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态度迥异

荆南的使者离去后,晋阳城又迎来了一名新的使者,自西面来。

相比起高从诲的使者,对西面来使,刘知远显然要更重视些,态度也更加亲善,命人引其入王府内堂对话。

使者是个青年男子,体态熊健,一眼便能看出,是个军中勇士。其人来自关中泾州,是彰义军节度使史匡懿的属下。

“末将史成,拜见北平王!”面对刘知远的审视,其人一板一眼,严肃一礼。

刘知远见其肃重,心中顿生好感,语气温和地问道:“不必拘礼,继美公派你前来,所谓何事?”

史匡懿,字继美,代郡人,将门出身。他的父亲,是号称“五代”第二猛将,大战王彦章二百回合的史建瑭。不过史匡懿或许没能完全继承他父亲的强悍武力,却也是将帅之才,懂兵法,知韬略,有气节。

年纪比起刘知远还要大上几岁,历仕唐、晋二朝,去岁自贝州移镇泾原,为彰义军节度使。在边陲之地,安民抚戎,对国家是有大功的。

此次主动派人前来太原,目的很明确,结好刘知远,共抗契丹。

使者史成性格看起来很豁达,面对刘知远发问,没有说什么弯弯绕绕的话,直接道明来意:“胡骑南下,窃居两畿,节帅不欲屈服于戎狄。本欲率师东向,以敌仇寇,然泾原四州,兵寡民贫,力实不殆。愿奉北平王为主,驱逐契丹,还我汉家天下!”

来使大胆地望着刘知远,神情郑重,语气诚恳,比起高从诲的人,可要实诚得多。

刘知远闻言,心中微喜,却不露形色,言语间有些敷衍的意思:“继美兄身处边鄙之地,仍不忘心忧国家,实令人佩服。然孤何德何能,得继美兄如此看重?继美兄若有心击贼,孤必鼎立襄助!”

得到这么个回答,史成脖子一昂,语气顿急:“末将虽一介武夫,却也不是迂鲁之人。请恕末将无礼,我家节帅倾心相待,生死无悔,难道北平王就拿此等搪塞之言,让末将回复吗?”

如此赤裸裸的质问,确是无礼,不过,刘知远对此,却也不生气,哈哈笑了几声:“却是孤之过!”

待史成脸色和缓,刘知远起身,在堂中踱了几个来回,看着其人,缓缓叙来:“契丹入寇,长驱直入,占据两京,所向披靡。契丹主征召诸镇,四方节度,靡不潜至。唯有史公继美,坚守国城,据不受命。此等豪壮之举,孤在晋阳,亦有耳闻,心生向往。”

“今继美兄遣使而来,告以腹心,孤又岂会掩拒衷诚,寒志士之心!”说着,刘知远自己都有些动情,波动的眼神中竟有润意,抬手指着史成:“你且回复继美兄,卫护汉家江山,亦是孤的志向,必不相负!”

“北平王高义!”听刘知远这么一说,史成纳头便拜。

亲自扶起此人,刘知远笑问道:“你叫史成,是继美兄的子侄?官居何职?”

“末将乃节帅养子,现为节度牙将!”

“继美兄有眼光啊,是俊杰也!”刘知远随口夸了句,随后朝边上候着的刘承训吩咐道:“大郎,命人将史将军请下去,好生照顾,今夜,孤要亲自设宴为其洗尘!”

“是!”

“对了,还有一事需报明大王!”告退之际,史成突然回过身来,拱手说。

“但讲无妨!”

史成叹了口气,答:“雄武节度使何重建,斩契丹来使,以秦、成、阶三州降蜀。蜀主已出兵,协助何重建攻略关中。末将东来之时,蜀军与何军正在联进攻凤州,以凤州的实力,恐怕挡不住......”

闻讯,刘知远老眉皱了皱,仅凭想象,他都能猜到时下关中混乱的局势。思虑了一会儿,重重地太息说:“戎狄凭陵,中原无主,而致方镇外附。孤在河东,毫无作为,良可愧也。这大好山河,是该好好收拾一番了!”

史成被带下去后,刘知远表情恢复了平静,呼出一口浊气:“真是简单的一个年轻人啊!”

别看刘知远在使者面前,一口一个“继美兄”,但事实上,二者并没有什么交情,甚至只在多年前照过一两面罢了。他表现得那般热情,只是因为,他也是需要史匡懿这么个能力、威望、资历足够的诸侯给他“站台”的。

“父亲,连史公都前来纳诚献忠了!”回转的刘承训,走到刘知远身边,面带喜色说道。

看了长子一眼,刘知远问:“你认为,史匡懿何以派人进表?”

