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周逸群

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

——周逸群

我们共产党员,要像铁一样硬,钢一样强。

——周逸群

周逸群(1896~1931),生于贵州铜仁县(现为铜仁市),原籍湖北蒲圻(今湖北省赤壁市人)。周逸群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宣传家、活动家,共产党军队的早期缔造者之一,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人。1931年5月,周逸群由洞庭湖特区返回江北汇报工作,途经湖南岳阳贾家凉亭时,遭国民党军伏击,不幸壮烈牺牲。

上海笔伐到黄埔论剑

1896年7月23日,酷暑难当的铜仁城,在当地的望族周家诞生了一个男孩。清道光年间,他的曾祖父在从湖北蒲圻(现赤壁)迁居铜仁,靠油漆发家,其间家道虽小有中落,但到孩子父辈这代仍较殷实。

孩子取名周立凤,后改名为周逸群,并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红军的创建人。

周逸群年幼时,父母相继辞世。他进入族叔周自炳与人创办的本地唯一新式学堂——城南小学学习,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在贵阳读完中学后,周逸群回乡成为了小会计,并娶妻生子。1919年3月,周逸群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结识了同在日本求学的李侠公。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接受了先进思潮。

4年后,周逸群学成归国来到上海。他联合李侠公、胡秉铎等几位青年同乡组织“贵州青年社”,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周逸群发表了大量文章,揭露西南军阀投靠北洋军阀的罪行,影响很大。

他们还受到共青团中央负责人、《中国青年》主编萧楚女的赞扬与支持。周逸群、李侠公还写了一首诗给萧楚女:

原来楚女非巾帼,

忧国忧民慈母心;

诛伐魑魅如椽笔,

九州风雨一奇人。

在恽代英、萧楚女的帮助下,周逸群的思想有了很大的进步,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共产党。1924年10月,周逸群“废书学剑”,与胡秉铎进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而李侠公离沪赴穗,出任黄埔军校特别官佐,从事教导团秘书工作。不久,3人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黄埔军校的风云人物。

周逸群、李侠公联名写信给孙中山表达仰慕之情,并请求接见。一周之后,孙中山先生便在广州大元帅府召见了二人,并勉励他们:“你们的前途更加远大,国家民族的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的身上。”

经时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提名,周逸群担任了中共黄埔军校特别支部宣传委员,成为了周恩来的得力助手。

周逸群、李侠公等成立了秘密革命团体“火星社”。1925年初,周逸群又与人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成为该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9月,周逸群毕业,留任“青军会”主席。“青军会”团结广大青年军人,创办了《中国军人》、《青年军人》等刊物,宣传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政策。

随着工农运动、青年军人运动的不断高涨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的统一,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也日益尖锐起来。国民党右派组织在黄埔军校成立了“孙文主义学会”。周逸群站在斗争的最前沿,口诛笔伐,据理力驳国民党右派的谬论,深刻揭露他们反对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反对共产党的真面目。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青军会”被蒋介石下令解散。党组织安排周逸群到国民革命军政治训练部协助周恩来,为国民革命军北伐作了许多准备工作。经过历练,周逸群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干部。

贺龙参加革命的引路人

1925年10月至次年2月,贺龙驻兵铜仁,高举“讨贼联军”大旗誓师北伐。其间,他在好友同事家中,见到了周逸群从黄埔军校寄回来的一些宣传革命的资料。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周逸群随军来到长沙,任北伐军总政治部宣传队长。根据党的指示,他到国民革命军第九军工作,在途经常德时与九军一师师长贺龙相识,并任一师政治部主任兼常德地方书记。从此,两人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贺龙在湖南招收新兵3000人,他还按照周逸群的主张,在原随营军官学校的基础上开办“政治讲习所”,由周逸群带来的大部分宣传队员担任教官,周逸群本人则担任讲习所首任所长。这是贺龙方面欢迎左翼宣传队帮助改造部队、接受中共主张的开端。

贺龙要求参加共产党,周逸群告诉他:“共产党不会关门的,只要够条件,一定有人找你。”

在周逸群的帮助下,贺龙更加接近共产党,认为共产党的主张好,有办法,能够救中国,决心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干革命。贺龙也对周逸群更加信任了。

