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节 枭雄大事成(五)

董卓乃是袁氏的故吏,却能如此轻轻松松的反压袁氏,那他在雒阳的势力,还有谁敢于阻拦?

这样一来,以后朝廷的主宰权,不就落入董卓这个西凉蛮子的手中了吗?

与袁氏打交道,大家都有经验,知道如何应付。袁氏一方也与大家同根同源,都是世家大族,有共同语言,不会闹得太翻。可是对于董卓那个西凉蛮子,就没有几个人敢于当面顶撞了。

君不见,昨日袁绍顶了董卓一句,董卓就当场要打要杀的。今日袁绍之所以出京避难,怕是董卓指不定如何在暗中威胁了袁氏一族呢!

此人身为太傅的故吏,却连恩主袁隗的面子都不卖,众人在心中大骂董卓不忠不义、寡廉鲜耻之外,自然隐隐的对他害怕起来。

所以,在下一个朝会大日子时,当董卓真的提出废立天子的提议,满朝文物百官,除了尚书令卢植,居然没有一个敢于当面对此表示异议。

而董卓也当即对他的权柄做了展示。在太傅袁隗的沉默下,董卓当堂代天子下诏,免去卢植的尚书令一职。对于董卓的行为,殿上群臣虽然多有不满者,却再没有敢于出头顶撞的。

既然群臣意见“一致”,可怜的天子刘辩,只当了四个多月的名义天子,还没有真正把持过大汉帝国的权柄,就在纷杂烦乱的宫廷政变中,被逼退位。

少帝刘辩一退位,何太后随之就自动丧失了后宫之主的身份。董卓很快以“太后踧迫永乐宫,至令忧死,逆妇姑之礼。”的借口,将何太后迁往永安宫安置。

可怜何太后自从被卢植“救下”以后,就被太傅袁隗的亲信人时刻盯住。形同软禁。如今她的儿子既然被废黜,则何太后的死活,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到达永安宫没几天,太傅袁隗就派人送上鸩酒,以董卓的名义加以毒杀。

听起来觉得奇怪吗?

一点儿都不奇怪。因为董卓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太尉袁隗的指使。就在董卓率军到达雒阳后的那次宴请中。袁隗为了替袁绍善后,与董卓做了一次绝对令他人意想不到的交易。

在面对面的交谈中,袁隗表示,会暗中帮助董卓入朝为三公,与袁隗共同执掌朝廷的权柄。但是,条件是:

——董卓必须出面,担任起废立当今天子的责任!

一个不为众人所知的事实是,大将军何进,为淳于琼所杀。而所有人都知道。淳于琼是侄儿袁绍的死党。虽然宦官们在接下来的雒阳动乱中被诛杀一空,但这件事情,依然有着见证人活在世上。

如果这位见证人是个普通的朝廷大臣,那也罢了。以袁氏对大汉朝廷的掌控,没有谁能够在朝廷已有公论的事情上,将这件事情的旧账翻出来。可偏偏问题棘手就棘手在,这个见证人不是别人,正是大汉的太后。理论上的后宫之主——灵思皇后【何太后】。

何进是何皇后的亲兄长,双方的利益一致。关系紧密。何太后若是开口揭发事情的真相,但凡对袁氏有所不满的朝中大臣,都有可能相信。这种事情一旦发生,对汝南袁氏一族来说,说不定就是灭顶之灾!

而且,当何太后被袁隗以卢植的名义。从宦官们手中“救”下来的时候,天子刘辩是与她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只怕何太后在落入袁隗之手以前,就将淳于琼刺杀大将军的事情,告知了天子刘辩。

袁绍与大将军是亲密盟友。他对大将军的布置刺杀。别人完全可以用“丧心病狂”这样的字眼来形容。如果袁绍是刺杀大将军幕后指使的消息透露出去,不光袁绍会面临巨大的声讨浪潮,就连整个汝南袁氏一族,都会在朝野间落下巨大的骂名。

试问,就连亲密盟友和名义上司都可以毫不犹豫的杀害,天下间还有哪个世家大族,敢与袁氏一族保持亲密的同盟关系?

