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三个青年

开宝七年三月,赵国公刘昉大婚,结亲的对象,乃是东平王赵匡赞家的小娘子。毫无疑问,这是一场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政治联姻,在这方面,刘昉也不得不听安排。

事实上,关于刘昉的婚事,刘皇帝还是多操了点心的。朝中的公卿贵族,也有不少主动将自家女儿推荐上来,不过大都被否了。

符皇后对此也有些上心,原本是有意从符家的亲戚中,择一品貌俱佳的良配。刘皇帝考虑过后,本来也是同意的,不过刘昉后来主动说,他看上了东平王家的次女赵鸢。

刘皇帝一考虑,觉得合适,于是果断将赵匡赞召入宫中,定下这门亲事。而之所以属意赵匡赞,道理也很简单,他在大汉军中已然没有什么根基了,当初的燕军,也在十多年的时间下来,被消化殆尽。

对刘昉,刘皇帝实则不想让他与军功贵族们牵扯过深,这未尝不是一种保护。而有意让他纳符家女,也是做类似想法。

而作为生母的折贤妃,对此似乎看得更淡了,她只要求个贤良媳妇,至于其他政治上的因素,不愿做过多考虑。

在刘昉大婚的同时,五皇子刘昀,也终于得以出宫开府,封齐公。看起来,这个三月是属于折贤妃的,西京之内,最瞩目的就是她生的这两子了。

刘昀是个聪明的崽,这点从小就能看出,就是性子过于跳脱,精力旺盛而又分散,兴趣广泛而无持之以恒者。虽然不像几个哥哥那样受到重视,但在放他出宫的同时,刘皇帝还是给他套了枷锁。比如限制俸钱的发放,找了个严师管教,定时考查课业......

相较之下,反倒是更年轻的魏王刘旻,更让刘皇帝放心了。刘皇帝也发现了,这个儿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同样喜好武事,并且小小年纪已然练出一身出色的骑射本领,刘皇帝也让他进入军中磨炼了。

看起来比刘昉还早,但是二者之间,刘皇帝投入的心力与感情也是悬殊的,对刘昉,刘皇帝是希望他将来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统帅。

说起来,这么多年来,在大汉宗室之中,还从来没有出现过一位能够独立统领大军的帅才,这也是刘皇帝感到遗憾的地方,也是他对刘昉有所期待的原因。

“殿下!”

“何事?”刘旸正提笔书写着什么,闻声,抬头看了眼行礼的通事。

“杨延昭、李继隆、郭仪三人奉诏还都,今已抵京,请求觐见陛下!”通事答道。

闻之,刘旸大感兴趣,当即问道:“人在哪里?”

“待诏宫门!”

“派人,将他们带到垂拱殿,孤这便前往,亲自引他们面圣!”刘旸放下笔,直接吩咐道。

“是!”

这三人的出身,并不难猜测了,杨业、李处耘、郭威的儿子,并且都是二十岁左右,青年俊杰。

这些年,在大汉军界,中生代的将帅已然是中流砥柱,后进者也多受提拔,但对于下一代将领,刘皇帝同样在培养。而其中的主要人员,自然是从勋贵子弟中选拔的,良好的出身,也给了他们高起步,并且,成才率高,这是刘皇帝也承认的。

不论文武,大部分的勋贵子弟,都有在宫中当值的经历,比如宿卫以及当初的崇政郎。在开宝年间的数次战争中,也有不少勋贵子弟随军历练。

当初随杨业北上的,实则还有向训、孙立等老帅老将的儿子,只不过最终表现最出色的,乃是杨、李、郭三人。

杨延昭是从小跟在杨业身边,言传身教,并且小小年纪,就经历过战争,大小战事、各类战法,都有深入的认识。成名还早,十岁左右之时,就因为刘皇帝的称赞而得到关注,而长成之后,也通过出众的表现证明,这并不是个“伤仲永”的角色。

杨延昭算是立足于边地,李继隆则成名于京内。勋贵子弟中,早年是赵光义、柴宗谊最为风光,名声最响亮。不过,等到他们相继出仕后,新成长的一批人中,接过旗帜的,就是李继隆。

此子聪颖,很有脑子,并且在武事上也表现出来了天分。成名最早,还是在开宝二年,刘皇帝出猎,当时年仅十五岁的李继隆,力压众人,收获最多,刘皇帝当场褒奖,并对李处耘说,卿后继有人,家业可倡。

