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

虽然嘴里说着,朕信任刘公的眼光之类的话,但背后,刘承祐还是很谨慎地召来范质,咨之以景范其人。巧的是,范质对景范,还真有所了解,倒不用刘承祐特地发信往东京查问。

景范于后唐年间,以明经科举擢第,入仕十数年,辗转地方,为吏掾令,每任职,则政治清明,属内肃然。不过,在这个“武道昌盛”的时代,纵使有干才,也如大部分的文人一般,能才得不到施展,并且此君为政为人,都太强势了。一路也得罪了不少人,已经四十多岁了,而今仍在东京混着个秋曹郎的官位。

“听你这么说来,这景范还是个强干之才。”刘承祐双手合十,看着范质说道,神情间微微放松。

刘审交、范质相继言此人有才,那么兼听之下,刘承祐尽去心中疑虑。

范质则表情平淡,又以一种客观的态度,改变口风,说道:“景范厚重刚正,勤奋廉洁,无所屈挠,确有干才。然就臣所观,此人长于大局,理繁治剧,非其所长。”

“你的意思,是景范不适合委郑州军政?”刘承祐问道。

范质摇头:“臣非此意,只是将臣所知,悉以告知,以便陛下参考罢了。”

刘承祐缓缓地点了下头,刘承祐说道:“而今天下难治,便是缺少强干之才,以治州郡。若得吏政清明,境内肃然,民心稳定,朕又何虑繁剧之事,难以理治?郑州已有刘公打好的基础,若得这景范,肃清吏治,那才算彻底归治!”

刘承祐出此言,也就基本代表着,刘承祐欲用景范之心。事实上,听范质描述,最打动刘承祐的,还是“强干”二字。

不过,略微沉吟过后,刘承祐还是吩咐道:“发朕诏令往东京,命景范西来御营,朕要亲自接见他!”

“是!”听刘承祐这最后一句话,范质的神情间,明显流露出了一抹赞许之色。

既然重视郑州,对于其防御使职,又岂能不慎重,仅凭儿臣的进言推荐便草草委任。只是,心中有所偏向罢了。

放下了心头一桩事,刘承祐看着已坐于案旁,动笔书写起诏旨来。

要说强干之才,这范质,也能算一个。别看此人此时沉毅,但他实则性烈急,为政处事,严肃强势,在中枢的时候,有不同意见,敢与杨邠正面争论冲突。若不是刘承祐回护着,早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

英才还得遇明主,方有挥洒才华之地。刘承祐脸皮不厚,却也自认明主。

发好诏令之后,刘承祐趁着谈兴正浓,命人奉上茶食,与其讨论起时弊。仅以郑州论,虽然在刘审交此前的治理下,整体上还算稳定,但吏政,当真不算清明。仅以一老臣,又哪里能做到尽善尽美。

天下吏治,崩坏太久了,久到大伙都已经习惯了,对“大治”的标准,都放得格外低了。基本上,无动乱,少匪祸,也就差不多了......

范质给刘承祐的建议,如欲尽去烦弊,一切还得从制度律法上,约束天下。但是,想要朝廷重新树立起一套管理天下的制度,首先得有那个权威与实力。二者何来,谈到最后,又将目光放到禁军上了......

军制、官制、法制,都需要改革。纵使任重而道远,却不妨碍刘承祐早做准备,以范质审刑明法,兴头上,刘承祐直接给了他一个任务,等还东京之后,召集三馆学士,主持重新编制出一套大汉刑律来。对此重任,范质慨而应诏。

“官家。”见到刘承祐漫步而来,伺候在皇后身边的侍御赶紧行礼,有些紧张。

夜渐深,刘承祐难得地没有熬夜,在东京已经够勤政了,西巡以来这几日,也是够辛苦了,没必要继续苦着自己。

刘承祐瞥了侍御一眼,这是大符的陪嫁媵妾,得封侍御,长得不错,胸也还可以,够挺。可惜,刘承祐眼下的兴趣,并不在其身上。

“皇后呢?”刘承祐问道。

在刘承祐目光打量着自己的时候,女侍御既欣喜又紧张,但在他挪开关注之后,又两眼之中又难掩失望。闻问,立刻收拾心情,回答道:“圣人正在沐浴。要不要贫妾前往通报?”

“看来朕来得不巧啊。”刘承祐叹了一句,不过却很自然地往里闯。

帘帐层层的屋内,已经白汽笼罩,水雾氤氲,湿润的空气中散发着一股勾人心弦的香气,一道婀娜的身影,正在戏水。

不让女侍通报,吩咐着让解去身上衮袍,刘承祐赤条条地搞了一个突然袭击,内里很快响起了一声清脆的惊呼,在一阵缠人耳朵的动静过后,紧跟着的是啪啪的声响,恰似中流击水......