“自然是父亲德行高厚了!”几乎是不假思索,话未过脑子就从刘承训嘴里吐出来了。

刘知远笑了笑,望着恭顺侍候在前的长子,心中不禁有些叹惘。要是换作二子,恐怕会冷冷地回一句:只因河东兵强马壮!

刘承训猜不出老父的想法,上前扶着他坐下,嘴里发问:“同样是遣使劝进,父亲对荆南的使者与泾原的使者,态度何以迥异若此?”

面对长子的疑惑,刘知远冷冷一笑:“史匡懿国之干城,为父需要这样的旧臣支持,聚敛人心。高从诲无赖之徒,且畏缩如鼠,于我无用,他日若进中原,且须提防,又何必给他好脸色?”

听完老父的解释,刘承训似懂非懂的样子,犹豫了片刻,又小声的询问道:“不知父亲,究竟打算何日称帝?”

瞥了刘承训一眼,刘知远说:“何出此问?”

“这几日,有不少人,旁敲侧击地问儿。群情期盼,儿都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们。”

“呵呵,看来,他们是真的忍不住了......”

......

夜幕笼罩,暮色沉沉,黑夜仿佛将白日里晋阳城中的躁动都给抚定了。西城东墙上,刘承祐十指交叉,胳膊肘撑在女墙上,盯着城垣外边南流的汾水。

晚风轻轻地吹拂着,撩动着刘承祐几缕散落的发丝,下巴轻轻地磕在指关节上,少年沉思着。这短时间以来,他思考的事情太多了。

“军主!”刘承祐自然不会无故在此,等了一会儿,厚实脚步声响起,张彦威越过守卫,走到他身边行礼。

整个人没有任何动作,刘承祐仍旧靠着墙垛,嘴里发声:“都商量好了?”

“是的!与杨邠、史弘肇等公已经约定好了,明日一齐请命!”张彦威答道。

“嗯!”刘承祐终于点了下头,轻声叮嘱着:“记住,约束好士卒,不要闹出乱子。出了意外,拿你试问!”

“请您放心!请愿的弟兄,都是马指挥亲自挑选的!”张彦威自信地保证。

“去吧!”

“是!”

又在城垣上趴了一会儿,刘承祐直起脊梁,回首西向,望了望远处笼罩在朦胧夜色中的太原宫,方才招呼着护卫,回府而去。

不出意外,用不了几日,刘知远便要入主其间了。

事实上,时间基本已经定好了,本月辛未(十五日),是个好日子。只是在那一天到来之前,还需一些必要的过程。

第4章 西南事务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98章 对党项策第90章 安东国王?第56章 是非第440章 又借钱?不借!第326章 再用老将第88章 赵思绾有远谋第103章 贼首狠决,官军待发第106章 陈觉怯战观成败第355章 理智归理智,仗还得打第258章 辽河战役,高奏凯歌第168章 忠奸难辨第104章 饿狼相争第418章 洗礼第1761章 新问题第41章 探监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第290章 燕王在京,军制改革第225章 恩爱与恩典第296章 反响世宗篇49 皇帝迟暮,太子早薨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楼里诸王会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48章 文武并举第1719章 什么忌讳的事都敢聊第24章 人事调整第145章 中秋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第154章 灭门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06章 东京朝堂的反应第152章 听政3第480章 “新对策”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91章 王峻骄狂第73章 解决第79章 大获全胜第60章 “暴毙”第149章 邺都城下第149章 邺都城下第140章 两个皇叔第69章 祸事了第168章 塞上风光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469章 视察澶州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474章 立场第235章 难以乐观第42章 难得积极第361章 安东国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70章 卫公辞世第91章 作别西行第172章 川蜀定制,钟谟汇报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64章 监国第31章 进军令第1796章 刘皇帝的支持第119章 赌博式北伐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楼里诸王会第2053章 终章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439章 自请其罪第1713章 机遇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第76章 处置决议第28章 下狱第409章 法不责众第345章 玉林狗肉馆第73章 道府之争第326章 刘皇帝的态度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30章 韩通与向训第72章 驻足石壕镇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1771章 襄阳王第73章 安东大开发4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54章 主动出击的回鹘人第25章 李史合谋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第273章 云州遂破第201章 捐资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77章 吏职变动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138章 破寨第164章 监国第372章 封王第118章 查抄第7章 小张探花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85章 少壮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