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

在北宋所处的历史时空,恐怕是整个封建历史上面,最复杂一个历史时空,北宋成立的时候,辽国已经成立了很久,而且成了气候,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交给了辽国,最终成为了北宋永远的痛。

从太祖,太宗,真宗开始,北宋跟辽国的交战此起彼伏,不少还是北宋主动打的,为的就是收回燕云十六州。

在北宋初期,静塞军这个强悍的重骑兵之下,跟辽国之间是互有胜负的,可是伴随着辽国对于北宋的封锁,当静塞军彻底的退出历史舞台,辽国就占据了上风。

真宗时期的澶渊之盟,几乎打到了北宋的腹地,几乎是在城下签订的盟约。

从此,北宋对于辽国,采用了全面的战略防守,在河北和边关建立了庞大的防御工事,从此,辽宋之间较为稳定,除了偶尔辽国会趁机过来敲诈,就没有太大的战事。

西夏之患,最初只是地方祸患,开始的重视度也不够,可是在元昊的雄才大略之下,西夏打赢了立国的三战,成为了三国之中的搅屎棍,看起来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存在,甚至辽国和北宋,如果全力以赴的话,都可以干掉西夏,可是偏偏,它还存在,成为了北宋的心腹之患。

北宋本身就已经凸显的财务状况,在西夏的面前,彻底的被表露无疑,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获得足够多的钱,才是根本的原因。

正因为了解这一切,韩琦才会认为,解决西夏问题,才是最大的关键,如果西夏问题能够解决,或许新政可以放缓,或者是调整,赚钱就不是那么急切的。

在韩琦的眼里,辽国和西夏是没有问题的,虽然辽国偶尔会敲诈一下西夏,可是最终,只要宋朝跟西夏之间产生战阵,辽国都会给宋朝施加压力,让北宋没有办法,倾国之力对西夏进行攻击,每一次,动用的都是西北的一小部分力量。

或许说,在西夏成立初期,这些力量已经足够用了,一万多训练有素的禁军士兵,就可以压住西夏来打,可是伴随着西夏的势力增强,特别是铁鹞子和一些新式武器的使用,北宋仅仅依靠着边疆智力,再也无法抵御西夏的攻击。

实际上,这是绝大部分人的眼光,或许就是这样的认识,让他们漏掉了在庆历四年爆发的战争,两个都有敌意,都是心腹大患,他们的战争,将会是北宋最好的机会。

赵信简单的介绍了一下,西夏邀请辽国,辽国没有成行,反而把战利品揽入怀中,元昊有些气愤了,他鼓动了羌人造反,并且趁乱,收罗了一大批的力量。

韩琦因为情报和历史的局限,没有想到,辽西夏还会交恶,他毕竟是朝廷高官,赵信都点到了如此的程度了,他还有什么不了解,不就是辽国可能跟西夏开战么。

这可是好机会啊,韩琦眼前一亮,可接下来,又有些犹豫的问道:“可是,他们就不顾全大局么?”

赵信当然清楚,不是西夏和辽国短视,是因为他们的国家体系决定的,简单的跟韩琦讲了一下辽国和西夏的构成,在北宋的地图上面,辽国和西夏都非常庞大,按照赵信的这么一番解释,他们还真的就是不大。

辽国的中枢区域,也就是原来由于十六州,还有上几个京畿的道,其他地方,就是大片大片的游牧民族,甚至后来取代辽国的金,还有取代金的蒙古,现在都属于是辽国下辖的游牧民族。

他们名义上,属于辽国的土地,可是实际上,除了每年上交的少部分贡品,有些干脆就是不给,剩下的,任何管辖权都没有。

相对于拥有了幽云十六州的辽国,西夏就更差了,也就是拥有了河套平原,才拥有这个底气立国,并且在立国初期,都是跟北宋在争抢之中,这才能够活下来。

在标准的地图上面,西夏只是5州之地,很狭小的一部分的,可是他们是游牧民族,游牧民族愿意崇拜和归顺强者,他们借助着力量,压制着一大批中间的民族,投奔到他们的麾下,元昊哪怕再怎么的大胆,敢于在辽兴宗的手中虎口夺食,为的就是这些人口和财富,只有自身强大了,才是真的。

这可是跟西夏一样的羌族,他们总人口也非常众多,只要拿下了他们,元昊最少可以培养出更多的军队。

元昊野心很大,依附什么的,不太靠谱,他更为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有积累了足够的实力,才能够在这个三国林立的环境之中立足。

