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麹义观局势

东汉时节,朝廷省略都尉,其职由太守兼任,只在边郡继续保持都尉及属国都尉,或出现极端情况时,临时设立,事了则罢。就像数年前,与张狂在兖州几度交手的都尉鲍信,就是在黄巾起义时临时任命的,在黄巾军被彻底击败后,便被撤去都尉一职,转为议郎。

目前的冀州都尉,是冀州刺史王芬以防备“太行贼”的名义,临时任命的,用于指挥冀州州师。如今太行军已经被汉室招安,冀州刺史王芬依然继续留着州都尉的存在,隐约的已经引起少数非亲信的冀州官吏议论了。

现任冀州都尉,姓麹名义,字向道,是西平大族麹氏的分支,在凉州也颇有名声。此人久居凉州,晓习羌斗,在中平元年【184年】,随当时的北地太守皇甫嵩,来到关东,镇压“黄巾之乱”。

在转任中郎将的皇甫嵩平定了冀州黄巾之后,为了威慑冀州的乱党残余,皇甫嵩便将麹义留在冀州。后来王芬接任冀州刺史,对麹义也极为赏识,执掌冀州州师。

都尉一职,可是秩比二千石的要职。麹义以一个关西人的身份,却在堪称人才辈出之地的冀州,独占这么一个要职,明里暗里所受到的压力,自然不会小。

好在麹义一来背后有冀州刺史王芬撑腰,二来所部士卒战力精悍,特别是亲兵三百人,号称“先登”,在历次剿匪平叛中,战必胜,攻必克。威震冀州。如此一来,麹义才算是压制住了并州的诸多郡国兵。

根据史阿的暗中调查,自从今年年初以来,麹义屡次派出小队的先登亲兵,出去做些秘密的勾当。赵风之死,多半便与麹义脱不了关系。但是。以麹义一个外来户的身份,怎么能够在冀州人的眼皮子底下,杀人劫掠许多次,却从未被查出来过呢?

很显然,麹义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势力。

这样的推想,让在一旁秘密观察的史阿,心中极为沉重。

在冀州,有能力做麹义靠山的势力。寥寥无几。其中最有可能的,只有一个人。

冀州刺史王芬。

可是,这就是史阿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的一件事。

先不说为了调动麹义的部众,动员沿途的掩护力量,而所需要花费的代价,根本就不值得去袭击几个无关紧要的地方小土豪。按照官场的惯例,冀州出了这种恶性的劫掠事件,朝廷必然要将责任算在冀州刺史的头上。

光是劫掠的那点儿财货。能够抵得上这些事件,对王芬官声所造成的损失吗?

史阿的这些问题。只有王芬才能回答得了。即使是麹义本人,也只是简单的接受刺史王芬的秘密指令,派出可靠的精兵强将,到指定的地方,去做一些平常训练中需要做到的事情。

至于这些事情做下之后,会惹出什么样的后果。麹义并不关心。或者说,他关心了也没用。

麹义今年三十五岁,身高八尺三寸,相貌威严,身体依然处于巅峰。而经验也足够丰富,正是一名武将一生中最为精华的年纪。

自二十岁那一年,麹义以良家子的身份参加凉州边军,他一路上依靠战功,从什长一路升上来,到达目前这个秩比二千石的位置,已经是麹义个人可以攀爬的官场最高位置了。

在汉军中,二千石以下的位置,还可以依靠战功来搏一搏。但是,到了二千石这个级别,战功的作用,就变得比较次要了。如果身后没有足够的势力支撑,在这个级别的官位上蹉跎一辈子,也是正常得很。

西平麹氏只是地方上的小豪强,在朝廷中根本说不上话。麹义若是想要继续上进,就必须投靠一个实力足够强,但是手头却缺少兵权的朝廷势力。

虽然只是朝堂的外围人员,麹义对当前朝廷的派系划分,还是略知一二的。

当今汉室朝廷,由于天子的有意安排,大致可以分为三大块势力。

第一大势力,自然是常年控制着宫廷和内朝的宦官,主导人物,便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

这一派势力,依靠天子的宠信,牢牢把持了守卫宫廷的大汉南军,称霸于帝都雒阳。但是,阉党宦官们在州郡地方上,并没有什么根基。而且,十常侍们在民间的名声极坏。麹义若不是别无选择,不会投向这些阉党宦官。

别的不说,当年威名赫赫的“凉州三明”之一,以自损四百,杀羌人乱党三万八千余人,俘获家畜四十二万七千头,威震天下的段颎,在投靠宦官一派后,固然得以官至太尉。但是,由于天下士人对宦官一系的仇视,段颎最后的结局,居然是被逼自杀。

麹义自恃比不了故段太尉的英雄了得。连段颎都落到如此田地,麹义当然不敢步他的后尘。

第二大势力,是以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为首的中立官僚世家。

这些世家,虽然也算是士人一脉,却在朝廷斗争中,向来保持着微妙的中立。由于这一派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崇尚埋头做事,把握朝中的实权,属于汉室朝廷的官场中坚力量。

无论哪一派得势,都离不开这些在朝中有能力治理天下,在治理地方时堪称经验丰富的老官吏。凭借这一点,让官僚世家们,向来在阵营选择上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例如,建宁二年【169年】,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谋诛宦官,结果事泄兵败。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中立官僚世家不但毫发未损,反而借机合理合法的大肆接收失败者的遗产。大将军窦武,家产价值近百亿钱,其中汝南袁氏一族,就从中接收了至少三十亿的田宅土地。

