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长矛如林

江东之主、吴侯孙权,这些日子是极其的烦恼啊。

烦恼的来源有二:其一,张昭、张纮终于遭到释放,匆匆从曹营赶回来了,极言曹军之盛,难以抵御也,要求孙权尽快召回周瑜,然后遣使向朝廷谢罪——如此,或可保江东基业,最不济也能保全孙氏一族的性命;其二,吴、会二郡的沿海各县,急报是雪片一般传来,都说幽州水军势大,恐怕不日便要登上海岸,杀往内陆而来,请求立派援兵。

当日钟离绪的浙江水师为是勋所破,败兵逃归山阴,淳于式大惊失色,不敢再隐瞒消息,赶紧遣人前往长江沿岸去禀报孙权。对于是勋究竟有多少船只和兵马,这时候陆陆续续的各方情报汇聚,加上败兵所言,综合起来,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的数字——也就是孙权派严畯去通知周瑜的,总共海船八九十、水兵一万五,足比事实真相翻了两翻还多。

这倒不是淳于式为了减轻自己的责任,故意谎报,而是这年月并没有完善的侦察系统,所谓情报,大多得自于各乡各镇的口耳相传。钟离绪战败之后,附近的句章、余姚、上虞等县一日三惊,百姓们纷纷逃离海岸,蹿向内陆,即便亲眼所见,传来传去的也便失了真——而且不会往少了失,只会往多了失。更重要的是,是勋通过扣押商船和物资,与很多会稽大户打起了交道,而陆议也通过另外一种渠道,一起利用这些大户。要他们帮忙散布幽州水师强大难敌的谣言。

或许也有那诚实百姓亲眼得见幽州水师。会说真话吧。但在官吏们眼中,究竟是缙绅大户可信呢,还是泥腿子草民可信呢?

所以这离谱的数字往上一报,孙权当场就惊了,匆忙收兵,退返吴郡的郡治吴县。他询问属吏,这数字可靠不可靠?幽州水师真那么强大吗?别部司马凌操表示怀疑,说:“江东主力。皆从周公瑾往赴荆州,余者不过三万,分守各郡,若敌果有万余,自可登岸,觑主公在北,而掩袭吴县矣,何得更南扰会稽?则数之不足,乃可明矣。”

“将军所言差矣。”一人缓步而出,开言反驳。孙权定睛一瞧,原来是顾雍顾元叹。就听顾雍逐条分说自己的理由:“千里航海。古未之闻,南北气候、水文皆不相同,仓促间安可遽战?是以逡巡海上,骚扰会稽,为整兵练卒也,候其熟稔,必来犯吴。况我军不过三万,卿所知也,而是勋不知,未敢遽犯,候其探知,岂有不来之理?”

是勋所以没有先来打吴郡,一是因为对南方的气候和水文还不熟悉,二是因为对我军的虚实还不明了,未见得是兵力不足的缘由。就我看来,一万多兵,近百条船,那是一定有的,不光光是幽州的本部啊,他肯定还接收了平、登、海、徐各州的军队哪!

其实顾元叹比孙权更早就得到了幽州舰队骚扰会稽的消息了。一是因为他没有跟随孙权北征,而留在了吴县;二是因为他曾经久守会稽,消息来源面比较广泛;当然最重要的,如今陆议还不敢公然露脸,就正躲藏在他家中……

所以这套说词,顾雍是熟思已久,当下“嘡嘡嘡”往外一摆,当即驳得凌操是哑口无言。完了他还劝孙权赶紧召回周瑜所部——“荆州,唇齿也,吴会,腹心也,安有病入膏肓而虑及唇齿者乎?即守荆退曹,荆州亦难为我所有,而破吴会,得不偿失。即荆州我有,岂主公欲弃先兄之基业而西迁耶?”

