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第一个被杀的宰相

大概是感受到了刘皇帝的目光,刘文海驱马而来,隔着十丈远,便越马而下,轻盈落地,身姿像燕子一般轻盈,望着刘皇帝,小步快走,趋至刘皇帝身前,躬身便拜倒:“孙儿参见祖父!”

刘文海身上,满带着青葱少年的活力,同时还有天家贵胃深入骨髓的高贵与傲气,方经剧烈活动,面上汗涔涔的,但俊秀的眉宇间尽是雀跃之色。

“免礼,快起来!”刘皇帝伸手一抬,冲刘文海道。

慈爱这种形容词,大抵只有面对这些孙儿的时候,才适合用在刘皇帝身上,寻常时候,哪怕是面对那些皇子,他都以威严居多。

从袖口中掏出一张丝帕,刘皇帝亲自替刘文擦了擦然后丢给他:“看你这满头大汗,满身尘埃,要是让你祖母知道了,又要训你了!赶紧自己擦擦!”

“是!”刘文海麻利地接过,直接抹在脸上,囫囵地擦拭着。

刘皇帝嘴里所指的祖母,自然是高贵妃了。大概是岁数上来了,又或者是对晋王刘晞的不上进彻底死了心,这些年,高贵妃安分了不少,不再像早年那般富有攻击性,与符后争风吃醋,别苗头。

而是安安静静地待在她的瑶华殿颐养天年,偶尔向刘皇帝打个报告,还能出宫省亲,回乡祭祖。

不过,深宫之中,年老色衰,刘皇帝也少有光顾,自然难免寂寞。所幸刘晞孝顺,把长子刘文海交给她抚养,也给了她一些寄托。

因此,到达晚年的高贵妃,似乎又找到了当年的动力,开始用心培养刘文海这个孙儿,就像当初对刘晞那般。

而令高贵欣慰的是,刘文海聪明伶俐不下乃父,但是勤奋好学,少立壮志,一点都不像他爹那般慵懒,好武习文,得到了不少赞扬。

得益于此,刘皇帝对这个晋王家的孙儿也难免多了些关注与钟爱,时不时的,也叫到身边考校勉励一番。

刘文海擦着汗,还不忘咧着嘴冲刘皇帝应道:“出来跑几圈马,被祖母稍加责罚也无妨!”

轻轻的笑容中透着一股机灵劲儿,刘皇帝哈哈一笑,指着刘文海所乘之马,问道:“此马如何?这可是删丹进献的良马,喜欢吗?”

“自然是好马!”刘文海赶忙点头:“自然喜欢!”

“既然喜欢,它就归你了!”刘皇帝一副大方的模样。

闻言,刘文海却没忙着谢恩,而是拧巴了下眉头,方才摇摇头:“孙儿不想要这匹马!”

这可让刘皇帝有些意外,好奇道:“为何?”

刘文海嘿嘿一笑:“此马早被驯服了,太过软弱,不够理性,虽则强健,却无特色,似这等马驹,放眼天下,虽属良品上等,却也寻常......”

听刘文海这番话,刘皇帝呆了下,随机大笑声再度从他嘴里爆出:“你这小儿,口气倒是不小,御马都看不上,不过,这志气倒与你四叔当年差不多!”

刘皇帝这么一说,刘文海顿时一喜,不过,谦虚也掩饰不住那笑容:“孙儿怎配和四叔相比,只当勉励学习效彷!”

刘皇帝看着这个孙子,眼睛几乎眯成一条缝,他确实有些感触,看到了一些地赵王刘昉少时的影子,不过,比起有些“偏科”的刘昉,刘文海书读得也不错,已能写诗作赋。

一名内侍匆匆跑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喦脱注意到了,赶忙迎上去,这如何能不被刘皇帝察觉,见他们在那里咬耳朵,顿时问道:“何事?”

喦脱打发掉那名内侍,快步近前,恭敬道:“太子殿下来了!”

“就不回行宫,让他到这里来吧!”说着,刘皇帝撑着竹节弯腰,见状刘文海赶忙凑上来扶着刘皇帝席地而坐。

刘皇帝冲高琼道:“高卿,你也陪朕坐会儿!”

“是!”

刘文海见状,也乖巧地坐在一旁,至于喦脱,则亲自去迎太子。很快,刘旸便赶来了,脚步略快,一直到靠近,见到随意坐在金明池畔与高琼笑谈的刘皇帝,方才放缓。

见礼,同样盘腿而坐,刘皇帝看着刘旸,直接问道:“又出了什么事,要你亲自来,等不急我回宫吗?”

闻问,刘旸露出了点矜持的笑容,而后郑重地禀道:“三法司那边,针对卢多逊的调查审讯,已然结束,如何定罪判刑,还请爹谕旨!”

听其言,刘皇帝表情没太大变化,不过语气却显悠长:“终于结束了啊......我已经说过几次了,一切参照《刑统》,依法处置,怎么还要来问我?调查都结束了,如何判刑,辛仲甫他们就没有一个意见?”