1927年春,贺龙率部脱离第九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独立第15师,周逸群继任政治部主任。贺龙奉命第二次北伐,开赴河南前线。

该师参谋长陈图南是右派军人,部队出发前,陈图南唆使少数人闹事,企图谋刺贺龙。贺龙果断处理,交武汉公安局枪决了陈图南,迅速平息了骚乱。这一当年在武汉轰动一时的政治事件,虽使贺龙历经风险,但确实增长了他政治斗争的经验,显示出他与国民党右派的彻底决裂。当然,这也与周逸群分不开。贺龙自己也说过,周逸群对他的影响,是对他思想上的第三次推动,也使他真正地接近了共产党。

在讨伐奉系军阀中独立第15师屡建战功,回到武汉后,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贺龙任军长,周逸群任政治部主任,后兼任第3师师长。

此时,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武汉国民政府和各地国民党的地方势力也开始反共。贺龙拒绝了国民党各派的拉拢,为避开说客,还于6月底经周逸群安排从英租界搬到了俄租界。他对中国共产党和周逸群的信任有增无减。

贺龙通过周逸群的引见,结识了不少中共中央的负责同志。他对共产党从思想上、政治上接近,进而发展到组织上的一致了。

参加南昌起义

在“八一”南昌起义中,当时党内职务并不高的周逸群却是个关键人物,因为他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并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跟党走,使二十军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掌握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而该部后来是起义部队的主力。

有人说周逸群“像一滴红水落到缸里,正在逐渐扩散,改变着部队的颜色。”其实早在从河南回师武汉时,周逸群和贺龙就曾向党中央和周恩来建议在武汉起义,但当时党中央未采纳。部队到达九江后,原中央政治局委员谭平山专程

会晤贺龙,把党内正在酝酿的在南昌举行武装暴动的计划透露给了他。贺龙表示热烈拥护。

7月28日傍晚,周逸群陪同周恩来到了贺龙驻地。在谈话中,周恩来分析了形势,谈了共产党对政局的看法和主张,精辟的见解使贺龙思想上豁然开朗。周恩来对他说出了起义的设想。

7月30日,张国焘来到南昌反对举行起义。周逸群参加了前委会议,与其余参会人员坚决支持前委举行起义的决定。会上,任命贺龙为起义总指挥,周逸群和刘伯承一起协助贺龙制定起义的行动计划。会后,周逸群将会议精神传达给贺龙。

7月31日深夜,贺龙和刘伯承、周逸群等同志走到二十军军部即起义军总指挥部大院门口,掌握部队的动向,指挥部队的行动。起义打响后,周逸群参与指挥战斗,消灭了敌指挥部警卫团,后又指挥3师教导团击溃敌九军79团。

之后,起义队伍按计划撤离南昌、南下广东。这时,周逸群的黄埔师兄陈赓,还是贺龙第20军3师任营长。

途中,周逸群和谭平山介绍贺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主持了入党仪式。随后,起义军占领潮汕地区,周逸群兼任潮汕卫戍司令。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的第一枪,周逸群在其中建立了不朽的革命功绩。彭真曾对此有过中肯的评述:“贺龙绝不是一次谈话把他拉过来的。这好比春天播种,夏天除草,到了秋天该收获了”;“贺龙在斗争中找出路……血淋淋的事实,使贺龙同志彻底认清了他们的反革命本质”;“贺龙部队里早有共产党员了,周逸群同志就是一个代表,贺龙与共产党人长期接触,对党的战线、方针、政策逐渐有所了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不计个人名利地位,不顾个人安危,把个人的命运同共产党紧密联系在一起。”

湘鄂西苏区的创建

1928年1月,党中央派周逸群与贺龙前往湘鄂边开展武装斗争,并决定组织湘西北特委,由湖北省委负责人郭亮任书记,周逸群、贺龙等为委员。周逸群等到达汉口后,因郭亮另有任用,由周逸群担任特委书记,并成立以周逸群为书记的湘鄂边前敌委员会。

