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壬戌科状元

鸡鸣时分,夜尽天明,晨光欲露未露,金明池间,尚且弥漫着薄薄的一层霭气,气氛偏冷。别宫之内,经过一夜的燃烧,宫烛只余些许灰烬,御榻隐藏在重重宫帐之中,榻间则横陈着一具美妙的躯体。

做皇帝,真的是个很考验心性的事情,至高无上的权力之外,形形色色,有太多的诱惑了。女色,只是其中一小方面,却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面,全天下的美女都可予取予求,任其赏玩。以己度人,有的时候,刘承祐都能理解,为何会有那么多好色昏君了。

淑妃周娥皇自睡梦中醒来,睁开迷蒙的双眸,身边已是空荡荡的,娇躯却是一阵酸软,昨夜实在被折腾得不轻。

思及那番云雨,绯色袭上面颊,大周红唇不由勾起一道弧度,然而很快那点小女人的幸福感就满满消散了,幽幽一叹,一双美眸也露出了少许黯然。

从乾祐五年开始,进入汉宫已经快十年了,她也从一个怀春的花季少女,转变成一个成熟的人妇人母。这些年,大周始终秉持着当初入宫时父亲的教诲,不争不抢,安分低调,徜徉在诗词、文章、音乐、歌舞之中,仿佛与世无争。

作为后妃中最具才华的女人,因为这点特色,对刘承祐还是有一定吸引力,虽然刘承祐并不长于谈论诗书音律,但牛嚼牡丹,也是别有一番乐趣的。

而在这十年中,大周娘子也给刘承祐诞下了一男一女,分别是皇七子刘晖以及皇五女刘萱。因为有所出,周淑妃在宫中的地位也还算稳固。为什么刘承祐的子嗣多出自品级较高的后妃,因为受宠,皇帝光顾的次数多,怀孕的几率自然大。

相较于那些被皇帝临幸过,转眼就忘了的美人、宫人,周淑妃算是幸运的了,皇帝纳她除了其美貌才艺之外,也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毕竟是江淮出生的美人。

然而,宫门深似海,实在难免寂寞,因为看得书多,因为身具才气,周淑妃心里对于爱情,还是抱有一些微的幻想的......

但皇帝显然不能满足她,她也只是汉宫中诸多美人的一员,虽然地位不低。就像近来,她十分受宠,皇帝多次临幸,到琼林苑招待大将也带着她。

然而,也许用不了多久,皇帝又换人了,她又将被遗忘,不知要熬多久,方能再度承受刘承祐的雨露恩泽。这样的情况,她见得多了,也经历过。

不过,心中那点哀怨,很快就被掩藏起来了,这已经是个思想成熟的女人了,趁着这难得的宠幸,她还是得努力,取悦皇帝。

清晨初起,最是狼狈,对于女人而言,不加收拾,则更加难堪。在宫娥的侍奉下,花了一定的时间,方才洗漱打扮好,没有浓妆艳抹,只是简单干净。等周淑妃掀帘而出时,已然恢复了平日的灵气,那一身素色的轻薄绸衣,除了烘托出的骄人的身材外,更增添了几分出尘的气息。

天才蒙蒙亮,虽处室内,仍旧能够感受到外边黯然的晨色。一盏宫灯照耀下,刘承祐正盘着腿,坐在书案边,审阅着公务。

这些年,在民间,百姓的生活方式,已经潜然发生着改变,体现出来的,是对桌椅板凳的使用,珠算的总结应用推广,船只的改造,棉质品的开发,纺织机的改良,印刷术的升级......

似宫廷内部,也有些桌椅的更新,像“太师椅”、“八仙桌”等等,当然,这些少不了皇帝的“奇思妙想”,他稍微提一下,就有人造出,并逐渐流传开来。

当然,或许是跪坐习惯了,更多的时候,刘承祐还是喜欢用长案,比如此时。或许是,累就直接卧倒休息,都不用挪地方,也有些方便之处。

“官家,早膳已命人备好,是否享用?”周淑妃主动坐到刘承祐身侧,娇柔的身子轻轻地贴上,柔声问道,自然而然地把孙彦筠的职事给占了。

刘承祐的心情看起来不错,嘴角带着点笑意,看了乖巧的美人一眼,那我见犹怜的动人模样,若非今日行程也安排好,他定会偷个半日的时间,花在床第之间。

“腹中正感饥饿,命人摆上来吧!”刘承祐吩咐着。

这几年,刘承祐的膳食都很简单,但只是每餐简单,花样、菜色却很丰富,就拿早上喝的粥来说,他可以连续半年不喝重样的。如今的大汉,物质基础是越来越丰富了,尤其是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衣食住行,乃至方方面面,都已进入一个快速的发展期。等到天下一统,南北交通互补,或许就将进入爆发期了......

“官家是否遇到什么喜事了?”注意到刘承祐嘴角的笑意,大周不由好奇问道。

“今日是会考第一日,天下英才齐聚东京,供我选拔,不值得欣喜吗?”刘承祐反问。

对此,大周自然点头表示赞同:“自然是喜事,天下英豪,自当尽入官家彀中!”