孙权闻言,不禁动容,这才派了严畯西上,去召周瑜回来。可是这边严畯才走不久,会稽又有急报传来,说诸暨、剡县群贼并起,有吕合、秦狼等联兵数千,北犯山阴,请求赶紧派兵救援。顾雍早料到会有类似事件发生了,假模假式地慨叹道:“此必为是勋所惑者也。”

朝廷“大军”逼向会稽,一方面抢掠了不少的海商后台,另方面又封官许愿,大开白条,会稽显姓们本来就还没有彻底被孙家所收服,趁着这个机会,正好出兵出粮,煽动暴乱,以动摇孙氏在江东的统治。顾雍心说这第一波只是试水而已,更大的乱子恐怕还在后头哪……

孙权急派蒋钦、徐盛率军南下平叛,然而这边二将才走,一眨眼的功夫,吴郡内部也盗贼四起——这当然是“吴四姓”的功劳哪。孙权倒是也明白,若无地方豪强在背后撑腰,老百姓很难闹得起来,而就算真闹起来,豪强武装就先把他们给捏了,用不着等自家动手。所以他主动拉低身段,去拜访四姓的族长,族长们的托词是:我们可没资助谁造您的反,我们哪有这胆子啊?估计一是昔日刘繇、严白虎等人的余党趁机闹事,二是我们的海船、货物在会稽遭受重大损失,被迫压缩财政,多在佃户身上榨了点儿油水……

孙权真是焦头烂额啊,只好一方面点兵平乱,一方面又派主记步骘再赴江夏,去勒令周瑜退兵——这回信中的语气就重得多啦,不是要周瑜寻机撤归了,而是命其即刻率部返回江东。

步骘字子山,是临淮人士,因世乱避居江东,为孙权所征辟。孙权虽然表面上要跟江东世家和解,骨子里还是信任淮泗人士,所以这位步子山虽然职位不高,只是主记而已,但在东吴政权中的地位可不低,算是孙权心腹之臣。孙权派他前去召还周瑜,也是向周公瑾暗示自己的心意——我是真的命令你回来,不是跟你打商量啊。

步骘乘船西上,途中经过彭蠡,还差点儿遭了鲁肃水军的毒手,好不容易来至江夏,正赶上周瑜要跟曹操决战。周公瑾详细地询问了吴、会二郡的情况,不禁长叹道:“若其上下一心,何惧是勋!”真正给孙权造成威胁的,不是是勋的幽州水军,而是二郡的地方势力啊。

好,既然主公要我退兵,那我不得不退,但正不必急于一时——“子山且观瑜破曹,即可同返。”

决战就定在了步骘到来后的第三天。当日早晨,卯时才过,双方便各开营垒,将帅士卒列阵而出。曹操派曹仁率领部分兵马留守本营,并且朝向西方防御黄祖,以免西陵城内的江夏兵突然杀出呼应周瑜,犄角夹击,蹈乱己方阵列。他则亲自率军来战周瑜。

南郡四万、北军六万,庞大的阵列缓缓靠近。曹军既众,即排布锥行之阵,以大将夏侯惇为正中突阵之锋锐,乐进在左、李典在右,偕行而前。江东兵马数量较少,则排布密集阵形——《孙膑兵法》中称为“数阵”——周瑜在中,周泰在前,韩当、黄盖遮其两翼,程普合后。密集阵形易守难攻,但比较容易被敌军包抄后路,四面围困起来,好在江东军背靠长江,水师在后,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两军对面行至一箭之遥,各自弓弩手射住阵脚,重新整列。这年月平原对战,最讲究阵列完整,但士卒的训练水平和后世的近代国家军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即便号称“百战精锐”,又有能将统驭,走着走着也容易散架,必须不时地调整步伐。

曹军中还推出一量临时装备起来的礟车,不过并非用来远程伤敌,而是当做曹操的瞭望车、指挥塔使用——当年攻打邺城的时候,是勋就曾经爬到礟车顶上去远望敌势,曹操觉得这法子不错啊,便即学了过来。不过主将既要上礟,自然必须预做防护——要是曹老大一个腿软掉下来,那可就不战而败啦——不但挂上了绳梯,还预先设置了扶手。曹操与荀攸同上礟车——再多人也站不下——手搭凉篷,远远而望,不禁点头:“敌列甚整,士气亦高,周公瑾果当世之杰也。”转过头去跟荀攸说:“若得周瑜,何虑江东不平?”

