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下一个目标

你在看什么?”曾华策动风火轮走近甘,低声问

“军主,”甘闻声转过头来,看到了站立在旁边的曾华,连忙慌乱地调过身来,嗡嗡地应道。

曾华顺着甘先前的目光看去,发现他看去的地方正有一户胡人家。

这户胡人家是一对夫妻,男的有四十多岁,女的有三十多岁,带着三个十岁左右的小孩,脸上都有明显的胡人特征,深目、肤褐、高鼻。这一家五口人混在一万三千余的胡队伍中,显得非常普通和平常。这些羯胡和对面的燕军俘虏不一样,燕军俘虏的脸上满是疲惫和沮丧,而胡人的脸上却满是惶恐和不安。燕军俘虏只是对自己的失败感到沮丧而已,先前镇北军释放了两万余燕军伤兵让这四万燕军俘虏对自己的命运并不担忧。

但是这一万三千胡却不一样,他们亲眼看到自己三万余同伴被数万铁骑策动着坐骑,挥动着马刀,在一片惨叫和哭嚎声中被杀得干干净净。他们永远都不会忘记那些在铁蹄和马刀下四处奔跑和挣扎的“同族”,那些满是泪水的脸是那么的绝望和悲痛,那些竭力伸过来的手是那么的无力和哀伤。在铁蹄下徒劳地抵抗,在马刀下苦苦地哀求,最后都化成了鲜血和死亡。

当最后数百名在血泊中痛苦地爬动和挣扎的胡“同族”被巡视的飞羽骑兵用长矛戳死在地上后,那一直彻响在河北大地上地哭嚎和尖叫声终于如同那断了线的风筝一样。骤然地消失在烈烈夏日下的冷冷风中。一万三千名被赶到一边的羯胡也许以后都不会真正地睡着了,他们默默地看着和自己一样模样,一样肤色的“同族”因为各自的罪行,一家一户地被砍翻在地上,然后再看着那些尸体被埋进一个个大坑里,最后看到立起了一大块石碑。

这些活着的胡和那些已经死去的胡有一大部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和后赵石家不是一族地,他们有地是跟着匈奴一起进入中原地塞族,有的是栗特人。有的是大月氏人东迁过来的等等诸种。但是他们都一个共同的特点。深目、高鼻和肤褐。

但是这些活着的胡与那些死去的胡不一样,那些已经入土地胡借着自己在后赵时“国人”的身份为非作歹,身上总有几桩案子,但是这些活下来的胡却是非常庆幸和异数。他们或者在后赵时稍微行了一些善事,庇护了不少赵人,因此得到了那些善良的赵人的保护和举证,或者平时胆小怕事。自己也属于被欺压的一类所以这才躲过一劫,在讨胡令下求得一家性命。

但是这些胡已经成了惊弓之鸟,杀戮和血腥已经让他们对自己的前途和明天充满了绝望,甘注视的那一户人家也是如此。

现在是中午休息地时候,这没有任何行礼地五口之家跟着其余的胡在押送骑兵的一声喝令声中,纷纷地坐在地上,然后看着几辆高车驶过来。男人对着女人低声说了几句,然后自己站起身来。跟各家各户地男人们一起。等着高车过来。而女人则紧紧地把三个孩子护在自己的怀里,睁着惊恐的眼睛四处张望着,就是一只蚂蚱从她身边跳过去也会觉得有抢走自己孩子的嫌疑。

男人终于等到了高车过来。接过了三个不大不小的馒头和一竹筒的清水。男人不停地点头哈腰,苦苦哀求着,而高车旁边的一位飞羽军士开始的时候训斥了他一顿,然后看着他实在可怜,于是又多给了他一个馒头。

男人满心喜悦地回来了,把馒头先给三个孩子一人分一个,然后把最后一个馒头掰成两瓣,自己和女人一人一半,一边吃着,一边注视着三个孩子狼吞虎咽地吃着馒头,时不时拍一拍吃噎着的孩子,递上那筒清水。

“长保,”曾华看到甘的脸上露出了不忍和怜悯之色,不由开口叫了出来。

甘一愣,很快就从出神中返过神来:“军主,我…。”

