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盛怒之下

王寅武的顾虑还是有些先见之明的,虽然慢了些,但河西的事还是为皇城司的耳目所知,并从速上报到张德钧。

不像王寅武还有消化、分析、判断的余地,张德钧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便动身入宫,想要向刘皇帝上奏这则噩耗。

崇政殿外,奉召而来的太子刘旸与宰相赵普,正好撞见“兴冲冲”而来的张德钧。见到这二人,张德钧赶忙迎上去行礼。

伸手虚抬,示意其免礼,刘旸打量了张德钧一下,平淡地问道:“张大官也被陛下召来了?”

太监似乎总是老得更慢些,张德钧也五十多岁的人了,但看起来,除多了些皱纹,样貌比起比起二十年前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连白发都没多几根。

“回殿下,小的是未召而来,有要事相禀!”张德钧应道。

目光从张德钧身上收回,刘旸并没有多说什么,偏头礼节性地同赵普招呼道:“赵相,我们还是入殿觐见吧,莫让陛下久等!”

赵普颔首,面带微笑:“应该的!殿下请!”

不过,动身之后,赵普却悄然放慢了脚步,与张德钧并列,与他交换了一个眼神,低声问道:“出了什么大事?”

张德钧则目斜视,也放慢了脚步,声音同样低不可闻:“确实出了大事!”

说着,简单地把黑汗使团被劫杀的情况讲了下,而后便不再多说什么了。而赵普原本还算平静的表情,顿时就不轻松了,老眉高耸,眼角不自主地跳动几下。

看了看崇政殿,那高大威严的殿门,此时仿佛成了一个亟欲噬人的兽口,心中微微发寒,却不得不平复起伏的心情,入殿。

刘皇帝召见他们,所谓何事,也无需做其他猜想了......

崇政殿内,压抑的气氛几乎能使人窒息,刘旸三人赶到时,王寅武正埋头跪在地上,战战兢兢。刘皇帝微侧着身子,坐在御案后,没有勃然大怒的样子,但这种怒火不外露的情况,反而更令人心悸。

“你们来了!坐!”见到来人,刘皇帝的目光有了些生气,朝刘旸与赵普示意了下,至于张德钧,只瞟了他一眼。

“把事情同太子、赵相讲讲!”刘皇帝冲王寅武道。

“是!”似乎是分担压力的人来,王寅武终于松了口气,身上那股如山岳般沉重的压力也释去不少。不敢怠慢,详细地把河西奏报的情况讲了一遍。

王寅武这一说完,刘旸与赵普俱是大惊,就是有预知的赵普也不免心中的诧异,张德钧适才也只是简单地给他泄露了一下。

不待刘旸与赵普答话,刘皇帝就开喷了:“真是咄咄怪事!一国使团,在我大汉境内,在朝廷治下,竟然为贼人劫杀,几乎无一活口。整整一队的边军护卫,竟然保障不了一路的安全,河西的治安,已经差到这个地步了?

王寅武判断是马匪作案,朕十分好奇,什么样的马匪,敢袭击官军,杀害一国使团,又是怎样一股势力,有这个实力,有这个胆量?

啊?西北马匪,朕可是耳闻已久了啊!如今,朕可是记住了!

就算是马匪,河西的文武在做什么?连外使来朝都护卫不住,莫不是觉得承平已久,就以为天下太平无事了?

还要刘昉又是怎么回事?难道就忙着骑马打猎?让他坐镇西北,就镇出这样一个结果?连区区马匪都剿不平,朕要他何用?”

刘皇帝的语气并不是太强烈,但是,言语之间流露出的那种老皇帝的愤怒,完全溢于言表。连一向喜爱的赵王刘昉,都如此批判,就更别提其他人了。

赵普在第一时间,心里就对此事做下了判断,事情大发了,性质太严重,影响太恶劣,并且,河西官场怕是免不了一场震荡了。

不过,卢多逊当初在河西经营已久,这其中,是否有什么可以利用的地方?几乎下意识地,赵普有些忍不住往党争的方向靠拢了......

刘旸则在短暂的震惊后,迅速冷静下来,看着笼罩在怒意下的刘皇帝,主动起身道:“陛下,发生了如此大案,确实骇人听闻。不过,臣以为,眼下还当以善后为先,将恶劣影响控制到最低!”

“你倒是看得开!”听刘旸建议,刘皇帝怒意稍稍平复了些,淡淡道:“你说说看,怎么个善后法!”

迎着刘皇帝那有些不带感情的目光,刘旸心头一紧,他也意识到了,若是说不出个所以然,他怕是也免不了迁怒责难。

不过,刘旸的心态可早就磨炼出来了,这点压力,并不算什么,因此,斟酌了下,从容道来:“其一,派遣专使,把此事的前因后果,调查清楚;其二,对犯下恶行的贼匪,全力追捕,将这股祸害百姓的恶贼彻底消灭,还地方一个安定;其三,遣使携礼,西行黑汗,将此事通报解释,以免两国因此事生起无谓的争端......”

刘旸的建议还是有逻辑、有条理,考虑也算得当了,不过,刘皇帝的反应,就两个字:“就这?”

