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文盲将军

清涟的湖水在秋风的作用下荡漾不已,冷冽的湖光映照在刘皇帝沧桑的面庞上,那双泛着些许疲惫的眼睛望着远处停泊着舰船,思绪似乎也随着大汉海军的开拓飘到九州之外去了。

跟随在刘皇帝身边的,除了喦脱之外,还有一名身材魁梧、面貌冷峻的中年,时任龙栖军都将的永安伯高琼。

近些年来,随着大汉兵制改革的展开,杨业也被刘皇帝派往诸边,负责各地边陲戍防的调整安排,殿帅这个“大汉第一帅”的职位便空了出来。

不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刘皇帝没有再挑人补上,而是任其空置,不只是殿帅,侍帅也一样,田重进、刘廷翰先后卸任。

发展到如今,殿前司、侍卫司这两大在大汉中前期历史上地位崇高、赫赫有名的禁军统帅机构,逐渐失去了其统辖权,副都指挥使、马、步军都指挥使、都虞侯等高级军职,也渐渐沦为虚衔。

与此同时,原本集中在两司的统兵权,则继续下放,由下属诸军的都将直接负责,原属两司的职吏也分散于枢密院、兵部及诸军。

当然,殿前、侍卫二衙,并未彻底裁撤,机构仍旧保留着,也留了一部分职吏维持运转,只是失去了大部分的职能,这两司也逐渐成为下属禁军的编制划分名义。

至于三衙之一的巡检司,同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过,这个机构非但没有被缩减裁撤,反而进行了充实完善,当然这也代表着其职能的变化,逐渐名副其实,成为巡检衙门,重心放到治安事务上了。

不过,巡检司也成为了官僚将领们热衷的部门,巡检使也是中枢部司中最瞩目的实权部门之一。如今的巡检使,乃是阳邑侯张永德。

对禁军的这些调整,显然又是加强朝廷对禁军控制的一种举措,枢密院本就负责全国军政事务,其中禁军的调动权力,更是牢牢把控在手中,从这之后,枢密院在军事调动安排上,也再不用受那三衙制约,可以直接对下属的马步军发布命令,实现垂直管理。

但同样的,枢密院的权力也由此大大加强了,考虑到这方面,刘皇帝对枢密院同样启动变革,或者说谈不上变革,只是对其职能、权责的划分进一步细化,在枢密使外,增设四名枢密副使,分管禁军、北面、南面及海军事务。

一切,仍旧以制衡为主,前枢密使曹彬也在任职八年之后卸下职务,改由刘廷翰接任。而上层的变动,对于下属诸番号军而言,影响并不大,只有接受军令少了一个中间环节罢了。

或许,最大的影响,就在龙栖军了,作为刘皇帝起家的军队,始终是大汉第一强军,而如今作为龙栖军都将的高琼,自然也成为了诸将之首。

“高卿,朕没记错的话,你家大郎继勋正在金明池水师中受训吧!”刘皇帝抬手一指,轻声问道。

“回陛下,正是!”高琼恭敬地答道。

微微一笑,语气中带着少许的好奇:“你这个擅长骑射的陆将,子嗣却要往海军发展,这是要水陆并进,均衡发展啊!”

见刘皇帝心情不错,高琼板着的脸也露出点笑容:“犬子年少轻狂,前者见郭良平因功获封致远伯,也放言,要参加海军,出海建功!臣见其志甚坚,并非一时冲动,因而,也就没有阻止,不论在禁军、边军还是海军,都是为大汉效力,为陛下尽忠......”

“很好!将门虎子啊!我看继勋,未来是有大出息的!”刘皇帝轻笑道。

见皇帝都夸奖自家儿子,高琼怎能不心喜,不过嘴里仍旧习惯性地谦虚道:“陛下夸奖,犬子若知,定然会饱受激励,不为大汉建功,恐怕都无颜回京了!”

“打三佛齐国,就可以让他去试试嘛!海军的战船虽然庞大犀利,但终究开不到岸上去,要教训那些不服王化的蛮夷土着,还得靠大汉的强弓硬弩、精兵勐士!”刘皇帝道,海军针对三佛齐的作战计划,自然得到了刘皇帝的首肯。

“陛下令下,敢不从命!”高琼严肃道。

看了看高琼,刘皇帝双手环抱胸前,手中的竹节轻轻拍打在腿上,问道:“高卿近来书念得如何?”

一听此言,高琼那冷峻的面庞间少有地露出了点尴尬的色彩,过去,在大汉的高级将领中,不识字、不知书的人,不在少数,但如今,最出名的,大概只剩下高琼了。

稍稍低头,掩饰着自己的尴尬,高琼低声答道:“回陛下,臣现如今,已经能正常阅看军令公文了,至于书写还需僚属帮助,若是让臣做诗写文章,那就力不能及了!”

