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

总体而言,这个从富弼来信之中启发的技术,也不是没有收获的,最少在木器制作上面,收获不小,其中最鲜明的就是长弓和箭矢,这些基本上都是木质的结构,有了这样分工的方法,效率可以提升很多,最关键的是,制造的难度减少了。

一个工件,他不一定每一个步骤都是要大匠来制作的,通过分类,让手艺精湛的,做最核心的,不能替代的部件,剩下的,可以大量的使用其他的工人,这样难度降低之下,就算是效率依然不是很高,只要难度降低,对于木器坊来说,也是效率的提升。

经过了很短暂的组合了之后,木器坊的生产能力提升了5倍,效率微微提升,可是生产成本却降低了,本身有些担心,无法完成枢密院下达的军械任务,也超额的完成了,这也算是一个非常不错提升。

除了木器坊之外,其他的项目提升的有有限了,在从上到下的重视之中,特别是韩琦亲自的坐镇,倒也摸索出了一部分的东西,效果有好有坏,好的提升提升了很多,坏的地方最多不采用而已。

总体而言,在后来经过计算了之后,把这个应用到了整个北宋的工厂,最终提升的效率大概在半成,折合成收入,差不多让北宋的年收入,提升了800到1000万贯。

这不算是一个小的提升,可是对于北宋来说,影响并不大,北宋经过了之前的快速增长,总量已经相当大了,在超过一亿贯的年收入面前,提升个八九百,效果并不明显。

在整个北宋的工厂体系,都开始调整,用流水线,或则类似流水线一样的方法,改革生产流程,并且提升生产效率的时候,韩琦主导的另外一个调查,也有了最终的结果了。

富弼在来信之中,专门提到了工资水平的问题,这件事情,引起了韩琦的注意,并且做了一个系统的调查,最终的调查结果让韩琦非常的吃惊,后来的大部分的重心,都放在了这件事情上面。

说起北宋的俸禄,就不得不提起宋朝的官制,这个是相辅相成的,官制代表着俸禄的多少,而且这个金字塔的结构非常的明显。

北宋的官制,在最初的时候并没有特意去创设,还是沿用晚唐五代的那一套。有新问题出现的时候就去修修补补,到了仁宗朝,已经相当的混乱了,细细数来,各种的毛病都是触目惊心的。

这种混乱的结果,造成了俸禄的不确定,也就是说,有很多种的发放方式,同样品级的,在不同的职司都有不同,更别说不同的单位了。

在庆历五年之前,这种发放方法没问题,因为,整个北宋的财政吃紧,不管是那种方式,都按照最低的,就可以了,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还算是比较平稳。

从庆历五年开始,整个北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西北开发,辽夏之战,还是黄河流域的开发,都让北宋的财政收入开始增长,这种增长之后,乱象就开始产出了。

刚开始,还只是稍稍的提升一点,对一些有盈余的部门而言,偷偷的提升一点的俸禄,让官员们过的更好一点,可是接下来,伴随着收入越来越多,就胆大了起来,反正制度上有,就发,甚至有些,发了多份,按照不同的制度来。

不患贫富患不均,这一点,已经在北宋中枢产生问题了,底层的官员怨声载道,一些不太好的部门,或者是清贫的部门,可能跟别的部门,月俸能够差两三倍。

乱是一个方面,也集中在少部分的职司和部门之中,关键是不够。

北宋开始飞速发展的时间,并不算是很长,可是效果已经相当的明显了,从3000贯不足的收入,一下子提升到去年的1.2亿,这个提升幅度,是在6年的时间之中完成的,这个增长幅度相当的惊人,几乎每年都是百分之四五十。

整个北宋是通过定海军来提升的,一些定海军注重的东西,他们也会考虑,加上交通便利,运输量增加,北宋汴梁的基础物资,价格并不是很贵。

比如说,以大米为首的粮食,他们的价格,不增反而降低,比起平时,最少降低了15%左右,同时,相当的平稳。

无论是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还是在冬天,运输并不是特别方便的时候,价格浮动都不算太大。

连大米都这样,其他的一些杂粮,甚至是肉食这些,都有相对较大的跌幅,特别是定海军大规模提供的,比如说海鱼,罐头,各种的海产品,都相对比较的便宜。

如果说生活成本的话,在北宋汴梁,现在的程度之下,生活成本确实降低了,升斗小民,他们单纯吃饭上面的花费,平均减少15到30,这对于普通民众来说,绝对是好事情,他们的生活成本是降低的。

可是官员,并不只是生活的成本,在北宋的发展速度,开始激增了之后,特别是生意好做,又有了工厂这种新的事物之后,底层民众的日子是好过了,只要勤劳,愿意去劳动,日子过的不错,这根本就不是问题。

