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父子关系

“或许是我真的老了,压不住人了?”刘皇帝轻声滴咕道。

刘皇帝喃喃自语,叹人之已老,但却没有给人一丝的消沉之感,显然言不由衷。不过,刘旸见了,还是十分贴心地劝慰道:“爹正春秋鼎盛,天下敬服,榆林只是突发小疾,无伤大体,用药根除即可,实无需挂怀!”

听其言,刘皇帝看着自己的太子,一时间收起来外表的冷硬,目光平和了许多,对刘旸道:“你说得对,只小疾儿,我若是太过重视,岂不高看贼子,徒惹天下笑?”

说着,刘皇帝抬手,于空中顿了下,方才交待道:“我把此事交给你总理,不论是西北平叛,牵涉人员的整顿,还是拓跋李氏的处置,都由你来负责,你决策之权,我暂时不管了!”

听刘皇帝这番交待,刘旸有些意外,犹豫了下,拱手道:“爹如此信重,儿感激万分,只恐才疏德浅,辜负所托!”

刘皇帝就不爱听这略显虚伪的谦辞,当即斥道:“办不办得好另说,若是还没去办,就如此迟疑畏缩,那日后你如何治理偌大的国度,如何处置那些纷繁复杂!”

看刘皇帝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刘旸也当即改变了态度,双手抱拳,表情严肃,语气坚决:“儿定不负期望!”

见状,刘皇帝这才露出了点笑容:“这才是大汉太子,该有的气度与担当!不要畏畏缩缩,也不要怕出乱子,更不要怕杀人!想要守好这份基业,光靠仁厚是远远不够的!”

“爹的教诲,儿谨记在心!”刘旸表示道。

从近些年的表现来看,太子虽然不时表现出一些与刘皇帝理念不符的地方,但明显变得低调,趋于保守,小心翼翼。

对于这些的变化,刘皇帝不是不清楚,因此,他心里也多少有些含湖了,不是对刘旸不满了,只是觉得,这个太子,城府似乎也慢慢变深了。

这样的变化,刘皇帝不知道是不是好事,一方面有些不爽这种雾里看花的感觉,一方面又认为,刘旸需要有一些城府。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下,刘皇帝看太子的目光,自然难免多些异样,也只能通过一些人事,去试探他,也是继续磨炼他。

此时,见刘旸如此表态,又意味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道:“你处理国事的能力,已经历练出来了,朝廷上下都相当认可,我也十分满意。

你现在欠缺的,恰恰是应急权变,我还在,天下便如此多事,我若不在,你面临的情况只会更加复杂,对此,你要心里有数!”

“是!”刘皇帝这番话,已然相当开诚布公了,因此,刘旸神情间也露出几许感动。不论近些年的刘皇帝,变得如何冷酷猜忌,但对他这个太子,还是待以真诚的,这一点,刘旸也感受得到。

“爹,榆林不稳,西北这些年也渐不安,关于西征之事,是否往后压一压,既可抽出精力,平定党项之患,也可给六弟他们更多准备的时间!”情绪一上来,刘旸略微犹豫后,还是主动提议。

虽然西征的诏令已然下达了,但事实上,由于气候与交通的问题,汉军仍未大举西进。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中,只是把西征的统帅管理机构给架起来了,同时,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一些军事、军令、后勤、训练等项目的准备工作。

甚至于,作为支前大本营的河西,都还没有彻底动员起来,等真正动兵征讨黑汗,恐怕也要等到来年开春之后,就是拖到入夏,也不是不可能。

西征黑汗,既有覆灭其国的战略目标,从一开始,朝廷就没有急攻速下的打算,做好了长期作战的准备。

因此,刘旸提出的这个求稳建议,还是毕竟应时的。不过,刘皇帝思索之后,还是摇了摇头,有些固执地说道:“只要把党项人给压制住,李继迁便成不了什么气候,榆林事榆林道解决,与西征无关。已定之战略,不可贸然更改,按照既定计划推进即可,否则岂能不令将帅官兵难做?”

见刘皇帝态度坚决,刘旸也不坚持,这种情况,他早已习惯了,有些事情,是真劝不住刘皇帝的。

这么多年,在与刘皇帝执政理念上分歧异见的应对上,刘旸也找到一个合适的定位,该说的话,该表的态,他一定要展现出来,这也是刘皇帝乐意见到的。

刘皇帝不想看到一个唯唯诺诺、默默不语的太子,虽然并没有明确表达这样的意思,但刘旸自己是体会出来了。

而当皇父下定决心要做一件事时,劝阻不了,刘旸就只能尽心竭力地落实,做好监督,尽量解决执行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在许多重大问题的决策上,刘旸如今确实没有太大的发言权,因此,他只能尽量在执行层面努力,至少向刘皇帝表明,他是个能做事的人。

这其中的分寸把握,这些年刘旸也逐渐摸索出来了。当然,这同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他毕竟是太子,未来的皇帝,刘皇帝需要的也绝不是一个只会做事的储君。

