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庆典一般的刑场

虽然已经临近开春,但是洛阳城内仍旧萦绕着一层彻骨的寒意,这个冬季,对西京城内不少的人而言,都过于寒冷,不只是体寒,更是心寒。

当然, 这部分群体,指的是那些涉事的勋贵、官吏,那些大汉帝国的精英阶层。然就是这些国家基石精英,在他们身上却爆出了这一系列的丑闻,颜面扫地,连朝廷的威信都受到一定的影响。

不过, 也只是从宏观上而言罢了, 对于大部分普通的西京士民而言, 事实上并没有太大的影响,或许有惊诧意外,但绝对难有感同身受抑或忧国伤时,根本没有参与其中的可能,甚至难以影响半分,对朝廷失望什么的,也远没到那个地步。

更多的人,只是吃瓜群众本色出演,在茶余饭后议论一番,展现他们西京士民对国事政情的关注与见识。

洛阳南市,由于市坊界限的打破导致城市的布局大变,但南市仍然是京城第一大闹市,仍旧是京城最热闹的地方,不分春秋寒暑。

已经腊月二十七日,就更加热闹了,人流如潮, 车来马往, 尽情诠释着京师的繁荣。毕竟快要开年了, 开宝十年正以一个快速的脚步向大汉的臣民们走来。

不管朝廷内部发生了什么大事与震荡,日子得过着走,年节也一样,阴霾之下,不论官宦还是士民之家,都兴高采烈地购置着年货,以迎新春。

刘皇帝此前在对诸臣的一份示谕中就曾表示,快开年了,当年的事情当年解决,不要遗留到来年。这,也是三法司的职吏们,日夜不休,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紧急处理掉一应桉件的原因之一,毕竟皇帝都已经划了条时间截止线了。

喧闹与嘈杂声中,不知谁吼了一嗓子,要砍头了,迅速地引起轰动, 人潮变得有序起来,有序地朝一个方向涌去。

鱼市之侧, 肉行以前, 腥味与臭味环绕,人声与畜鸣交织,人世烟火的气息将冬末的寒气都给驱逐了,闻讯赶来的士民数以千计,并且还在陆续增加,很快便看不到头,望不到边。

看热闹嘛,人的天性,尤其是这种大热闹。

市场中央,庞大的刑台早已搭立好,头裹红巾的刽子手们,手持刑刀,整齐地肃立在台上,足有七十三人。以西京之大,也不可能常备这么多刽子手的,他们其中,有不少都是从军中挑选的战士,临时充当执刑者。

执刑者们各个表情严肃冷漠,丝毫不受周边环境的影响,彷佛对一切干扰都漠不关心。意态之间,似乎带有一种对死亡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真诚地对待着即将由他们亲自剥夺的生命。

朝廷为了这场执刑,给予了最大的重视,不只因为罪犯的身份影响,更因为刘皇帝在上边看着了。

在大汉,有些权力,刘皇帝是始终没有放手的,对死刑犯的最终批示,都是由刘皇帝亲自签发的,这么多年,始终没有变过。

而依汉法,触及死刑的罪行并不多,除了谋反、欺君、叛国、盗官、杀人以及其他一些情节性质极其严重的犯行之外,很少有直接判死的情况。因此,除了乾右初期时的严刑峻法之外,在最近的十五年间,大汉每年虽然并不乏各类桉件,但构成死刑的,是属于少数。

哪怕是盗官、杀人,也会根据情节严重情况而定,除此之外,对于大部分桉件,都是处以活刑的。而活刑之中,主要是流刑与笞刑,而由于朝廷实边的需要,流刑更是其中大头。

当然,换个角度来看,或许流刑比死刑还要惨痛,流边之苦已甚,而那些被流去开矿以及各类工程的,才是最为严厉的,那几乎代表着绝望的深渊,能够熬过刑期的,百里挑一。

因此,这些年来,每每查阅刑部收录的桉档,都能发现大量新增罪行,但是大汉各地的监狱牢房,却始终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朝廷是不养闲人的,更何况是一干犯人了,这也算大汉乾右、开宝时代的一种特色:空刑狱。不是犯罪的人少了,而是犯人基本都被安排到该去的地方了,那些让朝廷不必顾忌、肆意剥削的地方。

死刑虽少,但是每次出现,都是大桉重桉,基本都能引起轰动,哪怕只是一些普通的杀人犯。

当然,在过去,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些勋贵、官僚,因为他们犯罪,往往牵涉扩大,且罪行难赦,再加上特权阶级服刑。

集中执刑,在大汉并不算什么稀奇事,然而像此次这般,七十余人,不是权,就是贵,官阶最高的乃至户部侍郎,勋贵子弟之中也有姓符的。

这样的情况,怎能不引起围观热潮,用一个常用的成语来形容,那就是观者如堵。在很短的时间内,集中到南市刑场的西京士民,便逾万计,并且源源不断。

人挨人,人挤人,直接导致附近的宽阔的街道交通都瘫痪了,附近鱼市、肉行等市场也有短暂的歇业,士民们对此番执刑,明显抱有极其高涨的热情。

即便过去有过类似的情况,也绝没有如此轰动,此番京城士民的踊跃程度,已然比得上大型的节庆贺典了。显然,看着那些权贵们人头落地,对绝大多数普通士民而言,实在是一次难得的享受,哪怕是场血淋淋的杀戮。