1月下旬,周逸群等发动了荆江两岸的年关暴动,消灭反动民团,打击土豪劣绅,点燃了革命的烈火。

щщщ ◆TTKΛN ◆¢ Ο 按原定计划,贺龙、周逸群前往湘鄂边,于1928年3月到达贺龙的家乡湖南省桑植县洪家关。贺龙利用亲族和旧部属的关系,很快组织了3000人的武装,攻占了桑植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4月,国民党军进攻桑植,革命军战斗失利,士兵大部失散,周逸群与贺龙在战斗中也失去了联系。

周逸群从湘鄂边辗转来到洪湖,将石首、监利、公安等地农民武装集中起来,开展游击活动。1928年5月,周逸群得知鄂西特委被破坏,旋即赶到沙市,重新组织鄂西临时特委。7月,正式组成以周逸群为书记的鄂西特委。经过近半年的工作,鄂西特委所领导的革命力量扩大到23个县。

1929年春,周逸群设法与贺龙取得联系,将有关决议和经验及时传达给贺龙为首的湘鄂西前委。会后,鄂西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三县游击队编成游击大队,在周逸群的直接指挥下,采取“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战术,开展灵活机动的游击战争,在15天内连打了21个胜仗,攻占石首县城,并在江陵、石首、监利、沔阳、华容等县,建立了区、乡红色政权。

8月,游击大队正式编成鄂西游击总队,周逸群任总队长,形成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苏区。12月,该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一师,段德昌任师长,周逸群任政委。

1930年2月,独立一师与另一支游击纵队被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孙德清(不久患病,由贵州思南人旷继勋继任)任军长,周逸群任政委。

此后,鄂西根据地迅速扩大。1930年4月,鄂西五县联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周逸群被选为主席。这时,贺龙已在湘西桑植、鹤峰一带建立了工农红军第四军。

7月4日,红六、红四军在公安县南平胜利会师,建立红二军团,贺龙任总指挥,周逸群任政委。红四军改称红二军,贺龙兼任军长,旷继勋仍任红六军军长,同时成立前敌委员会,周逸群任书记。

在周逸群为首的前委领导下,红军集中兵力,拔除洪湖苏区的白色据点,肃清反动武装,使湘鄂苏区连成一片,形成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1930年9月,中央派到洪湖执行“左”倾盲动主义的领导人邓中夏决定红二军团配合红一、红三军团攻打长沙,周逸群和贺龙提出不同意见,遭到反对。接着,鄂西特委被改组为湘鄂西特委,邓中夏任特委书记和二军团前委书记,调周逸群做地方工作,任湘鄂西联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因邓中夏随军出发到前线,由周逸群代理湘鄂西特委书记。

红军主力离开根据地后,苏区的武装力量大大削弱,敌人乘机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周逸群率部开展机动灵活的游击战,相继取得了第一、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

为革命献身

1931年,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占据了中央的统治地位。3月,中央代表夏曦被派到洪湖地区,并组成了以夏曦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他全盘否定根据地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撤销了周逸群的职务,将其排斥于领导核心之外。但鉴于周逸群在苏区有很高的威信,夏曦要他以巡视员的身份去江南洞庭湖检查、指导革命工作,以此将周逸群调离。周逸群以大局为重,率领一批干部和游击队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建的苏区。

就在周逸群着手建立洞庭湖特区之际,夏曦又担心周逸群会与贺龙、段德昌串通,架空自己,于是又来信指责周逸群,说其开辟洞庭湖特区是分散兵力,是逃离洪湖的“右”倾逃跑主义,并责令他速回瞿家湾(湘鄂西苏区中心)汇报“南巡”工作情况。同时,又派宋盘铭来洞庭湖拟取代周逸群的工作。

一心为革命做贡献却屡遭非议,悲愤交加的周逸群召开了会议,会上,宋盘铭认为周逸群开辟特区的做法是正确的,还以工作十分复杂为由,建议周逸群不必往返江北,那样太浪费时间。宋盘铭和周逸群还联合给夏曦写信,报告江南的情况,但夏曦还是坚决要周逸群回江北汇报工作。

1931年5月20日下午,周逸群乘船由洞庭湖出发。战友们不放心,派了一个班的战士护送。途中,发现有一只船在跟踪,他们便在岳阳附近的采桑湖上了岸,然后从树丛中隐蔽前进。当他们行到贾家凉亭王家屋场附近时,与从岳阳过来偷袭的敌军遭遇。交战中,周逸群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5岁。当地的老百姓将他安葬在君山许市镇月台村,时

