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六章 新朝气象(一)

“汉王要称帝了!”

一则消息如同龙卷风一般瞬间刮过华夏大地。

汉元年十一月初七,中原报正式向天下宣告,汉王将于汉二年一月一日在京师正式登基称帝。

至于为何是一月一日,一来为开元之时,二来取意大汉朝文治武功俱是历代第一之意。

这也是刘锡命为何要先将都城临时迁到北京来的缘故,这里除了紫禁城,其他如天坛等全都有现成了,正好便于举行仪式。

这次登基大典,陈翊定这个门下省参知政事便是最主要的操刀人。

门下省总揽王事,下设通政寺、宗正寺、詹事府、太常寺、太仆寺、少府寺、郎官寺、卫尉寺、钦天寺。

这些全部都是以往为皇家服务的部门。

好在还有一众大明旧臣和明朝制度可以参考,陈翊定这才不至于出错。

汉二年一月一日,钦天寺选定良辰吉时,太仆寺下属的尚宝司、教坊司等部门各自负责的符牌印章、乐舞等事也已经准备妥当。

一日一大早,刘锡命首先派宗正寺卿刘锡禾带领宗室子弟祭拜宗庙,祭告天地,他自己也身着皇帝冕服前往太庙祷告。

京师的百姓也早早地被发动起来,将各自门前的大街打扫的干干净净。

太常寺还下发了数万面小型国旗,将整个京师打扮的鲜艳多彩。

等到吉时一到,修整一新的皇极殿前鼓乐齐鸣,刘锡命从皇极殿中走出,走上大汉门再次向天祷告,同时将集议院的决议向天献祭。

曹变蛟等人为此还专门组织了一场大阅兵。

随着刘锡命一声令下,两万名汉军将士踩着整齐的步伐从大汉门前大街走过。

“皇帝陛下万岁,大汉万岁。”

与此同时,全体大汉官员在太常寺的引导下,走过金水桥进入紫禁城,分为文武列成两列。

等到刘锡命在大汉门上祭告完毕,从御道上走过时,文武群臣齐齐高呼万岁。

进入到皇极殿中,群臣再次山呼万岁,刘锡贤清朗的声音便在大殿中响起。

“朕自起兵以来,先克伪西、伪顺诸逆,再破满清蛮夷,幸得天佑,得以保全华夏。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

凡四川、两湖、山西、陕西、江南、闽粤、山东及西南诸郡蛮夷,各处寇攘,屡命大将军与诸将校奋扬威武,四方戡定,民安田里。

今文武大臣百司众庶合辞劝进,尊朕为皇帝,以主黔黎。勉循众请,于汉二年一月一日告祭天地于燕山之阳,即皇帝位于南郊。

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汉,建元元武。

定天京为都城,改京师为北京,以为陪都。

恭诣太庙,追尊四代考妣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于北京,册封谢氏为皇后。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随着刘锡贤口中的登基诏书念完,苏谨带领群臣再次朝拜。

“大汉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紧跟着,守卫紫禁城的禁军将士也跟着高呼起来。

“大汉万岁,万岁,万万岁”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这声音直上云霄,响彻天下。

从今天起,这天下就是大汉元武朝了。

皇极殿御座上,刘锡命正襟危坐一挥绣袍,“众卿平身”。

“谢陛下”

“天下德政自汉而始,如今本朝再立大汉旗号,当为天下人所知。朕今决定,以汉高皇帝立国之时为算,以为汉元纪年,今年便为汉元1848年。

从今往后,天下录事为书皆当以汉元纪元为凭,辅以前朝正统或本朝各皇帝年号,以今年为例,便是汉元1848年,元武元年。”

“高皇帝建国之前,则称为汉元前,例如秦始皇帝登基,便是汉元前45年,其他以此类推,便可使天下之事一目了然。”

苏谨激动地持笏拱手,“陛下圣明,此汉元纪元一出,天下人无论贤愚皆可知古往今来之事矣。”

