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飘飘然的李相

“凡是刑部职司之内的事,纵使李相不加提点,范某也履职达务!”略加思索,范质淡淡然地说道。

注意到了范质的表情,面容平静,眼神古井无波,但听其言,心头为之一堵。眼珠子转悠了下,李涛笑容益显亲和,轻言恭维道:“文素向以刚正廉介,勇于任事闻名,我自然是相信的!”

说着,笑容一敛,李涛神情转换得很快,变得严肃,甚至有些凝重。直视着范质,李涛踟蹰了下,说道:“我近来常思,此番关中之乱,虽系多方因由,既有地方施政役用不当,也有朝廷监督不利的缘故,而我等位居宰辅,协理天下,未察其弊,致生此乱,让关中百姓多罹其祸,官民财产损失惨重,实在难逃其责。

近来,时怀忧恐,内疚难填。幸乃天佑大汉,将吏得力,方使此乱,迅速平定。然即便如此,陛下还京,也无言面对。我有意修表至行营,向陛下请罪,不知文素,可愿联名?”

听其言,范质打量了李涛两眼,应道:“李相一片公心,毫不避责,范某佩服,自当修表一封,以奏陛下!”

反正就那个意思,各理其事,各请其罪。

脸上终是流露出少许不愉,沉默了下,李涛又露出笑容,转变话题,说:“关中经此变乱,变动颇多啊!布政使换了寿国公,扈公凄然离任,按察使沈遘更因乱事病亡于任上。陛下的意思,除了赏功,还有罚过纠责,对于此事,文素如何看待?”

李涛此时轻言细语间流露出的意思,让范质心头一顿,看着他那老谋深算的样子,对其想法,有所猜度了。

他们身为宰辅,都主动为关中之乱自请其责,而况于直接负责道州军政的大吏们。此次关中蜀乱的影响,实在恶劣,甚至影响到伐蜀大略,绝不当轻拿轻放,必须有人担其责。

扈彦珂,资望厚重,年事又高,也退了位置。沈遘,都已经亡于任上,死者已矣,也不好再追责。当然,沈遘的死与关中的变乱只怕没有必然的联系,李涛也有为之脱责的意思,毕竟,沈遘属于他李相的人。

转运使阎晋卿,主要负责一道财政,并供给西南及西北边军后勤,下边也控制着一部分蜀俘,但管理得很到位,并且在乱事发生后,也控制到位,未致裹乱。是故,怎么都轮不到阎晋卿身上。

那么,道司大员,只剩下一个赵弘殷了......

“此番乱事之发,赵弘殷积极调动兵马,维持治安,保卫长安,消灭乱军,可称尽力,是有功劳的啊!”想了想,范质说。

李涛显得很平静,说:“功是功,过是过。保证关中治安,本为都司之职责,此次动乱,数日之间,竟祸及十县,更不乏城破,将吏伤亡殆尽,实难逃脱失职之嫌。再者,消灭王顺贼军的,乃是西南边军与盩厔乡勇......”

“看来,李相公心中是已有定议了啊!”范质这么说道。

“此番,受乱最重者,乃京兆府,京兆府下,也当并担其责。”李涛又道。

听此言,范质的脸色终于变了变,比起李涛诿责于赵弘殷反应要大得多。如今担任着京兆府尹的,乃是李崧,而李崧乃是雍王刘承勋的太傅,其任也是辅助雍王镇守长安。

目光微凝,认真地打量着李涛,但见其一脸自信无畏,深吸了一口气,范质恢复了平静,以一种告诫的语气,提醒道:“李相,在下以为,关中之事,陛下那边,当有定议。有些事,还是等待诏旨,勿要自专!”

言罢,起身一礼,说:“在下还有些事务需要处理,先告辞了!”

说完,稳步而去。望着范质的背影,李涛眉头不由皱起,神宇之间,也流露出少许的凝重,但更多的,是不悦。与范质相谈,心情很是不爽。

范质这边,离开政事堂,未有停留,径去刑部察事。一路思及李涛的反应,心中不由哂叹:“李相啊李相,在当今天子治下,擅权自专,早晚自取其祸,好自为之吧!”

多年以来,范质虽屡有犯颜触怒皇帝的言辞与举措,但他始终秉持着一点,依制据理而争。很多事情,从不越线,但当了几年宰相,尤其是主掌相权的这两年多,李涛却是有些失衡了......

“相公!”政事堂,吏部侍郎申文炳入内寻到李涛。

“国华啊!何事?”面对申文炳,李涛满脸的和蔼之色。

申文炳道:“吏部收到淮东的奏章,关于楚、泗二州知州继任人选,王使君有所修表举荐,请吏部核准录用!”

泗州知州王著,调任许州,继张彦卿的楚州知州,也有所调迁,一下子空出两个淮东要职,盯着的人,可不少。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公众号【书友大本营】,现金/点币等你拿!

“哦?”李涛脸色微变,接过一览,很快便用力地按在案上,冷声道:“这高弼、张和是何人?”

