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史话·安平公主

大汉皇帝,不只是汉地道州的君主,同样是汉帝国体系下诸多封国的共主,这一点,在建隆时代,依旧没有动摇,即便强悍如安西,渊深如安东,亦不得不承认这一点。

因此皇帝的驾崩,不只是中央帝国改天换地的大事,于海内外各封国,同样是震动朝野的大事。血浓于水,又兼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对中央帝国人口、文化、技术的依赖性,都使绝大部分封国密切地关注着帝国的重要变故,尤其是涉及宗藩政策关系的内容,这方面以南洋诸国最为积极。

而作为一手推动并彻底奠定当下帝国宗藩格局的世宗皇帝,他的驾崩,对各大封国来说,也意味着旧时代的过去,与新时代的到来。

新皇帝与新朝廷,对封国的态度如何,政策是否会变动,利益是否会受影响,尚且不得而知,一切都是未知数,仍需观察观望。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没了世宗皇帝刘文济,帝国中枢对封国的震慑力、影响力,必然下滑,这是一种历史规律,科学发展。

从世宗驾崩开始,一直到皇太孙刘维箴登基,这段时间里,除了帝国公卿大臣们忙得不可开交,各大诸侯、刘姓子孙们,也同样活动频繁,奔走积极,意图在帝国新旧交替之际,为本国谋得一些好处,至少得保住此前餐盘上的食物。

除了常驻帝都的崇仪使之外,诸国也不约而同,派遣重臣特使,亲赴西京活动。而在这些使者中,最出名的,毫无疑问乃是安南特使,特别就特别在,她是个女人,安平公主刘瑛。

安平公主刘瑛,乃是安南先王刘文涣与摄政王太后刘娥所生之女,现年三十一,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更不是一个锦衣玉食的王室公主,她还是一个政治人物,在安南朝廷可以呼风唤雨,被视为安南“太平”的奇女子。

当然,刘瑛之奇,主要来自于刘娥的宠爱,她也是刘娥最重要的政治衣钵继承人。刘娥无子,作为自己膝下唯一所出的女儿,刘娥自是宠爱异常,而刘瑛也没有埋没于溺爱之中。

从小就聪明伶俐,遇事常有自己的思考,不人云亦云,多出奇见。十三岁以后,常年跟在刘娥身边的刘瑛,竟然已经能够评断安南国政,并且不是无的放矢,常出惊人之语。

而当发现自家爱女在政治上的浓厚兴趣与突出天分之后,即便刘娥常年忙于国政的处理与政敌的对抗,仍旧分出不小的精力,予以特殊关注,悉心培养。

本身禀赋出众,又有刘娥多年的言传身教,尽得刘娥真传的刘瑛,在长成后,进化成怎样的奇女子,都不足奇了。同时,刘瑛快速成长的那段时间,也正是刘娥摄政不久,面临着极其艰难挑战的时候。

可以说,刘瑛亲身经历了安南“太后摄政”那段及其复杂且混乱的政治时期,也就近观摩和学习着母亲的智慧与手段,眼睁睁看着刘娥在交趾乃至整个安南国纵横捭阖,将对手们一一剪除、镇压、收服。

等到建隆十四年(1031年),刘瑛二十岁的时候,为了讨好已经彻底掌握安南朝局的刘娥,安南王刘继丹册封刘瑛为安平公主,以整个安平县作为其采邑。安平县地处红河平原,物产丰富,是一个五千户大县。

虽然被赐以丰厚待遇,但刘瑛并不动心,她可是深信“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没有前往采邑,只遣家令前往经营。同时,还向刘继丹求取官职,表示要为国家效力。

对这个妹妹异想天开的请求,安南王刘继丹打心里不乐意,甚至嗤之以鼻,原打算拒绝,但一名近臣提醒他,是否该问问太后的意见。

然后,刘太后的意见也没问,刘继丹直接任命这个年方二十的妹妹为尚书,没有具体职事,但却容他参赞军国之事。却刘继丹想到,安南国掌权的,可同样是个女人,即便那个女人,已经老了。

但,那就是太后刘娥在安南国的威势,摄政十多年积攒下的威望,连已经成年许久,并开始亲掌权柄的安南王刘继丹,都不敢轻易忤逆挑战。

从当年开始,安南国的臣民们,也渐渐熟悉并习惯,上面有个刘太后,下面有个刘尚书,中间夹着个安南王。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持续太久。

太后刘娥虽然强势,一介妇人之身,硬生生在安南国打造出一个“女权时代”,但时间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随着年事渐高,身体也渐渐不支,终在建隆十九年(1036)的时候,于交趾王宫薨逝。

