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

幽州,蓟城,此时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南京。

作为千年古城,底蕴深厚,无论什么年代,都是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从当初被石敬瑭割与契丹之后,耶律德光便表现出了十分的重视。

在契丹人手中,十载的发展下来,竟然保持着繁庶,甚至更甚于石晋治下。这其间的差距,除了耶律德光统治的这些年,契丹政局稳定、军事强大的原因外,跟其推行的汉化政策与大量启用汉人也是分不开的。

南京城很大,周长三十六里,四方各有两座门,有两条大道贯穿东西南北。城北有市,陆海百货,聚于其中,有二十六坊,胡汉之民居住其里。

整体布局上,契丹人并未有对南京城进行大规模的扩建改造,基本沿用自唐以来幽州城的模样。不过对于城池的防御,城墙的修缮加固,却是下了大力气。

本就潜力巨大,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南京已成为契丹治下最繁华富庶的城市,每年都为契丹提供大量的税赋。都城上京临潢府与之相比,除了政治地位与意义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可比性。

事实上,倘若耶律德光能够成功并吞中原,南京更适合作为辽国的首都。

时下的南京城,已有二十余万人口,在这个人口锐减的时代,这样一座城池,绝对是一线城市。而其间,胡汉杂居,除了汉人之外,有一大半都是胡人。当初,耶律德光迁徙大量的契丹、奚、渤海等异族人口南下,混居其间。

若是贸贸然地北伐,收服幽燕,在幽州这边,哪一方的群众基础占优,那倒也还真不一定。

随着南征石晋的大军陆续“撤还”,大量的兵马集中在南京,使得这座城市的人口在短时间内迫近三十万。

不过这段时间以来的南京城,形势很糟糕。

晋国被成功灭掉了,但最后的结果并不怎么美妙,甚至完全可以用差来形容。皇帝暴毙于归途,大军溃败,战果丢失,又有内斗争位的消息不自觉间传扬开来。

大量的负面情况,使得这座城池陷入了动荡之中。种族之间的问题,从来都不是那么和谐的。契丹人欺负汉人,一直以来都是很正常的事,此前有赵延寿撑腰与契丹贵族压制,表面上还能相安无事。

然而这一回,随着在南边碰了个头破血流,本就矛盾重重的胡汉之间,冲突直接被引爆了。

归来的契丹败兵,将栾城兵败的责任全数推给燕兵,大肆宣扬燕兵叛变,这在无意中配合着刘承祐的宣传。矛头直接指向汉民,将兵败的怨气尽数发泄到汉人身上,城中的胡人也趁机发难,打、砸、抢,发泄着他们的怒火,当然借机侵占汉人的财产才是最主要的。

脊梁未断的汉民,又岂是那么好欺负的,厉行反抗。并且,他们心中也有怨气,城中不知有多少人,家中男丁随辽帝南征作战,人没回来,反而落得个背叛的下场。胡汉之间的冲突剧烈,但没有军队支持的汉民,哪里是胡人的对手,很吃亏。

而耶律阮,估计也是对燕兵的背叛有些怨气,虽不支持胡人抢掠汉民,却也不作为,有点放任契丹人拿汉人发泄怨气的意思。

最后,还是张砺看不过眼,言辞激烈地向耶律阮进谏。甚至当面质问,南京若乱,永康王能否安心北上夺位?

虽然惹得耶律阮大怒,却也让他冷静下来。很快,耶律阮开始收束起军队,并派兵镇压,杀了不少人,乱象方止。混乱是平息了,但城中的紧张气氛却没有丝毫减弱。

和刘承祐在头疼粮食问题一样,耶律阮也在头疼。此前耶律德光南征,幽都府库为之一空,他这边养的人还要更多。所幸也熬到了夏收,才有所缓解。

这些时日以来,耶律阮在幽州重新整编军队,集中粮草,修缮军备,显然在酝酿着什么大动作。

晨曦时分,大队的契丹军队占住了城中各要道,实行戒严,这番突然的动作,使得城中的气氛更加紧张了,尤其是汉民。

是个好日子,天气显然不错,旭日高升,霞光万丈,映照在南京燕宫府署间。燕宫的戒备等级显然要更高一些,侍卫的军队也更精锐些,一大早,南京城中的蕃汉群臣,都被集中于此。各部贵族将领也都素衣亮甲,相聚而来。

