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天人

大儒庄青山未曾入仕,在文学祭酒晋昌面前还能坦然自若,可他真的见到了皇家宗室成员,却只能算是个普通人,况且从文学祭酒的话语中称呼的少君来看,眼前的少年极大概率是淮南王太子。

就如同太子是天子储君一样,淮南王太子是淮南王储君,庄青山刚才还在说君臣天地之间的关系,此时淮南王储君当面,他就算心里有其它想法,也得依照《公羊传》主张来应对眼前的事情。

“我在这里做客,竟然教训了淮南国少君,这就是我的不对了,还请少君恕我眼拙。”

庄青山起身致歉,却只是在身份尊卑上做文章,而不提刚才争论之事,显然仍有不服之意。

刘迁便就事论事道:“孔夫子言‘有教无类’,我能凭借王太子的身份登上讲坛,却不能让人心里信服,因此在今天的争辩之中,还需要真正的言论来让人心服口服,现在你可以暂且忘了我的王太子身份。

你说拥有‘天命’的天子方能和天的‘天意’进行天人感应,可世上还有方士和仙神存在,方士装神弄鬼之举,岂不是有被当成天意的可能?仙神引起天象的变化,莫非也能算作天意?”

方士即所谓方仙道或神仙家。又以所主方术不同而有行气吐纳、服食仙药、祠灶炼金、召神劾鬼等不同派别。有些方士或是为了资源、或是为了名声、或是为了显赫来到帝王身边,其中就有一些装神弄鬼之辈。

刘迁让别人把他暂时当做来此辩论的普通人,可庄青山又怎么可能真的就这样做了,然而为了维护他《公羊传》一派的主张,他只能面带谨慎道:

“孔子的仁,乃是仁德,有了仁德就能仁爱、仁政。仁是最早的道德原则,然人有仁德,天也有仁德,即天之道德。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便是说天有意志。君王若是违背了天意,天就要根据道德原则降下灾祸和天象来警示君王……”

刘迁从始至终都没有否认天意,就如同元神修士的气、意、图、名、形、事、约、时、物九重天一样,天有名,就有图之天象,就有天意。他否认的是只有天子能和天进行天人感应、天通过各种灾异的形式进行谴告和惩罚的主张。

“天有天意,并不代表天会因为人或君之事而动怒。《道德经》曾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说到这里刘迁忽的就是一顿,他刚才还劝文学祭酒晋昌不要以黄老之学应对,没想到庄青山对孔夫子言论曲解之后,他因对儒学所知甚少,却也落得以老子的《道德经》反驳。

到这一步,刘迁似乎已经束手无策,庄青山见此脸上便逐渐泛起了胜利式的笑容。

然而还不待庄青山开口,刘迁身边的王太子舍人忽然张口了。

“少君年纪尚浅,还未曾读过多少经书,我乃王太子舍人余七,当为之辩。《荀子·天论》曰:‘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君子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是以日进也;小人错其在己者,而慕其在天者,是以日退也。故君子之所以日进,与小人之所以日退,一也。”

此言一出,庄青山就变了脸色,因为荀子的这篇《天论》就是在说“天人之分”,而荀子在儒家的地位非常之高。韩非子曾言:“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在八家之儒中,就有孟、荀两家。

刘迁则是心中一动,他的元神之相如大日一般高高悬挂在神仙府上空,静静地等待着他的死亡,然后性命归一,待他阴寿耗尽,元神之相就飞入上天成为太帝的臣子……岂不是如荀子所言“天人之分”一般无二?

就在刘迁若有所思之时,王太子舍人余七终于说到了重点:“……夫星之坠,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这时郡国学的学子们才知道,原来早在战国时期儒家荀子就批判过这些事情,董夫子的经义与其相反,莫非是董夫子错了?

庄青山见无数学子投来了怀疑的目光,不由一咬牙道:“在战国纷争的情况下,若要宣扬天的神性,每个君主都能证明自己与神的渊源,不利于统一,荀子为了天下一,这才有此言论。而此时已是天下一统,天命尽归天子之身,故此董夫子认定天子能和天意产生天人感应!”

大儒庄青山说出这句话之后,不由额头见汗,却是他这句话乃是诡辩之言,然而他向下望去之后心中就是一喜,台下的大部分学子竟然都是一副若有所思的神色。

仔细一想,庄青山就想通了此节,这些学子出生在大一统时代,记事起当今天子便已经在位,天子的权威已经深入人心,再加上荀子只是论“天人之分”,而没有直接否定天子和天意之间的关系,以至于这些学子真被他编造的话所镇住了。

就在大儒庄青山准备趁热打铁,让学子们进一步接受这个解释时,刚才还沉默不语的王太子刘迁忽然开口了。

“我虽未曾读过《荀子》,但也知道荀子的天人之分在前,而你董夫子的天人感应在后,你可以编撰《荀子》,却不能随意编排荀子,无论你说什么,荀子也不可能从棺材里爬出来自证啊!”