当然,刘娥去世之前,对后事也做了充分的考虑与交待。而总结起来,实则就两方面,一是还政刘继丹,二则交底刘瑛。

而刘继丹,也在足足三十周岁的时候,才真正开始了亲政生涯。说来也是憋屈,作为一个王,顶天立地的王,他的一生都受到女人的影响与钳制。

如果太后刘娥那是没办法,不只有先王遗命与中央册书,对自己还有扶立、养育、教导之恩,那么安平公主刘瑛的崛起掌权,则让刘继丹抑郁非常。

当然,造成这样的结果,既然刘太后时代的历史遗留,刘继丹本身的问题也很大。在刘娥刚去世的时候,刘瑛本着母亲遗命交待,选择了韬光养晦,减少了对朝政的插手,让权于兄。

刘太后的交待很清楚,明白地指出,她摄政的十多年间,国家发展逐渐良好,政治秩序趋于稳定,但这份清平之下,也隐藏着许多矛盾,而尖锐的矛盾啊,恰恰来源于她的摄政。

她死之后必然反复,压制了十多年的怨气,也终会爆发。基于此,刘瑛选择后退观望。而安南形势之发展变化,果不出刘太后意料。

刘娥一死,刘继丹亲政,对许多安南权贵来说,这是王权的复兴,也是拨乱反正的良机。于是,只平静了三个月,安南朝廷便发起了对刘太后的清算运动。

当然,不可能针对太后本人,但她所施行的政策,她提拔的人才,这些都是攻击调整的对象。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但若是做得过了,往往也会出问题了。

随着政治上的反攻倒算,安南朝廷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一阵混乱,当打击面不受控制地扩大,来自既得利益者们的反击,也随之而来。

刘娥掌国十多年,在打击整敌,巩固权威的同时,也提拔培养出了一大批人才与势力,他们中间,有权贵、有军队、有士林、有地主,并且背靠太后,在安南国内积累起了强大的话语权。

而这些人,最终的选择,都是团结到安平公主刘瑛的旗帜下,请他率领众人,攘除奸贼,拨乱反正,恢复治安。而刘继丹用人乏智,对局势的把握又乏术,眼瞧着朝局失序,与他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他也很头疼。

但刘瑛作为代言人,气势汹汹迫来之时,他竟有种羞于见人的感觉,因此,并没有经过太过激烈的对抗,刘继丹从其请,将聚集在他身边的一干“小人”,尽数罢免,同时,任命刘瑛为录尚书事,协助他处置国政,由此,开启了刘瑛的“女相”生涯。

到如今,都二十多年了,安南国的运转,依旧行驶在“离不开女人”的轨道上。

当然,刘瑛掌权,毕竟不像其母那般名正言顺,而安南国的权贵们,即便是那些“后党心腹”,也未必真正甘于再在一个女人的阴影下。

因此,刘瑛面临的情势要更加复杂,承受的挑战与压力,也要更大。也就是刘继丹为王,能够容她,她也很注意对王兄的“尊重”。

同时,在协调关系、收买人心方面,深得刘娥真传的刘瑛,也干得十分不错。而标志性的一件事便是,她将自己丈夫柳闿给踹了,另与赵德芳之孙赵从贽联姻,以此弥合与赵氏之间的关系。

多年以来,不管赵氏如何被刘娥打压,但赵氏始终是安南国最顶级的权贵之一,这是帝国赵氏的地位影响决定的。而连赵氏都能妥协,余者自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还需提一句的是,那柳闿,乃是开宝名臣柳开的侄孙,在安南也是有名的才子,即便被刘瑛踹了,依旧爱得深沉,依旧在安南朝廷内部,坚定地支持着前妻......

第139章 银州叛乱第451章 双双去世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75章 敖莱小城第214章 荆湖之策第89章 破财赎罪第81章 厮杀汉第52章 巫宦之国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22章 荆南既定第498章 六十年来第一遭第129章 各怀心思第13章 杨业述职第112章 整风第61章 气运所钟李守贞第324章 交代第445章 老皇帝坐不住了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29章 请缨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493章 御前的表演第167章 重建的云中第305章 辽国三载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345章 治世之道第133章 捷报第102章 辽国现状第21章 黄袍加身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1725章 见微知著第2107章 太宗篇54 皇帝的认可第219章 蒲川罪民第15章 名单第1676章 惨重第153章 杨业戍代第5章 堂议第1771章 襄阳王第190章 荣宠无过于高氏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54章 继续忽悠第99章 北巡结束第43章 事毕第304章 过去的三年第254章 久待良机第1789章 “猴子”的反应第310章 海路主将第394章 还欠着外债第20章 屯务废改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227章 席卷半岛第45章 治安第11章 大败蜀军第2136章 世宗篇11 政法大学堂第139章 韩常案第1795章 父子夜谈第184章 心照不宣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147章 负荆请罪第59章 睡王上位第198章 秋猎第2051章 最后的旅途(终)第59章 不知死第122章 西南土司第150章 再添两道第261章 大捷第240章 家宴第43章 接见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第246章 辽军又何去何从?第446章 流光园第199章 出宫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25章 拟一份名单第309章 交待后事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6章 “座谈会”第147章 德胜渡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361章 “龙宫”第18章 轻取江陵2第84章 做一回大魔导师第1761章 新问题第404章 清清白白李国舅第107章 巡幸江南第98章 军心可用第389章 分封与否第162章 晋公南游见闻第2099章 太宗篇46 军售 枢密院变局第55章 干脆的胜利第1781章 危险往往来自背后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197章 刚愎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