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二章 长江渔场

赵信晚上,也吃的大黄鱼,这种到了21世纪,已经没有办法享受的美味,绝对是让人称道的,他吃下的,是10斤以上的大黄鱼。

这种大黄鱼,如果放在后世,绝对可以卖上天价,一条相当于一辆车,甚至是车子之中,比较好的那种的。

7斤左右的野生大黄鱼,如果拍卖的话,都可以达到13万以上的高价,10斤的,肯定要上升一个档次,25万到30万,才是他的终点。

可是在这个时代,在中国海域,大黄鱼可以说是泛滥成灾。

没有多少的天敌,海洋之中天然独特的环境,让他们放肆的生长着,稳定的环境产生的海藻,供给了整个海洋的食物链,这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地方。

10斤的鱼,用了4种做法,有些是北宋独特的,有些是赵信改良的,总之,把大黄鱼的味道尽显无疑,绝对是可以称道的。

大黄鱼的味道鲜美,另外一个鲑鱼,当然也不差,这种在后世有一种名字,三文鱼,三文鱼刺身,可以说是一道名菜,特别是北方的三文鱼。 шωш ●ttκΛ n ●C O

这种鱼,多生活在大西洋,或者是太平洋的北部,靠近美国那边,能够在定海军附近,发现这种鱼,也算是非常幸运的事情。

接下来的日子之中,海船继续的海试,不过第二天第三天,就没有第一天这么好的运气了,第二天勉强达到了12万斤,只有第一天4成左右,第三天,一下子降低到了5万斤,只有第一天的六分之一左右。

接下来,略有回升,在渔夫们的帮助之下,他们慢慢的找到的诀窍,在季风和洋流交汇的地方,鱼类资源较多。

可惜,在定海军附近,最少在600里的范围之内,没有超级大渔汛,类似之前的大黄鱼是一个幸运,最大的鱼群也不过是9万斤左右。

不过,小规模的鱼群却不少,3艘船,基本上可以达到9到12万斤的程度,这也是每天的日产量。

12万斤的鱼,在大肥猪,以200斤为例的话,差不多就是600头,这个数量真的不少了,可是跟定海军比起来,还是有些杯水车薪的。

好在,为期7天的训练,已经完成,陆续有3艘船投入,他们继续前辈们的脚步,而第一批的这些船员,已经逐步熟悉了整个捕鱼的过程,他们已经熟悉了,再在定海军的周围,有些浪费大船的性能。

出海的渔船,就算是在顺风的前提下,也不过是11节到12节的速度,三四个小时,也不过是走百里左右,来回一下子,就是8个小时,一个白天才多少,14个到15个小时,还是夏天。

真正用于捕鱼的时间,可能就是五六个小时,这样的捕捞效率非常的低。

三艘船,总计千吨的容量,却最多只能够几万斤的弄回来,这样效率不高。

赵信实际上,已经提醒过他们,在定海军的周围,没有什么渔场,最近的,可能都要的四五百里开外了,第一天的幸运,真的是幸运而已,后面的一天天,才如同当头一棒。

好在,他们已经熟悉了,无论是对于船,还是对于捕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进行比较远的航行了。

定海军现在,保障力量不算完善,因为扎根于海岛的关系,最多就是在其他的港口,取得一些可以经营的地盘,没办法全面的为定海军提供全面的支持,可是一些简单商业活动是可以的。

之前对于琉球的行动,军舰根本就没有敢走内侧,是直航的,这样危险性相当的大。

渔船比起军舰来说,低了不止一个档次,这样如果直航的话,会更加危险。

好在,渔船没问题,哪怕是大一点的渔船,它也是渔船,当所有的鱼获,还有其他的东西亮出来,还有什么问题,就算是被有心人关注,也不会泄露很多的秘密。

以定海军为中心,前往的方向,主要是向下。

在中国的近海,鱼群集中的位置,基本上都是在各条大河的入海口,比如海河,黄河,长江,珠江等等。

这些河流,都是大河,入海的时候,携带了大量的水,冲击力相当的强悍,他们的冲击,会把底层的营养物质冲刷起来,喂养浮游生物,引来大量的鱼。

这是生物的活性,就如同在密林之中,溪流的地方,多是最危险的地方,原因就很简单,任何的动物都需要喝水,这是一个没办法解决的问题。

食草动物要喝水,他们引来了食肉动物,他们不是不知道危险,可是本能,还是让他们到来,也因此,这里就成为了猛兽的捕猎区。

对于鱼类也是如此,在大海之中,浮游生物是很多生物的食物,特别大量的话,而且固定,就成为了一个可以捕食的区域,按照食物链吸引来的众多鱼类,形成了一个相对密集的渔场的。

这个渔场的范围,几乎遍布在长江口,差不多几百平方公里的地方,分布了大量的鱼类,甚至不乏一些大规模的鱼群。

这里是捕捞的天然所在,一旦抵达,只要没有台风,或者是其他恶劣的天气,就可以长时间的捕捞,或许,没有办法带回去新鲜的鱼,可是收获,却是之前在海上零散的碰运气的很多倍。