事情做得再好,那也是臣,如果形成习惯,把为臣的思想,代入到为君上,那可是会出大问题的,皇帝不能从思想上就出问题。

因此,针对一些国事,刘皇帝又不断询问刘旸的看法,要他在决策层面,形成自己的想法与意见。

但是,矛盾也恰恰出在这里,一些想法不合刘皇帝心意倒是其次,关键在刘旸每每提议,大多数是为刘皇帝所拒绝,连遭打击,也难免让刘旸产生一些挫败感。

一方面让刘旸大胆提议,大但决策,一方面有没有实际的决策权,刘旸的心里岂能坦荡。在没有继位之前,刘旸仍旧是臣子,让他完全站在帝王的身份与角度去看待问题,又着实为难他了,甚至,一个不好,表现得他张扬,说不准就惹得刘皇帝猜忌了。

事实上,坚持到如今,刘旸这个太子,实在是相当不容易了。若非刘旸性子中的坚忍,以及符皇后不时的安慰,他早就扛不住了。

就拿此次李继迁之叛来说,他的建议,又为刘皇帝有选择地接受,但大部分是拒绝了,刘皇帝那强势的性格以及鲜明的行事风格,也注定的结果。

同时,一方面让刘旸去处理,付以全权,但也在刘皇帝那番指导意见划定的范畴下,不论他之后如何决策执行,还是得按照刘皇帝思路来,并没有太多自由挥墨的空间。

这一点,刘旸实则看得很清楚,然也正因看得清楚,方才觉得无力,觉得苦涩。无奈之外,也确实没有更多的办法了,只能熬着。

这上上下下,又不是只有他太子熬着......

“你在想什么?”刘皇帝突然的声音把刘旸拉回了魂。

迎着刘皇帝好奇的目光,刘旸赶忙道:“儿在想,如何落实爹的意旨,如何快速消除银州之乱的影响,还榆林以安定!”

闻言,刘皇帝笑了笑,没有深究,略作沉吟,又做出指示:“还有两件事,你也可以思量一二。其一,根据今年西北的各种乱象以及皇城、武德两司、诸地方官府上报,西北恐怕确实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行一次大的清理,上上下下梳理一边,把那些居心叵测,阴谋叛逆的乱贼都揪出来。

其二,卢多逊伏法,王溥病重,政事堂需要增补新人,赵普也向我提过了,我看他似乎也年迈不堪其累,需要找人帮他分担一二。关于人选,你也可以斟酌起来!”

听刘皇帝的交待,刘旸顿时迟疑了,心中也迅速思量刘皇帝的目的来,第一件事容易理解,先有鸣沙匪袭击黑汗师团,后有李继迁银州起事,再加上乱象纷呈,这些都促使刘皇帝要下重手整治,就是刘旸自己,也觉得西北需要整顿,政策需要调整。

第二件事,则让刘旸生出了几分小心,无他,这些年刘皇帝虽然大放权柄,实行垂拱而治,但像高级官僚以及祭祀、征伐这些事务的决策权,仍旧牢牢地掌握在手里,谁都不敢越过他。

至于对宰相的任命,那就更无疑问,只能由皇帝决定。但是,刘皇帝却询问起他的想法,这就不能不让刘旸多添几分思索了,这是试探,还是其他什么.....。

第159章 政事堂中的平衡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143章 李崇矩复出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41章 探监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166章 太子与大将第12章 如此安慰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17章 原来这是筵席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第367章 下面的声音第389章 宫廷秘闻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413章 分食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171章 我能说,我看上的是符家二娘子吗半岛史话终 极限第2192章 仁宗篇9 南风压倒北风第74章 万岁呼声第336章 这仗怎么输?第5章 堂议第176章 雍王第119章 回京第336章 橐相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16章 态度迥异第346章 天子的“怜悯”第85章 郭荣给的惊喜第313章 晋王第19章 用兵筹划,自此而始第445章 捐资捐款,天灾不断第268章 机遇第297章 新山阳第21章 捷音已先来第40章 入长沙,定湖南第136章 进退不得第162章 薨逝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第132章 做媒第25章 萧燕燕的故事第89章 谈话第461章 过重的恩典第92章 金陵冬寒第56章 一战定河西第335章 改到自己头上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94章 大动干戈的节奏第1750章 《桃兰赋》第212章 开宝北伐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2章 分食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152章 听政3第1724章 叛贼虽败,封锁继续第53章 交代后事第1792章 安西的请求第324章 金山南麓第134章 王师已克敌都第1716章 共治时代第44章 千金市枯骨第369章 找上门来第455章 鞠躬尽瘁赵相公第122章 燕王请战第35章 唐将空谈第33章 西巡结束第249章 如此对手第50章 打他一仗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57章 扬州案有结果了第226章 冯道请辞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342章 势如破竹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33章 西巡结束第322章 针锋相对第245章 出兵伐蜀第340章 杭州登陆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226章 冯道请辞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131章 鸣沙匪第79章 父子问对第169章 王溥的补充第469章 四大改造、营所改革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12章 皇子们的教育第391章 暗箭第327章 通达馈运、泉州内乱第353章 信使第108章 枢密院内第11章 大败蜀军第391章 大汉第一将帅第227章 强势破城第241章 至此战罢第227章 席卷半岛世宗篇41 帝国之法第319章 税制的考量,二治山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