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郑州站”

“天色已经晦暗,是否下令扎营?”前来汇报的马全义问道。

刘承祐看了看天色,确已近日暮,本就是体察民情,巡视民生,并不赶,直接吩咐着:“在中牟歇一夜,你去安排吧!”

“是!”马全义并不废话,一如既往地干练。

照理说,这些事情是要史弘肇来做的,可是,根本没有见到人影。刘承祐凝眉问道:“史弘肇呢?”

“中牟县闻御驾至,官民迎驾,史都相先行前去县城,准备迎驾事宜。”马全义答道。

“朕知道了,你去吧。”刘承祐眉头稍微皱了下。

中牟县城前,十几名县衙官吏并驻守当地一部禁军,早规规矩矩地等候着,另外有三百多名百姓也老实地候在土城垣下。天子驾临,士民迎驾,自然是荣幸之事,但是,被强驱而来,那味道就便了,纵使乐意也不乐意了。

史弘肇领着一队部曲站在前面,一身外慑的威严,令人生畏。可惜等了许久,眼见着西巡队伍就地安营,而刘承祐身边的殿直军官很快前来传他口谕:“朕不入城,召中牟县令、丞、尉前往御营问话!”

“臣等奉诏。”

“都相,下官等已于城中准备好了天子下榻事宜,陛下这是何意?难道下官等有什么做得不妥之处?”闻召,中牟县令,凑到史弘肇身旁,小声地问道。

“我怎么知道?”史弘肇语气格外冲,瞪了这七品小官一眼,都不搭理,踩着马镫上马,领着部曲便回行营而去。

县令等不敢怠慢,没马骑,只能提着官袍,小跑着前往御营觐见,心头忐忑。留下迎驾的士民队伍,尴尬地待在城下,继续等不是,散似乎也不妥。

于营中接见中牟令,刘承祐都没怎么正眼看,漫不经心又疾言连发几问。县官吏人数,县治民几户几口,府库情况,田有多少,良瘠如何,春耕进展如何,......

稍微让刘承祐正眼视之的,是中牟令虽然回答地磕磕绊绊的,但基本都依序答来,未有疏漏,看起来,是做了些功课。派范质核查,虽有些出入,但至少证明,这中牟令还算个有为官员。

察其官声,在民间口碑一般,其他方面没有突出的政绩,但是于屯田安民上,费尽心血,或者说自前番刘承祐对全国降下一道“劝垦诏”后,这中牟令便十分积极地劝课农桑。

不说其他,就这领会中央政策的聪明劲儿,便值得肯定,中牟令也算一个偏才。但是,作为近畿大县,有此政绩,刘承祐此前竟然在奏章上没有看到过,提都没提到过。

刘承祐亲自见到了,直接降诏嘉勉,虽然没有直接进行什么大跨度的擢拔,但是,既入帝眼,也足使其兴奋不已。若是够聪明的人,耐心应该也不错,或许还会更加卖力地把事情做好。

在中牟歇一夜,第二日,按照既定行程,继续西行。以中牟迎驾之事,刘承祐再度下诏,派骑卒先行发往沿途州县:御驾西巡,诸州县官员不需接见,严禁扰民。

慢吞吞地,花了足足三日的时间,御驾方至郑州。对于已故魏王刘承训在中原搞的屯田事,在奏章上刘承祐见得太多了,但耳闻为虚,眼见为实,故一路慢行细看,十分认真。

没有让刘承祐失望,郑州屯民数万,朝廷前期也投入了不少财物力,再加有刘审交这个能臣在。

自深入郑州境内之后,见着那连田阡陌,青苗密布,就足使刘承祐满意。农户们虽然仍面有饥色,过得不算好,但至少安稳下来了,这个世道,能得个稍微安稳的日子,真的太不容易。

虽是西巡,但也只是走马观花,说刘承祐认真,也只是相对意义上的。亲民之举,也只是接见乡里贤达,邑镇小吏。至多,也只是在大符与髙怀瑾的陪伴下,亲自在田园间作秀一般地走了一圈。

至于微服私访,查恶惩奸的事,根本不存在。

郑州城,是刘承祐沿路来,第一次进入的城邑。在州衙,帝后妃一道,接受刘审交为守的郑州文武职掌吏参拜。刘承祐也是练出来了,说了些劝慰、激励、警示的场面话。

“老臣参见陛下!”夜间,郑州宾驿临时改造成的行在中,闻召而来,刘审交谨慎地朝刘承祐行了个躬礼。

“刘卿免礼!”刘承祐起身,亲自将之扶起:“赐座。”

态度亲善,让这老臣有些受宠若惊:“谢陛下。”

比起当日在洛阳接见的时候,刘承祐对刘审交的态度明显更好了。至少在洛阳的时候,刘承祐明显还端着架子,一举一动都凸显着他皇帝的威严。

如今,他倒不需要那么刻意了。

“在东京时,自奏章中,朕常见,郑州归治,士民安定之言......”落座说了两句客套话,刘承祐淡淡地发着感慨:“然西巡入郑州以来,亲身历闻之后,朕才发现,郑州的情况,原比奏文所描述的,更加安定。此皆刘卿抚理之功啊!”