见他有些紧张,刘皇帝轻轻地笑了笑:“有进步便好!过去高卿目不识丁,尚且治兵又方,如今能看公文了,有你统领着龙栖军,朕就更加放心了!”

“多谢陛下信任!”高琼稍微松了口气。

“不过!”刘皇帝话锋一转,稍显郑重地道:“你若只想为一将,率一两万卒,如此足以。若是有更高的追求,就略显不足了,你试想,朕若是让你去管理枢密院,如何能服众啊!”

听刘皇帝这么说,高琼顿时严肃起来,眼神中也浮现出少许的激动,不是为枢密院的高官职位,而为刘皇帝如此的看重。

双手重重抱拳,高琼郑重道:“陛下待臣如此,臣岂敢懈怠!”

探手拍了拍高琼肩膀,刘皇帝道:“不必如此,朕今日效孙权劝吕蒙,将来传出去,也算一段佳话。但愿有一日,你高琼也能像吕蒙一样,让人刮目相看!武臣,从来不是只有勇武就行了的,你过去虽然目不识丁,但领兵作战,驭兵之法,可都是智慧与学识,不要轻看了!”

“是!”见刘皇帝如此谆谆告戒,高琼当即应道,诚恳地说:“臣必定不负陛下期许!”

当然,孙权劝吕蒙读书的典故,高琼还真是不清楚,好像在哪里听过,但具体是何人,他就不知道了,应付刘皇帝的同时,心中已然暗暗打算,回衙之后定要找幕左讨教一二。

在刘皇帝他们谈话的远处,还有一道身影,正轻驰快马,在金明池畔的草地上肆意奔跑,听到越来越近的动静,闻声而视,老脸上露出些慈爱的笑容。

那是皇孙刘文海,晋王刘晞的长子,由高贵妃抚养多年了,如今已然十二岁了。望着那马上驰骋的英姿,刘皇帝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心情也不由愉快了些。当然,刘皇帝这个年纪的时候是什么模样,他自己都不知道。

伸手遥指,刘皇帝笑问道:“高卿,你看朕这孙儿如何?”

“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啊!”高琼不知从哪里听来的词,顺口就答。

“哈哈!”不过,刘皇帝倒也没那么在意,反而取笑道:“谁说朕的高大将军胸无点墨,朕该抽他嘴巴,这不就出口成章了嘛!”

说着,刘皇帝有些怅然地滴咕一句:“朕依稀记得,《高祖实录》中有记载,当年还在太原,起兵之前,高祖问起苏逢吉,苏逢吉也是这么评价朕与大哥的......”

第423章 一把火不代表结束第137章 终于埋了第336章 这仗怎么输?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131章 鸣沙匪第139章 崇政殿听政1第1811章 归来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78章 火油弹第414章 云消日出第5章 王朴走了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107章 练将如砺剑第61章 赵二为官第261章 大捷第84章 刘承祐的决定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第407章 麻烦第384章 皇帝意志不改第370章 国法为大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312章 中宫虚悬,赵普索权第9章 王峻归来第2132章 世宗篇7 汉金冲突 再下一臣第111章 棉稻,后疾第1750章 《桃兰赋》第225章 恩爱与恩典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71章 平息的吴越大叛乱第138章 从长计议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429章 远遁的契丹第392章 抢救一下第254章 应州大军第1734章 首级=赏钱第349章 边情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206章 武德司狱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52章 幽燕变故第264章 更有杨业在后头半岛史话·桓王第2章 父母兄弟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50章 小满与临盆第7章 贵戚解权第28章 封疆大吏第382章 契丹尽失东北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303章 兄弟之间第328章 默认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421章 梁孝王第345章 玉林狗肉馆第245章 下一步战略浅谈两点第1753章 百年国运+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第178章 会猎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71章 北齐镇第284章 虚了第33章 西巡结束第86章 须发花白第29章 太后的病第61章 南北之争第125章 周家有女呼娥皇第1775章 调整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14章 武夫军阀世宗篇38 安东王的遗嘱第36章 奉宸营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427章 饶乐国的困境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222章 青史留名之宴第365章 枢密军政第297章 新山阳第52章 幽燕变故第352章 十万汉师围金陵第23章 夜宴第2047章 最后的旅途18第295章 北伐的尾声4第1811章 归来第239章 耀州之战第48章 接纳回归第232章 淮南情况第349章 边情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316章 状元、探花两条路第11章 大败蜀军第156章 朝廷新局面第79章 “抚远之战”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