燕宫一座偏殿,威严大气,原本空旷的殿宇内,此时站满了人。除了少量的汉臣之外,大部分为契丹贵族,以南北两院大王为左右首,一串的姓“耶律”的大臣、将军。

宫殿各处,仍挂满了白绸布。中央,巨大的棺椁静静地架在那儿,耶律德光的灵牌也摆在棺椁前,灵牌上的字是鎏金的。

哪怕已经腌制过,自他棺椁间,仍旧不免散发出一股子怪味,弥漫在空气中,但殿中文武,都似无所觉。

殿中的主角,显然是耶律阮了,此时一身孝衣,静静地跪在软垫上,面无表情地沉浸在这严肃庄重的气氛里,陶醉在那氤氲不散的异味中。

瞧得时机差不多了,被耶律阮委任为北枢密院使耶律安抟,拿出一封锦帛,摊开,扯足了劲儿,朗声道:“遗诏在此,文武听宣!”

此言落,一干人都是精神一振,齐刷刷地跪倒。

耶律安抟的声音很稳,大概也是经过排练了,将这封耶律德光的遗诏读来。遗诏字数不少,但大概意思很清晰:永康王,太祖之嫡孙,东丹王之长子,太后钟爱,群情允归,可于中京即皇帝位。

事实上,称帝登基之事已经筹备很久,各方面也很妥当,耶律阮已经得到了南京文武军队的支持。这个宣诏仪式,当真只是个仪式,走个过场。

没有一点意外,柩前继位的戏码,耶律阮自导自演得很流畅。一干贵族文武也配合到位,遗诏宣读完毕,立刻齐齐地对着耶律阮口呼陛下。

耶律阮是个喜好汉家文化的人,在众人拥护下,耶律阮易吉服,裹龙袍,戴冠冕,直奔燕宫正殿,接受文武的朝拜。很快,歌吹之声,不绝于宫廷。

在群臣群将的支持下,登基称帝,造成既定事实了,耶律阮方遣使将此事上报上京的述律太后。同时,继续做着战争的筹备,他有十分清晰的认识,夺位之争,必定会流血!

第290章 定要让汉旗扬于上京第376章 拷问第240章 城塌了第90章 安东国王?第466章 经济制裁第22章 史公镇洛:民怨四起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74章 契丹高丽之事第294章 唐粤问题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85章 浮雕第45章 同样的选择第15章 小人行径第118章 考虑结束战争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480章 “新对策”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2065章 太宗篇12 雍熙皇帝第204章 解决第1816章 一个勋贵家族的进化第130章 西北剿匪第53章 交代后事第70章 未来宰相的安排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357章 国灭第193章 乾祐五年秋举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250章 秘密战线上的作为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165章 天子的态度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325章 裁判下场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325章 成长与成熟第1749章 调教契丹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39章 大舅哥与小姨子第399章 还债第227章 延州事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2143章 世宗篇18 皇帝意志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仁宗篇7 官僚新贵,倒范集团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113章 军改伊始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70章 御宴第158章 朝官实用第14章 大论世宗篇终 驾崩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433章 韬光养晦第26章 潘美守城第302章 奚王来朝第32章 邠州,北迁队伍第410章 克制第24章 被瓜分的洛阳第163章 开封修不修第356章 磨砺与考验第449章 皇帝对太子第148章 最后一仗第93章 噩耗连连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810章 军队得求稳第127章 不允第8章 掺沙子的效果第68章 湖南乱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318章 披麻戴孝十万家第177章 躬身入村野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1769章 影响力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444章 揣测者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174章 帝崩第393章第137章 整编事第71章 北齐镇第321章 瑶女第232章 南口大战1第2134章 世宗篇9 端拱三年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406章 调任第475章 吃人的河陇备灾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160章 三个青年第18章 诏议国策第73章 赵大已在军中第139章 韩常案第74章 契丹高丽之事第49章 南国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