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大朝会

开宝二十年,夏六月,初八。

晨曦初露,天色尚且朦胧,崇元殿前,东京城内的公卿贵族、文武百官们,正缓慢地通过步廊登上殿台,卸履入殿。

一切秩序井然,气氛严肃而庄重,能够参与大朝会的,都是五品以上官员或者是御史、拾遗、补阙这样的谏臣,对于大部分上层权贵而言,一年之中,也难得起这么早。

朝会制度,依旧朝廷最严肃的制度之一,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实则也仅仅保留着一个形式了,时至如今,也没有什么官员会认为,通过朝会能议出什么实际的东西来。

但是,每逢朝会,必有大事,这也是朝中几乎每个人的共识。那么今日,所谓何事?每个人,心中都难免生出这样一个疑问?

很多人,都不由地把目光投向前列的那些重臣们,想要从他们的反应中窥探出些什么,当然只是做无用功,那一个个,哪一个不是老奸巨猾,城府深厚。

崇元殿内,几排宫灯把殿宇照得透亮,内侍们垂手束手,恭敬地侍奉两侧,百官依品阶次序落座,毕竟不是西京的乾元殿,这样人员齐整的朝会,从未扩大过的崇元殿也显得有些“拥挤”。

人离得近了,这关系似乎也就拉得近了,也更方便说话了,一些矜持的议论声,也就自然地在殿中响起。皇帝未驾临之前,还是有他们讨论、串连的余地。

“这场朝会,来得突然,颇不寻常啊!”处于殿中末尾的几名言官,见这阵势,不由小声议论着。

“是啊!既非逢年过节,也不是什么大典,陛下也有两个月没有大朝,也不知此番是为何事?”

“莫非是河西之事?”

“我看不像,河西之桉虽则震惊朝野,但以陛下的处事风格,如今不论是庙堂之上,还是西北地方,早已行动起来,相关部司也早已经遣派干吏前往调查,这等情况下,何必拿到大朝上来讨论......”

“此言有理,昨日傍晚,方才接到通知,看起来,有些仓促啊!”

“连归养既久、不问朝政的荣国公都出来了!”一人望向位次居前的赵匡胤那边,目光中带着少许探究。

“恐怕有大事!”

朝廷总是这般,一有些风吹草动,就难免议论纷纷,蜚短流长。但大部分人,也仅止于此,底下人都揣测诸般,那些手握重权的大臣们,又岂能没有猜测。

而他们,通常耳目更清明,消息更灵通,嗅觉更敏锐,但即便如此,此情此景,眼前也有如蒙上了一层迷雾,难以窥测。

过去,每临大朝,都会提早准备,并且把相关议题整理好,连流程都是固定的。但此番,明显不一样。

议论多了,声音就难免嘈杂,并且越聚越大,这精英齐聚的崇元大殿上,一时之间与东京城内那些茶寮酒肆内的氛围差不多了。

见此情形,端坐臣席首座,正闭目养神的赵普睁开了双眼,环视一圈,重重地咳嗽了两声。咳嗽声短促而有力,穿透力十足,就像具备着特殊的能量,一下子就改变了殿中的氛围,渐渐的,议论声停止了,所有人静气凝神,不敢再多言,静静地等待着刘皇帝的道来。

这一等,就是大概两刻钟,在所难免地引起了一些惊疑,不是这些大臣们耐性不够,只是那种异样的感觉萦绕于他们心头。像这样的正式严肃的场合,刘皇帝是几乎不会让满殿朝臣如此枯等的。

一直到喦脱以其高亢的声音唱道“陛下驾到”,所有人都肃容挺腰,起身迎拜,这一刻,所有人的小心思仿佛都停止了。

刘皇帝是与太子刘旸一道前来的,一身简便的龙袍,在所有人或恭敬、或畏惧的目光中,隆重出场,表情平静如常,看不出丝毫异样,但依旧让人不敢侧目。

太子落后半步,步伐稳健地跟随,只是,神情之间,似乎多了几分凝重。

登上丹墀,落座,接受百官朝拜,刘皇帝稍微扫一圈,目光在赵普、卢多逊这二者身上稍微停留了下,而后大手一挥,免礼平身。

这场朝会,以一种平澹的方式展开,还是议了一些东西,比如抬升治安执法职吏地位,给天下捕吏分级定品。

这是顺势而为的事情,一直以来,大汉都实行的官吏分流制度,官与吏之间,也有一道巨大的鸿沟,天下官吏成千上万,但属于朝廷正授的官员,却是少数,并且这个比例,正在不断变大。

以一县为例,真正有官身的,只有县令、县城、县尉、主簿,至于其他,全都属于不入流的杂吏。然而,真正做事的,恰恰是这些吏,而吏也是整个大汉管理体系中最庞大,也基础的一个群体。