在刘迁看来,人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更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一个早已作古的儒家先贤!

这句话瞬间就引起了学子们的议论。

“所谓编撰,可以在编辑整理的过程中添加自己的观点,但是原文不可做一丝更改。所谓编排,是捏造谎言讥诮别人,庄大儒莫非真的是在杜撰?”

“何为杜撰,虚构臆造者也。王太子说的对,我们可以研究先贤的著作,却不能将自身意志强加给作古之人,虚构臆造出荀子的另一个思想。”

“虚构臆造可大可小,当年田窦之争中,前丞相窦婴为了从丞相田蚡手中救下灌夫,不惜伪造了先帝的诏书,最终灌夫被灭了族,窦婴在渭城大街上被斩首示众,……”

随着无数怀疑的目光注视而来,庄青山面色不由变得一阵青白,其实他也知道,王太子此言虽然粗鄙,但也说的没错,他若是再曲解荀子的主张,今后恐怕就要被荀子一脉批判针对了。

于是乎,UU看书 www.uukanshu.net 大儒庄青山略有些气急败坏道:“是你们以《荀子·天论》来反驳我《公羊传》主张,我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况且董夫子的《天人三策》乃是规范天子道德之言,天子都未曾否决,尔等又何必争辩!”

庄青山直接搬出天子之后,所有人心头都是为之一凛,但仔细一想,庄青山此举恰恰表明他已然束手无策。

顿时,学子们心中就是一怔,这次争辩本是大儒庄青山和文学祭酒二人之事,王太子刘迁参与进来之后在王太子舍人的帮助下挽回了颓势,最终看似王太子无言以对,实际上庄大儒已经输了!

在学子们现在看来,此时的王太子刘迁虽然仍旧一事无成,但也算是有胆有识之辈了。

刘迁来这里也不是和庄青山争辩,而是为了向文学祭酒晋昌请教炼命之法,当刘迁请走晋昌之后,广场上听讲的人却都留了下来,他们在乎《天人三策》的绝对真实性吗?他们要学的是天子推崇的《公羊春秋》。

刘迁才不管那些郡国学的学子如何,此时淮南国由国相治理,这些学子就算入仕也是成为国相乃至天子官吏,刚才的辩论只是顺手为之,他还是将心思全部放在修身炼命上吧!

刘迁派内侍去知会金玲儿一声的同时,带着余七和文学祭酒晋昌来到了一处书房,只是刘迁也不好直接说出元精之事,好在除了“天人感应”、“天人之分”之外,还有“天人合一”。

所谓“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他或许将元精比拟成天地万物之一,便能从文学祭酒晋昌这里寻求一些答案。

第五十五章 杀!第四十八章 金丹第五十七章 各异第五十章 因果第五十四章 怒!第四十六章 灭魔第六十九章 赎罪第六章 神仙洞第一十八章 志向第三十一章 化炁第四十一章 巨鬼第二十五章 主张第六章 神仙洞第二十一章 阳谋第四十八章 金丹第五十六章 独霸第一十二章 无为第五十一章 命运第四十六章 灭魔第五十三章 愚昧(养书的大佬们可以开宰了!)第四十二章 龙珠第六十一章 闻道第四十八章 金丹第三十七章 仙饵第二十四章 休沐第一十六章 虚灵第五十八章 找死第四十八章 金丹第一十二章 无为第六十一章 闻道第七十章 共识第十章 世俗第三十五章 鬼神第三十六章 外丹第六十一章 闻道第一十五章 无有第一十六章 虚灵第四十章 焦姑第五十六章 独霸第五十七章 各异第六十七章 帮忙第五十五章 杀!第三十二章 损益第二十六章 儒道第六十六章 悟!第三十六章 外丹第六十九章 赎罪第五十八章 找死第六十二章 火!第一十七章 约定第五十三章 愚昧(养书的大佬们可以开宰了!)第一十七章 约定第九章 勾结第一十六章 虚灵第六十七章 帮忙第二十八章 天人第四十一章 巨鬼第七十一章 相副第二十三章 小大第二十四章 休沐第七十二章 【点化】第五十四章 怒!第五章 神山第三十八章 居巢第三十四章 天魂第一十三章 道物第三十五章 鬼神第三章 谋事在人第五十一章 命运第六十五章 震!第四十七章 大妖第一十一章 易老第三十七章 仙饵第三章 谋事在人第六十三章 心神第二十九章 天命第三十一章 化炁第二十一章 阳谋第七十一章 相副第四十五章 方士第五十章 因果第三十三章 造化第三十六章 外丹第二十章 修身第一章 成仙?入魔?第一十四章 问仙第二章 事有蹊跷第六十六章 悟!第五十二章 道别第三章 谋事在人第六十九章 赎罪第一十一章 易老第二十五章 主张第六十三章 心神第五十章 因果第三十六章 外丹第一章 成仙?入魔?第四十八章 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