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蒙日之战

此时的忽必烈还没有灭亡南宋,因此只占据了中国北方,当时元帝国正在集结重兵准备南征,因此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是很多,只有两万五千人左右,汉人也不是军队的主力。所以说这一次元朝征日失败,不排除有南宋给日本抗血的原因。

公元一千二百七十四年,元朝派去进攻日本的军队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九州岛,远征军的两万五千人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女真人和汉人。军队的统帅是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是高丽人洪茶丘和汉人刘复亨。

元军航行之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路在九州登陆,准备攻占日本腹地,这三路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了部分正规军迎战,九州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

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一开始的时候,日本人不适应元军的战术,吃亏较大,蒙受了巨大的伤亡。当时的日本武士还是以近身单挑为主要作战方式,在元朝的回回炮和弓箭手面前着实被教育了一把。不过他们仍然凭借着自身的武艺和死战不退的精神,成功的组织了元军的推进。

在战斗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地适应了元军的作战方式,于是开始反攻。主要由日本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部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军,与敌军展开贴身肉搏,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元军副统帅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

元军在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回回炮防守,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经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

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到了风暴的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人员船只还是安全返回。

也就是说,蒙古第一次征日时,是失败之后才遇到台风的,台风对日本只是起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这一次东征,使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亚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因此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

故而高丽人对日本武士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的武士刀印象十分深刻,据他们记载,普通元军的刀剑与日本的武士刀一碰即断,手里的刀都被砍断了,只剩下了刀把,还怎么跟人家打,空手夺白刃这样的情节只发生在武侠小说里,要知道对方也是训练有素的杀手,你能保证自己的身体不被他惯用的刀剑挨到?

这场战斗也可以充分说明,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里以崇尚勇猛著称的蒙古士兵也是十分鸡贼的,他们大多使用弓箭,躲在阵型的后面,将近身肉搏的工作都交给高丽士兵来干,因此他们的伤亡并不是太大。

事后,蒙古人评价日本军队,对他们的弓箭倒不是特别推崇,认为他们的弓箭虽然有一定的威力,但是射程较近,但是和高丽人一样,对日本人的战刀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日本的武士刀,日本的武士刀起源于唐朝的横刀,隋唐时期,日本还没有自己的锻刀技术,完全是通过模仿和学习中国制刀技术来生产刀剑,当时的日本刀大都保持了汉代环首刀的基本特点。

在和唐朝进行的白江口之战中,由于唐朝横刀的劈砍破甲能力以及柔韧度远远超过了同时期的日本刀,身穿皮甲的日本武士对此毫无防护能力,日本举国精锐打败而归,此后日本本土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之中。

在几年的恐慌之后,日本人认清了自己的实力,于是开始以谦卑的姿态向唐朝学习,日本派来的遣唐使中,有不少人是能工巧匠,将唐朝横刀的锻造技术带回了日本,经过模仿和研究,逐渐锻造出了号称世界三大名刃之一的日本武士刀。

另外两把世界名刃分别为伊斯兰诸族(印度、伊朗、阿富汗、布哈拉、土耳其等)的大马士革刀,此刀为高级合金钢,冶炼技术十分复杂,成本高昂,具体制作工艺现在已经失传。在古代,大马士革刀一般只有贵族才能拥有。

以及马来西亚一带的马来克力士剑,起初人们对马来克力士剑并不在意,直到西方白人开始入侵马来西亚一带后,手持马来克力士剑的马来人与他们进行了多次战争之后,才使得马来克力士剑名声大噪。

据史料记载,马来克力士剑可以一下子劈断荷兰人的火枪钢管,用手轻轻一推即可穿透盔甲十分锋利。

只可惜的是,后来西方人征服马来群岛后,出于对这种武器的忌惮,开始禁止马来人锻造佩戴,再加上马来克力士剑的锻造工艺十分复杂,光反复锤锻入火就要五百多次,而且所需材料必须是天将陨铁,所以就此失传。

