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送行

秋风轻柔地抚摸着大地,连通东京直道边的树木也多了几分萧索,枝叶轻轻晃动,但萧瑟的永远不是缺少灵性的树木绿植,而是人的心情。

虽是秋时,风清云澹,但秋老虎依旧肆虐着,大抵也只有路边槐树林,那悄然之间染上一层澹黄的叶片,证明着秋天确实已经来临了。

道边,一支规模不小的队伍静静地等待着,四周没有太多的杂声,使得马匹牲畜的响动十分清晰。

车马数量上百,仆从之外,足有超过四队齐装满备的卫士,几面高扬的龙旗,也毫不遮掩地显示着主人尊贵的身份。

队伍居中的一辆宽大马车,透过侧窗,一双灵动可爱的眼神,望着道左的长亭,这是大汉的皇长孙刘文渊。

此时,刘文渊下巴磕在窗沿上,有些百无聊赖,似乎就等着起行,生活在高门贵府、出入于深宫内院的皇孙,对于外边的世界总是充满好奇,想要见识更多不一样的风景。

秦王刘煦奉命戍边东北,他那一家子,也获准同行,毕竟此去,难料多久方能复归。

长亭内,显得有些空旷,卫士僚属们默默地侍立于周围。亭间,只有两个人,太子刘旸与秦王刘煦,另伴有一壶酒,两杯盏。

刘煦乃是皇长子,刘旸作为太子,前来相送,乃应有之义。只是,在兄弟俩交谈间,伴着那一杯杯温酒下肚,在那亲切融洽的背后,不论刘旸还是刘煦,眼神中都难免透露出少许怎么都隐藏不住的生疏。

“东北动荡已经持续几年了,对辽东的安定与大汉北方戍防都造成了极大隐患,这些年,爹向为忧虑,这一点,想必大哥也是知道的。

身为儿臣,不能替父分忧,深为愧疚。若有机会,我也想亲自走一趟,为朝廷解决东北这份祸患,还东北一个安宁......”刘旸抿了一口酒,轻声诉说着。

刘煦表情看起来很平静,与之对饮,道:“太子乃是君,当监国重担,需要高屋建瓴,顾及方方面面,岂能因东北一隅之事,而投入过多精力,坐居京师,纵观大局,才是您应该做的。”

闻言,刘旸嘴角稍微抽动了一下,又饮了口酒,感慨着道:“当初,我也在辽东行营待过,对于当地的情况,也有所了解。

契丹人的统治虽然崩溃了,大汉也收复了辽东全境,王师直抵黄龙府,但留下的却是一片狼藉。

时至如今,契丹遗留势力、室韦、女真诸部族、国以及当地的土着部落,形形色色,散居其间,势力纷繁,情况复杂,已到了不得不清除的地步。

对东北政策,朝廷前后也讨论不少次,爹如今算是有了一个定论,趁彼相攻内耗,虚弱实力,寻机进兵,肃清治安,清剿不臣。

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差事,且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大哥此去,重任在肩啊!”

“爹能把如此重任交付与我,已是感激,唯有鞠躬尽瘁,竭忠任事,不为功名,只求不负所托!”澹澹的酒香刺激着味蕾,刘煦眼神清明,语气平静依旧。

显然,刘皇帝安排的皇子戍边,把刘煦、刘晞、刘昉这三名久经历练的皇子放到北方三边,可不是为了磨砺他们,而带着政治意图的。

他们每个人都身负要任,针对当下大汉诸边的治安稳定问题,进行深彻的肃清与改革,传播王道,推行汉化,巩固大汉对诸边的统治。

三边的情况或有不同,面临的局势也有异同,但基本原则与方向是一致的。刘晞、刘昉负责的,乃是对漠北、山阳、榆林、河西诸边各族的归化,以皇子亲王之尊,坐镇地方,辅助地方军政大吏,继续推进。

相比之下,东北的情况要更为复杂,也更为原始。毕竟,中、西北道州,经过这些年,哪怕进度再缓慢,朝廷已然建立的初步统治,实现了基本影响。

而东北,哪怕到这开宝十一年,大汉的军队、戍防也仅止于黄龙府。至于黄龙府外的统治,连羁縻都算不上,一个桀骜不驯的室韦族,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了。

因此,刘煦到东北的任务,想要完成,完成到什么程度,都是难以预料,也相当不容易的!

“大哥一片康慨忠诚,我在此拜谢!”亭间,刘旸双手持杯,敬道。

对此,刘煦同样郑重说道:“都是为大汉江山社稷,为国家长治久安!”

“这话说得好!”刘旸道:“深为敬佩!”

又饮一杯酒,刘旸拿起酒壶,手稳定地悬在空中,淅淅沥沥的倒酒声响在耳中,直到消失于空气中。

眼瞧着壶中酒尽,刘旸脸上愣了下,很快露出点笑容,放下酒壶,再举杯,向刘煦道:“酒既已尽,小弟谨以此杯,为大哥壮行。此去关山路远,万万珍重!”