皇极殿中的群臣也是全都动容,尤其是黄宗羲等人,他们是知道以往计算历史时间是有多困难的。

历朝历代的年号等十分复杂,就算写出来也难以让人记住,但是现在有了汉元纪元法之后,华夏的历史顿时变得一目了然了。

当下,一众朝臣全都激动拜倒,发自内心山呼。

“吾皇圣明”

御座上,刘锡命无声大笑。

自此以后,这个世界全都要被我大汉打上牢不可灭的烙印,再也不会出现被白皮恶心的事情了。

“除此之外,汉元1836年乃朕蒙紫微大帝启示之年,朕钦定汉元1836年为圣元节,往后每逢十年便要举行大型祭祀,以向紫微大帝祷告。”

汉元1836年,也就是崇祯六年,恰好是刘锡命正式穿越过来的日子。

他当然不会忘记这么重要的时间节点。

刘锡命这话一落,一旁站立的刘锡贤和刘锡安两人似乎也想起了什么,顿时脸色一变。

那一年正是二哥开始赚大钱,刘家开始起步的时候。

一想到二哥后来的一系列神秘动作,刘锡贤、刘锡安的脸色变得更加恭谨和激动了。

我刘氏果真有天命相助。

朝臣文武当中,从四川赶回来的于永凯以及穆敬难等人也都兴奋难当。

他们都是刘家老人,自然对于刘家的发家史了如指掌,如今看来,我刘氏当真是天命所归,心中的忠诚更甚几分。

刘锡命没想到自己专门点了1836年这么一件事产生众多的连锁反应,因为此时他说的话又让全体大汉朝廷浑身一震。

“朕已立谢氏为皇后,但是太子一职,朕思来想去,决定不再设立。”

“轰”

这一声如同炸雷在大汉朝廷上炸响,将苏谨等人炸的外焦里嫩。

“陛下不可啊”

苏谨慌忙出列奏道:“自古以来,哪有不立太子的道理,我大汉好不容易才有了如今这样的大好局面,万不能因为储君空悬而出什么岔子啊。”

“是啊,请陛下三思。”

群臣纷纷上奏。

刘锡命起身负手笑道:

“朕亦知众卿心意,不过朕这么做是有原因的。”

“一来诸皇子现在年幼,朕也不知道谁贤明谁愚钝,而皇帝大位事关天下百姓,朕实在无法容忍有庸碌之辈登基。”

“二来这也是为了朕的子女考虑,诸卿翻看史书就能知道,历来为太子者,能够有好下场的不多,尤其是汉孝武皇帝戾太子一案更是引得人心浮动,朕因此更不想设太子。”

眼见群臣还有话说,刘锡命赶忙伸手制止住大家。

“朕说的并非是现在不立太子,而是要彻底废除太子这一职务,但是国家又不可以没有储君,朕因此决定采用秘密立储的方式。”

“秘密立储?”

群臣中惊呼连连。

大汉皇帝陛下这是要开历史之先啊。

窦玉泉躬身出列道:

“陛下,还请陛下详述何为秘密立储。”

“所谓秘密立储,便是此后每一任皇帝登基之时,先从诸皇子中选定一位作为秘密储君,同时写下传位诏书。”

“但是此诏书不予公开,而是装在保密柜中存放,朕已经命工部研制了一个保密柜,此保密柜钥匙共设6把,只有6把钥匙同时使用才能将柜子打开取出诏书。”

“6把钥匙分别交由丞相、总理、参知政事、大纳言、太尉和宗正寺卿掌管。”

“一旦皇帝驾崩或是出现国家无主的情况,掌握钥匙的这六人便可共同将柜子打开,进而扶保诏书中所立之人登基为帝。”

“哗”

如此新颖的方式,简直是闻所未闻,大汉群臣顿时陷入了一片讨论当中。

刘锡命自顾自地笑道:

“这个方法有许多好处,历来太子往往要受他人攻讦,毕竟人无完人,很容易被中伤,进而要么黯然下台,要么铤而走险。”