相较之下,郭仪名气没那么大,但本身的才情也算不俗,毕竟是郭威最疼爱的小儿子,从小悉心培养文武艺。而如论圣眷,郭仪也远超旁人,哪怕到如今,郭仪腰上挂的玉佩,还是他在襁褓时,刘皇帝随身解下赐之。

在宫人的引导下抵达垂拱殿时,刘旸也正好赶到,身边还跟着一名英气勃勃的挎剑少年。少年乃是扶风郡公马怀遇,已故蓟国公马全义之子,当初因马全义早逝,刘皇帝伤感,怜马怀遇孤苦,特地召入京,养于宫中。

距今,也快十年了,当初的童稚小儿,也逐渐大了,同皇子们一起识文习武,认真而低调,如今在太子刘旸身边当侍卫。

“参见太子殿下!”见到太子,三个青年俊杰,一齐行礼。

刘旸也是那副谦和的表现,脸上带着笑容,快步上前,扶起三人,道:“元显、霸图、子美,快快免礼!”

“谢殿下!”几个人也算是同龄人,此前也是有所交集,对太子不能说太熟悉,但刘旸表现出的态度,还是让三个年轻人颇为受用的。

看着三人,刘旸直接拉起了杨延昭的手,爽朗道:“得知你们还京,陛下与孤,都十分高兴。走,我们一起入殿觐见!”

“是!”

垂拱殿内,刘皇帝正与柴赵讨论事情,无他,唯平辽尔。前不久,云南再度上奏,王仁赡统军,已然把大理全境给拿下了,如今,除了少量的残军、匪盗以及偏僻部族,仍旧未臣服外,云南大局已定。

接下来,需要做的,只是归制、治安,在维持大局稳定的情况下,逐步清剿境内。这些,自有王仁赡、全师雄去落实。

西南之事,可以说暂时告一段落,那么,朝廷的目光也可以收回,投向北方了。到如今的局面,大汉四境之内,也唯有北方的辽国,值得重视。

一山不容二虎,在华夏这一大片版图之内,也容不得两个统一的大国。和平没人不想,但是,就辽国胡汉结合军政体系,就注定了刘皇帝难以容之。

纵然不为他个人的志向与野心,哪怕为子孙后代省些麻烦,他也要灭辽,纵然灭不了,也破之、析之,总之,就是不能让大汉的北方长久存在一个统一的霸主。

当刘旸亲自引着杨延昭、李继隆、郭仪入内觐见时,不出意外的,他果然露出了开怀的笑容,并且发自内心。

三个青年恭恭敬敬地站在殿中,刘皇帝则像见到了什么宝贝一般,胡子笑得直颤,拍拍杨延昭的肩膀、捶捶李继隆的胸膛、摸摸郭仪的脊背......

“来,看看这三个后辈!”刘皇帝朝柴赵招呼着,笑道:“大汉未来的将帅,就在此三子中了!”

刘皇帝这是,毫不掩饰对三个青年的寄与的厚望了......

第51章 如今的大汉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35章 杨村第315章 赵匡义有个大胆的念头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192章 刘铢案第87章 淮东经略正副使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161章 十五子,新人与旧人完结感言第170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155章 蓄奴之议第468章 胡部隐患第81章 两日而克第281章 全军覆没?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414章 云消日出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52章 联姻第13章 考校第334章 下诏平南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298章 事泄了第15章 渐不自知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42章 李郡公一怒第6章 进士楼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59章 病榻陈情第99章 两个人才第330章 最后一次东进第241章 锦州陷落第47章 战略所向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215章 手忍不住颤抖世宗篇23 官钱粮盐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71章 北齐镇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99章 又穷了第84章 夏州降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55章 燕王病故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49章 南国风起第130章 丧国之约第408章 蠢儿子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47章 高丽定安之事第81章 厮杀汉第128章 二使携礼来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184章 张德钧的汇报第382章 朕知道你们不满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1683章 武德司的整顿第130章 御汉大计第182章 征唐之议第348章 文武并举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2095章 太宗篇42 三项任命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27章 魏博问题第358章 两江平定第243章 总结第73章 纸上谈兵第457章 粉饰一二第10章 老将出马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514章 最后的旅途13第87章 亦有其忧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168章 金陵主臣第19章 武夫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342章 杀肥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83章 抉择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103章 贼首狠决,官军待发第16章 异见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将第23章 老臣凋零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235章 难以乐观第76章 太子还京第408章 蠢儿子第89章 安南冬归人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261章 冒进追击第1675章 血战第1680章 忠臣孝子高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