刘承祐笑了,打量着他的淑妃,说道:“依我看,我的淑妃,去参加考试,也能高中及第!”

“官家说笑了!妾岂有这等本事?”周娘子赶忙道。

刘承祐当然是说笑,诗词、文章、典籍、书画、音律等,周娘子或许擅长,但真去考试,可不会那么容易。当然,明经科或许会有几分希望,但那基本是同一干学术有成的文人去争,难度同样不小。

如今的大汉科举,大抵是历来对纯粹的读书人最不友好的了,若见识浅薄,肚里没有干货,想要中举,还真不容易。

因此,近两年来,不论庙堂还是江湖,对朝廷的用人政策,多有非议,说朝廷不重视德行,使得官吏之中,多充斥小人,不遵礼守德,唯看利益,实非大治之世。

这样的声音,虽然还谈不上对朝廷(实际上是对皇帝)用人制度的抨击,但不满的情绪,总归是在酝酿累积的。然而,反对无用,科举新制实行这么些年了,并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且还在不断改善,尽量协调周全各种情况。

若说压制了学术的发展,那也不尽然,大汉的官学之中,并不少文学大家,三馆、国子监也汇聚着不少博学鸿儒。大汉的文化,已经逐渐迈向繁荣,这样的情况下,有些声音自然被刘承祐忽略了。

在刘承祐看来,做学问与做官,实在是两件事情,不能混为一谈。当然,官场之上,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只追逐名利而罔顾德行的人,但终究是少数,并且,这样的人,什么时代都不缺,只要律令齐备,执法严正,能够起到约束作用,那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回过神来,刘承祐对周娘子道:“不过,我觉得有趣的,是我这个皇叔,不好好清点刑狱,查察案卷,却总想着要当个监工,你说他是不是不务正业?”

听刘承祐这么说,大周不由噗嗤一笑:“慕容皇叔是不是又建议官家修建皇宫了?”

“不!”刘承祐摆摆手,意味深长地说道:“他这回,是让我重建洛阳!”

事实上,慕容彦超还真不想当刑部尚书,他想做工部尚书,似乎当年监修了一次开封城后,就喜欢搞建设了。

在赋闲的那段时间中,他可网罗了一些建筑人才,在那里做研究,还真研究出了不少东西,落实在开封城内。有一说一,慕容皇叔在建筑史上,或许会留下不小的名声,虽然本身或许不怎么通晓,但有足够的实力与资源供他发展......

此番,刘承祐不知道慕容彦超是否在猜自己的心思,提出重建洛阳,但是,不出意料的,只有拒绝。朝廷,实在没有精力、财力搞这些。

乾祐十五年二月十五日,壬戌科考,大汉朝举行开国以来第二次常举,各方会考士子达两千五百人,天子亲临贡院巡看。

本科状元,名为张去华。

第340章 定论第179章 东京风波,向帅自首世宗篇31 建隆六年·汉伊六次大战第471章 另起炉灶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1768章 崩第96章 言官第279章 当年三杰第154章 南唐来使1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315章 乾元殿上的阴霾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158章 朝官实用第75章 去吧,杨无敌!第29章 太后的病第74章 十八日,御驾幸淮南第97章 扩*整顿第174章 帝崩第466章 经济制裁第1736章 试炮第82章 瓦桥关第1755章 良平岛第4章 西南事务第309章 江淮将帅第161章 河东风云(8)第269章 军事会议第80章 一意孤行,而蹈死地第142章 铁索横江第1769章 影响力第93章 噩耗连连第44章 殷勤的女真人第215章 确立太子第13章 杨业述职第115章 冬月第276章 阴山南麓的战事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247章 兵临、敌情、决策第173章 阔别多年的东京第87章 兄弟第2081章 太宗篇28 剑南“玩”脱了第483章 南巡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2071章 太宗篇18 转移阵地第476章 内外党同第116章 满朝震动第377章 漳泉之治第132章 卢南与袁恪第89章 威压王帅第239章 南口大战8半岛史话·奇葩第48章 处处矛盾第34章 三次铁离之战第18章 诏议国策第412章 结局早已注定第397章 盐事暂定第3章 姐夫的汇报第449章 皇帝对太子第144章 赵家父子第198章 辽国变故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66章 兄弟之国第1794章 魏王回来了第411章 偏航的吏政第6章 进士楼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2058章 太宗篇5 雍熙第151章 广政殿议第1711章 赵王履职第103章 强势、阴谋第247章 留给辽阳的时间不多了第1698章 做贼心虚第1703章 如释重负第291章 和议达成第1778章 大汉不再需要什么异姓王第130章 陈桥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93章 噩耗连连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136章 迎奉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82章 辽营之中的暗流第117章 赵匡义也慌了第464章 甘州杨氏第8章 宰臣间的龃龉第504章 最后的旅途4第109章 在长安第16章 异见第1789章 “猴子”的反应第51章 该当有所“表示”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98章 军心可用第191章 北巡结束第374章 太室山上第1818章 慈母败儿第1762章 契丹政变第293章 北伐的尾声2第124章 幽燕事了(续)第9章 公府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