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2章 放手

沿着殿宇下的阴影散步,父子俩之间总是这样,气氛总能显得融洽。闲谈间,刘皇帝又想起一事,问道:“韩德让其人,你也接触过了,以为如何?”

刘旸稍微想了想,平静地道来:“确有才具,漠北契丹这些年的情况,并不良好,以汉臣的身份,周旋于那些契丹上层贵族之间,维持其势,非常人所能做到。

只是,才归才,贤归贤,却无用于朝廷。此人入契丹久矣,早不以国人自居,即便才干卓越,也不觉得可惜!”

“你不是也向来重视人才,此番竟能如此淡定,看得如此之开,就不想把他收入觳中?”刘皇帝笑道。

“儿更加看重忠于大汉,与朝廷一条心的人才!”刘旸这么答道,而后看着刘皇帝,好奇道:“爹似乎对这韩德让另眼相看?”

闻问,刘皇帝脸上浮现出少许的纠结,缓缓道:“不论如何,契丹愿意称臣,对大汉而言,都是一件好事,总是利大于弊。

唯一的问题是,今后对契丹,对漠北的政策,当遵循何等原则。也不瞒你说,我此前始终针对契丹,甚至想要彻底族灭之,原因有二。

一是两国攻伐多年,数十年血海深仇,是难以化解的。二则是北方草原,历来是中原大患,如今朝廷统一强大,草原衰弱,自不足为道,然不可不虑将来。

不过,经过这么多年,我也逐渐想通了,即便灭了契丹,如若不能在草原上建立一套长治久安的治理之策,终有一日,会冒出个别的族群,别的实力,他们同样会是中原大患。

而这些年,漠北契丹的变化,我也是听在耳中,看在眼里,比起那些野蛮当先、完全不开化的胡部,经过汉化,吸收过中原文化的契丹,更加理性,更懂利弊,也更容易控制。

然而,又同样忧虑,其以此为基,发展壮大,几十年前,他们已经走过那样一条道路,并且很成功。而纵观青史,草原民族与中国文化制度相结合之时,所能爆发出的力量是恐怖的。

时下,契丹确实衰落了,他们的上层也在不断腐败化,但是只有以漠北为基,未必没有再度崛起的一日。

不是我高看韩德让,但一个有着出色内政外交能力的汉臣,与契丹结合起来,未来究竟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又会给大汉造成什么影响,我不知道,也不愿去赌”

听刘皇帝说完这么一番话,刘旸垂头认真思量了好一会儿,抬眼道:“这便是您扣留韩德让在京的原因?只是,是不是过于高看此人了?”

刘皇帝抬指,说道:“我只知道,对大汉来说,没有韩德让的漠北契丹,对大汉更为有利,更加无害!”

“可知,来使求和,是韩德让一派契丹上层力主决策,若没有韩德让的压制,漠北契丹那些人,未必乐意向大汉臣服!”刘旸说道:“甚至可能,反使那些反汉势力抬头,增加北边滋扰隐患!”

“有的时候,隐藏在水面下的威胁,比摆在明面上的祸患更加危险,也更加难测!”刘皇帝悠悠道:“大汉对漠北契丹的封锁,已经持续十余年,这就像一道道枷锁,牢牢地束缚着他们。一旦同意所请,两国交好,解除了漠北契丹身上的枷锁,又有韩德让这样的人掌权,在将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实在难测!”

见刘皇帝竟然陷入这样的纠结,刘旸有些讶异了,按捺住心头的少许异样,小心地打量了刘皇帝两眼,方才轻笑着道:“请恕儿直言,您似乎有些过虑”

“哦?”闻言,刘皇帝偏头,认真地看着刘旸,问:“你有什么看法?”

刘旸说道:“您的远虑令人敬佩,但未来不成定数,总是难料,过于纠结,只会让自己患得患失!”

“你觉得我现在是患得患失?”刘皇帝眉头微微耸,似乎有些不悦。

刘旸低下了头,平静地应道:“且,以儿之见,不论形势如何发展,只要大汉保持强盛,那么不论契丹如何发展变化,都难以对大汉构成威胁。倘若大汉本身出了问题,没有契丹,也会有其他麻烦降临.”

听刘旸这么说,刘皇帝突然有些恍惚,喃喃道:“我这是怎么了?这番论调,我当年似乎说过”

沉吟片刻,刘皇帝突然苦笑着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看来我真的是老了,这脑子也有些不够用了!”

“您只是为江山社稷,思虑过甚!”见刘皇帝竟面露萧索,刘旸赶忙道:“何况,您的考虑不无道理。您此前所提,不只要漠北契丹名义上的臣服,朝廷还要对契丹形成实质的影响控制,这才是朝廷接下来对契丹政策的重点!”

