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政治危机

做好了决定,当场,当着赵匡义叔侄的面,赵匡胤亲自操刀,写下一份陈情请罪奏章。停笔之后,捧着这份轻飘飘的奏章,赵匡胤却大感沉重。

一切态度与行为, 本为护弟,没曾想,这才数日的时间,又要亲自做出放弃的决定,这对赵匡胤而言,不免有些艰难。

但再是艰难,终究得有一个决断, 赵匡胤也不可能拿赵家的前途去冒险做那容易被打的出头鸟。

“来人, 备马,我要进宫!”目光很快变得冷硬,赵匡胤朝外喊了一声。

取过衣架上挂着的一件黑氅,简单地披在身上,赵匡胤没有作话,脚步带风,出门而去。

房间只剩下叔侄二人,勐然蹿入的寒风让二者都不禁打了个寒颤,赵德昭看着端坐在那里的赵匡义,犹豫了下,低声问:“叁叔,事情真有如此严重吗?”

见其疑问,赵匡义叹了口气, 起身伸手拍了拍赵德昭肩膀,道:“你还年轻, 有些事情, 你还看不明白,需要多看、多听、多学......少说!”

“我先回去了!”言罢,赵匡义慢步而去,留下满脸凝思的赵德昭。

公府大门前,赵匡义迈着稳健的步伐现身,寒冷的冬风扑打在其疲惫的面容间,表情并不如步伐那般从容,透着股凝沉。

马车缓缓驶来,停在门前长街上,比起在贵族中流行的华车,赵匡义的座驾并不奢华,甚至显得有些普通。

“府君!”车夫赶停马车,麻利地下车,上前相迎,并递上一件裘袍。四名身披棉袄,腰挎长刀的护卫,则默默地侍立在周边。

“回府!”赵匡义将系带系紧,轻声吩咐了句。

登上马车,稍微一顿,赵匡义又道:“派人知会一声,今夜我不回府了, 去府衙!”

“是!”都是心腹仆从, 也都知道赵匡义的脾性, 不敢多嘴,只是听命。

寒风刺骨,夜色朦胧,环视四周,都笼罩在一层神秘而冰冷的霭气之中,长街之上,一片寂静,只有萧索的冬风呼呼作响。只是不知道,在那黑暗与阴影处,是否有一双眼睛,默默地不带感情盯着赵府的动静。

公府大门尚且开着,管事恭敬地候在那里,准备注视赵匡义离开,几顶“赵”字灯笼悬于门檐上,不住地晃动,使得“赵”字有些传神,然而那飘摇的景象让赵匡义不由有些恍惚。

“走吧!”恢复了严肃,赵匡义再度吱了一声。

马车顺着长街缓缓而去,一直到消失在尽头,公府的管事方才吩咐阍人掩上朱红色的大门。能够遮风避雨的车厢内,赵匡义却彷佛感受不到一丝温暖,整个人似乎完全融入其中,一张脸冷得渗人。

他仍旧不可避免地思考着此番风波中的利弊得失,然而越想,这心情就越发低沉。赵匡胤虽然很有担当,表明了要将此事一肩挑起,但是赵匡义却没法乐观,相反,愈觉沉重,甚至难以保持一个平稳的心态。

他是不由自主地去思考,此番风波,对朝廷的影响,对赵家的影响,对他个人的影响。影响,甚至可以直言负面影响,是绝对不可避免的,哪怕他们兄弟已做出决议,去向刘皇帝表明衷心,他也不觉得此事就能轻松了结了。

一个赵匡美,若是在寻常时候,或许算不得什么,但经此风波后,他的生死就几乎能代表刘皇帝对他们赵家的态度。

即便最终能够安然度过,也不代表此事就能顺利地揭过,赵匡义已然意识到,此番,他兄弟在刘皇帝面前恐怕要大失印象分。或许就像一根刺扎入皇帝的心里,而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族来讲,几乎可以说是致命的,将来什么时候刘皇帝想起此事,对他们赵家都将会“另眼”相看。

毫无疑问,他们赵家面临着一场政治危机,一场从无有过的严重危机,于他个人而言,同样。

赵匡义是个极具政治抱负的人,十几数年,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常人所不为,忍常人所不忍,能够一路走到如今的高位,可不只是靠着赵家的资源。

