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采访实录六

到了果团小学,我们找到了在这里教书的老师,他的名字叫杨冬浩,1930年生,老家是缅甸眉苗人,但是在华人学校读书长大,读过高二。

他已结婚,老婆就在文东街的岳父母家里,今年三月份来此任教,一年只有六千元的工资,吃饭要自己做,村里有时稍微供点伙食,送点菜或者米。

他给我们各沏了一杯茶,然后告诉我们,这所小学已开办五年,是村里人自发组织开办的民办小学,现有在校生36人,他一个老师教六个年级,其中一年级18人,二年级4人,三年级7人,四年级4人,五年级1人,六年级2人。

他一天上6个小时的课,早上是6点到8点,中午是10点到12点,下午是1点到3点。

由于一个人教六个年级的课程,他便把学生分成方向相反的两组,教室两头各挂一块黑板,他教一头的学生,另一头则由高年级的学生代为教低年级一些基础知识,如此下来,仍是辛苦得很。

由于看到我是特区政府派下来的人,他满怀希冀地托我告诉政府,希望能够给予一点经济上的帮助,因为他一个月连生活费在内才五百块钱,实在是没办法维持下去。

就在这间容纳六个年级的教室里,我看到的那些课桌和凳子都是破破烂烂的,而为了节省材料,就把两截木头埋在地里,上面再加一块木板就成了学生坐的凳子,所以凳子是不可移动的,这里的教学条件之恶劣,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破屋子,烂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

学校下边有一块空地,支了一个排球网,就成了学生体育锻炼的操场,在三十六个学生中,现在还有两个学生是寄宿的,因为他们的家较远,路上容易发生危险,如果是雨水多的季节,则寄宿的学生会多一些。

我去看了学生住的地方,只是几块破板上放几块破布,就成了他们睡觉的床,而他们在住校时还得自己生火做饭,杨冬浩老师住的房子是借别人的,因为那户人家去了大水塘。

我走进他住的地方,一间破屋子里只有一张桌子,一张床,床上放着一个皮箱,这就是他的全部家当,在床对面的墙上挂着一块腊肉,而腊肉上却爬满了密密麻麻的蚂蚁。

正在我们聊天的时候,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邀请我们去他家串串,我们便来到了他的家,他家的房子就在学校旁边,也是一处低矮的破房子。

他叫李老伟,今年37岁,大傣族人,文盲,他的媳妇叫杨小凤,今年35岁,也是个文盲,家里有四个孩子,大儿子李德诚,今年13岁,在读六年级,二儿子李德全,11岁,在读三年级,大女儿李德琴,8岁,在读一年级,二女儿李小芳,4岁。

以前靠租人家的地种大烟,所以收入稍好,现在家里种了一点玉米,在山后的江边种了一点稻谷,粮食收成够吃半年,平时他们夫妇就到外面帮工,一般是8元/天,最高可拿10元/天。

我问他为什么不到机场去搞建筑,那样工资要高一些,他一听直摇头:“搞建筑的华人都不要我们,我们想学建筑,又没人带我们去学。”

我后来才了解到,由于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文盲,要学泥水工很困难,因此到这里来搞建筑的老板都宁愿从南华联邦带建筑工人来,也不请当地人。

他又告诉我,他以前是住在西山的,家里有兄弟五人,19岁随父母搬来这里生活,已在此地生活了十八年了,他说自己是一个文盲,很多事做不成,懂得不识字的难处,所以他不想让后代再成为文盲。

他是这个学校的创始人之一,为了村里办学,他与另外两个人全力要求办起来,做了其他人很多工作,经过很多困难,终于在骑马岭这个鸡不下蛋鸟不拉屎的地方盖起了一所学校。

在这个村寨里,他家是小孩入学率最高的,我问他:“你收入这么低,怎么还会送孩子读书?”这个倔强的山里汉子告诉我,他哪怕就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读上书,要在儿女这一代断了文盲的根,我被他的这种强烈的望子成龙的意志所感染,在临走的时候,我给了他小孩一百块钱买文具。

结束果团小学的采访以后,太阳也渐渐西沉了,我们便打道回文东街,路经之处,骑马岭的山头上燃了几堆火,那是山民们垦荒的信号,在我肉眼所能看到的地方,哪怕是石头缝里,只要有一堆土,能够插得上一株庄稼,他们都开垦了。

尽管他们这样勤劳不辍,还是无法摆脱食不果腹的生活,一年之中有相当漫长的时间是在半饥半饿的状态中度过的,真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摘自《纪事报》海外同胞专题,特派记者司徒云登。

“真是太惨了,老头子,这些都是善良的人,我们是不是要做些什么?”贾莹放下报纸,眼中带着泪花。

“老婆子,你说我们能做什么?难道让他们种植毒品?”

