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史话·奇葩

在过去的几年间,安南国的朝局一直保持着“一廷一府”的格局,廷是的大王廷,府是公主府。

这是一种矛盾而又平衡的局面,一方面刘继丹不可能真正被架空,这毕竟是一个二十多年的且名正言顺的安南王,同时,不管是王党还是以刘瑛为核心的政治联盟,又都不会允许,再出现一个刘娥,让刘瑛干政已经是一种极大的妥协了......

另一方面,刘继丹对刘瑛这个妹妹,既疼爱,又倚重,还有一丝畏惧,虽然在王权被干涉事宜上有种本能的抗拒与反感,但让他将这种反感化为实质的行动,又很困难。

于是,就出现了这种堪称封国奇葩之最的政治格局,矛盾对立,却又稳定可靠。当然,也就是安南那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刘继丹与刘瑛这对兄妹同样奇葩的关系,才能长久地维持着。

数年下来,两人乃至两股派系之间,也渐渐摸索出了一种平衡的相处关系,当然,也必定伴随着层出不穷的政治斗争,安南朝局也格外复杂。

在世宗驾崩的丧报传至交趾后,震动之余,刘瑛决定亲自北上,就遭遇了亲信臣僚们的劝阻。认为此举风险太大,当然危险不在帝国,而在交趾,要知道,太后刘娥摄政安南二十年间,可从来没放松过对安南朝廷的掌控,也从没远离过交趾,就是为了防止祸起萧墙。

当然,刘瑛做出亲自上京奔丧的决定,也有她的考虑,意图邀名取利,通过北上之行捞取政治资本,若是能再从帝国朝廷寻求到支持,那她在安南的地位就更牢固了。

作为与帝国直接接壤的封国,同时也是唯一一个由道治分封而来的王国,安南朝廷比起其他封国,受到帝国的影响实则更大,联系也更深......

虽则固执己见,但心腹们的劝说也还是起到了作用,思量之后,北上之前,刘瑛专门找到王兄刘继丹,进行了一番交心之谈,也可以看作是警告。

刘瑛与刘继丹那一番谈话,被准确地记录了下来,后被安南史家引为“奇谈”。刘瑛主要向刘继丹表明了三层意思:

第一,她北上,是作为安南特使,为大行皇帝祭丧送葬,事关宗藩关系,性质严肃,影响重大,不容有失;

第二,她此去,乃为安南王室与交趾朝廷利益奔走,拳拳公心,望兄长体察支持,不要为人所间;

第三,她自知,离开之后,必定有居心叵测之奸佞,不甘寂寞,挑拨离间,王兄耳根既软,心且不定,若最终为人所惑,做出亲痛仇快之决定,只需遣人通知一声,她会主动流浪江湖,绝不再出现给王兄添堵。

刘瑛尽显得强势泼辣本色,却实实在在把刘继丹给震慑住了。而面对妹妹真切乃至激切交心告白,深受感动的刘继丹也满口保证,让王妹放心北上。

而刘继丹与刘瑛的这次交流,之所以引为“奇谈”,就因为,这兄妹俩,允诺时发自肺腑,动情不已,结果却没一个信守承诺......

在刘瑛北上三个月后,安南朝廷那些“王党”还是没能坐住,一场政治反击不由刘继丹意志地爆发了,并且这一回,他们还找到了一个举足轻重的领袖人物,时年十七的王太子刘维敬。

趁安平公主不在,借着刘维敬的名义,王党从朝廷层面,发起了对公主党的打压,一个个公主党大臣,或贬、或囚,甚至有被杀的。就连“二驸马”赵从贽,也被赶到安平县,监禁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安南王刘继丹做起了泥菩萨,他实在为难,毕竟发动的是他的太子与拥护他的大臣,不便拂众之意。同时,他也认为,对王妹刘瑛而言,留在京畿,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归宿。

于是,在严令不许伤害公主家人的同时,刘继丹又派使者北上,携带一封由他手书的信交给刘瑛。在信中,刘继丹以一种无奈甚至委屈的语气,解释了一下交趾发生的事情经过,并惭愧地表示,可以将公主府的家人、奴仆以及财货,都送回大汉,问刘瑛意见。

在大汉,刘瑛并没有收到那封信,因为早早收到交趾剧变的她,几乎不假思索,南下返国,飞驰而回的那种。靠着多年的经营,刘瑛返回交趾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太子刘维敬在边境及港口设置的拦截布置,一点作用都没起到。

而公主一回来,那些惨兮兮的公主党羽们,立刻就找到了主心骨,迅速聚拢过来,哭诉不已。更重要的,还是寄希望于公主带领他们,抢回被虢夺的权位与名利,这,也是刘瑛想要做的。

这也导致,交趾朝廷爆发了一场剧烈的权力斗争,甚至可以看作宫廷剧变。剧烈在于,这是自太后刘娥之后,又一次动用了军队,宫廷剧变则因为,太子刘维敬则在最后被废、幽闭。

当刘瑛回到交趾后,对这个姑母同样有心理阴影的太子刘维敬立刻坐不住了,竟然不加请示,纠集扈从前去围攻。这也彻底激怒了刘瑛,并动用了她始终隐藏着的一张王牌,交趾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郑泉......