过去,他既自信刘皇帝对他的欣赏,也自信自己的能力,然而,此时此刻,他只觉自己原本无限光明的前途,蒙上了一片阴影,开始变得朦胧。

原本,赵匡义是有自信,能够在叁五年之内,登堂拜相,即便不能,也足以上调中枢,离大汉最高权力中心更近。

但是如今,原本的康庄大道,广阔坦途,多了一些不确定性,距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与野望,或许也将经历更多的波折。

说严重点,或许那条攀登权力高峰的大门,将为他关上了......赵匡义自然是个心思深沉的人,所虑深远,然而考虑越多,也就越患得患失。

......

在满朝震荡,舆情汹涌而来之际,朝廷上下,若说还有哪个机构能够保持稳定,自然得属政事堂了。下面的部司衙门受他们督促监察,而他们则是直接向刘皇帝负责的,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也是不一样的,上上下下都在看着,也需要保持权力中枢的气质。

宽大威风的宰堂间,赵普端坐在公桉后,埋头批示着公文,朝廷内外风波不止,实践迭起,他却稳如泰山,波澜不惊。

当然,从这些奏章上,就能感受到如今弥漫在朝廷内部的那股躁动与不安。上奏的谏章,不只有直接呈往崇政殿的,也有投向政事堂的,甚至于,有些就是刘皇帝吩咐移交给他的。

下边的官僚们,有什么心思,赵普大抵也有所了解,不过是觉得,他这个首相,该站出来说话,平息这场风波,结束此次危机,也安朝廷内外人心。

然而,赵普显然很聪明,他可不愿意去做这个出头鸟,尤其是,为勋贵们讲话代言。两者之间,本就有一道鸿沟,并且随着他当政事件越长,这道鸿沟就越宽越深。

在赵普的执政方针之下,勋贵阶层,始终是要进行限制与打压的,此前,因为各种各样的阻力,没有什么机会,他也一直按捺着。

但此番,他似乎从这场从这场突如起来的政治危机中嗅到了那丝异样的气息,看到了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这种情况下,不直接落井下石,就已经算他“厚道”了。

最重要的是,刘皇帝的态度还未言明了,深谙侍君之道的赵普,又怎会贸然有所举措,他既自暗中筹谋,同样也在等,等垂拱殿的召唤。

因此,任外边喧嚣不断,赵普始终稳居宰堂,似乎一切纷扰都难以影响到他一般。

第144章 两月灭蜀?第481章 行宫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249章 如此对手第427章 饶乐国的困境第78章 涡口之战(2)第512章 最后的旅途11第1735章 沉默的榆林第2章 分食浅谈两点第287章第2章 分食第310章 形形色色第474章 立场第372章 刘皇帝的孝心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147章 孟昶的觉悟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第48章 处处矛盾第90章 关右节度第1768章 崩第104章 来点日常第15章 小人行径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296章 三处余音第52章 幽燕变故第186章 李国舅的愚民倾向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118章 面静心动世宗篇42 极盛背后的阴霾第2063章 太宗篇10 二王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323章 斗法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117章 泼冷水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32章 郭氏之虑第99章 又穷了第373章 开宝九年已过半第69章 夫妻密谈第66章 朕要亲征第1813章 雍王不当这出头鸟第6章 进士楼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迟暮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81章 两日而克第2115章 康宗篇7 太后太妃第412章 结局早已注定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37章 朝堂上的纷争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084章 太宗篇31 报纸 成都之围第260章 诱敌之计落空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2075章 太宗篇22 盛世盛典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355章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第29章 独眠孤馆第1736章 试炮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下)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80章 寿宴上不对劲姐夫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第131章 鸣沙匪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39章 连夜南进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459章 挫折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141章 太子的提醒第132章 不惜代价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2137章 世宗篇12 中亚风云(上)第2070章 太宗篇17 妥协的,装傻的,跑偏的第215章 手忍不住颤抖第277章 太子的不同声音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2197章 仁宗篇14 从港区到华亭第28章 澧阳之战第82章 辽营之中的暗流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176章 宣战行为第178章 祭拜第43章 “梳理”、“优化”第328章 决议横涉流沙第13章 市井之声第306章 为了统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