“那可不行,那是明令禁止的。要不把他们划到国内来?”

“他们不符合移民条件。”

“总共只有25000多人,每个地方安置一部分根本没问题。”

“那个兰里岛也有五万多人,是不是一起?”

“我们又不是没有这个能力?”

“你想过没有,我们能救得了所有的海外同胞吗?我们能让所有的人过上我们这样的生活吗?这样的气候条件要是生活不好只能说是无能。”

“二叔说的对,过上我们这样的生活那不可能,我们是自己奋斗的结果。”王梅在旁边说道。

“你们说得对,不管怎么样我们还是要帮助他们。”

“老姑,这个没错,关键是让他们能有造血机能,我们只是输血不解决问题,1968年年初我知道,每家发了300斤粮食,这才半年。能力是一回事,我们养活得了,他们的问题根本没解决。”

“我心里不好受。”

“小梅,你说说你的想法,省的老婆子脑子一热干点不该干的事,没人敢发对不意味着人人心悦诚服。”叶奋韬盯着王梅。

“实际上,只要规划好,他们自己能救自己,没地好办,炸山,山上的石头可以做石材,碎石可以做建筑材料,糖厂已经建好了,可以大规模种植甘蔗。再有,山上开展特色旅游,手工织的布那是民族服装也可以卖个大价钱。这辈人没文化有力气,等到生活好了,下辈人也有文化了就好办了。用他们自己的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我看只是当地的行政长官不行,毕竟没有见过世面,还是自由选举闹的。”

“听到了,老婆子,小梅说的一套一套的,该专制就要专制,实际上换个行政长官就解决了。我的意见,不输血让他们自己解决,我们提供短时间的帮助,你看行吗?”

“我明白了,回头交给张家那几个小子,他们这方面是行家。”

“老姑,我们该募捐还要募捐,可以让国内的人拿旧东西换超市的优惠劵,一举两得,省的有人说闲话。”

“小梅这个总统真没白当,我知道了。老头子,我忙乎一个星期,你来不来?”

“算了吧,在我看来这点小事我还是不参合了,我还得给小梅交待以后的事,我真的没时间。”

“得,你们没时间拉倒,我自己来,饿你们一个星期就知道厉害了。”

“二叔,我们惹不起,要不我们休息一个星期?”

“没办法,只能这样了。”

第157章 英雄论第179章 南极领地第321章 采访实录六第501章 参照物一第606章 预警机日机十五第317章 采访实录二第479章 方法第37章 非洲军队第261章 索马里港口第568章 话题很长一第487章 我们也可以第192章 肌肉男四第552章 学习指挥第267章 交通二第547章 航母生涯第514章 不用憋着了第488章 冰姐夫第567章 要反击第30章 也门第403章 人员安排第511章 暗示演讲第454章 善后第243章 太阳能一第340章 债务危机三第264章 尼日利亚一第184章 站在前台第471章 早已埋下三第498章 计划的理由第326章 山洞的秘密二第616章 战斗的记忆三第364章 只有消耗战第357章 全球追杀十第306章 蓄水池三第63章 立足点几内亚第17章 亚齐五第539章 堂堂正正第514章 不用憋着了第216章 雇佣军第467章 海军生活第365章 没有夕阳产业第32章 马达加斯加一第96章 东南亚记忆二第589章 狙击手日记二第288章 贫困原因第169章 该来的总要来六第609章 战前的岁月第43章 跟着幸运第322章 撤侨行动第393章 竞选演讲二第123章 远洋捕捞二第224章 人物关系交待第167章 该来的总要来四第221章 政变后果二第495章 要打第一枪第102章 战略底气三第346章 如何解体第355章 全球追杀八第543章 只是空袭第317章 采访实录二第541章 迹象第309章 金融问题第368章 首次第563章 不是单打独斗一第181章 中东布局第371章 大队长日记三第211章 黑字的安保公司一第232章 军队整编一第177章 必须保证三第633章 司令部日志五第453章 金融资本第306章 蓄水池三第228章 商业模式二第129章 闪电战理由第468章 问你冰姐夫第81章 使人思考的书十第536章 降落航母三第510章 对应措施第445章 铲除第534章 降落航母一第358章 起因第313章 要先沟通第255章 解救三第444章 有了借口第338章 债务危机一第113章 复兴公司故事五第240章 护航感受第567章 要反击第632章 司令部日志四第581章 肃清纳米比亚二第466章 四处开花第360章 资源换武器第444章 有了借口第249章 定位者第509章 关注战况第257章 开玩笑第348章 全球追杀一第128章 闪电战三第213章 黑字的安保公司三第450章 老挝战斗一第187章 组织结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