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正在准备整顿朝纲的耶律贤

在大汉北伐全面铺开,整条北疆战云密布之时,作为兵锋直指的辽国,仍旧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期中。甚至于,一些汉辽边境的城邑、部族才得到新君继位的消息,还没有反应过来,思想还停留在十九年的应历时代,就不得不面对汉军大军压境的情况。

不过,辽国对于辖下的统治终究还算稳固,当大汉彻底露出锋芒时,边境上的将吏,大多有所警惕,做好防御准备的同时,大量的紧急军情也快速地发往上京。

而常年游牧生存于阴山南北的胡民部族,也是敏感的,在汉军集结,边关告急之前,就开始大量北迁。汉骑兵未至,而漠南北遁急。

临潢府,辽上京还是那个上京,只是换了主人,毕竟是国都,经过一段时间的安抚后,上京的贵族官民也都陆续接受了天赞皇帝耶律贤的统治。

时入暮春,哪怕是偏僻的塞北,也焕发着勃勃生机,胡汉百姓也都进入了繁忙的生产生活状态。

至于耶律贤,也当了一个多月皇帝了,还处在适应阶段,不过他适应得很好,并且开始进入大辽皇帝这个角色,开始着手统治这个庞大的草原帝国。

在耶律贤继位的这一个多月中,辽国上下,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尤其是朝政方面,在耶律贤的安抚政策下,保持着稳定,没有多少波澜。耶律璟被弑后,帝位虚悬期间的混沌已然清晰,迷雾已然彻底消散。

当然,这段时间上京也不是一点变化,至少辽宫在耶律贤入主后便更名为永兴宫,这也是此前他居住的宫殿的名字,同时,将上京皇城大殿赐名崇政殿。

论汉化程度,以及对汉族大臣的亲近,耶律贤比起辽国先帝们显然要更深入些。说起来,连汉化这东西,似乎都是带有遗传的。

耶律贤祖父东丹王耶律倍,失位后就曾出走后唐,寻求政治避难,并死于中原;其父亲耶律阮就更别提了,素喜汉家典籍,慕汉家文化,夺得帝位后册立的皇后都是汉女,遭逢兵变都有重用汉臣而引起的契丹贵族反噬;至于耶律贤本人,更是从小饱受汉文化熏陶,韩匡嗣等汉族大臣为何那般轻易就选择支持耶律贤,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文化上的亲近。

而登上帝位后的耶律贤,在考虑如何治理好辽国这个问题时,实则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想要辽国更加强大,并籍此对抗南面的大汉帝国,还得重用汉臣,并继续深入汉制改革。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胡汉分治下来,虽然其中有所反复波折,但契丹与汉文化之间的融合程度已经很高了。否则韩、耿等汉族世家在辽国内部也不会有那种崇高的政治地位,掌握着大量的实权。

当然,他们也属于契丹化的汉人,但不论如何,辽国内部对汉族臣民的态度是接纳的,那么多年都过去了,也都习惯了。

因此,耶律贤是有对辽国深入汉化改革的基础的,如果真给他充足的时间,更新改化,整合国家,那么可以想见,未来的辽国会更加难对付。

或许就是多了这一点“远见”,再加上心中那点野心,刘皇帝才会如此迫不及待地发动北伐,就是不打算给耶律贤这个时间。

在封赏了一批宗室、贵族、大臣,实现安抚收买人心的目的后,耶律贤就开始动作了。目标并没有放在继续汉化集权上,这个急不来,而是重在稳固地位,树立权威。

耶律璟遇弑时,负责护卫的将领主要有两个,殿前都点检耶律夷腊、右皮室详稳萧乌里只,继位前没有动作,继位后就成了耶律贤开刀立威的对象。

耶律夷腊由于在夺位期间表现安分,保住了一条性命,被罢官流放。萧乌里只就没那么好运了,以宿卫不力的罪名被处死,年轻的辽帝露出了他内敛温和面孔下的强势与果决,事实上,早在建议将贴身内侍以及守卫御帐的护卫全部处死这件事情上,就有所体现了。

