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轻取扬州

求和决定说出口,李璟顿时松了口气,就仿佛心中块垒消缺了一般,眼见韩熙载等人,一副还欲再劝的模样,李璟当先宣布散朝,转身下阶,朝内殿而去,根本不给彼辈开口的机会。

李弘冀满脸不甘,循李璟其后而拜见。内殿中,李璟坐在桌案边,急饮了几口茶,一副心力交瘁的模样。

李弘冀上前蹲踞于其侧,抓着乃父之手,急问道:“父亲当真要与北汉议和?”

“不议和,还能如何?”李璟怅然而叹:“不能再打下去了,再与北汉相争,大唐就要亡国了!为父,不能将先帝创下的基业,败在手中!”

“淮南亦是先帝基业,岂能任由汉贼掠夺!我朝犹有十万军,横断大江,足以抗之!”李弘冀有些激动。

见状,李璟不由抬手,轻抚着长子头顶,轻声道:“弘冀,我知你胸怀壮志,意气激烈,然而,汉军之强大,终非你所能敌。你要顾全大局,江北已成糜烂之势,难以收拾,江东、江西,却不能再出问题。

遣使求和,乃万般无奈之举措,是为大唐国祚之延续。然结果如何,却还得看汉帝的态度,在使者南归之前,大唐却不能不备。

外廷之将臣,终不足用。朕以齐王景达为帅,统御当涂大营及沿江水陆大军,巩固江防。你为其副,当约束性子,好生辅弼你皇叔,保障江防安全。

一旦汉帝不与言和,滚滚长江,便是我们最大的依仗了!”

“是!”迎着李璟的目光,李弘冀再是不甘,也点头应命。

南唐外臣这边,出宫之后,冯延巳跟上宋齐丘,与之同乘一车,问道:“宋公,对于议和之事,如何看待?”

“什么议和!媾和罢了!”宋齐丘微闭目,身体随着车辆的行进而微微晃动,直接道:“不过,饮鸩止渴之策罢了!”

冯延巳有些尴尬,毕竟他也是支持议和的,有点心虚地别过脑袋,看向街巷,满目的萧索,百业萧条之景,叹道:“为应对北汉入侵,朝廷已穷尽军力、财力、民力,再打下去,恐生民乱啊!”

【看书福利】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每天看书抽现金/点币!

“当日不听我言,今朝追悔莫及!”宋齐丘说道:“陛下性情庸弱,遇事迟疑难断,用人而疑之,朝令而夕改,岂能不败。方才满朝,衮衮诸公,也就那韩熙载矢志不渝,有些见地。

大唐当真不能打了吗?十数年之积攒,一旦余力都没有?以老夫看呐,燕王说得不错,尔等就是被汉军打怕了!

议和,哼哼,不将江北十四州尽数割让出去,汉帝岂能退军?淮南尽失,仅余江南半壁,如何能守?”

听宋齐丘这一番话,冯延巳脸上一阵阴晴变化,但面对这元勋老臣,也不敢反驳。想了想,叹道:“看来宋公是不赞同议和了,为何不向陛下进言?”

“这朝堂之上,还有我说话的余地吗?纵使进言,陛下又听吗?”宋齐丘气息急了些,深吸了两口气,方才平复下来,苦涩道:“我等随先帝创建基业,威震南国,没曾想,到老竟然亲历这等结果。日暮西山呐,日暮西山呐......”

宋齐丘这番叹息,隐约是为南唐逝去的国运而哀叹。国势之滑落,几不可逆转,如堕深渊......

逢国事危颓,不知觉间,南唐的党争都有所缓解,两党之间,两党其内,意见纷呈,相左者不可胜数。观冯延巳与宋齐丘,孙晟与韩熙载,便可知。若是南唐的国祚再多延续些年头,大抵会转变成,主战派与投降派。

燕子矶,孙晟被拜为司空,携国书出使寿春,面呈汉帝刘承祐,议和。韩熙载亲自来送,二者又是一番争论,结果自是话不投机,不相与谋。

在孙晟携使命,乘舟北上之后,北边再度传来急报,围城三月,寿春终于为汉军所破。这下再度让唐廷受惊了,再是愚笨的人也能看出,寿春一下,汉师南略,再无梗阻可言。

至于泗州,独木难支,没人相信郭廷渭能守住。而以淮南如今空虚的情况,必然难挡汉军兵锋。因此,唐主李璟更加坚定了议和的决心。

......

扬州,江都城。

自杨吴以来,约有三十年的时间,这座淮南名城,没有经历战争的。即便汉军南征的这几个月,两方交兵也在淮与水一线的州镇。

然而这开春以来,南唐大军大举北上,不过半个多月的功夫,形势急转直下,汉军如风卷残云般袭来。此时的江都城头,唐旗已折,重新树立起来的,是一面面汉旗。

赵匡胤与陈思让合兵,率军四千五百,乘舟船疾趋南下,直向高邮。于次日清晨,向唐军发起突袭,新败之唐军无备,为其所趁。

汉军凶猛,已丧军心士气的唐军完全不能挡,姚凤直接弃军而逃,为下属所擒,献降于汉军。并且这一回,唐军水军没能逃掉,被堵截在水寨之中,一番攻杀过后,尽为赵匡胤所虏。

仗打到如今这个地步,淮南的唐军,基本都已失其志,面对汉军,抵抗越见微弱。兵败之势如山倒,是故,汉军的胜利也越来越轻松,战果也越来越大。高邮之战后,于赵匡胤而言,最大的麻烦便是,俘虏太多......