至今日,洪湖人民仍然传唱着这样一首歌谣:“洪湖水上长莲苔,莲苔年年把花开,莲花时开时又谢,烈士鲜花永不败。”表达出对周逸群的无限哀思。

周逸群烈士的战友、原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贺龙元帅认为周逸群是湘鄂西“正确路线的代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萧克将军称周逸群为“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

“巴蜀兵王”——罗南辉

南辉同志是红军中的一位优秀指挥员,他的牺牲是我军的一大损失。

——徐向前

罗南辉(1908~1935),化名罗曼、罗敏、罗杰,成都金牛区营门口乡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6月,旷继勋旅在遂宁、蓬溪交界的大石桥发动武装起义,举起了“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总指挥部”的旗帜。罗南辉担任起义军营长,率该营攻取蓬溪、南部两县,随即转战川东诸县。1930年10月,又参加党领导的广汉起义。1931年春,中共川东特委遭破坏,罗南辉被派去万县接任中共川东特委书记。1932年又担任南充县中心县委书记,组织农民起义,建立游击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罗南辉先后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副军长、军长、前敌总指挥等职。1935年,红四方面军奉命转移,罗南辉率部负责保护红军安全转移。长征途中,他机智顽强地阻击尾追敌军,立下了不朽战功。1936年10月红军进军甘肃定西县时,罗南辉亲临前线指挥战斗,率领战士冲锋陷阵,不幸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兵中之王

1936年10月23日,华家岭,头上敌机扫射轰炸,后面敌人疯狂追击,一场血战正在进行中……

一个英雄的传奇,永远定格在这一天,担任红四方面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在通渭县华家岭马家营同追击的两个国民党军展开血战。这一战,880多名红军将士伤亡,其中包括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

罗南辉又名罗曼、罗敏,1908年,大清王朝摇摇欲坠于乱世,位于成都城西,古道旁边的一所简陋的房子中,一颗未来的红军将星呱呱坠落于凡尘。他,就是生于兵荒马乱,亡于血染沙场的“巴蜀兵王”——罗南辉。

罗南辉家境贫寒,很小的时候他便外出做工,养家糊口,终究还是食不果腹。十八岁,后来为了生存,他只好去当兵,并辗转好几个军阀部队。

1927年前后,他在川军第三十八军第七混成旅当兵时,代理旅长旷继勋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员、留法勤工俭学学生秦川担任旅政治部主任,他们在该旅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他们的影响下,罗南辉于1927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南辉长期从事兵运工作,他在士兵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团结了一大批士兵和下级军官,在军中有“兵中之王”的美誉。

一段传奇

1929年6月,在旷继勋等领导的遂宁县射洪嘴起义中,罗南辉任起义军营长。起义队伍转战一个多月失败后,党组织安排中下层骨干分散隐蔽,罗南辉被党组织派往川军江防军第二混成旅继续开展兵运工作。1930年10月,他率部参加了广汉起义。因为起义距离敌人的中心地区成都非常近,队伍在向绵竹方向转移的过程中,遭到敌人重兵围攻。不久,广汉起义也失败了。

这次起义失败后,罗南辉被调到四川省委工作,1930年底,被任命为中共川东军委书记。

当时,川东军委在万县,就在罗南辉到万县的前一天晚上,联络点被敌人破坏了。到万县后,按照暗号去接头,结果被敌人抓住了。此刻,他身上带着一份党员介绍信。

被捕后,敌人问他:“你是不是共产党?”

罗南辉从容地吐出一个字:“是。”

敌人有些出乎意料,忙问:“那你在共产党中担任什么职务?快说!”

“交通员。”罗南辉依然平静地回答。

“为什么加入共产党?”