在大汉,名望就是实力,名望就是官位,名望就代表着一族的荣华富贵。所以,为了拯救整个袁氏一族的名望,袁隗可以做任何事情。

要是指证袁绍的是个普通人,袁隗自然不会在意。作为大汉最强大世家,袁隗有的是方法对付敌人。但是,偏偏残留下来可能指证袁绍恶行的,却是大汉帝国身份地位最高的两个人。

面对天子和太后的地位,袁隗虽然有能力在短时间以内,控制天子刘辩和何太后的言行,却无法长时间保持这种有效控制。

而失去了大将军支持的何太后与天子,不用说,由于丧失了对大汉权柄的把持,必然对袁氏一族充满了憎恨。一旦有机会,两人必然会想尽办法来重新夺回权柄。即使用脚趾头都可以想得到,天子刘辩真正执掌大权之时,便是袁氏一族开始颓败之日!

所以,袁隗果断决定,必杀天子和太后!

但是,弑君之罪,何其沉重?

自古以来,历经商周两千余年,弑君之人,又有几个能够得到善终的?

以声望起家的袁氏,绝对不能担负起这样可怕的罪名!

偏偏在尽诛宦官一役后,由于袁绍、袁术两兄弟手中所掌握的兵权,此时在大汉朝野占据了最高权柄的,就是袁氏一族。如果在这个时候,天子刘辩与何太后突然死去,袁氏绝对脱不了干系。

搞不好的话,袁氏的政敌们,就会以“赵盾弑君”1之类的说法为例,指证袁氏弑君。这对汝南袁氏历经百年时光,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崇高声望,可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因此,天子刘辩与何太后必须死,但他们必须死于他人之手,而且表面上不能够与袁氏有任何直接关系。

太傅袁隗不愧是人中豪杰,为了摆脱谋害天子与太后的罪名,他居然舍得主动放弃目前已经到手的最高权柄。只有把握大汉至高权柄的人不是袁氏。天子与太后的死,才不会被人们算到汝南袁氏的头上。

如果是别人,要做出这种决定,只怕是不太可能。大权在握的滋味,何等美妙?人人都只盼独掌天下大权,还从来没有听说过有谁。甘心将天下至高的权柄拱手让出的。

但是,偏偏太傅袁隗就有这个魄力。

袁隗从小就钻研家传的《孟氏易》,同时博览群书,可谓学问深厚。他历经汉桓帝、汉灵帝两朝,见识过无数次朝堂的权利争夺,深知“盈则溢,满遭损”的道理。

把握住一时的至高权柄,对袁隗来说并不算什么好事,反而有可能让整个袁氏引来灭门杀身之祸。对他来说。袁氏一族在未来百年的持续发展,才是最需要关心的事情。

以今日袁氏一族的人脉网络来说,只要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声望,袁氏一族在大汉的地位就很难动摇。这个天下毕竟还是刘家的,对天子的操纵,只能保证一时,不可能保证一世。挟铲除宦官的巨大声望,从天下至高的权柄上退下来。足以避免来自多方面的联合打击。

君不见,袁氏一登顶。那些原本与袁氏站在同一阵营的世家大族,例如弘农杨氏之流,立刻就结盟站到了袁氏一族的反对立场上吗?这无关亲疏远近,只是世家大族对朝廷运转的一种正常反应。

根据世家们从数百年的大汉朝堂斗争史中得到的经验,只有一个声音的朝廷,是极度危险的朝廷。上一次整个朝廷只有一个声音的时候。就是“王莽篡汉”之时。那时的大汉,后来出现了什么事情,就连三岁小儿都听说过。

为了再次出现类似“王莽篡汉”这样的祸患,为了整个家族的安定,为了大汉社稷的延续。世家们对自己该怎么做,心里有着明确的打算。

可是,只要袁氏向后退让一步,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袁氏本身便是天下世家的领袖之一。若袁氏能够在实力最强大的时刻,主动的放弃至高权柄,这足以说明,袁氏并无独霸朝廷的意图。一个知道自我克制的强力盟友,无疑是朝廷中最好的同盟对象。袁氏的声望,经历此事以后,自然可以进一步得到攀升。