荀公达心说老大的人才搜集癖是越来越严重啦,可是你真以为谁都肯为你效命吗?周瑜受孙策厚恩,据说情同兄弟,江东不平,估计他是不肯投入曹家阵营的,而真等江东平了,再收他又有啥意义?虽然腹诽,表面上却仍恭敬点头:“丞相所言是也。”

眼瞧着本军整列完毕,各部到位,于是曹操手持一面小旗,连挥三下,曹阵中当即鼓声震天般响起。夏侯惇列在阵头,长槊高举,双腿一夹马腹,便即率军向前方杀去。不过战马只是便步而已,现在还不到突阵的时候,并且他部下只有亲卫部曲百余骑,其余都是步兵,也不可能甩下大队独自冲锋。

江东军排列密集阵形,第一线长矛如林,同样缓步向前。两军各前二十步,略缓一缓,再整队列,同时弓弩手朝天而射。箭支呼啸声中,陆续有小卒中矢跌倒,号呼不已。夏侯惇一见时机到了,便即开始加速,他身后的部曲也急忙催马跟上,当先破入敌阵。江东的长矛兵挺矛攒刺,夏侯元让将马头略侧一侧,长槊挥出,便有十多矛杆折断,随即曹军的矛手也到了,两军顷刻间便厮杀到了一处……(未完待续……)

第23章 吾舅同然第28章 子以母贵第32章 秦失其鹿第31章 不可遽废第22章 收服荆南第26章 甄氏佳妇第26章 骂死荀彧第8章 佛国之愿第14章 无奈窃国第7章 吾青州人第12章 壮当封侯第1章 苴鉏去之第12章 城外相见第5章 渭水鲤脍第24章 安所求赦第14章 封藩凉州第37章 心大志广第15章 野有遗贤第3章 军中校事第20章 秦因何亡第30章 南风骤起第17章 大战序幕第3章 嫌疑之地第5章 雏凤引弓第4章 攻心之计第26章 心丧三年第27章 昔孔子殁第2章 飞龟舞蛇第24章 高陵之变第30章 命中魔星第12章 悬危之势第16章 举贤任能第20章 射戟小支第5章 雏凤引弓第27章 恐其有诈第16章 我主不见第28章 后世来者第13章 深入虎穴第22章 医者仁心第11章 料事如神第17章 养寇自重第32章 殿上失仪第9章 先实关中第19章 难从死志第6章 乐浪故人第4章 真正小人第4章 渔阳豪强第19章 岭南烽烟第23章 乌帽子亲第29章 不智不信第18章 巨型火炬第34章 以兵做贼第18章 背主求荣第17章 命促早终第12章 伪书离间第6章 严其考法第7章 魏亦有亡第35章 江船上陆第8章 佛国之愿第9章 涢水之战第16章 孰轻孰重第18章 延之日升第2章 沛国曹氏第26章 钓桥无益第16章 飞来干醋第4章 浑人心思第5章 幽州之战第30章 少年怪诞第5章 大国小鲜第9章 舜舞干戚第26章 骂死荀彧第6章 反攻序曲第13章 误交损友第5章 天赋上限第27章 澄清吏治第27章 平原搬兵第7章 吾无此癖第16章 谁是萧何第16章 天下为弈第2章 谋士之责第14章 客已满矣第23章 天雷殛我第19章 枭雄入蜀第18章 行猎遇贼第23章 凉州之战第27章 败絮其中第30章 俊杰相对第16章 数算之道第26章 君权相权第21章 神龟永寿第16章 废立之思第6章 并无雅骨第18章 置之死地第8章 跨境追捕第9章 凉州用间第15章 不王而王第34章 震主之威第25章 千里之间第25章 名王为质第9章 明察秋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