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 枭雄大事成(四)

“飞将”吕布的遭遇先且按下。无论他日后名声有多响亮,目前的吕布,也只是大汉朝廷中一颗任人摆弄的小棋子,不足为道。还是先来看一看,董卓这颗重要的棋子,接下来又干了什么。

首先,是升官。

丁原自杀的当天,来自西方的董卓主力大军,终于姗姗来迟的进入了雒阳地界。万余表情凶悍的西凉军,虽然没有直接驻扎在雒阳城内,却也在雒阳城的宽大街道上展示了一番。但凡在路上遇见其余部分的汉军,西凉军都很是直接的展现了一番自家肌肉。有了这番凶威的展示,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对抗袁氏联盟,终于安静下来,不再发出声音。

但是,这番作为,也给董卓留下了“跋扈”、“骄横”、“无礼”之类的评价。一时间,在雒阳士子的口中,董卓的形象大坏。

携“观兵”【阅兵】之威,董卓在袁隗的帮助下,以“久不雨”为理由,成功的让群臣对天子下发的“罢司空刘弘,以董卓为司空”的诏书不敢表示异议。

至于十多岁的年少天子,明明不喜欢董卓这厮,为什么还会升他的官?

这里面的事情,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反正,据说呢,如今守卫天子寝宫和何太后寝宫的,都是袁氏一族的家生子【家奴的子女】。

于是,董卓这个向来游离在大汉核心重臣之外的凉州武人,继前太尉段颎之后,成为这十多年以来,第一位出自关西的武人三公。

只是,相对于董卓接下来的动作,以兵威谋求一个三公头衔的行径。简直是不堪一提。

既然荣升为朝廷三公之一,董卓当然要大摆筵席,遍请朝臣,以示庆贺。朝中大臣虽然多有看不上董卓的,却畏惧于董卓的兵威,大半都前来赴宴。就在这样一次宴会上。董卓乘着酒兴,居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吾这次进京,路上遇到天子和陈留王,侥幸立下了保驾的功劳。只是,从吾这一路上的观察来说,当今天子虽然年长些,可遇事还不如年幼的陈留王。皇帝暗弱,非天下之福。吾只要一想起灵帝,心里就唏嘘不已。”

听到董卓这样肆无忌惮的评价贬低当今的皇帝。饮宴中的客人无不一阵哗然。有些反应快的朝臣,已经意识到董卓接下来可能会说些什么了。

“如今天下骚动不安,当今天子只怕无能,不足以治理天下。倒是陈留王聪明伶俐,虽然年幼,却能处变不惊。接人待物,风度高雅。各位,若立陈留王为天子。当会有利于大汉社稷吧?”

等董卓将最后一句话明确的说出来,整个宴会现场。立刻变得极为安静。

此时此刻,没有一个朝臣还有心思吃肉喝酒。就在这样一个算不得庄重的场合,由神态算不得庄重的司空董卓,轻飘飘的说出这么一个消息,让在场的所有朝臣,都惊呆了!

——废立天子。这是何等重要的大事?岂能在这种不庄重的场合来公开讨论?

不,并不是所有朝臣都被惊呆,还是有人保持住了镇静。

在一片由于惊讶而产生的静谧中,司隶校尉袁绍长身而起,对着董卓侃侃而谈:

“汉家天子君临天下四百年。恩泽深渥,向来深受万民拥戴。当今天子虽然年幼,却自登基以来,并无失德之处。董公若是想要在天下士人的面前无故废適立庶,废长立幼,只怕天下的士人,都不会同意呢!”

袁绍是袁氏嫡子,可以代表半个袁氏和党人的意见。他这句针锋相对的话语一出,立刻让在座的朝臣,开始议论纷纷。

“董司空可是袁氏的故吏,袁氏这个态度一摆,不知董司空要如何决断?”

“奇怪!废立如此大事,难道董公敢事先不与太傅商议吗?”

“悄声!袁氏内讧,我等只可置身事外!”