“长保,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同情这些胡有点立场不坚定?意志不够坚定?”曾华替他问道。

“军主,我,是的,我看到这一户人家,虽然是逃过一劫的胡,但是他们都是普通的一户人家,他们也有父母子女之情,也有普通人的无奈和悲哀,在苦苦地挣扎。看到这里,我心里就有些不忍了。”甘在曾华面前向来都是直话直说。

“是的,这些胡人家能够在讨胡令中逃得性命,这说明他们的命数该当如此,他们回到关陇之后,将和其余活下来的两万余胡一样,被分散安置到各地,默默

下去,我想中原的数十万胡可能就只剩下这三万余曾华接口道。

“军主,我们会不会把这些胡全部杀光?”甘突然问道。

“仇恨,当一个民族觉醒的时候,总会将积累的仇恨宣泄到另一个民族的头上。仇恨可以让我们奋起,也会让我们蒙蔽眼睛。手刃仇敌的时候是十分的痛快,但是最困难的却是什么时候动手,什么时候停手。光靠一味的屠杀是不可能征服一个民族的,对于这一点,我们华夏民族反倒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曾华低沉地说道,声音满是落寞和沉思。

“数十万胡已经被杀得只剩不到四万,你说这些人还会掀起多大的风浪吗?”曾华问道。“留下这三万胡不是显示我们的仁德,我们杀了数十万人再怎么装也是要背上屠夫的名号了。我们留下这三万胡只是要告诉后人,今天我们不是为了屠杀才举起我们的钢刀,长保。你明白吗?”

甘先摇摇头,最后想了好一会,最后终于点点头,但是却一直没有说话。

“长保,我不会因为你地怜悯和不忍而责备你,因为我看到这些对未来充满绝望的胡百姓时,我的心里也会涌起一阵不忍。我们有这种不忍反而是正常的,因为我们还有良知。还有怜悯弱者的良知。如果我们连这种良知都丢失的话。那我们和那些该死的胡有什么区别?”曾华继续说道。

“军主。我明白了。”甘低首默然一会,终于开口说道,“仇恨,为什么我们永远只能记得仇恨呢?”

“为什么?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因为我们有贪婪,有私欲,所以我们试图抢夺别人的东西。试图奴役别人,所以我们会冲突,会有仇恨。”曾华淡然地说道,“记得仇恨不可怕,最可怕地是我们谈忘了那些仇恨,或者是逃避那些仇恨。”

“军主,那我们该怎么办呢?就算我们杀光了胡还有其它地胡人,就象草原上地狼群。杀了这一群还有远处迁徙来的另一群。”甘望着远处悠悠地问道。

“首先我们自己要足够地强大。强大到可以将任何一群入侵的狼群赶尽杀绝。”曾华也望着远处,声音低沉地带着金戈之声,“第二。你要学会把狼群变成牧羊犬,你不是很喜欢藏獒吗?一头好的藏獒可以看住一群野狼。”

听到这里,甘回过头来,盯着曾华看了好一会,最后悠悠地长吐了一口气说道:“我这辈子永远都记得永和元年我在始平郡碰到军主的那一天,也许从那一天开始,我的命运,这天下的命运已经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曾华一愣,转而笑着问道。

“因为军主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地奇迹”甘也转笑道,说完之后不由地眯起眼睛,似乎在追忆着什么。

“奇迹,什么叫奇迹?别人没有做过的就叫奇迹吗?”曾华反问道。

“这个我不知道。”甘倒是很老实。

“有这么一个故事,大海上有两艘船在同时打鱼,但是一艘天天都是满载而归,而另一艘却时常一无所获。为什么呢?因为那艘天天满载而归的船上有一件仙器宝贝,它可以看清海底,知道海底哪里有鱼哪里没有鱼,所以这艘船可以天天直奔有鱼的地方,然后满载而归。”

“我所创造的奇迹也一样。大家现在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前进,而我虽然也跟着在黑暗中挣扎,但是我在白天的时候看过了路,大略地记住了道路和方向,所以我能比别人更直接地找对方向,更快捷地到达目的地。”曾华歪着头,思量着最合适的词句慢慢地说道。