感受到刘皇帝语气中的不满,刘旸迟疑了下,还是为之辩解:“卢多逊毕竟是宰臣,此桉又牵涉重大,影响甚广,纷纷扰扰至今,终于有个结果,辛尚书等人顾虑持重,也是可以理解的。没有您的指示,他们又怎敢贸然判决!于情于理,此事还需圣意指导!”

对于刘旸的话,刘皇帝未置可否,想了想,问:“辛仲甫是什么意见?别只望我做出指示,他们这些熟知律法,又负责调查的人,要是没有一点想法,那我要他们何用?”

刘皇帝态度,始终显得有些苛刻,刘旸也陪了些小心:“若依照法制,卢多逊之罪,也在杀与不杀之间......”

“好个杀与不杀之间!”刘皇帝有些乐了,只不过那语气实在让人胆战心惊。

刘皇帝的不满,已经流于表面了,这个时候,刘旸也不好贸然进言了,只是微微垂头,默默等着训斥。

看了他一眼,刘皇帝又笑了:“辛仲甫啊,也是作风果敢的干吏,怎么此番如此婆婆妈妈,拖拖拉拉,他不敢来见我,反求你来禀报!”

感慨了一句,刘皇帝问:“对卢多逊的处置,朝中大臣,可有进言?”

刘旸:“大多朝臣,都沉默不言,不过也有几人上表,言卢多逊罪不容诛,当正国法!”

对此,刘皇帝没有什么明显的反应,又问:“就没有人上表,替卢多逊求情吗?”

小心地看了刘皇帝一眼,刘旸道:“赵相以为,卢多逊罪行深重,当依法处置,不过,他毕竟多年为相,劳苦功高,可留其一命,处流刑!”

一听这话,刘皇帝顿时嗤笑道:“赵普是怎么回事?都到这个时候了,还给我谈什么功过相抵之论!

卢多逊有功,我承认,也不需否认,但他的功劳,过去朝廷没有赏赐吗?没有犒劳吗?我有薄待他吗?

以旧功抵新罪,《刑统》之中,有如此规定吗?”

刘皇帝又开始批评了,并且是毫不留情地批评赵普,话说得也有些重。不过,话说得凛然,却连刘旸也说服不了,这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吗?

刘皇帝,毕竟是凌驾与律法之上的。不过,他左一句刑统,右一句法制,但卢多逊之罪,有很多还真无法体现在《刑统》中。

但是,不论如何,从刘皇帝这种态度就可知,卢多逊,危矣!

刘皇帝还在说着诛心之言:“赵卢之间是死对头,他居然替卢多逊求情,别以为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考虑的。不是他这个宰相心胸宽广,他是怕有一就有二啊......”

这话一出,刘旸顿时色变,眉头拧起,下意识地埋下头,不敢接话。

不过,说完这句,刘皇帝也沉默了,目光投向金明池,陷入深思,那荡漾的池水似乎反映着他此时的心绪。

杀不杀卢多逊,确实只是刘皇帝一句话,甚至不用说,只要一个态度罢了。但是,究竟杀不杀,刘皇帝终究有那么一丝犹豫,哪怕只是一丝,也让他没有直接决断。

然而,并没有思考太久,当王寅武当日的汇报再度浮现刘皇帝脑海时,他脸上也再无一丝表情,语气也是那般令人心季的澹漠:“大汉自开国以来,似乎就没有杀过宰相吧!那卢多逊,就当这第一个!”

第13章 举城同欢第463章 当朝也有弃用的人才第128章 东路进展第2056章 太宗篇3 皇帝的遗产第98章 山道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238章 杯酒释权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39章 长沙第99章 北巡结束第429章 向南!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93章 噩耗连连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84章 夏州降第288章 殿议总结第322章 土司制与辽使第169章 国庆大典第1764章 禁轿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398章 虞美人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127章 不允第189章 燕王南来第2054章 太宗篇1 变天第68章 离京前的安排第14章 大论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第400章 晚节不保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85章 浮雕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189章 刑不上大夫?第267章 亲赴云州第1814章 老九又犯事了第1774章 又罢一相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28章 下狱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14章 耶律阮称帝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465章 辽奸第240章 城塌了第117章 帝幸瑶华殿第109章 制举收尾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85章 赵砺案第193章 辽国上层的忧患意识第341章 良苦用心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309章 衡酿第357章 宫廷与宗室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1706章 拾遗补阙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104章 来点日常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14章 乾祐二十四功臣第130章 御汉大计第164章 监国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422章 安东国的第一个冬季第40章 荒唐太子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19章 赵匡赞北上第212章 王朴卸任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33章 豪强第51章 耿淑妃薨第185章 勤勉为国杨相公第64章 和约是拿来撕毁的第120章 征服者刘承祐第230章 压力都不小第213章 雨雪冰霖第66章 陷河阳第2139章 世宗篇14 中亚风云(下)第115章 西北情况第1章 扬州的风波第87章 栾城之战(1)第48章 耿崇美第18章 请愿第4章 中原易主第225章 光靠水军也不行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1802章 屁股要坐稳,态度要端正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第367章 礼遇隆重第90章 交趾收复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93章 完了第391章 大汉第一将帅第338章 澄心堂内心惶惶第449章 皇帝对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