当然,杀人立威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是有了皇帝的尊位,名正言顺地控制住兵权。萧思温以推戴之功,除了升官晋爵之外,就兼领右皮室军。至于宿卫兵权,耶律贤则选择了自己的亲叔叔耶律道隐,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

耶律贤还在世的三个叔叔,都得到了一定封赏,或在朝廷,或在部族,授予实权职位,任人唯亲也是有其道理的。而耶律阮这一家子,都是汉化程度极深的契丹皇族,如果不看姓名,仅观思想、气质,说他们是汉人家族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有皇位争夺嫌疑的另外三个族叔,耶律罨撒葛继续幽禁着,耶律敌烈则很快被派遣到西域。当表露出要清算太宗子嗣的趋势,并且很多人都将目光投向越往耶律必摄时,又戛然而止,仍旧让他统摄国政,只是给他加了两个副手,耶律贤适与高勋,一胡一汉。

甚至,耶律必摄主动请辞北院大王时,都被耶律贤拒绝了,反而坦诚安抚,说皇叔有理政之才,没有一点猜忌的意思。

相较之下,耶律贤把韩德让为首的一些汉臣调至身边,充任亲随顾问,倒显得不那么起眼了。

大殿之内,耶律贤坐在宝座上,看起来,从松弛的姿势与和谐的气氛来看,他已然坐稳了,冰冷却崇高的座位也开始有温度了。

虽然因为身体的原因,精力不是那么旺盛,但此时的耶律贤却表现得神采奕奕的。下首坐着的,是一名风度翩翩、博冠玉带的臣僚,韩德让。

韩德让侃侃而谈,耶律贤则不时发问,一副相谈甚欢的样子,君臣二人交谈的,正是时下辽国内部的一些亟待匡正的问题。

虽然不免要提到一些耶律璟在位时的一些过失,但二者都不是那么地在意。当然,在耶律璟在位的后期,虽然整体处于一种稳定的局面,但在辽廷内部,还是有些政治问题的。

毕竟是睡王,长期不理俗务,纵然没有大混乱,但朝政的运转要说有多健康良好,那也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吏治方面,问题尤多,皇帝善待乃至放纵他们,就难免出现违法、徇私、怠政的情况。

这段时间,耶律贤没有针对朝局大动作,一切维持原状,但沉默间却在仔细了解辽国朝廷的情况与问题,并与韩德让等人商讨,做着整饬的政策准备。

新君继位,总要有些新气象!

一个多月下来,耶律贤也已有了初步的改革计划与打算!

第127章 不允第11章 归来谒天子第146章 到了还得亲征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91章 汉辽山阳之战第242章 何福进之死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276章 玉如意第203章 胜利的意义第307章 老马将军值得重任第479章 开宝二十九年2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92章 大调整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57章 既得潞,复据泽第323章 盛世之下的隐患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261章 大捷第129章 汉师伐蜀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443章 板子来得毫无征兆第45章 同样的选择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204章 解决第338章 澄心堂内心惶惶第229章 耶律琮的建议第192章 辽帝南狩第353章 楚蛮归化的标志性人物第154章 灭门第1798章 宴无好宴第148章 教诲世宗篇23 官钱粮盐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434章 还得是王禹偁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历史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182章 尚敢北顾?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4章 君臣同心第273章 云州遂破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402章 这事没完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274章 厚葬之第76章 太子还京第30章 “宽刑简政”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126章 刘承祐被碰瓷了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74章 燥热的辽帝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311章 李沆第115章 冬月第295章 难第1740章 农民苦第173章 日常第404章 冬夜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113章 将目光投向北边第141章 父子关系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04章 暗通款曲第250章 幼年太子不容易第180章 博弈第1733章 王侁要倒霉了第1801章 还是土地问题第383章 敞开谈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1682章 治本之法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59章 皇帝与太子第41章 刘信遭贬第3章 台怀之事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83章 王景崇有话说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99章 全面对抗的两司第372章 刘皇帝的孝心第96章 战损与战果第1752章 放手第369章 找上门来第199章 辽帝之死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60章 “暴毙”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第181章 东河村之战第60章 都安心了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86章 戍卒之心第119章 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