在这些窃窃私语中,朝臣们多是对董卓与袁绍的不同态度,表示谨慎乐观。毕竟,目前袁氏在雒阳城内的势力太强,几乎要达到一手遮天的地步了。如果能让袁氏内部自己出点儿乱子,对以弘农杨氏为首的其他世家大族来说,自是乐观其成的。

当然,对面前发生的事情,感觉有古怪的人也有。曹操便是其中一个。他自觉对袁绍平日里的了解颇深,不认为袁绍会是一个鲁莽到当着别人的面,进行反驳的人。特别是在袁绍一方优势不明显的时候。

所以,曹操只喝酒,不说话,与他平日里口舌极多的形象大不相同。

听到袁绍的回话,董卓扫视了大堂一眼,冷哼一声,一拍案几,怒喝道:

“竖子!有吾在,天下之事,自然由我定夺!你区区一个司隶校尉,也敢对三公出言不逊?你以为我董卓的刀剑不利吗?”

这话一出,满堂大惊,尤胜于前面听到废立天子之事!

董卓若是向袁绍动刀,那就意味着向势力庞大,在中央与地方上都盘根错节的袁氏势力宣战!别看董卓如今在雒阳兵权在握,只要出了虎牢关,袁氏一声号召,天下州郡,十之四五会立刻起兵,讨伐董卓!

对于弘农杨氏等世家来说,董卓与袁氏闹翻,那是好事。但是双方要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却对谁都不是一件好事。

特别是在雒阳刚刚闹过一次兵祸,死伤近万的情形下。

有朝臣正想要起身分解几句,缓和一下气氛,却见袁绍脸色一沉,接着针锋相对的大声说道:

“天下健者,岂唯董公?颜良文丑,取吾剑来!”

洪亮的声音从大堂直透到外面。但听大堂外的侍卫丛里一声高喝,两条八尺以上大汉,手握在刀柄上,从其他朝臣的侍卫群中脱颖而出,端的是威风凛凛!

“主公。剑在此!”

既然是宴席,赴宴的人当然都穿着礼服和朝服,没有谁在身上特地配上一把剑。袁绍见颜良文丑闯入大堂,越众而出,一把抓过颜良奉上的宝剑,手指一弹。露出三寸剑锋,向董卓横揖一礼,脸色肃杀的说道:

“董公,绍不胜酒力,堂前无状,先告退了!”

说罢,袁绍也不等董卓回话,带着颜良文丑转身就走。董卓见了,只是“嘿嘿”冷笑两声。举起酒爵对其余来贺者说道:

“袁绍这小子酒品不好,显然是没练得。吾明日当选一产酒大郡,送袁绍上任,让他去好好练练酒品!”

这句话怎么听怎么觉得有古怪。其余朝臣虽然不好多问,心里自然纷纷琢磨。而酒宴被董卓和袁绍这么先后一闹,其余人哪里还会有酒兴?

又勉强喝过两杯,众官纷纷告退,董卓也不阻拦。

望着顷刻间变得空荡荡的大堂。一直在大堂后旁听的李儒悄然进入。他邹着眉头对董卓说道:

“泰山大人,您真的决心要废立天子了吗?”

刚才一直表现得很狂妄的董卓。此刻却是一脸的落寞,喃喃说道:

“吾若是不想落得段太尉那般下场,就必须这么做……哪怕袁氏居心叵测!”

听到董卓的解释,李儒略略能够理解岳父的心情。

故太尉段颎,虽然在战场上堪称百战百胜,以死亡四百人的战损。斩杀三万八千余人,俘获家畜四十二万七千头,封万户侯,让董卓望之兴叹。可是,这样一位大汉名将。最终还是在朝堂争斗中,被时任司隶校尉的酷吏阳球构陷,落得个自杀狱中的结果。

前太尉段颎的遭遇,是令所有关西武人,特别是凉州武人无不扼腕叹息的的例子。董卓既然提到了这一个例子,自然表明他对未来的朝堂之路早有规划。

董卓在宴会上提到废立当今天子,并与袁绍发生激烈冲突的消息,如同一阵春风那般,不到一夜时间,就为整个大汉官场的重要人物所得之。

董卓是袁氏故吏,却居然胆敢如此对待袁氏嫡子袁绍,岂不是意味着董卓与袁氏之间,出现了巨大的不合?