相比之下,日本的武士刀并没有太大的特色,但是它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多么难找的材料,其优良性主要来自于其独特的后期淬火工艺,因此成本比较低廉,日本的普通兵民都可以拥有一把好刀。

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士兵可谓是无能能及,必要时他们可以靠生吃马肉,喝马血来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主要靠机动性,以战养战,走到哪抢到哪,因此一般很少带给养。但在此次战争中,蒙古人一直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始终未能突入到日本的腹地,掠夺补给。

日本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固然十分高明,但这也需要他们强大的战斗力做后盾,要不然他们无法坚持到蒙古人弹尽粮绝。

第二百七十二章 龙御归天第一百零四章 士官标准第一百六十四章 求订阅第一百一十八章 狩猎惊魂(四)后记二第七十四章 大战西藩(四)第九十一章 建立官职体系第六十五章 车岗的进展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第一百一十八章 狩猎惊魂(四)第二百六十三章 直捣黄龙第二百六十九章 英雄迟暮朱元璋第二百九十六章 齐泰宣旨第二十一章 推行变法第五章 君前奏对第二十八章 都指挥使第九十九章 蒙日之战第一百五十一章 填沟(二连更)第二十五章 肺腑之言第二百九十二章 齐泰的算盘第一百七十七章 逼降哈密第三十九章 被人崇拜第九十九章 蒙日之战第七十四章 大战西藩(四)第一百零三章 移民实边第一百四十章 胁降哈密(二)第二百零五章 王旗就是大明的底线第一百五十四章 准备第二百四十二章 征兵第二百七十七章 燕王奔丧第一百零八章 哈密局势第三十一章 老朱秘籍第四十一章 平定兵变第六十二章 密室杀人(二)第四十三章 奉召回京(二合一)第六十七章 黛昱竹的私事第六十章 风波第二百一十六章 存亡在虚实第八十九章 后宫享受第三十八章 开始播种第一百九十九章 炸膛第三十九章 被人崇拜第一百二十七章 狩猎惊魂(十三)第七十七章 大战西藩(七)第一百二十一章 狩猎惊魂(七)后记一 军国大事第一百三十八章 扩军备战(六)第一百三十六章 扩军备战(四)第二百零六章 大获全胜第二百九十六章 齐泰宣旨第二百七十六章 对小黑的惩罚第七章 山川形势(改)第一百三十一章 严密的保甲制度第十五章 慰问工匠第二十三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三十六章 扩军备战(四)第二百九十一章 拜见王后第二百五十章 一桌酒席读出局势第八十二章 大战西藩(十二)第一章 一朝梦醒(改)第九十章 内举不避亲第十九章 筹划变法第二百五十九章 回国第四十八章 巴结宁妃第七十九章 大战西藩(九)第二百七十章 出去晒晒太阳第二百七十八章 允炆的对策第十八章 世界局势第七十八章 大战西藩(八)第二百六十章 罐头和火绳枪第十一章 召见诸将第二十三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九十一章 奇袭第三十六章 王的野望第一百零八章 哈密局势第一百三十八章 扩军备战(六)第二百零九章 陛下,臣妾敬你一杯。第一百六十一章 城破?!第二百四十章 瓦剌第六十四章 密室杀人(四)第一百三十二章 严密的保甲制度(二)第二十一章 推行变法第七章 山川形势(改)第二百四十五章 李景隆第一百三十五章 扩军备战(三)第一百七十章 抢功劳第十一章 召见诸将第一百一十一章 唇枪舌剑后记一 军国大事第七十章 话别第五十六章 做假账第一百三十九章 胁降哈密(一)第二百零二章 决定命运的大雨第一百三十二章 严密的保甲制度(二)第八十三章 大战西藩(十三,二合一)第二十八章 都指挥使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军第一百七十七章 逼降哈密第二百九十八章 兵变第六十九章 午时三刻