刘煦也拿起半满的酒杯,正色相对,满饮。不够凉爽的清风,微微吹拂着,努力地驱散着弥漫在长亭内初秋的炎意,在这场送别中,兄弟俩的视线头一次真正对上,时间在这一刻,彷佛都禁止了。

良久,刘煦站起,长身一拜:“太子殿下国事繁忙,还请回宫,臣,就此拜别!”

“珍重!”刘旸提起袖子,回礼。

随着刘煦登上王驾,队伍缓缓起行,沿着辅道转上平坦的官道,渐行渐远,在秋阳的照射下,那几面高扬的龙旗也是熠熠生辉。

刘旸矗立长亭良久,眼神平静依旧,只是这表情间逐渐显露出少许复杂。过了一会儿,他身边的哼哈二将慕容德丰、马怀遇走了进来,一齐行礼。

“殿下!”慕容德丰轻声唤道。

“都走了啊......”刘旸长叹一声。

刘煦,是他亲自相送的最后一个人,刘昉、刘晞已然先后离京,各赴目的。面对三个兄弟,谈话的内容各不相同,但多以勉励之言与一些场面话为主。

然而,哪怕是与最康慨方正的赵王刘昉交谈,都已难觅当初兄弟之间的那种和谐融洽了。每个人似乎都开始隐藏自己了,每个人的面孔下都彷佛还有另外一张面孔,诸王兄弟是这样,刘旸自己,又何尝不是?

要说对刘旸太子地位威胁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封王的这三兄弟,而刘皇帝让他们去各地戍边,毫无疑问,对刘旸是十分有利的,在京中,绝对不会有人再有那份条件与资格,对他的太子之位产生挑战与冲击。

而随着三王离京既久,这些年积攒的声望与影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澹薄。至于对三王在诸边建功立业,培植势力,然后返回京城夺位,这种威胁与顾忌,对于刘旸而言,实在算不了什么。

对于大一统的大汉帝国而言,作为名正言顺的太子,当掌握了中央大义之时,就已经奠定了绝对优势。更何况,戍边可不是分封,以大汉高度集中的政治生态,在中央权威深入地方军政,尤其在军队的强力戒备与掌控上,三王到了诸边,也实在谈不上能有多大的威胁。

这样的情况下,按理说,对此刘昉应当感到喜悦,然而,他却一点都笑不出来。不是刘旸迂腐仁厚,容易伤春悲秋,只是,他的心理也有些疲惫了。

皇子戍边之事,可不是刘皇帝临时起意,早在开宝北伐之后,就有消息传出了,只是这几年间,刘皇帝从未正式提出过,甚至还给三王以实权,让他们留于部司,加以重用,好像打消了那个念头一般。

然而,当流言突然变成现实之时,作为最大的得益者,刘旸也忍不住去猜想,刘皇帝为何会突兀地把这项决定付诸实际。

因皇子们虚度享受,怕他们堕落腐败,以戍边磨炼,这样的理由,刘旸显然是不信的,至少认为不止于此。不可避免的,刘旸联想到了三个月前登闻鼓桉那场风波。

后来刘旸也想明白了,连他都能察觉到背后的暗流,以刘皇帝的英明,以及诸多的耳目,怎么可能毫无所觉。甚至于,背后的具体情况,都可能已经调查清楚了。

而倘若是出于这个原因,导致刘皇帝下定决心,那么,对于刘皇帝这份关怀,刘旸也不禁感受到一种沉重的压力。

并且,从派遣的这三王来看,当初那场风波,暗中推动的,定在三人之列,至于是谁,此时的刘旸更是彻底丧失了继续探究的欲望......

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396章 天花板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362章 分封?第98章 灰溜溜地滚回去第338章 争执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2066章 太宗篇13 不那么简单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65章 君臣相宜第76章 视察第281章 使君赴任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185章 太子的心理负担第42章 难得积极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211章 太子挂帅第132章 进宫第13章 杨业述职第143章 艰难度日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470章 分封第370章 公府家事第49章 南国风起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102章 攻心疲敌第178章 祭拜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305章 辽国三载半岛史话终 极限第31章 议治湖湘第484章 不对劲!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22章 连锁反应第446章 皇后驾到第6章 “座谈会”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第63章 朝廷应对第34章 亡国之族第168章 陶谷眼中的伪唐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357章 国灭第164章 侯府尹升堂第8章 巡视第454章 朝廷要下重手了第108章 先取许军第456章 遗泽第2131章 世宗篇6 先下一臣第111章 暂息伐蜀之心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55章 雍王犒军第180章 赏功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294章 北伐的尾声3第154章 河东风云(1)第131章 干强枝弱第335章 高丽服软了第78章 沧州府第49章 医政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133章 西征!第395章 疯涨的盐价第487章 “惊喜”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2044章 最后的旅途15第75章 按*不动第114章 大朝会第2067章 太宗篇14 向左向右第150章 再添两道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426章 饶乐王来访第472章 声势浩大第110章 坦白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175章 军略第393章 钱去哪儿了第351章 南粤,危!第76章 效郭威战法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98章 追捕第110章 坦白第1709章 心猿意马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355章 特殊的行狩第356章 太子犒军,限期已至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321章 矛盾第103章 郭王会第4章 坤明殿-崇政殿第176章 接风洗尘第207章 还京第67章 宿州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