“二者,皆是南唐的降臣,据王使君的意思,二者政务练达,熟悉淮东民情,降汉以来,忠于王事,可主二州!”申文炳答道。

“岂有此理!”听其言,李涛勃然而怒,斥道:“这个王朴,他想干什么?淮东是朝廷的,还是他王朴的?淮东上下,充斥着他王朴的人,还不满足,又要插手楚、泗之任,其机心如何?”

王朴执掌淮东这些年,确实提拔的不少官吏,尤其是淮南旧吏,并且,他发掘有才的,便向朝廷举荐,任用官职,在刘承祐的宠幸与照顾下,也多允之。

但近两年来,李涛却有些看不惯王朴在淮东的“任人唯亲”、“跋扈敛权”了,对其所请,多有否决。

但王朴是何人,素来强硬,自认一心为公,从无徇私,是以具表固争。去岁,还与李涛隔着千里,在淮东人事任命之上,奏章相争,闹到刘承祐面前。结果嘛,活了个稀泥,各打五十大板,但李涛对于王朴,却是越发厌恶了。此番,王朴又在楚、泗的任命上,插手举荐,他心情哪里能够好得起来。

见李涛大怒,申文炳陪着些小心,请示道:“那依相公之见,当如何回复?”

“不允!”李涛直接道。

申文炳面露迟疑:“如此,只怕王使君那边不会善罢甘休啊!”

“哼!”轻哼了声,李涛说道:“以本相的名义,答复王朴,告诉他,官员之委派调迁,自有朝廷考虑,就不劳他费心了,否则有越权之嫌,让他好生管理好淮东的政务吧!天下能吏,何其多也,不是只有他王使君一双慧眼,挖掘贤才!”

“陛下前诏,内外大臣,皆可为国举贤。王使君又多受陛下信任,其若不甘休,再闹到陛下那里,只怕对相公也不利啊!”申文炳提醒道。

“陛下那里,自有我去应对!”李涛语气中,含着些许酸气:“我看呐,就是陛下对这王朴太过宠幸了,以致他恃宠生骄,得寸进尺。淮东照此情形下去,迟早是要出问题的!”

对李涛此言,申文炳不作评价,而再度请示:“那,下官就按相公之意回复?”

“就这么办!”李涛说道。

事实上,李涛的反应,倒也不是纯为一己之私,其所虑,也是有道理的。王朴治淮东的这些年,使得诸州府迅速自战乱中恢复过来,民生安定,人心依附,财税丰足,大治之象。

但同样的,王朴在地方权威日盛,提拔了大批人才,纵使可以用为举贤来解释,并担举主连坐之责,但朝中大臣,仍旧多有非议。并且,王朴性格强势,使得朝廷这边,也难以强压,多有冲突。当然,更重要的,还是皇帝的过分宠信。

对于这些情况,作为首宰的李涛,既是嫉恨,又是不甘。此番,却是不打算再对其有所退让,不管如何,淮东乃朝廷所治,朝廷的权威不容亵渎蔑视,即便你王朴再受天子信任,到了御前,他也有话说。

另一方面,过了这么多年,王朴如此“猖狂”,天子宠信,是否如旧?

第77章 吓人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106章 诱惑第1745章 东京大爆炸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30章 收获第513章 最后的旅途12第97章 隰州第1760章 无聊的雍王第458章 小器、雍王进言第83章 辽帝之亡第160章 平定第126章 冬至宴2第2055章 太宗篇2 世祖皇帝第166章 一座庄园第351章 南粤,危!第400章 柴荣死了第481章 行宫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第249章 枢密院内第172章 潦倒的钟谟第2106章 太宗篇53 迟暮第1章 自闭少年刘承祐第115章 瀛州第160章 魏王病笃第248章 耶律屋质真正的建议第268章 西县第426章 仍在进步的太子第407章 麻烦第100章 北上真定第95章 玩阴谋第257章 上京叛乱第476章 赵匡义留台丧龙钟响第468章 胡部隐患第96章 言官第139章 众臣拾柴第29章 劝谏第175章 军略第106章 诱惑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66章 请辞?不许!世宗篇43 南定西南第134章 乾祐元年终第387章 契丹终被打回原形第351章 南粤,危!第1章 乾祐灭佛第1714章 百姓苦第110章 坦白第403章 震怒的太子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416章 面试第397章 盐事暂定世宗篇27 南洋勾吴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进邺都第6章 遗奏十条第259章 辽东初定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第301章 武德使愈不自安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269章 先锋慕容承泰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182章 尚敢北顾?第24章 人事调整第149章 降表第112章 回京前的安排第32章 潞州震动世宗篇22 建隆三年第102章 绝境第347章 岭南战况半岛史话·百年基调第169章 辽国政坛的暗流第46章 粮与钱第24章 天福十二年第103章 送菜来了第54章 兵制改革2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779章 四王毕第157章 提亲第346章 底层第272章 被放弃的耶律斜轸第112章 夏收屯田事无题第2062章 太宗篇9 延康大街上的插曲第42章 天上掉下来的禁帅之位第2章 登闻鼓响第104章 平息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313章 晋王一家子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33章 豪强第349章 边情第46章 粮与钱第184章 刘承赟也来了第14章 皇城司在行动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21章 捷音已先来第5章 恶劣的处境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359章 难以揣摩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