“但是按照朕的法子,除了皇帝,大家都不知道是立谁为储君,自然就少了许多争斗。”

“另外一个,朕此时写下符合朕心意的继承人,但是等到数年之后,如果有了更加优秀的继承人,朕还能够进行更换,如此便可让朕的子女更加砥砺自身,片刻不能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对于天下百姓也是一件大好事。”

第六百零一章 督师中原(三)第三百零四章 献忠兵至(十)第四百二十三章 弹劾天官(三)第三百五十五章 复社众人第三十一章 贵客来访第一百二十六章 莫名深陷第七百二十一章 征服蒙古(五)第七百零九章 新朝气象(四)第三百章 献忠兵至(六)第四百六十四章 占领吕宋(七)第三百一十七章 动身北上第四百零九章 刘家大婚(一)第四百一十九章 会试阴谋第二百五十四章 旁征博引第七百二十八章 封藩日本(二)第六十章 义救老师第一百八十六章 村中秀才第二十七章 转让交易第三百五十八章 怒为红颜(一)第一百八十七章 斗智斗勇第七百二十四章 朝鲜安南(二)第四百四十四章 香港海战(一)第六百六十六章 吕宋汉王(七)第六百三十七章 另立新君(四)第一百零三章 事后处理第一百七十三章 收尾工作第二百二十一章 高中头名(四)第六百三十八章 另立新君(五)第二百三十章 夜间突袭第三百五十章 夜探唐府(二)第二百八十三章 府城角力(五)第一百九十七章 守株待兔(三)第五百七十章 围攻武昌(二)第三百零五章 再见总兵第一百四十五章 鬼话连篇第二十二章 黑虎帮派第五十一章 以直报怨第二百五十二章 到达成都第五百零二章 赈济京城(四)第三百四十三章 流贼聚首第三百九十一章 刘家生变(二)第二百六十四章 浙江宗羲(三)第一百三十二章 大舅老爷第四百三十一章 联接楚党(一)第七百二十五章 朝鲜安南(三)第三百五十九章 怒为红颜(二)第一百五十四章 玉泉入村第五百四十章 救疫河南(二)第三百一十一章 名振府县(六)第六百九十章 驱逐鞑虏(二)第四百八十八章 京营点兵(一)第六百七十九章 称王建国第五十三章 师出以律第七章 卖菜准备第五百零三章 赈济京城(五)第二百八十六章 府城角力(八)第二百八十一章 府城角力(三)第四百九十六章 建虏请和第二百八十章 府城角力(二)第四百二十七章 钦点状元(三)第二百九十六章 献忠兵至(二)第七百一十三章 新朝气象(八)第一百四十七章 购买军械第一百三十八章 青楼遇险第四百五十章 攻略安南(二)第六百四十章 另立新君(七)第五百零二章 赈济京城(四)第六百三十八章 另立新君(五)第五百八十九章 图谋宗室(五)第二十四章 收留乞儿第五十八章 连夜遁逃第六十三章 拯危救难第二百五十九章 逃亡之人第三百四十章 贿赂中官(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准备院试(一)第三百四十二章 贿赂中官(三)第六百零三章 督师中原(四)第一百七十八章 再次扩张第一百四十章 其间缘由第四百三十四章 朝堂争斗(一)第七十二章 装神弄鬼第三百零七章 名振府县(二)第五百二十六章 占领台湾(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再次相遇第六百七十三章 吕宋汉王(十四)第一百五十二章 大战水匪第三十七章 拜师入学第五百九十二章 图谋宗室(九)第四十二章 老师良才第二百七十八章 一唱一和第四百八十九章 京营点兵(二)第四百八十一章 县令雷洪(三)第六百八十九章 驱逐鞑虏(一)第一百九十六章 守株待兔(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实力威吓第六百三十三章 大明覆灭(八)第四十章 私塾同窗第六百七十一章 吕宋汉王(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