“我相信,因为我们都知道军主能未卜先知。就象这次侧击燕军,这两年你一直都在筹集骑兵粮草,不停地在河南之地实战训练他们,然后再一点点把他们调集到并州,用准备打击代国地借口迷惑了所有人,最后再千里奔袭直袭河北。”甘点头说道,似乎对曾华地神通已经充分接受了。

“这次燕国应该老实了吧。”甘接着叹道。在北府将领们的心目中,将来最大的敌人将是燕国,至于魏国,如果没有北府地扶植真不知道会成什么模样,所以就自动过滤。

“为什么这么说?”曾华像是在考验自己的这位结义兄弟是不是够资格当并州刺史一般反问道。

“那两万燕军伤兵估计顶多半年,恐怕十者不剩其一,燕国那些医生,根本没有办法和我们北府军医比。再加上这四万燕军俘虏就能让燕国倾家荡产。先前赎慕容垂、慕容军等贵族

就已经让我们大发了一笔,而且这燕军俘虏中除了两卑人之外还有一万五千余契丹、库莫奚等各族人。按照燕国目前的人口和经济状况,能把这些鲜卑人全部赎出来就已经不错了,而且肯定是先赎贵族。因此,这些鲜卑平民和其它族人俘虏一样,可能要在我们北府待上很长一段时间,如此下去,不但燕国实力大损,就是他们内部也会因此矛盾激化,动荡不安。”甘想了想答道。

“不错,的确如此。”曾华点头赞叹道,突然转问道:“你说燕国什么时候能卷土重来?”

“起码要十年以上吧。”甘想了想答道。

“用不了那么久,慕容俊、慕容恪、阳骛、皇甫真等人都不是吃干饭地,他们自然会把在我们这里受到的损失转嫁到契丹、库莫奚、高句丽等诸国诸族头上去,这些游牧国家的恢复能力是让人难以预料的,我想也许五年之后他们就会重新纵兵南下了。”曾华分析道。

“如此说来我们还有五年的时间。”甘继续问道,“那么我们下一个目标是谁呢?”

是啊,北府下一个目标是谁呢?北府养了这么多兵。要是不打仗真是可惜了。

“拓拔鲜卑的代国。”曾华斩钉截铁地答道。

“代国?为什么是它?”甘觉得有些奇怪了。按照很多人的想法。最不济也应该是凉州,那里有钱呀。

“为什么?首先我们北府还要扩充实力,西羌已经被发掘到极限了。先零勃在匹播除了时不时到北天竺去巡视一下野利循立的石碑外加捞点外水,还要巩固羌塘、泥婆罗等地盘;姚劲在青海除了要看住凉州还要时不时地提醒西域各国我这个安西大都护地存在;而昂城将军辖区是抽兵最多地地方,他们已经没有办法再为北府提供更多地骑兵了。”

曾华看着北方说道:“现在我们必须把目光投向北方,那里有拓拔鲜卑各部,还有柔然。足够我们打上五年的了。而且那里的位置极为重要,占据了漠南和漠北,东,我们直接进攻燕国的老窝,西我们南北夹击凉州,甚至直接攻至西域北路。”

甘在脑海里把地图调出来想了想。这几年,北府的地图越来越精确,这其中有曾华源源不断地派人四处勘测的功劳。也有他带来的“现代地图册”地作用。可能用不了多少时间北府就要开始用经纬度了。

甘在脑海里想了想。的确如此,如果占据了代国的地盘,那么就可以直接俯视幽州和平州了。

“我们已经和燕国撕开脸面了。那么我们必须要继续抢得先手。不要看现在燕国老实了,一旦他恢复好了就是一只最危险的狼。趁着他还虚弱的时候,也趁着中原各地没有大的战事,我们没有后患的时候,我们必须打平代国,占据有利位置。不过这样我们就必须承担巨大的风险,拓拔部也许好打,可是后面地柔然和万里漠北就不会那么好对付了。”曾华边想边说道。