发展到现在,弘农杨氏和汝南袁氏,都已经是号称“四世三公”的天下顶级世家。如果单以根基之深厚。实力之强大,另外两派都无法相比。

只是,这一派向来推行中庸之道,以维护朝堂稳定为己任,最擅长和稀泥。更兼其内部的山头甚多,两大巨头。袁氏和杨氏之间,也是面和心不合,很少能够统一行事,这才在朝廷中不显得过于强大。

麹义是很想加入这一派中去的。可惜,无论是弘农杨氏,还是汝南袁氏,以他们的根基之深厚,阵营里根本不缺精兵良将。

相反,为了避嫌。中立官僚世家还必须抑制己方在军中的扩张,以确保己方的子侄,能够在军中立足,而不被另两派同时打压。麹义虽然有心,却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真可谓是无可奈何。

至于第三大势力,便是新近崛起的外戚势力和党人势力。

严格算起来,外戚势力与党人势力。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早在几十年以前,在宦官们还未曾崛起的时候。外戚一方与党人的前身,也就是“清流”势力,可是斗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

那时候,谁能想到,居然会有一天,外戚与党人能亲密的联起手来。共同合力对抗朝中的政敌?

所谓世事难料,正在于此。

外戚势力的代表,是近十年以来,才算是真正崛起的大将军何进。何进一派,原本走的是宦官“十常侍”的门路。自从四年前借助“黄巾之乱”。何进得以任职大将军,双方的关系才渐渐远行。

作为在朝廷中显得势单力薄的一派,何进这个大将军,比起前任的窦武、窦宪、梁冀等人,可是憋屈得多。就连京中的太学生们,都敢公然讥讽何进的出身,生生将出身士人的何进,说成是“屠夫出身”。

至于党人势力,虽然有不少天下知名的大名士,可是有鉴于朝廷的“党锢”政策,直到四年前才真正解除,那些被赦免的党人们,虽然纷纷得到起复,毕竟时日尚短,势力多分布在地方州郡,还不能真正的影响到朝廷事物。

这两派,虽然立场完全不同,可是恰恰优势正好互补。为了双方的共同利益,何进大肆征辟党人,进入他的大将军幕府。而党人们也借助大将军的威势,谋求对朝政的影响。可以说,正是有了党人在背后的支援,大将军何进,才真正拥有影响朝廷决策的权势。

当然,这样一来,原本身为盟友的宦官一派,自然将大将军何进,视作最大的敌人。就算有何太后在中间调节,也无法化解双方的矛盾。只是,有了何太后这个缓冲,何进与宦官的关系,不至于彻底破裂罢了。

冀州刺史王芬,正是党人之中,位列“八厨”之一的大名士。所谓“厨”者,可不是后世的厨师。在汉时,那是用来称赞那些能以家财救济世人的名士。度尚 、张邈 、王芬 、刘儒 、胡毋班 、秦周 、蕃向 、王章八人,便是众党人所公认的“八厨”。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麹义其实是属于党人一脉的军队将领。虽然并不是太如麹义所愿,但也不是一个多么差劲的选择。

但是,对于王芬下令,偷偷袭杀靠近太行山一带的小豪强这件事,麹义其实也很难理解。他能想到的理由,便是可以借此营造出冀州局势动荡的局面,以确保冀州州师不被解散。

安抚完秘密执行杀伐任务回来的亲兵之后,麹义再次打开刚刚收到的一支竹简,看着上面的命令,心中隐隐不安。

竹简上的命令,非常简单,只有寥寥几个字。

——八月初三前至高邑商议大事。

ps:??多谢“书友131210092829994”投的评价票。破天荒啊!泪流满面中……

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16节 虎士痴未成(下)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28节 司隶又交兵(下)第44节 单挑拼一骑!第24节 麹义意果敢第45节 陷地终有计(一)第16节 乐进破阵弩(下)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51节 王刘遭暗劫(上)第23节 运筹谋千里(七)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7节 河北鏖战烈(三)第66节 大旗力可扶第54节 断腕且避祸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68节 赵云逞单骑第26节 伏兵城中来(五)第42节 冀土意未宁(下)第3节 需胜方由己(上)第71节 袁术累三军第56节 一教留传人第20节 美人犹奉侍(下)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36节 人杰当称王?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41节 欢宴隐杀机(上)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14节 片语闻敌情第13节 复闻黄巾起第23节 伏兵城中来(二)第56节 煌煌威共势第34节 院后火起中第40节 骤雨现奇袭!第49节 杀伐天子殿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6节 河北鏖战烈(二)第41节 何得识天机(一)敌讯水上败一第24节 豪强陷阵急(下)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38节 小锤可获“獐”第37节 白波起乱战(一)第20节 复仇起草莽(二)第27节 大军急急退(上)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73节 难分胜或负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33节 先登浩浩威第11节 何进求臂助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50节 筹谋幕府间第54节 刘表入荆州第32节 两败未俱伤!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第42节 欢宴隐杀机(中)第59节 胜负本鲜明第6节 公路何足道(下)第8节 河北鏖战烈(四)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34节 郭嘉说局势(下)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第65节 苦斗马不歇(中)第15节 乱石穿空过第64节 太行根基盛(一)第10节 冀土奇袭谐(二)第2节 朝中风波恶(下)第50节 功臣孰为首?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45节 且冷眼旁观(三)第60节 子龙搏激流(中)第14节 难现太平齐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14节 颜良何狂勇(下)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26节 伏兵城中来(五)第31节 颜良战典韦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89节 巷里敌可踩(上)第20节 复仇起草莽(二)第9节 长社火起否?(上)第14节 浴血豪强间(下)第66节 大旗力可扶第24节 万军无主将第29节 颜良意且犹(上)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45节 孰能横刀立?第40节 白波起乱战(四)第15节 文丑亦凶猛(上)第7节 马骨空北羣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54节 回天因无意(五)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9节 田丰无明主(上)第45节 陷地终有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