早在赵信定下来,发展渔船的方略的时候,赵信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长江口,或许会成为未来渔船捕捞的核心,所以提前兴建了一些补给。

现在长江口,还是一片比较荒僻的所在,后世大名鼎鼎的上海港,还是一片荒地,在上海陆地的地方,属于华亭县和昆山县,入海口的崇明地区,属于海门县。

因为时间的关系,后世不断增大,中国第三大岛的崇明岛,还只是一个小沙丘,东沙和西沙在唐朝出现,然后开始有人定居,然后到了天圣三年,两沙结合,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陆地。

说是大,比起定海军还要小的,也就是几平方公里的样子,而且旁边不那么坚固,不具备成为海港的条件。

别说是崇明了,就算是上海,也不具备条件,后世的上海,是长江经过了千年的冲刷,最终形成,这个时代,后世的上海港,还在海里。

上海是没有办法,可是再往里面,沿着的长江逐步的进去,那是一系列的城市,比如说,崇州,这是后世南通的名字,早在唐代这里就是重要的港口,到了宋代,海上贸易,还有内河运输的繁盛,也他这里不断的发展。

这么一个长江流域的咽喉,也是一个重要的港口,定海军早有布局,建设了一个货栈码头,用于存货和转运。

现在,当渔船可以前往长江口附近,进行捕捞的时候,很自然的,也把这里当做了周转中心。

此时,长江三角洲这边,还没有深入海洋太远的,目前的长江口,到崇明也没有多远,崇明现在的名字海门,距离崇州,只有不足100里。

这里非常适合作为中转站和临时停靠港口,以风帆的速度,最多3个小时,就能够抵达港口,无论是避风,还是临时修整,都没有太多的问题。

同样的,这里也是辐射整个长江流域的窗口,在定海军的商业领域,也知道海鱼在北宋的价格,位于长江流域的一系列的港口,比如说,崇州,比如说江宁,再比如说常州和苏州,这些集中了无数风流财富的地方,确实可以作为销售地。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设想,在北宋,在没有冷冻技术的时代,天然的鱼获,保存不易,腌鱼不是每一个人都喜欢的,这种销售,必须要东一些心思才可以。

虽然长江流域,较为的富庶,可也不是如同定海军那样,集中了大量购买力强的民众,30万斤鱼,两三个小时,就能够在定海军消化完毕,可是就算是最为富庶的扬州,它能够消化多少。

销售,不过是针对一些高端的鱼,比如说味道鲜美的那种,或者是在定海军的引领之下,产生的风潮,比如说螃蟹,龙虾。

这些东西,虽然传说之中流行已久,可是螃蟹是在清朝才逐步流传开的,至于龙虾,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龙虾,那是原产美洲的。

这些都是后话,3艘船,除了需要大量的捕捞鱼类,为定海军增加蛋白质,还有维生素A的摄入量,同样的,也是为后续的船打前站。

未来的15天时间之中,陆续将会有17艘船完成的海试,他们会陆续前来长江口,3艘船就差不多千吨,20艘船,就是6000吨以上,这样庞大的捕捞量,也只有长江口能够长期持续的承受的住。

而接下来的三个月到半年时间,定海船厂会继续的扩大产生,预计会友6个批次,最少300艘船下水,到时候,捕捞的总吨位,会达到10万吨。

听起来很可怕,可实际上,这个吨位,真的不算多,哪怕3天完成一次满载,一年下来,不过是1000万吨,这个数字,恐怕连后世严格控制的年份都不如。

在号称东海无鱼的21世纪,严格限制之下的可以再生的捕捞量大概是500到800万吨,实际上的捕捞量在1300万吨,这还是控制的结果。

最开始,东海开发的时候,这个总量恐怕是3倍都不止。

没有污染,千百年的时间累积的,最终形成的庞大的渔业资源,不说达到3000万吨这个数字,保守估计1000万吨,还是可以预期的。

就算是定海军未来,人口达到1000万,1000万吨,也可以保证一个人一年吃下去一吨,这个数字,比粮食都可怕了。

实际上,每个人吃不到一吨,鱼虽然不错,可是吃多了,也不好,就拿一个非常喜欢吃鱼国家来比较,日本人均摄入鱼肉大概是在28公斤到30公斤之间,也就是说,人均每年60斤鱼。

从这个来计算的话,按照北宋1亿的总人口,大概需要60亿斤鱼,换算成吨的话,300万吨左右,单纯一个东海,都可以轻松无比的支撑,更别说的其他的海域,甚至是北海道。

大量鱼类的摄入,不但可以降低粮食的消耗,肉的热量较高,肉食摄入的较多的话,人均的粮食消耗就会减少,同样的减少各种维生素不足,特别是维生素A的问题的。

说起未来就有些远了,渔船,不过是定海军最初的发展方向,却不是全部的发展方向,这个在初级阶段非常有用,可以获得巨大的收益,并且改造整个定海军的营养安全,可是真正决定丁海军未来发展的,还是军舰和商船,之所以不把他们当做重点,也是因为最初的建设吨位有限的关系。

