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孝敬皇后

刘旸一行很快就半途变道,收到消息后转向瑶华殿,去世的自然不是刘皇帝。

若是老皇帝突然驾崩,自然是天崩地裂,但宫廷内部的氛围绝不会这样,刘旸以及公卿大臣们必然是秘不发丧,在第一时间掌控皇城,接管政权,甚至让整个洛阳都进入临时戒备状态,待一切处置完毕,局面稳定了,方才宣布丧讯,敲响丧龙钟。

对于里头的门道,刘旸等人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只不过,当丧龙钟突然响起之时,政事堂间这干人等的反应也的确值得玩味。

很多时候,下意识的反应,往往是最真实的,所幸当时没有外人,否则让老皇帝知道了,又不知要作何感想,发何癔症了。

时间尚早,方辰时两刻左右,老皇帝已然先行赶到瑶华殿,大概是感受到了殿中压抑而悲伤的气氛,外边又开始狂风大作了,雨声也渐大。

寝室内,高贵妃就那么静静躺在榻间,没有了平日的刚烈与急切,此时显得平静极了。那张面庞早就不复年轻时的魅力多姿,但在老皇帝眼里,却是那样的熟悉与亲切。

怎么就突然没了呢?人昨日都还好好的,还少有地同自己吃了顿晚膳,前几日还中气十足地就刘晞父子在西南“受苦”之事与自己争辩一番,怎么一夜过去,便阴阳两隔了?

此时的刘皇帝,昏花的老眼有些迷蒙,更有几分茫然,脑子里一片混沌,来不及悲伤难过,也谈不上什么萧瑟凄凉,只是有些疑惑罢了……

贵妃具体什么时候去的,不得而知,只是清晨为侍者发现之时,人已经凉了。当然,瑶华殿的内侍宫娥们,不至于如此业余懈怠,只是最近贵妃睡眠不好,甚至几宿地彻底难眠,昨夜伴驾回来后,难得地睡得安稳,宫人们体谅贵妃,也畏惧贵妃,自然不敢打扰,于是乎,人去了都不知……

内宫外臣不得擅入,政事堂那干人等最终到达瑶华殿的只有刘旸与刘暧二人,赶到之时,见着的正是一干战战兢兢的宫人。不待通报求见,老皇帝已然走了出来,步伐异常缓慢,一张沧桑的老脸上,看不见丝毫生气,着实骇人得很。

刘旸与刘暧赶忙见礼,不过老皇帝却没搭理他们,而上偏头看向垂着脑的胡德:“昨夜伺候贵妃的人呢?”

胡德哪敢怠慢,赶忙道:“四人都拘在庑下,官家是否要查问?”

“问什么?”刘皇帝冷冷地反问了句,旋即淡淡地吩咐道:“全部处死!”

“是!”胡德回答地不带丝毫犹豫,并且迅速出殿去安排了。此时此刻,他心里除了希望这那四名贱婢地脑袋能让老皇帝息怒之外,别无他念。

至于同情心什么的,在这宫廷之内属实是一件奢侈的东西,在这样的局面下,能够保全自身,都是一件幸事了。

就是素来以“仁慈宽厚”著称的太子,也没说些什么,一张脸除了严肃之外没有其他表情。那四名宫人的下场是注定了的,就是刘旸也觉得该死,主人都死透了,才发现异状,想想若是老皇帝驾崩了,也是这般,那中间能浪费多少时间,引起多少不可测的变化

“你们来做甚?”老皇帝这才把注意放到刘旸兄弟身上。

闻问,刘旸依旧保持着一个谨慎的姿态,答道:“近日来,京畿雨水不断,河水暴涨,臣虑有水患之忧,正与诸公商讨防洪备灾事宜,忽闻钟响,特来问安”

刘旸地回答略显啰嗦,不过,此时脑子本就有些迟钝的老皇帝倒也没想太多,只是下意识地颔首道:“你们有心了,贵妃侍候了朕四十多年,突然一去,朕这心里实在不是滋味”

“陛下节哀!”见老皇帝终于露出了点伤感之色,刘旸顺势温言劝慰道。

老皇帝摇了摇头,突然趔趄了一下,刘旸兄弟见状,眼疾手快地上前搀住,一左一右把刘皇帝架到一边的椅子坐下,刘暧更是有些焦急地叫唤:“太医!传太医!”

“不用了!”老皇帝眉头紧皱,似乎在恼火自己的不中用,伤神地按了按额头,抬眼冲刘旸道:“朕无事!此处你们也帮不上忙,回广政殿去吧,国事重要,地黄淮两岸万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危更重要”

“这”对此,太子显得很犹豫,一副不大放心的模样,沉吟少许,方严肃地朝刘暧交待道:“八弟,你就在此照料着,有什么事,派人到广政殿通知我!”

