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节 举士官须考

至于地方上的官制构成,张狂暂时维持了原有的“州-郡-县-乡-里”制度,只是在地方官的权柄设置上,做出了若干修改,以便于分权,免得地方官手中权力过于膨胀。

在张狂的设计中,当天下太平下来以后,每个州配备刺史一人,都尉一人。刺史负责监督民政和人事,都尉负责统领一支州中的常备军。而每个郡中,除了太守之外,还要配上中尉一人,以负责郡中的军事。

这样的话,太守的兵权就被分走了,有利于避免某些不好的事情发生。

官职架构大致完成以后,张狂又必须面对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官职的俸禄和地位。

说实话,汉朝的那套百石、千石的俸禄地位模式,张狂觉得用起来颇不习惯。哪怕穿越到了汉朝这么多年,张狂依然认为,后世流行的九品官位模式,明显优于汉朝的官位叫法。

所以,张狂提前历史十多年,搞出了一个“九品官阶制”。由正一品到从九品,这样十八个官阶,可比汉朝含混不清的二千石,比二千石,中二千石什么的要简洁易记多了。而层级分明的官阶,让人们可以轻松的确定哪一级官更大些。

提出了“九品官阶制”以后,张狂本来想直接将尚书令确定为文官正一品,大将军确定为武官正一品。不过,在程昱、董昭的共同劝说下,正一品到从二品这四个官阶被特地空出来,用于安置一些虚衔高官,比如太傅啊,太师啊,太尉啊什么的。

那些高品级官位。都是给人退休之后的荣誉头衔,不是管正事的。至于管正事的官位,则被安到正三品开始算起。这样一来,也算是给在职的官吏们一份想念。有了不断向上攀爬的目标。

而且。出于对臣下揽权的忌惮,又结合所了解的各朝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张狂特地降低了尚书令和尚书史的官阶,定尚书令为正四品,尚书史为从四品。相反的,接受尚书令直接领导的六部尚书郎。却得到了正三品的官位。

这种“以小驭大”的制度,可是汉室几百年积累下来的政治经验,张狂并不打算就此丢弃。

御史台的地位虽然被张狂特意提高,但品级倒不好太高。御史大夫也就是从四品,下辖的侍御史们,更是只有正六品到从七品之间。较低的品级,有利于选拔年轻的人才进入御史台。位卑而权重。才方便张狂和他的子孙操纵御史台,以控制朝廷的弹劾大权。

至于武官行列,大将军被定为正三品,上将军被定为从三品。其余四镇将军为正四品。四征将军从四品,中郎将有正五品和从五品两种,而校尉被定为正六品。虽然品级看似不高,可张狂特别规定,正六品以上的军职,需要赵公亲自过问。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军队与赵公的统属关系。

相较之下,地方官的品级还算是不错的。其中,郡守从四品到从五品不等,是官位最高的。都尉为正六品,与校尉同级。县令则有从六品到从七品不等。反而是州刺史,依然被严格的限定为从六品,以较低的官位来压制官位更高的郡守。

当然,这些制度都是草创阶段,未来必然会随着实际的需要,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而且,若是与官员的选拔制度变革来比较的话,“九品官阶制”和“六部”什么的,都只能算是末节。

被张狂确定的新选拔制度,由三部分组成。一为荫补,二为纳粟,三为科举。

“荫补”的意思,便是某人在朝中得官,而且地位颇高,或者立下了不好直接升官的功劳,于是被张狂给他的子孙赐下可以直接出仕的资格。

按照董昭的设计,所有正五品以上的高官,可以让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通过难度不大的基本能力考试之后,得到一个无需进行科举,直接出仕的资格。官位越高,此人荫补的儿子数目便越多。若是儿子没有荫补资格多,甚至还允许将出仕资格扩大到亲族当中。

当然,这些荫补官进入官场以后,依然需要从底层的从九品做起。不过在有人大力提携的情形下,只要有中人之姿,他们的前途一般都不会太差。

“纳粟”的本质,其实便是交钱买官。这是张狂当初为了缓解自己与冀州地方豪强的关系,所定下的一个入仕手段。赵公国建立后,考虑到朝廷对钱粮的实际需求,纳粟这种方法依然得以保留。

按照缴纳的钱财多少,豪强们可以买到从九品到正七品的不同官位。当然,这些官位都是虚职,只是在身份上对买官者有所帮助。真正的出仕为吏资格,需要另外交钱。并且,还有着严格的数量限制,同样也需要经过基本的能力考试。

纳粟官的出仕起点,与荫补一样为从九品。不过,纳粟得到的官位,由于在官场上缺少臂助,需要极强的能力或者运气,才有可能得到高升,步入高官的行列。因此,对很多豪强来说,也许直接纳一个高品级的官位虚职,会比进入官场打拼要更好些。

以上两种得官的途径,都属于官场的补充。而最后一种“科举”制度,才是张狂制定的主要官吏来源。

张狂定下的科举制度,与后世的八股制科举截然不同。

按照规定,科举考试每两年由赵公国朝廷举办一次,分为三个级别。第一个级别,由每个县中自行组织;第二个级别,由每个州中自行组织;第三个级别,则需要在都城完成。

为此,张狂不得不在每个州中又添置了一个正六品的学官。至于考试资格的获得,所有年龄在十六到三十岁之间的无罪平民,在获得了一名至少正九品吏员的推举之后,都有资格参加科举的报名。

第一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县试,其目的是进行初选,将那些条件太差的家伙删掉。所以这个级别的考试,其实比较宽松。按照张狂的计划,这个级别的淘汰率,将由参加人数决定。参加考试的人多了,就多淘汰一些;参加的人少了,就少淘汰一些。