刘承祐西巡还要带上大符与高怀瑾,所谓何事?除了装点场面,以示宠爱之外,自然免不了生理需求了。自登基以来,刘承祐的压力很大,身心都是,于是出巡的这几日间,刘承祐是打算轮番在后、妃的协助下卸压。

再者,为皇室添枝散叶,也是刘承祐的重要职责。此前,刘承祐实则也是有些冷落后宫的......

过郑州之后,刘承祐基本难保持神秘好脸色了,虽然他的脸色本就很少有好看的时候。事实证明,中牟乃至郑州的情况,于整个大汉天下而言,只是例外。贪官废政,污吏猖獗,而致民生疲敝,才是真实的写照。

刘承祐此前所下之诏,对于县镇一级,似乎没有太大的作用。苛政犹在,杂税照收,欺民之事常存。农垦之事,倒没有刻意去祸害,毕竟朝廷几番严令,再加农民不种出粮食来,怎么去压榨。但是,若以彼辈行什么积极的劝农政策举措,却也是困难。官吏若此,民间岂得安生?

地方上县、镇将吏,实则也多由武人担任,或以军功升迁,或以节度、观察等上官委私,剩下的,或走中枢大臣的关系,还有不少地方豪强、地主靠行贿之类的手段,谋得职司。真正由朝廷量才任用的,那当真是凤毛麟角......

照理说,皇帝出巡,纵使境内再不堪,你造个假,弄个形象场面也好。然而地方上的官吏们,似乎无动于衷。说到底,还是皇权不振,对于地方上的官吏们而言,天子的威严太虚了,说不准,什么时候又换了呢?

结果便是,沿途所过,但有怠政不法之官吏,尽数免除,有贪暴餐残虐者,还被刘承祐下令摘了脑袋,不管什么身份,不管其后台是谁,断不容情。御驾过处,可谓是官不聊生,一片哀洪,而民气大振。

自郑州至洛阳,两百来里的路程,所过州县镇,未有一州一县,无官吏为刘承祐整治。

两京之地,本为朝廷直辖,其吏况民治尚且如此,而况于那些仍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的节度方镇?这由不得刘承祐不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

一番严厉的惩治手段过后,刘承祐是痛快了,但问题又出现了。免了那么多官员,谁人继之,短时间内哪里去找那么多人来弥补空缺。世上不会缺少做官的人,这话是不假,但随便一个阿猫阿狗又岂能为政一方?

事实上,短时间内,刘承祐还真只能由地方上的“阿猫阿狗”们暂代其职。

科举选材,一下子充斥在刘承祐的脑袋,这天下,还得确实还得靠文人来治,靠由朝廷选拔的文人。同时,刘承祐心中暗下决定,回朝之后,他得将而今朝堂上养着的那些虚职文臣,外放一些到地方任职。

都说腐儒无能,但以如今的国情,刘承祐倒不需要地方文官有什么惊世的理政才能,只要求得安稳,勿扰黎民,即可。甚至于,哪怕无为而治,放民自养,也比一干武夫乱政来得好。

第419章 刘皇帝请客第467章 萧思温的价值第104章 饿狼相争世宗篇25 宗藩新约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1781章 危险往往来自背后第342章 杀肥第388章 考制利弊第110章 议取淮南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81章 暴躁的耶律德光第21章 西巡第224章 摧枯拉朽第46章 郭荣奏事第238章 皇帝还是怕皇后世宗篇33 天王的“加冕”,奠基者之死第2121章 康宗篇12 狩猎天子第47章 陶谷自荐第140章 两个皇叔半岛史话·话说林邑第365章 枢密军政第1742章 漠北来人第350章 隐退陈情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435章 完美的宰相第225章 辽国的应对第196章 橐驼儿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290章 定要让汉旗扬于上京第262章 贤妃之贤,调整方向第2118章 康宗篇9 平康时代第55章 山上山下第75章 高贵妃第19章 赵匡赞北上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22章 “郑州站”第152章 又是一年二月二第327章 相对公平第11章 大典日第191章 北巡结束第216章 初夏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58章 火神淀之乱第504章 最后的旅途4第5章 恶劣的处境第25章 李史合谋第82章 辽营之中的暗流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265章 谋划高丽第85章 少壮派第49章 求援第123章 幽燕事了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465章 辽奸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488章 真实第176章 去邺都第415章 皇孙归来第21章 捷音已先来世宗篇50 花落谁家第167章 先震后蝗第44章 听政湖湘第102章 辽国现状第432章 今非昔比第422章 朕的话说完了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148章 再去一臣,继任人选世宗篇30 快速翻篇的历史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372章 刘皇帝的孝心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1807章 无不可杀之人第97章 再临六合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480章 “新对策”第370章 刘鋹第483章 南巡第405章 即将中落的二十四臣之家第75章 西北边报第94章 汝公出山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52章 联姻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176章 雍王第366章 辽军西进第1685章 一稳到底第157章 刘老四第1692章 香料之路 魏王奏章第346章 底层第120章 开始着手对付辽国第72章 安东大开发3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2088章 太宗篇35 成功亦是妥协第16章 态度迥异第438章 与太子的牵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