“说说看!”刘皇帝抬手示意了下。

刘旸想了想,道:“近来,儿也在多方咨询契丹事务,有些心得。儿以为,过去的这些年,尤其是近五年,朝廷的做法是可取的,一面严厉封锁控制,又给民间贸易往来放开一道口子。

而通过贸易,攫取漠北的财富,增强他们对中原的依赖,同时籍此培养了一批亲近朝廷的契丹上层贵族,毕竟他们在与大汉的交流中得到了好处。

只要这么一批势力,能够掌权,朝廷也支持他们的权势地位,那么他们就是朝廷控制漠北最好用的爪牙。而朝廷付出的,只是一些钱财物资罢了,同时,通过贸易,大汉也能从中得到一定好处,漠北的牲畜皮毛还是有价值。

爹您此前说过,经济控制,大抵如此”

顿了顿,刘旸又道:“另外,也不能让契丹过于安逸,眼下的形势,就很不错,不论是西面的乃蛮,还是东面的室韦,对他们而言,都是威胁。

只要形成平衡,朝廷作为仲裁者,也可根据形势,扶持打压,以保证草原局势不失控。或者,还可对漠北诸部势力进行进一步的分化,通过对那些大部族、大贵族分封,拆解其势力,只要内斗不断,那朝廷自然可安.

儿以为,最重要的还是大汉要稳步前进,如此,不论塞外局势如何发展,都难以威胁到大汉!”

听刘旸说完,刘皇帝一时间沉默了,沉思了好一会儿,方才长吁一口气,扭头表情复杂地着自信从容的刘旸,叹道:“过去,对契丹事务,我一直不肯放手,就是存有心结。如今看来,是该放手了!契丹的事,我不管了,按照你的想法去做吧!”

闻言,刘旸意外之余,赶忙恭敬地应道:“谢爹信任!”

“管,又还能管多久呢”刘皇帝又嘀咕了一句。

说着,还是忍不住提醒道:“韩德让还得再留一些时日,等契丹那边的变动,到时候,放与不放,就凭你意见了.”

在韩德让逗留东京的这段时间,朝廷这边可是有所行动,包括理藩院、武德司乃至皇城司在内的相关事务机构,都在积极动作,意图在漠北契丹内部,进行一场颠覆活动。

潜移默化地经营了这么些年,朝廷在契丹内部,还是培养了一些势力影响,当搅屎棍的能力,还是足备的。

“是!”对此,刘旸自然没有异议。

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138章 回宫第128章 开宝宰相之死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第387章 就国第72章 雷王之争,西北现状第130章 苍山洱海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33章 纳了第183章 下一盘大棋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74章 契丹高丽之事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09章 刘皇帝脑子还是清醒的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动第1786章 面目可憎第52章 联姻第270章 城上城下第304章 身入华夏,此生难返第298章 事泄了第214章 荆湖之策第159章 还朝第78章 安东这地不简单第54章 继续忽悠第91章 作别西行第495章 市场的形成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第388章 驻吐蕃大臣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318章 皇子们渐渐大了第13章 杨业述职第59章 病榻陈情第123章 株连不可避免第164章 寿阳郡公的忧患意识第132章 进宫第34章 亡国之族第273章 萧思温跑了第1779章 四王毕第35章 瑶华春半岛史话·桓王第455章 见闻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第1804章 怒斥太子第116章 凉甘瓜沙第98章 灰溜溜地滚回去第131章 和议达成第12章 大朝会第1819章 哪有真蠢的?只是性格使然第256章 进击的蜀军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85章 少壮派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371章 慰问=送行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114章 三月为期第74章 十八日,御驾幸淮南第397章 盐事暂定第164章蜀臣第8章 琼林宴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29章 独眠孤馆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15章 马楚内乱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60章 “暴毙”第441章 刘皇帝的财产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199章 辽帝之死第140章 恼火的赵匡胤第31章 进军令第9章 写得不错!第152章 失意政客第2057章 太宗篇4 最后的告别第1699章 整饬西北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1816章 一个勋贵家族的进化第444章 揣测者第119章 难审第2135章 世宗篇10 三年端拱第257章 黄花谷之战第287章第1803章 运动世宗篇29 黑色产业第2097章 太宗篇44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中)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116章 挣扎无力第101章 大整军第9章 凤翔战况第2119章 康宗篇10 老臣迟暮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第91章 王峻骄狂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1771章 襄阳王第1811章 归来第92章 大调整第119章 节度进京第132章 进宫第127章 打破潜规则第234章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