在保持跟辽国的关系和提升自己势力,这两者出现矛盾的情况之下,元昊就毫不犹豫的就抢夺了。

当然了,他也不是明目张胆的,只是阴奉阳违,加上了一点点手段,他也没有自信,能够瞒过辽国,只要度过最初的阶段,到时候,再跟辽国一起攻击北宋,获得点好处,足以打消辽兴宗的怒火。

可惜事与愿违,他鼓动辽国攻宋的想法,在富弼的努力之下,最终化为了泡影,他没有足够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吃进嘴里的肉,元昊肯定不会放弃,在遭到了辽兴宗的训斥之后,他选择了对抗,让辽国公主失宠,不知道怎么的,就死了。

这下子,辽兴宗算是找到了机会了,再加上一些积年的恩怨,还有一些有心人的推波助澜,双方的一战,一触即发。

见到这里,韩琦哪能不明白,辽国跟西夏即将交恶,这可是北宋的大好机会。

作为执政,作为军人,韩琦从来都不是什么古板的,想法,他冲上的就是解决问题,只要能够解决问题,那就是好的,说的天花乱坠,解决不了问题,那也是白给。

韩琦饶有兴趣的询问细节,并且旁敲侧击询问,赵信是从哪里,从什么渠道知道这件事情的。

赵信当然不能告诉他,他是通过历史知道,实际上也恰恰是如此,北宋虽然有皇城司,可是他们的效率不高,更多的是去渗透高层,而不是从最低端开始分析,越是不容易被隐瞒。

第八百七十章 两条通道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销售第二百七十九章 确定经销商第五百零五章 残酷诱饵第四百六十二章 玻璃和琉璃第四百三十八章 老兵存在第二百六十四章 现金压手第九十六章 打脸啪啪啪第七百七十章 可怕的收入第三百三十三章 打脸袭来第二百九十章 韩琦亲至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场建设地四百五十章 迈向海洋第二百二十三章 扩张的契机第七百八十八章 消夏金园第五百二十一章 新材料使用第四百二十四章 阻拦八百里加急第五百零五章 残酷诱饵第六十五章 追击扫尾第四十三章 危机迫近第六百九十二章 陆军海军第八百七十三章 北宋受益第三百二十四章 韩琦出兵第二百八十章 水泥发展第二百六十一章 分配比例第三百零三章 实验数据第二百五十三章 梦魔缠绕第二百六十九章 研究人才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临折津府第三百二十六章 占据灵州第二百七十章 长弓入禁第四百五十三章 炮和船第一百五十三章 集商和猪下水第五百二十八章 测量和验证第七百三十三章 怎么可能第四百七十七章 清臣来访第十七章 内外之分第二百九十六章 艰难的决定第七章 神奇的具现第二百七十七章 价格问题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开招工第一百三十九章 自来水第八百零四章 装甲巡洋舰第七百五十二章 火枪和火炮第二百零二章 错误判断第一百七十一章 古代化学第二百四十二章 争上城头第四百零四章 以物易物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歼第四百三十九章 高度作用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八百零四章 开国大典第二百四十一章 意外频发第六百五十九章 一把大火第三百零五章 两重天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二百四十七章 驱使民众第十七章 内外之分第四十二章 知识的力量第四百二十章 授田和耕牛第二百九十二章 商谈议和第三百五十八章 无人区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沈阳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销售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议第三百零七章 实验和神兵第七百九十五章 系统减重第四百一十五章 河黄米第七十二章 官道之战第三百五十九章 上贼船 交易到位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观礼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进第四百六十四章 玻璃遇挫第八百四十四章 归家和礼物第五百八十七章 教育和德国第五百六十九章 土著来袭第七百四十八章 重型火炮第三百一十八章 神风来临第三百三十章 韩琦到来第二百七十六章 参观作坊第二百九十九章 高炉炼钢第四百三十二章 枢密院中第二百五十章 震动大名第八百二十二章 引发轰动第四百七十二章 破冰船第一百九十章 二星常驻卡第五十四章 老式步弩第一百八十四章 科技树缺憾第五百零四章 疯狂交易第一百三十三章 全庄蒸馒头第四百四十章 杀人的艺术第四百三十三章 狄青吃惊第二百九十五章 开港洪泽湖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温度计第一百五十九章 又出幺蛾子第二百四十六章 踊跃获奖第五百四十九章 改良农具第四百二十三章 反其道行之第四百六十七章 启程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