关于提升“吏”的地位与待遇,朝廷中也争论了许多年了,但始终没有一个结果,支持的人不少,但反对的人更多。

大部分人,站在阶级的立场看问题,坚决反对官吏合流,要维护官的体面与地位,还有一些人,则是考虑到财政的问题,这一提升,便是全方位的,倘若通过,朝廷每年在养吏一方面,又将增加一笔巨大的支出。

而此番对捕吏的地位的提升决议,也算是正式开了一道口子,也是多方因素促成的。毕竟,捕吏衙差也属于国家的暴力机构,为维护治安、打击罪恶的主要力量,该值得重视。

过去,又不少军队军官,在退役之后,都安排进地方的治安系统中,也就造成了一种情况,在军中有军官头衔,转任地方后,却成为了不入流的角色,哪怕他们的职责、权力实则都不小,这种差距,让很多人都不适应,怨言颇多,已经上达天听。

另一方面,考虑到河西桉所引申出的全国各地治安恶化的现状,朝廷已然决策对各地进行一次治安整肃,要想让捕吏尽力卖力,这也是先给一个甜头,提高其积极性。

显然,这是对大汉官吏体系结构的又一次调整,可以想见,今后还会进一步改良,至于结果如何,影响如何,还有待检验。

大朝会总是这样,这并不是议事的场所,比起讨论国事,更像是一种宣布仪式,走个流程,这一点,所有的朝臣早已习惯。几乎都有人都知道,国家大事需要议论的时候,都在政事堂,在崇政殿。

而此番大朝,显然也不只是通知一下决策,捕吏提级的事情定下之后,崇政殿快速地安静下来,气氛趋于严肃,逐渐压抑。

刘皇帝高居宝座,平静地俯视着群臣,良久,方才悠悠出声:“许久未曾大朝,许久没有见到这么多臣工,你们有些人也许久未曾见朕,如此难得的机会,就没人有话要说,有事要奏吗?”

此言落,不少人面面相觑,就是靠后的那些言官,也面露犹疑,这架势,不像是要听他们进谏奏事的样子。

“臣监察御史王禹偁,有事启奏!”这个时候,“头铁”的人站出来了,满朝侧目。

但见到是王禹偁,很多人都收起了意外的表情。当年“童谣桉”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识了这个胆大包天、犯颜直谏的年轻谏臣。

朝中言官谏臣虽多,像王禹偁那样行事的人也不在少数,但是有好结果的,却没几个。关键,还是看刘皇帝心情,看他的认识,刘皇帝总是有一双“慧眼”,有些人在他看来是忠言直谏,有些人则被他认为是以直邀宠。

当年“童谣桉”后,王禹偁被冷落了半年多的时间,闲居在家研究学问,写诗作赋,但半年之后,刘皇帝又想起了此人,一道诏书,又复其职,还给他升了官。

此时,见又是王禹偁跳出来,大部分人都有些好奇,此等场合,这“铁头娃”又要说什么事。

第72章 驻足石壕镇第1714章 百姓苦第161章 二郎,我恐命不久矣!第246章 目标八寨第409章 法不责众第415章 血色将至第67章 来自河阳的消息第18章 刘皇帝打个喷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303章 乾祐十五年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450章 杀一皇亲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9章 韩熙载都等急了第171章 东京火灾第135章 赵家父子第204章 北伐已定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68章 二次北巡第20章 威临荆南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260章 论婿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难欺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440章 又借钱?不借!第9章 新官上任第412章 结局早已注定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75章 按*不动完结感言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43章 “梳理”、“优化”第104章 在真定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358章 两江平定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下)第65章 开封府尹的问题第302章 有些事只能朕来做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1770章 总要杀些人第1801章 还是土地问题第409章 法不责众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221章 名将团队第99章 全面对抗的两司第33章 东京城内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中)第114章 大朝会第170章 御宴第344章 刘规改革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楼里诸王会第338章 棋手与棋子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279章 喜从天降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265章 秦凤既定第61章 气运所钟李守贞第426章 仍在进步的太子第317章 这山庄还是不建了第2080章 太宗篇27 忠臣贤绅,手段频出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90章 治不好了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8章 巡视第477章 三月初十第1740章 农民苦第499章 有些事从未改变第159章 礼尚往来第239章 南口大战8第313章 辽国崩溃指日可待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2054章 太宗篇1 变天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228章 形势危急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24章 定难军事第186章 嘴衔蜜糖第114章 大朝会第515章 最后的旅途14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21章 祸从口出第78章 三百与十万第205章 辽国新君第13章 相敬如宾第391章 暗箭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392章 封禅之议,军官学院第37章 国舅劾郭荣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101章 乱情控制第422章 安东国的第一个冬季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95章 掘地求生第27章 西京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