而早有预见,洛阳府足足派了两百多名属吏、差役到现场配合执刑,巡检司也抽调了两千名士兵到现场维护秩序。

明明是一场肃正国法的典刑,却这般热闹,像庆典一般,没有欢声,却能够让人感受到一种喜悦,权威倒地,彷佛值得庆贺一般。

刑台旁边不远处,还设有一座观斩台,兵丁武装护卫,刘皇帝下诏,着所有在京勋贵以及朝廷除当值之外的所有六品官员,悉数前来观刑。

大概是为了方便观览,观斩台建得够近,也够高,足够让贵族官僚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人头落地的全过程。

与围观士民的好奇、鼓噪相比,观刑台上的大汉上层建筑们,要显得沉寂得多,基本鸦雀无声,一个个只是默默地注视着刑台,没有一个表情是轻松的。

明明身处同一座刑场,却彷佛是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喧闹,一个世界冷静,再加上吸引着所有人目光的刑台,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一道奇妙的风景线。

观刑也是有贵宾席的,隔得稍远的一栋楼阁内,几面窗扉大方地敞开着,包括几名皇子在内的一批大汉顶级权贵久待在里边。

此处视野开阔,不只能望见邢台,还能纵览街市间的人潮。虽然设了座,但除了年迈的符彦卿、郭威、魏仁溥等几人之外,大部分人都站在窗灵前,同样很安静,少有人说话,似乎也没有人愿意去打破这有些凝重的氛围。

赵匡胤自然也身处其间,身躯依旧挺拔,表情像钢铁一般冰冷严肃,然而其眼神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抹深重的疲惫。

负责监斩的官员,有些出人意料,刘皇帝特旨,由洛阳府尹赵匡义监斩。这份差事,或许在很多人眼中都不容易,甚至很为难,但赵匡义却始终安然受之。

用勋贵斩勋贵,大抵就是刘皇帝想要的,而对赵匡义而言,他却只当这是一份投名状,一份挽回在刘皇帝心目中形象的投名状。

入定一般坐在监察台上,赵匡义目不斜视,任其喧闹,任其嘈杂,只是盯着刑台上那七十三名即将受刑的犯人。

这些犯人,有个特点,除了都是勋贵官僚之外,就是他们的罪行,都不在主动投桉之列,全都是有司一件件给排查侦讯出来的。

或许让赵匡义没那么为难的是,其中没有赵家四弟赵匡美。

随着时辰的到来,随着赵匡义义正辞严地宣读诏文,随着刑筹的落地,随着刀起刀落,在那一声声如潮的惊呼之中,七十三名罪犯,人头滚滚,血染闹市,为这惨澹的冬季带来一抹喜庆的颜色。

第66章 商业互吹第255章 雍王犒军第2061章 太宗篇8 公国第37章 回鹘使者第473章 亲兄弟明算账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85章 异心第263章 高丽想伸手了第151章 听政2第75章 高贵妃第390章 武举选官定制第145章 中秋第485章 老皇帝:查一查是否有问题第448章 刘皇帝:朕不需要佳丽三千第79章 滏阳之捷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38章 殿议第298章 王著罢相第80章 一意孤行第364章 过韩府第21章 老六也长大了第120章 结不结党不重要第70章 卫公辞世第406章 调任第1752章 放手第3章 新皇诏制第1695章 袁家庄第67章 宿州一线第128章 治安问题第370章 刘鋹第176章 宣战行为第96章 言官第179章 长教训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12章 方略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382章 契丹尽失东北第163章皇后染病,储君人选第201章 捐资第16章 军中俊才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347章 谈话第154章 河东风云(1)第196章 战略之议第13章 杨业述职第1811章 归来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354章 扯后腿的在朝中第307章 南国风雨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158章 朝官实用第313章 晋王一家子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383章 敞开谈第28章 史弘肇赴边第33章 真正目的第220章 啖耳将军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55章 燕王病故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232章 淮南情况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75章 西北边报第16章 先安排着第352章 隔代嗣君再起微澜第320章 见机进言,权归中枢第71章 北齐镇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94章 好不容易下定决心第84章 灭佛伊始第509章 最后的旅途8第124章 海外扩张第287章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第263 史彦超的结局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91章 吉兆动兵,再临寿春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280章 传国玉玺的消息第22章 “郑州站”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28章 下狱第364章 过韩府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第1791章 将来事将来做第48章 耿崇美第274章 厚葬之第259章 自置死地第208章 南北战略之争2.0第432章 人事大权第351章 林邑国第195章 王、韩遭贬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450章 杀一皇亲第48章 耿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