“军主,那我怎么办?”甘听到这里就明白了,看来这次曾华是要亲自动手了,要不然去年年底地时候不会无缘无故地来一番人事大变动。

“你?你不是并州刺史吗?你先去一趟上党郡,把城那数万民女接回来,然后继续领兵南下,过平阳郡去河东郡。”曾华立即答道。

“河东郡?那不是司州的地盘吗?”甘有点搞不明白了。

“以前是司州的地盘,现在划给你了。你想想,我出兵河北,一下子给江左朝廷弄了两个臣子回去,还有一个传国玉玺,这功劳有点大过了,该让桓公出来替我挡挡风了。你到河东郡去了以后,指挥弘农地赵复,一起向洛阳压过去,让苻健挪挪窝,让桓公好去给江左朝廷扫扫祖宗陵墓。”

“好嘞!”甘高兴地答道。

曾华却在心里盘算了一下,自己把燕国、魏国的臣书送上去了,江左对燕国重新回到朝廷大怀抱肯定是欢迎的;至于魏国嘛,看在传国玉玺和自己鼎力助表的份上,肯定是会捏着鼻子勉强答应。这样算下来,除了一个河洛的周国还在“垂死挣扎”之外,这天下居然奇迹般地又归于江左晋室了,自己这份功劳真是有点大。

不过自己一向比较低调,所以一定要让桓温收复河洛,把自己的功劳盖过去,这样自己才能安心睡觉呀,唉,没有办法,谁叫自己是一个比较谦虚的人呢?

第204章 进学(二)第176章 冀州风云(四)第272章 - 内沙布尔城(二)第167章 第一次西征(六)第122章 万马度阴山(一)第160章 我们要西征(二)第101章 木根山之战(上)第229章 战争还是和平?(四)第240章 江左风云(一)第81章 野利循(一)第218章 侯洛祈的选择(四)第126章 万马度阴山(五)第282章 - 大争论(一)第247章 谁家之天下(四)第252章 尘埃落定(三)第25章 梁州(3)第155章 永和十二年(二)第143章 永和十年(二)第95章 姚襄第204章 进学(二)第204章 进学(二)第199章 南北分治第62 余波(二)第89章 王师北伐(二)第182章 日落桃山第77章 建康(二)第219章 侯洛祈的选择(五)第151章 凉州战事(三)第231章 徐州事件第177章 冀州风云(五)第81章 野利循(一)第226章 战争还是和平?(一)第231章 徐州事件第3章 襄阳第148章 大战前夕第91章 高僧(一)第162章 第一次西征(一)第68章 金城之战(三)第104章 木根山之战(完)第200章 汉阳郡第174章 冀州风云(二)第250章 尘埃落定(一)第200章 汉阳郡第195章 渤海道(一)第227章 战争还是和平?(二)第104章 木根山之战(完)第50章 初出关中(三)第262章 普通法、特例法和宗教事务法第49章 初出关中(二)第157章 遥远的西域(一)第248章 谁家之天下(五)第261章 报酬和交易第147章 姑臧火光第231章 徐州事件第142章 永和十年(一)第237章 青州(二)第207章 天灾人祸(一)第122章 万马度阴山(一)第28章 新的起点(2)第193章 直入邺城第76章 建康(一)第16章 塘沟之战(2)第208章 天灾人祸(二)第256章 哥特人(一)第255章 大宪章第196章 渤海道(二)第118 北府的战争机器(一)第193章 直入邺城第124章 万马度阴山(三)第109章 有话好好说第35章 武都3第115章 初战拓跋(五)第280章 - 三皇会议(一)第203章 进学(一)第177章 冀州风云(五)第98章 远方的客人(上)第175章 冀州风云(三)第182章 日落桃山第169章 延城决战(一)第131章 懊悔的人们(二)第36章 飞羽军第215章 侯洛祈的选择(一)第131章 懊悔的人们(二)第47章 圣教(下)第167章 第一次西征(六)第138章 勇气和荣誉(三)第226章 战争还是和平?(一)第246章 谁家之天下(三)第218章 侯洛祈的选择(四)第249章 谁家之天下(六)第138章 勇气和荣誉(三)第272章 - 内沙布尔城(二)第70章 宜阳(一)第94章 燕国第41章 叶延和杨初的结局第258章 哥特人(三)第84章 并州(二)第11章 夜渡长江第30章 仇池(2)第226章 战争还是和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