第二个级别的考试,称为郡试,算是比较正式的科举考试了。通过了郡试的考生,便得到了从九品的小吏入仕资格。因此,郡试的难度不会太低,也不会太高。毕竟,这只是为州郡选拔基层吏员。

至于第三个级别的考试,称为国试,乃是最终极的科举考试了。不过,这次考试并不是直接在未出仕的士人当中进行。想要参加“国试”,须得有实际的基层从政经验。

按照张狂的规定,在通过了郡试的考生当中,只要担任了三年以上吏员,并获得过一次“中上”的考评结果,便可以获得前往国都进行国试的资格。这些考生若是能够通过国试,接下来便可以获得直接升为正八品的资格。而其中成绩最好的前二十人,更是一个大跳跃,成为从七品官吏,并且未来的升迁将得到优先考虑。

当然,国试没有通过的考生,不会有什么损失,完全可以回郡中继续担任原本的吏员职位,也算是一个出路。只是这样按部就班的升迁,极难成为高官罢了。

而且,张狂不会将考试成绩最好的人,一出仕就摆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这也是为了避免如同历史上很多科举新官那样,上任后缺少办事能力,结果被手下的掾吏耍的团团转,最后不得不请一大堆的“师爷”之类的幕僚来帮他们当官。

张狂一直认为,只有具备足够的基层做事经验,才有资格担任一地的主官。那些以为读了几本死书,就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腐儒,可不受张狂的欢迎。

至于科举的考察内容,张狂坚持了之前数年的尝试,要求考生文武兼备。骑马、射箭等军事项目,都被包括在三个级别的考察范围内。

而且,为了增加评价的直观度,张狂还引入了后世的百分制考试标准。这样一来,他觉得算是可以让科举考试,不至于沦为后世明清时期,光靠作一篇文章来决定名次的情形。

取士得官的大纲决定下来以后,接下来张狂又需要对那些必须的官位进行填充。这件事情,可就越发的让人头痛了。如何将适合的人摆放到适合的位置,还要理清楚手下对官位的要求,尽量避免因此导致的怨气,可是很考察张狂的用人功底。

这番折腾下来,张狂承认,简直比制定机构的框架还要烦人。此外,张狂还要准备赵公的上任仪式,为了避免在正式举行上任仪式时出乱子,他必须事先悄悄的彩排几次。这些额外的事情,让本来就感到事务繁多的张狂,每天都有干不完的事情。

好在一切都终究有尽头。到了安定六年或者说是光正元年【198年】的十一月,张狂就任赵公的准备已经基本就绪,只等选定的吉时一到,便可以正式立国,就任赵公一职了。

第5节 公路何足道(上)第8节 本初满城招(下)第67节 袁术攻刘表第26节 大汉病天子第1节 四处烽烟起第23节 回春有良方第63节 袁绍定决心第2节 纵败无降意(下)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82节 锐士悄悄至第10节 冀土奇袭谐(二)第52节 但须招曹操第11节 曹操出师黯第37节 大刀速斩“羊”第21节 复仇起草莽(三)第20节 烽火遍地起(二)第43节 谈判无二意第11节 北骑若入口(上)第40节 三军取全胜第92节 细分狐与豺(下)第41节 真气世家子第25节 决胜制万骑(一)第15节 争权论朝堂(一)第63节 无忌思好逑(中)第49节 屯田有章法第94节 独品惊共骇(下)第95节 两军斗智勇(上)第37节 侠士亦官迷(中)第30节 强敌徐徐随(下)第45节 孰能横刀立?第65节 冀州换方伯第51节 当朝有太傅第8节 两军窥匈奴(二)第28节 朝堂拟新帝(下)第54节 归去复来兮第32节 天师登神坛第37节 白波起乱战(一)第11节 临淄诚难保第9节 冀州一人故第17节 运筹谋千里(一)第22节 伏兵城中来(一)第61节 料中是良骥第70节 蛮夷轻节气(下)第66节 中原乱风波第3节 黄巾据太行(下)第62节 冀州强龙伺第21节 烽火遍地起(三)第31节 水火腾刀浪第55节 豪强罪当逃第64节 公孙破黄巾第13节 三英战吕布(二)第37节 大刀速斩“羊”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36节 相逢是冤家第13节 三英战吕布(二)第31节 决胜制万骑(七)第11节 曹操出师黯第23节 臧霸露破绽第17节 运筹谋千里(一)第52节 臧氏两父子第2节 纵败无降意(下)第41节 欢宴隐杀机(上)第22节 壮士半生死(下)敌讯水上败一第35节 青史本无常第23节 黄巾密密铺(上)第24节 黄巾密密铺(下)第58节 本初终陨落(下)第13节 三英战吕布(二)第57节 挑战亦快意第2节 纵败无降意(下)第17节 取城如探囊第56节 一教留传人第57节 本初终陨落(上)第86节 难解心内意(下)第88节 城中路何在?(下)第68节 太行根基盛(五)第34节 吕布忆美人第61节 子龙搏激流(下)第48节 论“大贤良师”第87节 城中路何在?(上)第36节 郭汜当先骑第44节 且冷眼旁观(二)第62节 意外得重礼第11节 两军窥匈奴(五)第17节 君臣青且嫩(上)第67节 太行根基盛(四)第26节 白马悠悠突(下)第54节 断腕且避祸第11节 北骑若入口(上)第12节 张合亦烦恼第76节 王允揽大权第五 卷终·是非成败转头空第100章 张亦难躲过第73节 吕布非叛将第55节 两汉论根本第27节 攻城休怨累(上)第7节 大事多磨砺第16节 文丑亦凶猛(下)第32节 入城暗横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