如此一来,原来与袁氏开始疏远的世家大族们,就会再次向袁氏靠拢,团结在袁氏的周围。而新掌权柄的那一方,不管是谁,若是想要保证执政的顺利,就必须与袁氏为代表的世家官僚集团合作。再加上袁氏表明自身并无太大野心,新任执政者的最佳合作对象,绝不会是别的世家,而只能是袁氏一族。

于是,袁氏依然是当朝第一的世家,依然能够对朝政保持足够的影响力。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这种局面,足以让袁氏一族继续顺利的传承百年。

所以,让出朝廷最高权柄,在外人眼里似乎极为荒谬,在太傅袁隗心里,却是理所当然的。只要袁氏一天不具备足以顺利篡夺刘氏帝位的程度,袁氏就一天都不打算呆在权柄的最高处。

只是,想要将大汉至高权柄顺利的交接出去,也是一件大麻烦。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得到这种权柄的。而且,伴随着权柄的出让,袁氏也必须能从这种退让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譬如说:

——杀害天子和太后,灭个口什么的……(未完待续。。)

ps:??ps:1赵盾弑君,指春秋时期的名臣赵盾,因为受到国君晋灵公的刺杀威胁,不得不逃亡国外。但是在他逃出国境以前,赵氏的族人赵穿杀死晋灵公,将赵盾迎接回国执政。由于这些变故,晋国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虽然进行辩解,却无法说清,只得默认了朝野的这种说法。这件事,又被称为“董狐直笔”。

又ps:手残党果然不适合玩加更这种活。好在今晚应该可以完成。明天早上应该就能够看到。

第1节 枭雄报新仇第1节 纵败无降意(上)第11节 何进求臂助第10节 西园八校出第45节 且冷眼旁观(三)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2节 纵败无降意(下)第43节 谈判无二意第33节 客来意带殇第45节 陷地终有计(一)第78节 骑马与砍杀第54节 回天因无意(五)第19节 美人犹奉侍(上)第43节 且冷眼旁观(一)第五 卷终·是非成败转头空第79节 料敌暂为停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17节 运筹谋千里(一)第23节 运筹谋千里(七)第47节 陷地终有计(三)第61节 料中是良骥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55节 磨刀向东胡第49节 好盐入味道第1节 四处烽烟起第21节 复仇起草莽(三)第3节 公孙忧何食?第53节 流亡亦强力第50节 筹谋幕府间第16节 争权论朝堂(二)第25节 冀州暂平静(上)第40节 巨鹿外无援(下)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46节 何为千金子?第10节 田丰无明主(下)第16节 乐进破阵弩(下)第67节 袁术攻刘表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22节 单父现重礼(下)第20节 运筹谋千里(四)第30节 决胜制万骑(六)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32节 土石消木雷第53节 遗言藏真卜第58节 声东而击西第36节 郭汜当先骑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1节 竖子安敢欺?(上)第34节 吕布忆美人第38节 白波起乱战(二)第17节 争权论朝堂(三)第30节 久战乱未靖第18节 将主正入巷第38节 小锤可获“獐”第38节 侠士亦官迷(下)第62节 枭雄大事成(四)第45节 孙袁皆受挫第7节 马骨空北羣第16节 虎士痴未成(下)第8节 青州有变故(下)第3节 游侠探可疑(上)第31节 科举立新制(上)第21节 敌讯水上败(五)第37节 飞骑未可持第1节 纵败无降意(上)第39节 彭城有曹氏第39节 并州初落定(上)第56节 李郭功皆高第6节 河北鏖战烈(二)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16节 三英战吕布(五)第10节 长社火起否?(下)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74节 李肃有担当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18节 敌讯水上败(二)第9节 冀州一人故第40节 三军取全胜第21节 运筹谋千里(五)第5节 诸侯汹汹势(三)第17节 君臣青且嫩(上)第42节 欢宴隐杀机(中)第36节 关羽破强军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20节 三军心未定(下)第5节 天子坐明堂(中)第56节 阉党鸣挽歌(下)第59节 奉先喜得国(上)第57节 真定藏麒子第62节 枭雄大事成(四)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一 卷终·总被雨打风吹去第65节 太行根基盛(二)第54节 太傅显老谋第76节 战歌当好战第15节 虎士痴未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