也开始活跃起来。在与汉军取得联系时,也在聚拢同志,为迎接大军入城做准备,乃至考虑到战后协助朝廷稳定江南政务民生。当然,如果能够鼓动李煜出降,免一场攻防战祸,于钟谟而言,就是一份功劳了。

“国主万不可听钟谟之言,轻易放弃!”陈乔也站了出来:“祖父创业不易,守业尤艰,子孙后辈,如何轻言舍弃,做那不孝之君?”

听陈乔这么说,钟谟忍不住嗤笑一声,反驳道:“今大军临城,金陵危如累卵,城内人心惶惶,军心动摇,以孱兵弱旅,如何能抗中原强兵?

国主若降,尚不失王侯之位,若负隅顽抗,强兵破城,不止伤及黎民,国主安危亦难预料!若宗庙尽毁,李氏绝嗣,他日父祖,无人祭祀,可是孝义?”

钟谟言落,李煜下意识地哆嗦了一下,他的想象力是丰富的,脑中自动勾勒出宫城告破、强兵肆虐的场景来,简直是不寒而栗。

说到底,李煜只是个文弱书生,在错误的时间待在错误的位置上,也没有真正经历过什么挫折,遭遇这等危局,是难以从容应对,也容易受人影响左右。

而面对钟谟的驳斥,陈乔则是瞪大双眼,朝着李煜,慨然劝道:“自古无不亡之国,降亦无由得全,徒取辱耳,请背城一战。”

动嘴皮子,是不需要什么成本的,陈乔对江南,也算是一片丹心了。情绪有些激动,直接朝李煜建议道:“钟谟乃背主之徒,请杀之祭旗,以表抗击之心!”

此言罢,钟谟顿时一个激灵,心中大骂的同时,面上也是撕破脸皮,向李煜道:“国主,陈乔为一己之志,而欲陷国主及数十万军民于死地,此诚为奸臣,请杀之,以表臣服之意,保阖城安宁!”

“臣以为,当降!”

“钟尚书所言甚是,陈乔当杀!”

“臣附议!”

“......”

这一回,直接亮明旗帜,支持钟谟的人多了起来,在场直接跳出了十多名朝臣。都到这个时候了,再不表明态度,摆好姿势,投向朝廷,可就真晚了。

见这场面,钟谟稍微松了口气,陈乔的面容眼见着拧在一起难看至极,李煜的脸色实则也不怎么好看。要说心情最复杂的,还要属他这个国主。

李煜这个国主,做得再不到位,那也是南面称尊的一国之君,哪怕山穷水尽,投降的决定,也不是轻易就能做出来的。更何况,于金陵而言,还没到真正意义的穷途末路,城池尚且坚固,守军还有数万,民众还有数十万,粮食军械暂时也不缺。

迟疑几许,李煜看向冯延鲁:“冯卿,你以为如何?”

冯延鲁也是神情肃然,略作沉吟,拱手道:“天下大势如此,亿兆子民皆向统而望安,真主既出,逆势而为,终不可取。臣深受与主上厚恩,今国家危难,别无他求,唯全力追随国主!”

冯延鲁的意思,也表达得很明白,天下一统,势不可阻,投降是唯一的出路,他冯延鲁愿意追随国主投降。

李煜当然不是个笨人,也听得明白,考虑了一会儿,意兴阑珊地说道:“今日就议到这里,降与不降,我还需请示国母,祭告宗庙!”

一场朝会,再度在一种压抑的气氛中结束,并且到了也没得出个结果,不过,就今日的内容而言,可谓是重大突破。至少,在此前的诸多议论中,没有这么多人大声喊出“投降”二字。

散会之后,李煜直接找到其母,言辞悲切地道明如今的情况,希望能从母亲这里得到支持,投降的支持。钟太后贤慈温婉,只是个相夫教子的女人,也从不干政,李煜以此问她,哪里能够得到什么有力的支持。

说到底,还得靠李煜自己决断。在汉军正式发起进攻,破城之前,他都还有些时间考虑。

相较于李煜的纠结、迟疑、恐惧、无助,钟谟这边,出宫之后,却是轻松了许多。有一干朝臣,直接聚到他家里,举行了一场宴会,没错,哪怕汉师围城,对于这些官僚而言,歌舞饮宴,仍是常备活动,似乎丝毫不受影响。

不过,稍微小心点的是,钟谟先是私下里与几名关系亲厚的官员说道:“事已至此,依殿上情况来看,国主已有投降之心,只是尚在犹豫,非陈乔之流所能劝阻。接下来,我们当于金陵百姓之中,散布流言,鼓动投诚,只要民意主降,国主也可顺应天时人心,开城归降!”

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12章 如此安慰第113章 西使归来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109章 在长安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85章 善后争议第35章 唐将空谈第1797章 吸血的拍卖会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128章 杜重威其人第54章 继续忽悠第115章 冬月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268章 机遇第15章 名单第61章 气运所钟李守贞第158章 善后第1685章 一稳到底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6章 遗奏十条第80章 进攻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59章 睡王上位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114章 欲谋大功第145章 了结第87章 对夏绥事宜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140章 封王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376章 降臣纷来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202章 刘皇帝已至长安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63章 表兄的提醒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第368章 吴越结局注定第59章 皇帝与太子第2094章 太宗篇41 “议政楼”,整顿的风吹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51章 听政2第186章 赐死第119章 难审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1751章 结束了第370章 国法为大第53章 交代后事第390章 减丁政策,翻过那座山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43章 “梳理”、“优化”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62章 难得迟疑第31章 议治湖湘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25章 开宝新政第282章 新形势,新阶段第7章 不如意的二审结果第64章 杨业却敌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后的告别第311章 李沆第91章 王峻骄狂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131章 川间栈道败兵急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1722章 血色榆林第171章 耶律璟选择保守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58章 当太子与首相共同针对第115章 瀛州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96章 寿春城内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121章 道士世宗篇46 北定漠北第1章 乾祐灭佛第460章 刘皇帝最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