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韩熙载准备好了

作为曾经在金陵政坛上显赫一时的人物,韩府门前,也曾经是冠盖云集,门庭若市,哪怕在韩熙载失势的早期,前来拜访、与宴的好友高朋、文人墨客仍旧不少。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韩府也日渐冷清下来,韩熙载也逐渐闭门谢客,静居家中,少有进出。

低调的生活,也使得韩熙载在金陵朝堂的存在感不断降低,但想着他、念着他的人,却也不再少数。细数下来,如今的韩熙载,实则是江南资望能力第一第臣子了。

只是,不得重用罢了。当然,以国家形势崩坏至此,用他也来不及了。说起韩熙载,也的确称得上一代名臣,见识、能力、才干,都能称得上出类拔萃,然而观其履历,却是宦海沉浮,半生坎坷。

从李昪,到李璟,再到李煜,实际上韩熙载从来没有真正得到重用,一展其才。江南政权,前期有宋齐丘,中期有冯延巳,到后期,韩熙载已然彻底被打入“冷宫”了。

淮南大战之后,由韩熙载主持的改革,更像是在收拾烂摊子,是为救急,取得的成效也属回光返照,迫于各方面的压力,在冯延巳等人的反扑下,终究宣告失败。从那之后,韩熙载就彻底消沉下来了。

不过如今,在朝廷雄兵围城之际,韩府的大门再度开启了,所迎宾客,乃是宰相徐铉,因为年纪差了不少,二者勉强算得上是忘年交。

对徐铉的拜访,韩熙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与尊重,将之迎入正堂,亲自接待。没有舞姬乐工,也没有山珍海味,只是清茶淡酒,三两菜肴,与两年前的奢靡铺张可是迥异。

“鼎臣出使,奔波辛苦,还抽得闲暇,前来看望我这衰朽老夫,这番心意,在此谢过了!”韩熙载显得十分高兴,对徐铉道。

闻言,徐铉看了看韩熙载,不由叹息道:“韩公虽久居宅邸,足不出户,然对国家大事,还是洞若观火啊!”

“过奖!”韩熙载连连摆手:“我已过六旬,精力不济,哪里还有心思关心朝政,只耳闻罢了。如今所求,不过含饴弄孙,填词属文,安享晚年罢了!”

说着,韩熙载取出一本书,交给徐铉道:“鼎臣,这两年,我写了几卷文章,取名《格言》,这是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一卷,还请品鉴一番!”

二人是并称“韩徐”的文坛大家,若是平日,徐铉定会兴致勃勃地研读品鉴,然而现在......迎着韩熙载的目光,徐铉只稍微翻了翻,连粗略都看不上,就合上册页,对韩熙载道:“韩公,如今汉兵围城,国家危殆,恕我实无兴致,瞻仰大作!”

从徐铉的语气中,隐隐听出了些不满,韩熙载沉默地看着他,良久,方才平静道:“国势如此,非人力可挽,奈何?”

徐铉面容间一阵变化,本想正义执言一番,但注意到韩熙载那迟暮老态,终是怆然叹道:“我等深受三代主君厚恩,难道就坐看宗庙堕毁,国主沦亡吗?”

“鼎臣觉得,还能如何挽救?”面对老友,韩熙载终于露出了少许的苦笑。

不过,又迅速地回复到一种不羁的姿态,对徐铉道:“听闻南平王、蜀主在开封,还是得到了朝廷善待,若为国主安危计,为李氏延续计,自当有所取舍!”

听韩熙载之言,徐铉问:“韩公也觉得当降?”

注意到他的话,韩熙载说:“看来,已经有人提议出降!”

徐铉把澄心堂内的讨论情况,简单地讲了一遍。闻之,韩熙载倒也未露意外之色:“钟仲益早已心向朝廷,此时汉兵临城,提议出降,倒也不足为奇。由此可见,朝臣各怀异心,军队连战连败,人心惶惶不安,如何能挡十数万汉军强兵?林仁肇被下狱,朱令赟虽为功勋之后,但其才终究难扶天倾,一个皇甫继勋使得鄂州轻易沦陷,朱令赟又如何能够守住金陵?”