这是一个好事情,让没有工作,或者过不下去的人,不会因为的没有钱而饿死,或者是铤而走险,可是对于汴梁而言,闲着的人少了,一些服务行业,还有一些零散的工种,人就少了。

哪怕是封建王朝,也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比如说,工人和仆人的工资水平的提升,比如说,一些服务行业的价格的提升,这些或许对于升斗小民,最底层的,是没有意义的,可是对于官员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除了吃,其他的每一个项目都在提升,平均支出提升50%以上,已经吃掉了关于吃上面的增幅,如果再加上其他的支出,那就更高了。

比如说,之前的支出之中,是没有日用品的支出的,也没有各种成衣之类的支出的,甚至也没有马车和牲口之类的支出的,伴随着北宋的巨大变化,这些都有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是人之常情,面对着更加方便,更加舒适的方法,你让他还按照以前北宋的过,怎么可能,就算是意志力很强的,都做不到这一点,更别说自诩精英的官员。

原来,100贯,就足够一个官员,在整个汴梁可以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现在,却最少提升了50%,这样还是捉襟见肘的那种,北宋底层官员大部分的借贷,甚至是想别的方法的,比比皆是。

这种情况,当然不可股息,韩琦亲自签发处理的都不少,可是你让马儿跑,又不给马儿吃草,这也说不过去啊。

经过了比较系统的调查,三品以下的官员,整体的缺口,在30%到50%左右的,这个缺口是实实在在的,特别是针对一些家境不怎么好的,在汴梁做官,那几乎是噩梦。

必须要提升,当然了,要看看钱够不够,北宋的财政状况,钱够么?

当然够了,太够了,这些年来,6年的时间,北宋的财政状况,开始疯狂的增长,6年4倍的提升,虽然支出也多,可是盈余更多。

特别是最近两年,前年的盈余达到了1500万贯,达到了整个北宋发展以来的新高,去年更是惊人,达到了3700万贯。

三司的工作,已经从之前的压缩开支,变成了寻找项目,这中间,肯定是不必要的花费是不允许花费的,叶清臣形成的习惯,也不支持他这么做。

关于提升工资,之前就有人提到过,可是不是什么重要的,对于读书人来说,谈钱,总是不那么的名正言顺的,也就没有多少人关注。

现在从韩琦的立场上面,提出了这个问题,顿时引来了朝野的一大片讨论,韩琦从过去的风格来说,还是比较务实的,他为什么讨论这个问题。

整个朝中重臣之中,学习定海军,学习的最到位的,就是韩琦,他的不少奏折,有着很鲜明的定海军的风格,从提出问题,到问题的原因,再到解决问题,非常的简明扼要。

实际上,在仁宗接到了韩琦的这个奏折之后,就已经准备提升月俸了,从后唐到仁宗,几乎官职没有多少的变化,零散的修补,反倒是让整个官职体系,有巨大的漏洞,正好这么补一补。

一场由月俸引起的整个官职体系的大改革,开始在北宋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后世到了神宗才开始的官制改革,提前到仁宗,无论是资金状况,还是对朝堂的控制能力,都非常出色的前提下,迅速的得到了讨论通过。

官制体系没有太大的改变,只不过把很多的临时的部门,变成了常规的部门,比如说,铁道局,单独列出来,是独立的一个部门,直接针对中书门下负责,而三司也分出了一些独立的部门,唯一没有多少改变的是枢密院。

在和平时代,钱和权,才是最重要的,军事,那是次要的部分,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下,没有被重视。

增加的部门众多,更关键的是,官职体系变的更加的明晰,原来虽然有九品到一品的官职体系,可是真正重要的,是七品以上的,县令是一个起点,可是通过调整,特别是北宋越发庞大的体系和管理职能,县令反倒是降级了,降低到了八品,而其他的体系和升级脉络,也开始明晰。

跟这些权利和任务相适应的,则是月俸的大规模的提升,这个提升幅度,主要集中在中低品。

官员的薪俸较低,主要是三品以下的,三品以上可以称之为朝廷高官了,这个延续后唐的体系,他们的薪俸相当的高,一个宰抚,不说其他的收入,爵位,职权,就说宰抚本身,300贯的薪俸,150贯左右的粮食,衣服,绸缎之类的定例,加起来每月就超过了500贯,如果再有几个虚职和爵位,月入2000贯不成问题。

哪怕是汴梁这么高的消费环境,几百贯都足以解决问题,2000贯,真的有些高了的。

韩琦很清楚这一点,他不单单是提升,也有减少,在保证提升幅度不足3成的前提下,促进了整个月俸体系的变化。

在月俸体系改革之后,一般六品以上的京官,他们的月俸可以达到150贯左右,并且对于不同级别的,还有补助,比如说,仆人之类的薪水,可以由朝廷负责,这就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支出的。