“在其位,谋其政,这都是老臣应该做的。只是老臣年迈昏聩,万幸没有辜负朝廷信任。”刘审交回答地四平八稳的。

这些累朝老臣,言行始终,总能让刘承祐感受到一丝“油滑”,只是比起当日在洛阳,刘审交对刘承祐的态度,也稍微亲和了些。毕竟活了那么大的岁数,宦海浮沉多年,看人看事的眼中总归有的。虽然刘承祐登基以来,还没有进行太大的动作,但就冲着这月余以来的施政手段,便足以证明,这会是个有为之君。

皇帝有为,对他们这些还有些志气臣子来讲,总归是好消息。

没在郑州事上多咨询多久,该了解的,明里暗里,刘承祐早就了解清楚了。要知道,如今中原道州各城,除了东京,就数郑州的情况,刘承祐最清楚了。

“朕召刘公来,有一事相商!”刘承祐以一种商量的语气说道。

“陛下请讲。”刘审交稍微有点诧异。

也不啰嗦,刘承祐直接解释着:“汝州乃近畿重州,然烦弊甚多,政事废除,民不安宁,号为难治。至今治御人选,仍旧空缺。朕苦思人选,遍数朝堂地方,唯有刘公,能担其任了。不知刘公,可愿往汝州一行?”

听刘承祐道明目的,刘审交老脸上仍旧平静,稍微思考了一会儿,抬眼看了看,见刘承祐直勾勾地盯着自己。深吸了一口气,应道:“老臣愿往。”

事实上,别看刘承祐一口商量的语气,但又真的给了这老臣选择的余地吗?

“只是,辛苦刘公了......”

“汝州虽号称难治,但想以刘公之威能,到任即可尽去烦弊。但郑州之重,犹甚于汝州,不知刘公卸任,谁人可继,续其政。朕,想听听刘公的意见。”刘承祐又问,这又是打算向刘审交卖好了。

“陛下与朝廷可自决。”

“朕不希望人走政息的事情发生。”刘承祐道。

刘承祐都这么说了,刘审交也就认真地考虑了会儿,轻声说道:“秋曹郎景范,可主郑州事!”

“好,朕明日便下制,任其为郑州防御使!”刘承祐紧跟着说。

刘审交愕然:“陛下听说过此人?”

“没有!”刘承祐大气地一挥手:“刘公推荐的人选,自然足以胜任!”

第23章 夜宴第437章 改变的契机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2章 方略第320章 改革干将第93章 完了第148章 养残的顾虑第183章 下一盘大棋第286章 宗室第457章 郑州第34章 史卿,朕还有重任相托第330章 小市民第27章 谋算无用,危第488章 真实第10章 磨刀霍霍向荆湖第134章 回府第173章 马氏内乱或可利用一下第455章 鞠躬尽瘁赵相公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248章 西撤!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423章 安东国的权贵们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84章 示警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125章 冬至宴第131章 东京乱象第207章 燕王心迹第362章 分封?第1703章 如释重负第502章 最后的旅途2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80章 一意孤行第455章 见闻第242章 何福进之死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56章 腹心之谈第161章 折氏进宫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353章 楚蛮归化的标志性人物第165章 安排,又去一宿将第325章 裁判下场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283章 云中之围第328章 改革深入第397章 盐事暂定第124章 目标大理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第244章 芒刺在背,如鲠在喉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进新时代第399章 还债第15章 荆南来使第137章 东京军政这才是感言第2145章 世宗篇20 刘旻走了第43章 “梳理”、“优化”第39章 连夜南进第58章 火神淀之乱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41章 西域战况第124章 幽燕事了(续)第356章 被忽视的皇子第1800章 寇老西第一谏世宗篇38 安东王的遗嘱第15章 小人行径第140章 崇政殿听政2第93章 栾城之战(完)第2章 分食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284章 让皇帝放心的少数人第474章 补漏匠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331章 刘皇帝嫁女,政治意味浓第265章 杨无敌第172章 太子妃第275章 王公非善人第132章 向训为帅第115章 两则喜讯第143章 夔州大捷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楼里诸王会第231章 全国大水第315章 质量最高的一次科举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119章 难审第183章 李相为帅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288章 赵普使蜀2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2098章 太宗篇45 再起夺嫡第34章 亡国之族第179章 再见郭荣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63章 夜访人妻郭第233章 汉骑出绝域第110章 拉刘承训下水第404章 冬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