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节 有公国名赵

大汉的制度里,制定了总共二十等爵位,最高一级的爵位为“列侯”,并无“公”这个头衔。然而只需上溯到战国春秋年间,就有现成的例子可用了。那时候,“公”为诸侯之首,仅次于周天子的“王”爵。

张狂此时抛出一个“公”爵来,很快就得到了部下们的认可。总而言之,张狂需要的只是一个有利于自己统治的制度,至于具体叫什么爵位,都是可以商量的。作为一个穿越者,张狂对爵位的名字不挑剔,哪怕自己现编一个,也未尝不可。

“公”这个爵位不高不低,既上承三代,比之寻常诸侯明显高出一头,又不违背“白马之盟”,可谓是两全其美。

于是,在一番引经据典之后,董昭再次上书张狂,献上了他为“公”这个爵位特地制定的封国制度。张狂在浏览了一番以后,略作修改,便同意了董昭的建议。不过,在正式称“公”之前,还有一个争议不小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

国号为何?

按照董昭的意见,张狂是巨鹿人,巨鹿为故赵国地,因此张狂的国号,可以称为“赵”公。不过,张狂有不少的部下都是当年的太平道道众,这些道众在商议后提出,张狂应该继承当年“大贤良师”的遗愿,将太平道的理念推向天下。因此,张狂这个太平道的现任首脑,理当被称为“太平”公。

此外,也有参与过黄巾起义的将士,提出不如称“黄天”公。甚至有人翻出张狂军最早的称呼,建议张狂称“天平”公。总而言之,这些事情可谓是乱七八糟,说什么的都有。

好在这些家伙打嘴仗归打嘴仗。对地方的治理影响不大,让张狂容忍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

按照后世人的观点,国号什么的,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过对于古人来说。这个国号的叫法。却是大大值得争论的关键东西。在双方反复的辩论下,张狂渐渐也意识到了“太平”和“赵”两个国号的关键性差异所在。

关于国号的争论。还真不是无所谓的。在某种程度上,国号的叫法,将直接影响到张狂即将建立的国度里,国家政权的组织结构和施政倾向。

“赵”这个国号。是按照中原传统的地域命名法,意味着新的国家将要遵循三代以来的传统和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未来的国策,以延续数百年来逐渐形成的政治传统。而国号“太平”,却意味着将会在未来的国策中,大量采用来自太平道的各种宗教意味浓厚的政治构架。

说的直白些,若是采用“太平”这个国号。就预示着张狂的新政权,会倾向于政教合一的政治形式。

弄明白了其中的关键,让本来对此不以为意的张狂,不由得大吃一惊。小小国号。其中的政治意味居然如此重要,可不能随便乱选。

在经过简单的考虑之后,张狂很快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

政教合一,并不是华夏的政治传统。这种肯定会受到无数士人抵制的政体,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肯定会出现严重的保守倾向。根据张狂在后世的认知,但凡政教合一的国家,还真没有哪一个实现了现代化。而且教权越强大的国家,种种根据实际而必须的改革活动,往往受到的抵制就越大。

也许政教合一的政体,会比较有利于他张狂的子孙维持自己的统治。但是,张狂并不觉得选择这种政体,能够让华夏在未来的发展当中走的更加顺畅。再说了,政教合一的国家里,王朝一样会更迭,而且被推翻的家族下场会更加凄惨。

“太平”公,绝不可行!

否决了“太平”公的提议,张狂自然只好选择了“赵公”的头衔。

张狂的这种做法,虽然引起了相当的反对,但所幸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这是因为他手下的太平道道众为数不少,不过身居高位的并不算多。

而且,一直以来,张狂用人的时候,考虑的是“唯才是举”,一般并不看重人才信不信奉太平道。所以,在张狂的治下,太平道的发展虽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却也没有太过于明显的优势。

这种情形,显然让一些太平道的中坚分子不太满意。只可惜张狂身为“天师”,足以死死的压制住太平道内部,任何不协调的声音。道众们提出的“太平公”建议,也是一种对张狂态度的试探。以张狂这些年里在太平道中树立起的威望,既然他果断否决了这个提议,其他人再有意见,也没有办法坚持下去。

从表面上来看,关于国号之事就此为止了。不过张狂凭借自己修炼的《遁甲天书.人之卷》里的神秘道法,发现一些原本狂热的道众支持者,居然因此变成了心怀不满的异己者?

对此张狂心中吃惊之余,表面却不动声色,只是吩咐郭嘉派出他部下直辖的暗探,悄悄打听这些太平道狂信者的行动。

选好了国号,接下来需要在此基础上,架构一个有效的完整统治体系。这时候,一直在国号之争中保持沉默的程昱,终于加入进来。程昱、董昭、郭缊和谢逊四人,被张狂任命为“赵公”公爵府机构的设计者。四人秉承张狂的意思,又结合汉朝的制度,历时近一个月,终于拿出了一份为众人所认可的公爵府机构清单。

按照统治的需要,张狂直接要求“赵公府”的编制组成,必须具备能够统治全部地盘的政治架构。在这个问题上,他准备借鉴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不过,“三省六部”当中,张狂只记得六部的名称,对于三省就有些模糊了。所以,他最终给出的指导意见,是一个叫做尚书台加六部的制度。