结果,安南太子刘维敬以“聚众犯上,图谋不轨”被郑泉率军击败擒拿。而当刘瑛领着绳索缚身的刘维敬进宫,面见刘继丹时,首先看到的便是王兄那又惊诧又精彩的表情。

面对当场哭泣不已的安平公主,刘继丹又是尴尬,又是惭愧,于是破口大骂刘维敬“逆子”,然后当场宣布,废黜其太子身份,下令圈禁府邸。

当然,安南太子,也是经过朝廷金册册封的,后面还需补上一道奏请手续,不过,这件事情,是板上钉钉。

太子都被废黜了,安南国发生在正统元年的这场政变,结果走向也就很明显了。一场“拨乱反正”紧随其后展开,太子刘维敬的主要党羽,都被贬杀,王党也有不少大臣,受到追责。

不过,公主党的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官复原职,同时,为刘瑛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郑泉也没能留在原来的位置上,而被外放到驩州坐镇领兵,以据西南,防备文、万二州侯。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底牌亮出来之后,就不再是底牌了。

可以说,这场本质上为王党与公主党的激烈斗争,双方是两败俱伤,趁着这个空隙,两派之外的权贵们,倒是趁机捞了不少好处,慢慢地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而就是这样的斗争之后,刘继丹与刘瑛这兄妹之间,又很快恢复关系,以一种让人咋舌的方式,回到过去那种“融洽”的相处模式。

就仿佛在宣告,不管两党的人如何死斗,他们兄妹的关系,始终不变......

再提一些花边,刘瑛的京畿之行,可是收获颇丰,不只从新皇刘维箴那里要来了不少好处,比如工匠、书籍、僧侣、教育人才等,还尽展他安南女相、王室公主的风采,让许多帝都的文人才士拜倒在她石榴裙下,许多人更是慕名求见,只盼一睹,刘瑛也的确收了几个面首。

并且,在南归之前,还说动了一个大词客:柳永。柳三变在大汉帝国,仍旧是仕宦艰难,但诗词俊才,却依旧光芒万丈,没有为国家做成多少实事,但为宫廷、为市井填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词曲,被世宗皇帝赐以“词学士”头衔。

但就是这样一个声名在外的当世大词客,竟然被刘瑛说动了,主动辞去官职,愿意跟随她到安南国转转。而等交趾的政变平息,一切回到正轨后,柳永被任命为安南礼部侍郎。

而比起官职,更为旁人津津乐道,反而是柳永与安平公主刘瑛之间那不同寻常的亲密关系。要知道,柳永可比刘瑛大二十来岁,据说两阙《雨霖铃》,便得公主垂青......

第42章 难得积极第131章 东京乱象第279章 当年三杰第83章 辽帝之亡第456章 刚愎的刘皇帝第20章 威临荆南第74章 东亚海盗的兴起第1713章 机遇第421章 为什么不喝酒?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318章 硕果仅存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26章 要坚持做大汉的忠臣第343章 逐渐窒息的局面第93章 噩耗连连第32章 太子的安排第26章 史卿,朕要重任相托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这才是感言第308章 吃好喝好第207章 还京第28章 下狱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336章 橐相第464章 难产的封禅世宗篇45 汉金冲突第427章 晋王要做忠臣第64章 杨业却敌第91章 栾城之战(3)第62章 形势一片大好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81章 内外变动第40章 荒唐太子第2083章 太宗篇30 雍熙二年第279章 喜从天降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92章 万岁殿宴第43章 接见第86章 发落南臣第254章 难得唠叨的刘皇帝第30章 满堂春宴第36章 奉宸营第27章 大汉二十三道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193章 辽国上层的忧患意识第468章 信教不留头留头不信教第430章 安东王薨第149章 西拓南并第133章 延禧驿第326章 寻觅终有果第110章 西南将帅第46章 不满与警惕第96章 刘皇帝就是定海神针第114章 三月为期第72章 颐指气使VS意气风发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2045章 最后的旅途16第440章 惶恐难已第38章 濮州案(1)第79章 滏阳之捷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78章 涡口之战(2)第49章 南国风起第186章 邢州事了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123章 咨之以边事第303章 兄弟之间第29章 太后的病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747章 出点意外很正常吧第412章 本非同道第425章 开宝十年第48章 处处矛盾第58章 郭威又病了第91章 王峻骄狂第91章 这个都不好迁第313章 晋王第164章 监国第379章 诏书下达第53章 兵临删丹第84章 灭佛伊始第39章 百年大计第311章 李沆第185章 赐宴第64章 朕要亲征为耿公复仇!第389章 宫廷秘闻第158章 河东风云(5)第15章 襄阳第434章 重任在肩第184章 教训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477章 孝敬皇后第102章 绝境第61章 北使南归第359章 上元之夜第187章 北疆流犯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19章 轻取江陵3第255章 “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