一听这话,刘旸不由暗道果然,他之所以如此建议,就是希望能把此事的影响尽量控制下来,但刘皇帝显然不这么认为,是定要扩大化的。

盯着刘旸,刘皇帝冷冷道:“事情,是必须要调查清楚的,管他什么牛鬼蛇神,都要给朕揪出来!

但是,这不是什么贼匪,这是叛逆乱贼,这是直接向朝廷挑衅,要消灭的,不是一股,而是全部。让枢密院下制,西北的驻军都给朕动起来,把那些什么匪、什么盗,全部给朕诛除,有一个,杀一个,有一千,杀一千,有一万,杀一万!”

这一个个杀字从刘皇帝口中吐出,虽是夏日,但在场所有人都感受到了那股由内而外的森寒之意,刘旸更有种头皮发麻的感觉。

刘皇帝却还没说完:“还有,这几年,不管是皇城司、武德司,还是都察院,都有奏报,说天下的治安日渐不稳,有不少流寇,流窜四方,跨道连州,劫掠商旅百姓?

这种情况,已经威胁到了百姓的安危,甚至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我们的官员在干什么,官兵又在干什么?

现在是什么年月了?开宝二十年?莫不是朕老糊涂了,否则,朕还以为如今是天福十二年,是乾祐元年!”

“陛下息怒!保重御体!”刘皇帝这怒气腾腾的模样,可把人吓得够呛,刘旸见状,也只能硬着头皮劝慰:“关于地方治安的问题,臣与相公们也商讨过,已经在着手出台解决条议。

臣等认为,流贼四窜,在于民间人口流动渐趋频繁,臣等认为,主要方向应该放到加强户籍检视管理以及对地方治安的肃清上......”

紧接着,刘旸便把正在筹议中的关于地方治安问题解决的梗要汇报了一下,刘皇帝闻之,稍微思考了一下,也给了一个认可的态度:“总算,你们还没有那么迟钝,这是必需的,给朕来一次全国严打,把那些贼匪偷盗抢,奸淫掳掠杀,全部给朕投入到刑徒营中,这样的祸害,这样的渣滓,刑徒营就是他们最好的去处!

还有,直接制告各地官府,要是再让朕听到什么匪患不已,民情不稳,那就不只是剿匪了!”

“是!”虽然刘皇帝依旧强势得让人害怕,但刘旸的心情却是稍微放松了下,讲道理就好。

不过,这心弦很快就再度绷紧了,只听刘皇帝继续道:“河西出了这样的大案,当地的文武,你怎么不提?王明这个河西主官,就首当其责,英明干练了一辈子,这是要晚节不保?对河西,朝廷也要查,朕倒要看看,是什么样的官员,什么样的官兵,能容忍得了贼匪如此肆意祸害地方!”

“陛下,西北匪患由来已久,王使君到任河西,不过两年,这......”见刘皇帝有拿王明开刀的意思,刘旸说了句中肯的话。

刘皇帝则稍显冷漠地说道:“那为何此前从来没有发生过如此重大恶行,偏偏在他的任期内,在他的治下,出现了?是他给叛逆们胆量,还是,他根本无法治理好河西?”

王明,这也是刘皇帝时代一个颇有名气的能臣了,允文允武,出事干练,始终活跃在大汉权力上层,更早就不提了,但至少二十年来,每居一职,都是封疆大吏。

但就是这样的名臣,出了事,仍旧难免被责难。

。wap.

半岛史话终 极限第121章 道士第134章 东路军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345章 剥削者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217章 大动干戈第358章 两江平定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66章 兄弟之国第390章 减丁政策,翻过那座山第9章 公府密议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119章 寿春终于破了第287章第9章 写得不错!第162章 薨逝第104章 饿狼相争第1781章 危险往往来自背后第119章 寿春终于破了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6章 郭枢密过相州第1811章 归来第8章 琼林宴第2047章 最后的旅途18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10章 王峻也不容易第1812章 浪潮下的密州变迁第173章 汉辽皇帝之间的友好交流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103章 贼首狠决,官军待发第81章 嘉庆节与太子的烦恼第235章 南口大战4第44章 太后相召第409章 两千贯也能扯出天大的干系?第1677章 军议与战争利器第211章 惶恐的李崇矩第133章 面圣第336章 橐相第22章 荆南既定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475章 赵卢之间的龃龉第274章 厚葬之第68章 二次北巡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76章 大才蒙尘第470章 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度过了第68章 湖南乱第66章 商业互吹第351章 南粤,危!第245章 辽帝的决心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60章 河东风云(7)第407章 麻烦第1773章 质问第151章 我,慕容彦超,委屈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第80章 春夜第367章 礼遇隆重第139章 韩常案第150章 听政第494章 轻轻放下第202章 百草口之战第140章 大获全胜第413章 态度与宣言半岛史话·桓王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35章 东归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1813章 雍王不当这出头鸟第321章 瑶女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41章 卷甲入城第224章 攻略方向第365章 看衰第136章 赵都帅第38章 殿议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阴霾第391章 大汉第一将帅第2077章 太宗篇24 反弹开始第327章 通达馈运、泉州内乱第1694章 盐州第410章 枪打出头鸟第10章 老将出马第174章 帝崩第214章 股肱之臣、肺腑之言第99章 两个人才第49章 医政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228章 巡边汇报第378章 东水门外第17章 鼓噪第1811章 归来第114章 欲谋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