尚书台是赵公国的最高行政中枢,尚书令的地位,便相当于汉室诸侯国的国相。从汉武帝时期提升起来的尚书台,在张狂手中终于名正言顺的成为了一国治政的中心机构。

不过,对于这种大权独揽的宰相位置,张狂可不敢太放心。眼下以他的威望地位,当然可以轻松的压制住尚书令。可若是轮到张狂的儿子登基了,情况可就不一定了。

因此,在尚书台这个构架当中,张狂又学习宋朝和明朝的宰辅制度,不将尚书台的大权完全集中在尚书令一个人手中。为此,张狂给尚书令配备了两个“尚书史”副官。

尚书史与尚书令职权相同,也由张狂直接任命,并且可以与尚书令轮流执勤和休沐。相比之下,除了身份略高一级,尚书令对上尚书史,也并无多少不同之处。三个人共同负责尚书台的事物,可就比一人独揽大权要安全的多了。

尚书台之下,在具体中央事物的处理上,张狂又搭建了“六部”,作为尚书台的执行机构。所谓的六部,当然便是后世沿用了千年的吏、户、礼、兵、刑、工各部。六部的首领叫做“尚书郎”,合称“六部尚书”,归属尚书令和尚书史的管辖,但也具备足够的独立性。特别是因为每部各管一块,同样避免了某些大臣可能会出现的权柄过重的现象。

此外,为了有效的监督朝中大臣,避免某些不法之事存在,张狂设置了不归尚书台管辖的御史台,独【和谐】立于朝廷行政体系之外,专门负责抓出官吏们的错处。而御史台的首领御史大夫,则是能够在尚书令面前平起平坐的重臣。

当然,如今正是天下烦乱之时,军队才是最重要的政府机构,文事只是为了配合武事而存在的。因此,赵公国设置的重头戏,还在武将官位方面。

武官的最高职位,依然保留了汉制,称为“大将军”。但不同于汉制的一点是,赵公国的大将军是纯粹的武官,只负责战事,并无领导尚书台的权柄。

而且,张狂特地规定,大将军不常设,只有在天下出现大规模动乱的时候,才可以任命。若是国家太平之时,管理军事的最高武职,则是新设的“上将军”。

在“上将军”之下,分“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等四镇将军,分别负责国家四个方向上的军事安全。

万一某个方面出现了大的乱事,朝廷中央则可以临时任命一名地位低于四镇将军的“四征将军”,也就是“征东、南、西、北将军”之一,领兵出征,用于平定叛乱。

四镇将军之下,是为“中郎将”系统。

中郎将为国中具体领兵的武将,分别屯驻在某些重要的战略要地,用于镇守一方。按照职责和驻地,中郎将可以分为羽林中郎将【负责镇守都城】、河套中郎将【负责河套屯田和威慑胡人】、乌丸中郎将、鲜卑中郎将等。

这些中郎将各有直辖部下,通常在国家的命令下直接负责作战,也可以在高一级的将军指挥下作战。如果有多个中郎将的军队被汇集到一起,国中就会派出“四征将军”前来统帅作战。

中郎将之下,便是校尉。校尉之下,为仟长、佰长、五什长、什长等构架。这套当年起源于天平军的军事体系,历经十余年的修补,依然为张狂所沿用下来。

这些职位的确立,便是新设“赵公”国的中央官制。

第11节 北骑若入口(上)第32节 科举立新制(下)第11节 踌躇黄河岸(下)第9节 两军窥匈奴(三)第56节 踟蹰忧胜负第65节 军威强为主第7节 青州有变故(上)第33节 郭太托大事(上)第68节 公孙战袁绍第39节 武夫做干城第65节 假意屈流言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48节 汉宫现连环(六)第9节 智士款款析(三)第30节 祖茂现峥嵘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12节 冀土奇袭谐(四)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25节 决胜制万骑(一)第46节 大刀斩虏敌(下)第20节 美人犹奉侍(下)第1节 纵败无降意(上)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19节 三军心未定(上)第3节 兖州名士劫(上)第37节 大刀速斩“羊”第56节 一教留传人第95节 两军斗智勇(上)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8节 青州有变故(下)第28节 司隶又交兵(下)第34节 金毛现狮王?第57节 真定藏麒子第23节 伏兵城中来(二)第60节 上应转世星?第1节 冥冥我是谁?第24节 征战漫天急(三)第36节 郭汜当先骑第54节 归去复来兮第10节 踌躇黄河岸(中)第14节 时穷节乃现第46节 但埋头种田(一)第4节 天下可布武第41节 白波起乱战(五)第40节 骤雨现奇袭!第51节 回天因无意(二)第50节 夺权需威压第33节 飞将非无敌(上)第6节 公路何足道(下)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70节 曹操平黄巾第62节 无忌思好逑(上)第1节 四处烽烟起第36节 人杰当称王?第100章 张亦难躲过第86节 难解心内意(下)第51节 自当顺人意(五)第54节 故王留胡族第61节 子龙搏激流(下)第28节 司隶又交兵(下)第48节 友军藏敌意第40节 并州初落定(下)第39节 代汉当涂高第42节 白波起乱战(六)第15节 乐进破阵弩(上)第38节 天平实难敌第38节 小锤可获“獐”第31节 张杨思太原第71节 管亥展勇武第68节 赵云逞单骑第6节 张狂攻可取第8节 小人偏遇吉第82节 锐士悄悄至第23节 伏兵城中来(二)第6节 天子坐明堂(下)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25节 伏兵城中来(四)第59节 骄兵终有悔第91节 细分狐与豺(上)第72节 董卓终不存第11节 冀土奇袭谐(三)第37节 有公国名赵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46节 淮陈已被夺第6节 豪杰忿怒顾第5节 天子坐明堂(中)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35节 抽丝理乱麻第3节 诸侯汹汹势(一)第10节 踌躇黄河岸(中)第27节 华雄战不休(上)第22节 二帅意自平(下)第33节 客来意带殇第59节 枭雄大事成(一)第47节 蛮夷显心机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37节 列人内有乱(上)第60节 飞将不可追第43节 虚实需暗探第55节 豪强罪当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