董卓有兵权,袁氏有政权。两虎相争,必有一伤。董卓要是一个过激,动用了麾下的军队,那乐子可就大了。

不过,董卓的兵,大都在雒阳城外。而目前掌管着雒阳城城防的人,正好就是袁绍。袁氏只要将雒阳的城门一关,就凭董卓带在身边的千余“飞熊军”,还真不是袁氏的对手。

但是,就在各位朝廷大臣们摩拳擦掌,准备趁此良机,好好坐观董卓与袁氏如何相互攻诲,以便从中渔利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让所有朝臣都有着不可思议的感觉。

堂堂大汉司隶校尉,汝南袁氏的嫡子,天下党人的魁首袁绍,居然在第二天,被迫抛下家眷,只带着十多名亲随,一路向东狂奔!

——怎么可能?

朝臣们听到这则消息,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但是,随着确切的消息传来,哪怕是再不肯相信的朝臣,最后也确定,袁绍确实已经狂奔出京,去向不明。

后来,进一步有消息确认说,袁绍这次离开,是往冀州方向去的。

想要看好戏的朝臣们,例如卫尉杨彪,反复确认了袁绍被逼出走的消息后,心头都不由得沉重了起来。(未完待续。。)

ps:??多谢“风漂衣”书友的打赏。虽然咱是个慢手流,可是面对风兄的看中,无以为报,也只得加更一节,以示感谢。至于时间,大概是明儿或者后儿。

另,咱确实是不喜欢读者印象中的“女主要多”。话说只要是稍微严谨一些的历史小说,除非是特殊情况,女主都是可有可无的。更何况,本书其实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女主呢。请高抬贵手,帮咱将这个印象给挤到后面去如何?

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67节 愿吃苦中苦第62节 无忌思好逑(上)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第3节 游侠探可疑(上)第31节 水火腾刀浪第5节 天子何留去?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59节 枭雄大事成(一)第14节 强军初露头第47节 越河袭粮道第50节 自当顺人意(四)第8节 河北鏖战烈(四)第32节 决胜制万骑(八)第1节 纵败无降意(上)第43节 且冷眼旁观(一)第15节 乐进破阵弩(上)第53节 流亡亦强力第36节 张狂行暗计(下)第86节 难解心内意(下)第41节 冀土意未宁(上)第7节 马骨空北羣第30节 祖茂现峥嵘第21节 壮士半生死(上)第39节 胜负终落定第17节 董卓思时局(上)第17节 运筹谋千里(一)敌讯水上败一第10节 踌躇黄河岸(中)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32节 两败未俱伤!第24节 伏兵城中来(三)第14节 三英战吕布(三)第13节 只言断忠佞第29节 程普抢先攻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26节 布尤难断兮第44节 且冷眼旁观(二)第31节 科举立新制(上)第42节 元龙湖海士第35节 李傕托士气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23节 运筹谋千里(七)第34节 飞将非无敌(中)第66节 太行根基盛(三)第25节 决胜制万骑(一)第55节 阉党鸣挽歌(上)第47节 汉宫现连环(五)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21节 二帅意自平(上)第23节 豪强陷阵急(上)第61节 子龙搏激流(下)第27节 华雄战不休(上)第7节 马骨空北羣第19节 敌讯水上败(三)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6节 河北鏖战烈(二)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45节 汉宫现连环(三)第15节 乐进破阵弩(上)第27节 司隶又交兵(上)第58节 赵氏有佳丽第3节 公孙忧何食?第29节 强敌徐徐随(上)第50节 豪杰夜带刀第45节 大刀斩虏敌(中)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69节 蛮夷轻节气(上)第93节 独品惊共骇(上)第37节 大刀速斩“羊”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1节 朝中风波恶(上)第31节 何进立少帝第6节 诸侯汹汹势(四)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32节 入城暗横剑第2节 纵败无降意(下)第83节 欲求国中智(上)第44节 且冷眼旁观(二)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54节 归去复来兮第56节 董卓大起兵第77节 交锋和观察第18节 君臣青且嫩(下)第11节 北骑若入口(上)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19节 敌讯水上败(三)第29节 颜良意且犹(上)第44节 巨鹿危机至第一 卷终·总被雨打风吹去第15节 三英战吕布(四)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48节 但埋头种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