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政治危机

做好了决定,当场,当着赵匡义叔侄的面,赵匡胤亲自操刀,写下一份陈情请罪奏章。停笔之后,捧着这份轻飘飘的奏章,赵匡胤却大感沉重。

一切态度与行为, 本为护弟,没曾想,这才数日的时间,又要亲自做出放弃的决定,这对赵匡胤而言,不免有些艰难。

但再是艰难,终究得有一个决断, 赵匡胤也不可能拿赵家的前途去冒险做那容易被打的出头鸟。

“来人, 备马,我要进宫!”目光很快变得冷硬,赵匡胤朝外喊了一声。

取过衣架上挂着的一件黑氅,简单地披在身上,赵匡胤没有作话,脚步带风,出门而去。

房间只剩下叔侄二人,勐然蹿入的寒风让二者都不禁打了个寒颤,赵德昭看着端坐在那里的赵匡义,犹豫了下,低声问:“叁叔,事情真有如此严重吗?”

见其疑问,赵匡义叹了口气, 起身伸手拍了拍赵德昭肩膀,道:“你还年轻, 有些事情, 你还看不明白,需要多看、多听、多学......少说!”

“我先回去了!”言罢,赵匡义慢步而去,留下满脸凝思的赵德昭。

公府大门前,赵匡义迈着稳健的步伐现身,寒冷的冬风扑打在其疲惫的面容间,表情并不如步伐那般从容,透着股凝沉。

马车缓缓驶来,停在门前长街上,比起在贵族中流行的华车,赵匡义的座驾并不奢华,甚至显得有些普通。

“府君!”车夫赶停马车,麻利地下车,上前相迎,并递上一件裘袍。四名身披棉袄,腰挎长刀的护卫,则默默地侍立在周边。

“回府!”赵匡义将系带系紧,轻声吩咐了句。

登上马车,稍微一顿,赵匡义又道:“派人知会一声,今夜我不回府了, 去府衙!”

“是!”都是心腹仆从, 也都知道赵匡义的脾性, 不敢多嘴,只是听命。

寒风刺骨,夜色朦胧,环视四周,都笼罩在一层神秘而冰冷的霭气之中,长街之上,一片寂静,只有萧索的冬风呼呼作响。只是不知道,在那黑暗与阴影处,是否有一双眼睛,默默地不带感情盯着赵府的动静。

公府大门尚且开着,管事恭敬地候在那里,准备注视赵匡义离开,几顶“赵”字灯笼悬于门檐上,不住地晃动,使得“赵”字有些传神,然而那飘摇的景象让赵匡义不由有些恍惚。

“走吧!”恢复了严肃,赵匡义再度吱了一声。

马车顺着长街缓缓而去,一直到消失在尽头,公府的管事方才吩咐阍人掩上朱红色的大门。能够遮风避雨的车厢内,赵匡义却彷佛感受不到一丝温暖,整个人似乎完全融入其中,一张脸冷得渗人。

他仍旧不可避免地思考着此番风波中的利弊得失,然而越想,这心情就越发低沉。赵匡胤虽然很有担当,表明了要将此事一肩挑起,但是赵匡义却没法乐观,相反,愈觉沉重,甚至难以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

他是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此番风波,对朝廷的影响,对赵家的影响,对他个人的影响。影响,甚至可以直言负面影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哪怕他们兄弟已做出决议,去向刘皇帝表明衷心,他也不觉得此事就能轻松了结了。

一个赵匡美,若是在寻常时候,或许算不得什么,但经此风波后,他的生死就几乎能代表刘皇帝对他们赵家的态度。

即便最终能够安然度过,也不代表此事就能顺利地揭过,赵匡义已然意识到,此番,他兄弟在刘皇帝面前恐怕要大失印象分。或许就像一根刺扎入皇帝的心里,而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族来讲,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将来什么时候刘皇帝想起此事,对他们赵家都将会“另眼”相看。

毫无疑问,他们赵家面临着一场政治危机,一场从无有过的严重危机,于他个人而言,同样。

赵匡义是个极具政治抱负的人,十几数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常人所不为,忍常人所不忍,能够一路走到如今的高位,可不只是靠着赵家的资源。