在高邮击破姚凤军后,赵匡胤与陈思让稍作休整,仅率两千五百卒,顺运河南下,打着唐军的旗帜,奔袭扬州。

至扬州,入城未遭抵抗,几乎不费吹灰之力,满城军民,尽为其所获。

运河之畔,江都城头,赵匡胤伫立南眺,两眼通红,神情疲惫,但意态之间,尽是恣意轻松,恨不能长啸一声,张狂大笑几声。

“经略使!”党进闷头闷脑跑上城头,站在其侧:“在看什么?”

闻问,赵匡胤抬手遥指南方,道:“运河汇流入江,跨过长江,便是江东之地。只可惜啊,我军兵锋,到此为止,不能竞全功,一举灭唐,殊为遗憾啊!”

党进则没想这般多,左右听军令即可,此时笑容满面,禀道:“城中已然全部控制住了,此城果然空虚,不过这些守卒也太过无用,竟然完全不战而降。我察问了一番,发现扬州的守备,大多十余年没有打过仗,真是废物!”

“能全城而夺,倒是我也没想到的!”赵匡胤也跟着笑道:“不过,战事进展到如今这个地步,是否有感到,我们打仗越来越顺利,越来越容易?你知道这说明什么?”

“说明什么?”党进问道。

“伪唐军心已败,民气已散,面对我军侵攻,已然无力抵抗。我汉军,可正式并吞淮南了!”赵匡胤道。

党进点点头,实则脑袋有些浑沌,并未完全理解赵匡胤的话。

提及此,赵匡胤想到了什么,当即下令道:“扬州乃淮南第一富庶大州,物产丰盈,财货无数,底下将士,难免有见财起意者。传令下去,命诸营军官,严厉约束士卒,不得侵扰百姓,掠夺钱货。各官署、府库,当严加看守,不容有失。

扬州既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为国之所有,当上报,听凭陛下与朝廷处置,任何人不得轻动!”

赵匡胤能说出这番话,说明其人的思想觉悟还是很高的,又或者其志存高远,纵使富庶如扬州,也难动其心。

而党进闻言,忍不住嘀咕道:“弟兄们拼杀至今,血战数场,方才进此大城。发泄一下,捞取些钱货,也是可以理解的嘛!”

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106章 东京朝堂的反应第2054章 太宗篇1 变天第500章 老皇帝又“犯病”了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1708章 格局第21章 聪明主动的安氏父子第223章 滑州河防第363章 安西缓封第397章 盐事暂定第29章 太后的病第162章 兵事第60章 惊喜来得太突然第200章 谁能继位?第2105章 太宗篇52 临淄王第181章 父子夜谈第28章 封疆大吏第182章 征唐之议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67章 又去一老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进邺都第2089章 太宗篇36 新时代下的大汉(上)第129章 叔父第57章 七月大朝第207章 燕王心迹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第109章 大相国寺第258章 汉军的反应第58章 七皇子,安南问题第70章 唐主忙乱急点兵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86章 活下来,就是名将第140章 两个皇叔第267章 仁厚太子第147章 中下层的机会世宗篇38 安东王的遗嘱第292章 赵普复命第51章 如今的大汉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98章 解绑的武德司第94章 汝公出山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114章 欲谋大功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335章 凯旋令、刘昉请命第310章 政治新星第54章 继续忽悠第64章 回鹘汗之死第451章 完颜来朝,东北将乱第396章 天花板第325章 和约缔成,平南准备第192章 姑藏城头感慨多第66章 请辞?不许!第192章 再得两子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56章 腹心之谈第383章 扶持完颜部?第1761章 新问题第146章 有人欢喜有人愁第228章 檀州大捷第284章 虚了第53章 改国号,去帝位,称臣修贡第177章 耶律妃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198章 转折点第111章 “名将”之败第301章 从清丈土地开始第40章 濮州案(3)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155章 着周王善后第323章 斗法第429章 远遁的契丹第464章 难产的封禅第307章 算盘打得很美,终究落空第407章 麻烦仁宗篇7 官僚新贵,倒范集团第353章 杨城大捷第349章 圣驾过府第153章 削藩第177章 小贤王第170章 虎女焉能配犬子第75章 西北边报第277章 闲有目光向河西第70章 大礼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433章 韬光养晦第339章 那一脚第282章 宋琪的治策第303章 兄弟之间仁宗篇8 罢相“疑云”第2125章 康宗篇终 在位八年,荒怠无功第85章 安心第2092章 太宗篇39 勾吴国之始第38章 河西局势由此转变第245章 下一步战略第321章 驾幸枢密院第2117章 康宗篇8续 家族大棋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