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

垂拱殿内,一声沉重的叹息,带着些许的感伤,萦绕于梁柱之间。刘旸、刘煦两兄弟以及石熙载候在御前,刘皇帝抬眼,面色很快恢复平静,伸手指示道:“你代朕,也代朝廷,去送送荥国公,以表哀思!”

这话是对刘煦说的,又扭头瞧向石熙载,吩咐道:“拟诏,荥国公尽忠王事二十余年,丹心赤诚,天不假年,薨于任上,废朝三日,以彰追怀。你亲自拟写一份神道碑文……”

“是!”二人拱手应命。

显然,乾祐二十四功臣再去一人,这一回,乃是荥国公史弘肇。对此,刘皇帝已然能平和看待,见得多了,也就习惯了,而自太后崩后,能让刘皇帝再哀恸悲伤的事情也不多了……

刘皇帝与史弘肇之间的关系,是逐渐从矛盾走向统一,刘皇帝对他的态度,也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早年的时候,因看不惯史弘肇的跋扈作风,刘皇帝很是厌恶,甚至因为他影响到自己的帝位而动过杀心。

对史弘肇而言,比较幸运的是,做了一段时间的工具人,并且,在乾祐大时代的浪潮之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终与刘皇帝君臣相宜,成就一世功名。

史弘肇受猜忌的原因,在于他曾是掌握军权甚至干涉朝政的武夫,但也正因为他只是个武夫,才没有似杨、苏、王几位开国元勋那般境遇坎坷。

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史弘肇无保留地向刘皇帝臣服了,对于朝廷也足够忠诚,哪怕一定程度上他并没有什么机会背反叛逆。

二十多年下来,史弘肇的履历也可以用“劳模”来形容了,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坐镇地方。

并且,除了三年的西京留守,已经两年休养之外,其余时间,全都待在条件艰苦的地方,为大汉西陲的安宁做着不那么耀眼却深沉扎实的贡献。即便在洛阳任职时,也不是舒舒服服的,三年的时间,得罪了大量的旧贵族勋臣。

灵州十年,西胁甘肃,东制夏绥,掌控着河西要口,像一根铁楔深深地钉在西北,守土御边,作为西北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西北擎天之一柱,也为大汉西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兰州六年,在褒国公王景西拓的基础上,巩固新复之领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朝廷持续消化陇右地区保驾护航。

可以说,史弘肇把他的后半生,都投入到了对大汉西北边陲的维护与巩固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他能够位列二十四臣最主要的原因,可不只因为他的资历。

因此,盖棺定论史弘肇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也值得铭记的一生。

于是,在一系列哀荣追赠的基础上,刘皇帝再度下诏,令榆林道官府,于灵州立一座荥公庙,以供后人铭记祭奠。

厚此薄彼是不可取的,于是其他已故功臣的立庙也提上日程,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资格。经过考量,先决定给高行周、王朴、王景、范质四人。

不过,大汉的功臣阁,也要正式修建了,并着画师绘像,就建在西京洛阳。

……

“臣李处耘叩见陛下!”

李处耘入殿觐见时,刘皇帝正同刘旸讲述着当年他与史弘肇之间的故事。

“平身!”

得知荥国公灵柩过西京之事,李处耘自然也发表了一番感言,显得十分遗憾。

看着他,刘皇帝则淡定地问道:“卿来得正好,荥公辞世,兰州军务却不可废弛,卿以为,何人可担当陇右之任!”

闻问,李处耘稍微意外了下,也就沉下心来,一边思考着,一边说道:“西北四道,仍处于由乱归治的过程中,镇守之人,当智勇兼备,同时,需要熟悉西北军情风俗,最好由西北边将中选拔……”

“嗯,有理!”听其言,刘皇帝颔首,直接问:“李卿属意何人?”

下意识地注意着刘皇帝的表情,李处耘沉吟了会儿,道:“兰州指使曹翰,多谋善战,战功卓著,又从荥公镇守陇右多年,可委以重任!”

李处耘“就近”做了个选择,不过,刘皇帝则直接批驳道:“曹翰贪财货而好杀戮,这些年收到关于他的弹劾可是不少了,以一州一军付之,尤需时时敲打叮嘱,何况一道。以其镇陇右,以其手段作风,恐怕生事端!”

对此,李处耘是有些不解的,在他看来,以曹翰的能力,镇守陇右是绰绰有余的,至于其缺陷,完全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不过,刘皇帝既然否了,他又在脑中搜索着合适人选,举荐道:“夏州指挥使崔翰勇而有谋,领兵多年,素得军心,历任延、夏,已达十载,可安陇右!”

闻之,刘皇帝又道:“崔翰虽富勇略,却短察时机之变化,让他支持大局,恐生错漏……”

“不过,崔翰都在西北十年了啊,也该有所调整了!”

见刘皇帝又否了自己的举荐,李处耘的眉头都皱了起来,他不由怀疑,是不是皇帝以此来表示对自己的不满。

这自然是李处耘有些想多了。一个曹翰,一个崔翰,两个人同样都有勇有谋,不过为人以及处事风格却是完全相反。曹翰贪婪好杀,崔翰则轻财乐施。

但是,如果要从中选一个人主陇右的话,刘皇帝更倾向曹翰,因为河陇地区,需要狠角色。从史弘肇到王彦升、郭进,哪怕是王景,这些人可没有一个是善茬。

而曹翰为人所诟病的贪财这一点,则是他表现得很坦荡,从不避讳此点,没有引得刘皇帝的恶感,反而觉得他真性情。只要一不侵官资,二不犯民财,三不触刑法,就无伤大雅。

而不用曹翰,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是郭威、柴荣带出来的人……

西北已经有个杨廷璋了,再以曹翰主陇右道军事,怎么看,都是不合理的。

李处耘不明白刘皇帝的想法,因此又琢磨了好一会儿,再度提议:“灵州指挥使康再遇如何?”

简洁明了的提议,对此,刘皇帝的回应同样干净利落:“可!”

于是,继史弘肇镇守陇右的人选,就这么出来了。

第496章 上进之时上进之人第108 状元第90章 安全脱身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133章 李德明之死第169章 两面三刀第21章 捷音已先来第355章 韩熙载准备好了第449章 皇帝对太子第31章 议治湖湘第380章 开宝第185章 赵砺案第77章 潘美请缨伐安南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时代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295章 难第40章 潞州三杰第55章 拉开序幕第1744章 此路不通第3章 田畔问对第147章 德胜渡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2138章 世宗篇13 中亚风云(中)第2章 登闻鼓响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192章 刘铢案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66章 这个冬季不寻常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74章 厚葬之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60章 家事、国事第90章 安东国王?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第340章 《开宝总类》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410章 克制第84章 夏州降第74章 根由在朝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64章蜀臣第338章 棋手与棋子第85章 浮雕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20章 小民犹能议国政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08章 先取许军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52章 联姻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83章 太子的作用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139章 王昭远:此乃战机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2102章 太宗篇49 魔都的诞生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浇筑王权第128章 东路进展第65章 君臣相宜第151章 开宝七年第230章 边情暂解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1799章 宿醉风波第30章 “宽刑简政”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189章 燕王南来第300章 他们在金山第218章 皇帝未至,厮杀已烈第135章 降将→良将第172章 潦倒的钟谟第91章 王峻骄狂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341章 实在是敌军不中用第43章 接见第43章 事毕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130章 监察系统的变动第97章 再临六合第501章 最后的旅途1第512章 最后的旅途11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113章 必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