同时,整个体系也更加的细致,一部分是月俸,一部分是实物,这些实物都是北宋控制的工厂产出的,既保证了薪水提升的幅度,又让这些产品有了一定的销量,这种情况下,自然是皆大欢喜。

韩琦不是铜钱,不是人人都喜欢,但是这一次的官职改革,却让他得到了相当大的认可,让整体的威望更高,权利也更加的稳固了。

大的调整,只用了1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体制彻底改变,一些新的部门也开始挂牌,名正言顺的来管理,可惜更加细致的改变,还在进行。

这个俸禄,是针对京官的,很多的数据,是针对汴梁居住的不易而来的,可是每一个地方,都有一个不同的环境,生活水准不一样,官场消费也不一样,不可能一刀切。

要保持官员的体面,又不能浪费,这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汴梁的调整,只是一个第一步,在整个北宋的官职体系改革的,这才刚刚开始,只是有一个基础数字,具体的,还要看各地汇总了之后,在这个技术场面,进行添加,然后才能够实施下去。

不过现在,最困难的已经完成了,汴梁不但是官员人数最多的,也是最复杂的,牵扯到了东府,枢密院,三司等庞大的职权部门,他们调整完毕了之后,从上到下,调整也就顺理成章了。

一个体制改革基本上告了一个段落,不知不觉,从韩琦观看定海军的演习开始,已经有4个月的时间了,韩琦动身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而赵信等登基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

第三百八十九章 时间等于金钱第四百七十一章 定海币第七百九十九章 感动和庆功第一百六十八章 轰动效应第六百九十九章 春季攻势第六百五十一章 海上登陆第七百一十二章 某奸和依附第二百二十五章 骑兵来袭第三百一十八章 屠城第八百四十六章 美洲作物第二百九十章 钱币圈子第二百九十五章 绝对不行第四十八章 速度对力量第六百六十一章 北伐之前第六百一十六章 定海船厂第八百四十七章 初到沈阳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军换装第五百一十九章 实验数据第二百九十一章 志不在此第七百八十五章 发现问题第十五章 金枪班值第七百七十四章 官制改革第三百零九章 神兵利器第三百七十章 渭州交易第四百四十一章 任意雄关第八百零五章 韩琦回国第八百章 国宴全席第四百八十五章 汴粱到应天第三百九十二章 市场建设第二百一十八章 高低定价第八十章 改变的开始第二百一十九章 商业指标第二百八十四章 海阔天空第六百八十四章 首次捕鲸第三百一十四章 固执的皇帝第三百一十六章 云台山岛第七百七十九章 中京陷落第三百一十八章 混乱的朝堂第二十五章 笔墨纸砚第二百四十八章 销售途径第六十章 历史长河第五百九十一章 礼送出境第一百零六章 箭的作用第三百六十章 奇怪的请求第七百五十四章 定都沈阳第五百四十三章 海商和季风第二百八十六章 不锈钢6.1第三百一十七章 防御和奏折第一百九十一章 海上贸易第二百四十七章 各种革新第五百七十章 一击而溃第五百三十七章 简单的胜利第八百七十章 两条通道第二百七十八章 疏漏之处第八百一十五章 发薪水第三百八十三章 钱能通神第二百五十九章 韩琦的态度第四百零六章 资金效率第四百一十四章 开垦水田第五百七十一章 添油战术第七百一十四章 长城修不修第五百八十二章 人才和效率第二百三十章 弓箭对决第一百六十九章 应对方案第八百三十章 通信手段第三百三十八章 武器也可以么?第四百三十七章 长弓的源头第五百一十八章 走向海洋第七百二十三章 暴露了!第八百零四章 开国大典第二百四十二章 标准的力量第三百零六章 战争将起第八百六十六章 战争结束第八百三十八章 初步探索第五百八十五章 实验室和白炽灯第五百一十二章 禁军换装第二百四十六章 危机降临第二百六十章 讲述棱堡第八百零四章 开国大典第六百四十九章 猜测和支持第六百三十五章 罐头和海鲜第五百二十章 制造战舰第七百七十六章 韩琦出发第六十六章 有钱的水匪第六百五十一章 海上登陆第十七章 内外之分第三章 系统初现第八百零一章 皇元元年第五百六十七章 航船和琉球第八百五十一章 不同视角第六百六十六章 兵临折津府第七百九十二章 蓝鳍金枪鱼第三百六十四章第七百六十章 太后观礼第二百九十六章 艰难的决定第三百零八章 炼钢和淬火第八十章 改变的开始第二百一十四章 松香皂第二十章 北宋县城第五百五十一章 定海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