“家里穷,送我到水烟铺当刨烟工挣口饭吃。水烟铺的老板常让我为共产党做‘交通员’,开始我以为交通员就是挑夫,结果却是送信送书之类的活,很轻松,而且给钱也不少,每天上路五角,不上路三角。我这才当上交通员。”

敌人一听,罗南辉哪里是什么“交通员”,只不过是个地下党雇来送信的老百姓而已。此时的罗南辉,由于常年奔波,面黄肌瘦,衣着破烂,怎么看也不像从事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敌人又盘问了半天,也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

敌人打消了对罗南辉的疑虑,但并没有立即放了他,而是把他关进了“反省院”。一年后,刑期快满时,机智的罗南辉委托狱友给反省院写信说:这里有吃有喝,有地方住,愿意继续待在这里。敌人一看,哪有这样的共产党员啊?更确定他是个衣食无着的穷苦百姓,于是很快释放了他。

不幸牺牲

1933年,在川军中搞兵运工作的罗南辉趁第二十九军向川陕革命根据地进攻之际,率一个连起义参加了红军。当年10月底,红四方面军第33军组建了。不久,罗南辉被任命为该军副军长,从此他开始新的征程。1935年5月,罗南辉率部参加了长征,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后,罗南辉任红33军军长。1936年1月,红33军与红五军团在四川丹巴正式合编为红五军,董振堂任军长、黄超任政委、罗南辉任副军长、杨克明任政治部主任。

红五军是一支战功赫赫的部队。在红军北上途中,红五军在董振堂、罗南辉的指挥下,担任后卫任务,顽强阻击敌人。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在会宁、静宁会师。此时,国民党军胡宗南、毛炳文部在第三路军总司令朱绍良的指挥下,沿西(安)兰(州)公路追击红军。为确保会师部队的安全,红五军抢占西兰公路华家岭一带险要地形阻击敌人。

华家岭是西兰公路咽喉之地,这里沟谷纵横,海拔接近2500米。当时,第一线阻击敌人的阵地选择在华家岭南侧马营一带,第二道防线设在华家岭。罗南辉的指挥所设在马营后面的山梁上。红军把第一梯队的两个团沿西兰公路两侧部署成一袋形阵地,准备诱敌深入。10月21日的战斗比较顺利,红军轻松地消灭了敌人的先头部队。22日,战斗异常惨烈。对红军最为不利的就是占据的地形小,兵力无法展开。而敌人则充分利用飞机火炮狂轰滥炸,红军伤亡很大。战斗到22日黄昏,罗南辉指挥部队向会宁县大墩梁(为华家岭支脉)撤退时,不幸被敌炮弹击伤了胸部右侧和头部。23日,7架敌机追击轰炸,下午3时,指挥所被炸弹击中,年仅28岁的罗南辉不幸牺牲。

罗南辉牺牲后,被安葬在会宁县大墩梁,20世纪80年代,人们在那里修建了纪念碑,以缅怀这位传奇的名将。

(本章完)

版权信息赤旗高举——赵博生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情报大王——钱壮飞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井冈骁将——伍中豪版权信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版权信息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英名彪炳史册——旷继勋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井冈骁将——伍中豪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周逸群版权信息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井冈骁将——伍中豪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献身革命的“叛逆少爷”——胡少海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英名彪炳史册——旷继勋井冈骁将——伍中豪献身革命的“叛逆少爷”——胡少海赤旗高举——赵博生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周逸群血染红星奖章——毛泽覃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献身革命的“叛逆少爷”——胡少海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周逸群血染红星奖章——毛泽覃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井冈骁将——伍中豪英名彪炳史册——旷继勋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毛泽东心中的“关云长”——张子清赤旗高举——赵博生革命的英雄,党的楷模——周逸群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气壮山河志不移——吴焕先情报大王——钱壮飞万古长青——古柏赤旗高举——赵博生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红军第一位总参谋长——朱云卿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红军最年轻的军团长——寻淮洲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情报大王——钱壮飞气壮山河志不移——吴焕先赤旗高举——赵博生版权信息遵义城下洒热血——邓萍鲜血洒在通往井冈山的道路上——卢德铭红旗闪耀处,须发自堂堂——王尔琢鲜为人知的红军高级将领——许继慎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井冈骁将——伍中豪情报大王——钱壮飞为自己的信仰奋斗到底——刘志丹愿作革命一新兵——何挺颖气壮山河志不移——吴焕先英名彪炳史册——旷继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