过去,他既自信刘皇帝对他的欣赏,也自信自己的能力,然而,此时此刻,他只觉自己原本无限光明的前途,蒙上了一片阴影,开始变得朦胧。

原本,赵匡义是有自信,能够在叁五年之内,登堂拜相,即便不能,也足以上调中枢,离大汉最高权力中心更近。

但是如今,原本的康庄大道,广阔坦途,多了一些不确定性,距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与野望,或许也将经历更多的波折。

说严重点,或许那条攀登权力高峰的大门,将为他关上了......赵匡义自然是个心思深沉的人,所虑深远,然而考虑越多,也就越患得患失。

......

在满朝震荡,舆情汹涌而来之际,朝廷上下,若说还有哪个机构能够保持稳定,自然得属政事堂了。下面的部司衙门受他们督促监察,而他们则是直接向刘皇帝负责的,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上上下下都在看着,也需要保持权力中枢的气质。

宽大威风的宰堂间,赵普端坐在公桉后,埋头批示着公文,朝廷内外风波不止,实践迭起,他却稳如泰山,波澜不惊。

当然,从这些奏章上,就能感受到如今弥漫在朝廷内部的那股躁动与不安。上奏的谏章,不只有直接呈往崇政殿的,也有投向政事堂的,甚至于,有些就是刘皇帝吩咐移交给他的。

下边的官僚们,有什么心思,赵普大抵也有所了解,不过是觉得,他这个首相,该站出来说话,平息这场风波,结束此次危机,也安朝廷内外人心。

然而,赵普显然很聪明,他可不愿意去做这个出头鸟,尤其是,为勋贵们讲话代言。两者之间,本就有一道鸿沟,并且随着他当政事件越长,这道鸿沟就越宽越深。

在赵普的执政方针之下,勋贵阶层,始终是要进行限制与打压的,此前,因为各种各样的阻力,没有什么机会,他也一直按捺着。

但此番,他似乎从这场从这场突如起来的政治危机中嗅到了那丝异样的气息,看到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不直接落井下石,就已经算他“厚道”了。

最重要的是,刘皇帝的态度还未言明了,深谙侍君之道的赵普,又怎会贸然有所举措,他既自暗中筹谋,同样也在等,等垂拱殿的召唤。

因此,任外边喧嚣不断,赵普始终稳居宰堂,似乎一切纷扰都难以影响到他一般。

第128章 治安问题第41章 探监第1766章 噩耗连连,皇后病危第7章 风波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509章 最后的旅途8第125章 冬至宴第2113章 康宗篇5 反击开始谈一谈本书的一些问题第486章 李煜之死第117章 帝幸瑶华殿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49章 欲收其精兵,先收其匠器第345章 剥削者第108章 先取许军第136章 迎奉第1774章 又罢一相第176章 雍王第372章 封王第75章 高贵妃第28章 史弘肇赴边第16章 异见第188章 永清军议第483章 南巡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122章 睡仙第48章 刘承祐的决心与疑惑第149章 天子欲启河工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40章 开拓之志第408章 兄弟之间第39章 百年大计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79章 势孤危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第310章 海路主将第1782章 数百年后的问候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208章 狱吏之贵第341章 向钱看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46章 契丹异动,后顾之忧第119章 寿春终于破了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1817章 摇人?大汉一并接着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308章 新贵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388章 驻吐蕃大臣第186章 李国舅的愚民倾向第86章 笼络人心第1754章 雄才难制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195章 辽帝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234章 南口大战3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1712章 叛贼内情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372章 正常说话!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109章 治政以安军民第216章 下诏北伐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风压倒北风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407章 麻烦第458章 小器、雍王进言第43章 大公主回来了第153章 破城曲折第295章 北伐的尾声4第122章 睡仙第321章 瑶女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512章 最后的旅途11第314章 还京第183章 王景崇有话说第252章 后蜀君臣第85章 善后争议第73章 纸上谈兵第111章 “名将”之败第134章 煎熬的宰相第65章 刘皇帝的猜忌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66章 经济制裁第2050章 最后的旅途21第506章 最后的旅途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