“是!”刘暧郑重地应道。

再度朝老皇帝一拜,恭敬礼数做到极致,得到眼神反馈之后,刘旸方才缓缓退去。

宫廷之内从来是没有秘密的,何况丧龙钟敲响之时,整个皇城周遭都听得到。很快,宫里宫外的大汉权贵们都得到消息,紧接着,一个个贵妇们都代表府上赶到瑶华殿,显然,探听消息情况是她们最主要的目的。

当然,也有真心实意的,比如老皇帝与高贵妃所生的高德公主刘蒹(开宝十三年改封),她在收到消息后,便有些神魂大丧,急匆匆地往瑶华殿赶。

老皇帝这辈子,一共就七个公主,老五淮阳公主刘萱当年因驸马案殉情自杀之外,其他都已成婚生子。

最受老皇帝疼爱的,毫无疑问是大公主刘葭,至于二公主刘蒹,从小就和她娘的刚强不同,走的是温婉路线,不急不躁,不争不抢,一向让人省心,从来没闹什么幺蛾子。

就连成婚也是听从老皇帝的安排,19岁就嫁给了已故英国公柴荣之子柴宗训。柴宗训虽然没能继承柴荣的衣钵,也不像几个兄长那般走仕途,至今也只在秘书监挂了个秘书郎的闲职,一副闲云野鹤的逍遥的性情,与刘蒹倒也相和谐,成婚近二十年,安安稳稳,琴瑟和鸣,颇令人羡慕,也是京城权贵中的“模范家庭”。

与刘蒹一起赶到瑶华殿的还有两个男一女,两个少年正是青春年华,少女十岁左右的玲珑模样,正是刘蒹亲生的三个儿女,柴熙宁、柴熙让、柴熙瑾。

比之更早的,是柴宗训,他少有地在秘书监当值,来得也慌张,一身袍服湿了一半,额头也是湿漉漉的,不知是雨水,还是汗水

确认了贵妃的死讯,夫妻俩是哀恸不已,刘蒹甚至哭至昏厥,高贵妃就那么一双儿女,虽然更关心刘晞的政治前途,但对刘蒹也从来没有亏待,母女俩的感情也是真挚的。

至于柴熙宁、柴熙让、柴熙瑾三兄妹,也都跪在寝室外,嚎啕大哭,提前嚎起丧来

见着这一家子的动情表现,老皇帝麻木的眼神中终于出现了少许波澜,甚至涌现出一些难得的泪滢,连擦数次,方才擦干。

贵妃的丧礼,自然是高规格的,仪制上仅次于符皇后,毕竟,高贵妃在汉宫、在老皇帝心中的地位,都不能算低,在朝还有高氏家族这样一个外戚。

当然,这些年,高家因为子孙平庸的缘故,有所衰落,甚至被赵家赶超,但作为一个老牌的权贵家族,其底蕴是永远无法小觑的。

同时,老皇帝还追封高贵妃为孝敬皇后老皇帝知道,贵妃生前就希望得到一个皇后的尊号,但不管是为了朝局稳定还是江山传承,都不能。

不过,生前弗许,死后追封,也算老皇帝最后的心意了

第32章 天子上门第21章 西巡世宗篇50 花落谁家第159章 乱情第360章 主持善后第41章 高丽国王第93章 来自地方的声音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53章 兵临删丹第96章 第四次出巡第144章 两月灭蜀?第341章 实在是敌军不中用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182章 大汉最北端第150章 蜀亡第55章 符氏姐妹第204章 辽帝的处置第106章 再临大江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12章 如此安慰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10章 如此处置第187章 纷纷上表第165章 天子的态度第5章 王朴走了第122章 相互诛心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2082章 太宗篇29 蜀中起义第257章 龙舟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77章 吓人第504章 最后的旅途4世宗篇44 漠北风云、契丹灭国第406章 影响扩大第61章 南北之争第278章 给老大一个机会第2100章 太宗篇47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下)第33章 有人想腐蚀孙将军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6章 新勋爵体系第1717章 郭威终于走了第2133章 世宗篇8 走进新时代第37章 新政世宗篇39 寇准罢相第352章 十万汉师围金陵第112章 整风世宗篇32 建隆六年·制霸中亚第446章 皇后驾到第276章 阴山南麓的战事第56章 腹心之谈第236章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第235章 开封新城第284章 影响第135章 降将→良将第116章 辽军的异动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244章 边帅变动第468章 胡部隐患第448章 刘皇帝:朕不需要佳丽三千第351章 满朝之中,只此一人第6章 相形见绌278章 军务第78章 涡口之战(2)第312章 中宫虚悬,赵普索权第55章 山上山下第372章 刘皇帝的孝心第426章 饶乐王来访第108章 先取许军第33章 豪强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401章 老郭威第293章 生于忧患第50章 下定决心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768章 崩第102章 辽国现状第226章 冯道请辞第180章 过邺都第255章 辽军情况不容乐观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183章 下一盘大棋第2068章 太宗篇15 热闹的夜第213章 带着欢呼启程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57章 七月大朝第4章 李昉夜访东宫第34章 惊陶谷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60章 家事、国事第107章 深思熟虑第296章 缺人了第10章 平淡的会面第222章 阉宦之虑第18章 诏议国策第191章 北巡结束第178章 头脑清醒的乾祐帝第121章 最难啃的骨头,最轻松地啃下了第4章 君臣同心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