在林仁肇下狱后,于紧急之间,金陵主臣选了个主将,禁军高级将领朱令赟,这是个在正史上都也只言片语记载的人物,宋唐最后一场大战的主角,完败告终。李煜君臣是实在找不出人了,不得不拔出一个高个儿来担负重任。

注意着徐铉越显沉重的面容,韩熙载略作思吟,继续对他道:“鼎臣,两江之地,尤其江南,自吴及唐,六十余年间,休养生息,极尽繁荣,可以说,天下膏腴富庶之地,莫过于此,金陵则是中心。

天下一统,不可阻止,朝廷欲平南,绝不希望江南沦为废墟,尤其是金陵城,如果能够完好无损接收,对于朝廷今后的恢复治理,是有大益的。

如今,汉军尚未破城,想来既在做准备,也是顾及此点,李惟珍是个有见识、有胸怀的人,方有劝降之举。此时出降,金陵城尚可作为谈判的条件,倘若汉军耐心耗尽,城破之后再降,届时又是另外一种可能了......”

韩熙载所说,算是很浅显的道理了,然而就是这简单的道理,往往让诸多身在局中的人参悟不透。徐铉面色沉凝,惊声说:“李谷的劝降信上明告国主,三日后攻城!”

“也就是说,汉军只给国主三日的考虑时间!”韩熙载感慨道,看向徐铉:“鼎臣,我知你素来清正,投降之议,绝不会轻易出于你口。但是,如若为李氏之家着想,当速决!”

这是韩熙载最直白地表明自己态度了,原本,徐铉上门,还有求取些解难办法的心思。面色变幻几许,徐铉忽然抬头,看着胡须已几达胃部的韩熙载,苦笑道:“韩公,闭居府中,未必不是一桩幸事啊!”

“在下告辞!”酒初闻,茶未饮,徐铉起身告退。

韩熙载亲自相送,不过没走两步,徐铉停下来道:“却是我糊涂了,回城之前,汉军主帅李谷,曾托我向韩公带一句话!”

说着,徐铉将李谷对韩熙载的问候转述了一遍。

闻之,韩熙载老脸上的表情,也因此变得复杂起来,眼神之中,有追忆,有感慨。遥想三十多年前,正阳渡前,那时他是何等骄傲自信,何等豪情壮志,如今,也只沦落为一个垂暮老朽了。

“终究,是李惟珍赢了啊!”韩熙载这么叹道。

在送走徐铉后,韩熙载再度回到堂间,自斟自饮,整个人似乎进入了一种淡泊宁静的状态中。前两年,韩府的奢靡铺张,如今几乎看不出什么痕迹了。

一方面,是韩府家财,并不能长久地支撑那等豪贵生活。另一方面,江南固然是堆金砌玉的浮华地,然而一旦归附朝廷,还想保持过往的生活作风,也几乎是不可能。

尤其是,对于一个官僚而言,因此,乾祐十五年以来,韩熙载遣散了此前招揽的门客、倡伎,削减府上开支用度,约束家人生活作风。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方才完成由奢入俭这个艰难的过程。

从这一方面而言,哪怕韩熙载这些年在宦海生涯上颇不如意,但并没有完全丧失对政治的兴趣,并不像表面的那样消沉颓废,否则他也不会这般耳聪目明,对徐铉说出那番话。

另外,从韩府生活的转变来看,此公只怕已做好了入汉仕汉的准备。

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6章 驸马的上下两策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195章 辽帝第305章 太子在辽东的最后时间第4章 君臣同心第370章 刘鋹第2045章 最后的旅途16第165章 天子的态度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231章 主动调整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1674章 爆发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第124章 轻取扬州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50章 南汉来使,庆功宴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186章 赐死第93章 班师第386章 萧卿,起来吧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365章 看衰第53章 兵制改革第457章 郑州第137章 东京军政第66章 兄弟之国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阴霾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148章 最后一仗半岛史话·四十载安南第1708章 格局第412章 结局早已注定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315章 赵匡义有个大胆的念头第74章 契丹高丽之事第155章 汉帝的反思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105章 密探专奏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436章 乾元之巅揽月台第481章 行宫第308章 班师还朝第23章 夜宴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129章 割地、称臣、纳贡第47章 应对第248章 刘皇帝的小本本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291章 和议达成第73章 解决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51章 诏令西进第1761章 新问题第323章 党侯的智慧第347章 岭南战况第138章 回宫第189章 还继续走吗?第289章 赵普使蜀3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180章 过邺都第16章 态度迥异第114章 三月为期第365章 枢密军政第140章 大获全胜第174章 帝崩第473章 又当又立第77章 潘美请缨伐安南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126章 近臣之殇第68章 离京前的安排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396章 天花板第44章 太后相召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505章 最后的旅途5第127章 打破潜规则第249章 如此对手第49章 南国风起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280章 传国玉玺的消息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292章 得意失意第118章 蒲阴第59章 不知死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330章 最后一次东进第243章 总结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231章 辽军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