肩负着整个定海军的希望,在有其他的船,替代了他们的作用之后,三艘船再一次的出航,相对于第一次出航,这一次,他们走的非常驾轻就熟。

水手们经过了一个月的磨合,已经熟悉了渔船的运作,除了在捕鱼和下网的时候,需要跟渔夫们进行配合,其他的时候,跟普通的船没有什么两样。

庞大的渔船上面的帆,吃到了足够的风,然后快速的向着南方而去。

定海军的海图,还没有彻底的完善,目前只是在定海军为核心,清晰了周围500里,长江口这边,稍稍的远了一点,可是崇州和海门,却是少数两个非常清楚的所在。

在远洋航行,特别是有长江口这么庞大的一个目标物的时候,只要大致的方向对,就不会错的。

定海军距离长江口,差不多八九百里,这几乎是千里了,对于北宋的一般人而言,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所在,可能一般人乘坐马车,都要走大半个月,走路的话,就更加慢了,一个月也是寻常。

可是现在,在顺风而下的风帆渔船面前,这根本不是问题,一小时12节的速度,让一个小时接近了20公里。

按照这个速度来说,最多45个小时,就能够抵达长江口。

抵达的时间,比预想的稍稍慢了一点,加上躲避休息,不是全天候的开行,一共用了4天的时间,终于赶到了长江口,看着白茫茫的江水,汇聚到了海洋,双方产生的对撞和波涛,感慨连连。

已经到了位置了,曾大牛他们已经开始的寻找鱼群的位置,相信,很快就会友好消息传来。

第三十二章 南乐县令第二百六十九章 火药和地道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选择第六百一十七章 新船改进第五百三十八章 海盗攻略第八百三十一章 雪片奏折第四百三十四章 物美价廉第八百四十八章 无线电第六百一十二章 移民计划第八百七十七章 暗度陈仓第一百八十五章 推倒重建第一百八十六章 魔改防御第二百八十七章 硬币图案第八百四十九章 深入探索第七百一十一章 牛刀小试第六十二章 湿布功效第三百一十三章 杂号将军第六百六十三章 全歼辽军第一百四十二章 樊楼包子第三百四十二章 军制和缺钱第八十七章 训弓第六百三十二章 长江渔场第四百零九章 粮食和国运第七十六章 抵达目的地第三百八十四章 经济拉动第一章 穿越北宋第二百六十章 繁忙港口第三百九十六章 西北跟国本第五百二十八章 测量和验证第三百一十九章 定海军第七百八十九章 沈阳车站第二百九十三章 新的身份第六百三十四章 深加工第七百四十四章 最坏的结果第一百七十章 特殊抽奖第八百零二章 两国命运第二百七十六章 参观作坊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二百七十六章 800里加急第七十四章 单人压制第二百二十八章 无奈、安营第二百九十八章 觅封侯第七百二十七章 火炮平推第三百七十五章 甜蜜烦恼第七百五十九章 公开招工第九十七章 正确打开方式第六百四十章 到站陈留第七百八十六章 大讨论第七百九十八章 签订合约第二百三十九章 正面强攻第四百四十二章 镇国基石第十七章 内外之分第二百零一章 死了,都死了第一百九十九章 互有算计第八百四十章 疑似美洲第四百四十八章 拨款和事故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离、火药第一百七十三章 砖和水泥第七百零九章 生命和死亡第七百六十一章 飞剪船第三百一十九章 险恶局势第一百八十三章 薛玉的遗憾第七百四十章 宰抚的应对第四百六十五章 再次出行第五百四十九章 改良农具第三百三十五章 知难而退么?第八百五十五章 三大作物第七百五十章 返回汴梁第二百四十五章 防疫和送死第一百三十八章 火爆销售第二百九十五章 开港洪泽湖第二百四十三章 树炮逞凶第六百四十七章 拿什么证明第六百零五章 新式长弓第六百五十三章 种家少将第三百七十四章 20倍第三百九十四章 人力工程第五百零二 章 最完美的基地第五百九十章 教育改革第一百一十二章 谜团真相第四百章 不同际遇第一百二十七章 炼器还是炼丹第二百三十一章 覆盖攻击第三百五十三章 水上投入第八百六十章 人口素质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口提议第三百三十六章 改变方向第三百一十一章 韩琦求剑第六百一十三章 申请港口第二百二十九章 撤离、火药第四百一十八章 韩琦野心第二百六十章 讲述棱堡第五百四十二章 船材选择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厂第一百二十章 棱堡原理第六百九十二章 陆军海军第七百二十二章 朝堂攻歼第三百二十九章 重型长弓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鲸第八百五十章 玉米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